七十三年前紀念冊揭秘一段珍貴歷史
寫滿滄桑的正源學校最早建築至今仍在使用
1935年正源學校全體師生合影(局部)
9月17日,倉埠古鎮的新洲二中校園。新學年開始不久,在臨近正午、顯示熱情威力的秋陽下,幾個新入學的高中男生正在籃球場上跳躍、投籃。幾米開外的球場一角,靜靜矗立著這所學校歷史最悠久的兩層清水紅磚樓房。新生們也許不知道,上世紀30年代初,這裡就留下了學生們上體育課、奔跑的身影。
我們手捧攝于1935年、學校建校三週年時的幾張珍貴老照片,身著民國服裝的學生們面容清晰,當時行政樓啟用3年,仍顯得挺拔、簇新。
這裡原名“正源學校”,民間曾讚譽她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學校”。
最早紀念冊揭秘歷史
追溯新洲二中歷史,應該為1931年徐源泉創辦的私立正源學校。因為其特殊的創始背景,這個學校自1938年起幾經波折。關於學校初創的史料也非常有限,早期圖片更是鮮存於世,學校身世充滿神秘。
日前,致力於研究武漢老學校歷史和文化的民間收藏愛好者陳勇先生,于偶然中輾轉得到一本1935年3月出版的《私立正源學校三週年紀念特刊》,其中詳細記載了正源學校的籌辦經過及演變過程。更為驚奇的是,其中兩幅長達一米的大幅照片,以及其他數十幅照片和地圖,清晰地再現了該校初創時的風采。
新洲二中現任校長張平先生仔細翻閱我們手中的紀念冊,十分驚喜,聲稱這是他們學校迄今看到的最早歷史記載。正在編撰《新洲二中校史志》的喻秋南老師,拿出手上已經完成正待出版的厚厚一本校史志,説這個紀念冊來得太是時候了,他將根據這份歷史資料再次修改校史志。
最早建築至今保留
對照《紀念特刊》中的歷史圖片,新洲二中的老師們很容易就辨認出照片中老建築的位置。
在正源學校的早期建築中,西式風格的二層行政兼教學樓最具代表性。今天,這棟1932年1月建成的樓房依然在使用中,與其同一時期建成的一列平房也與76年前一樣與它相對而立,當年兩棟房子之間的廣場,如今綠樹成蔭。
紀念冊中的長卷照片,攝于1935年,展現的正是以行政樓為主體的正源學校原始建築全貌,與今天相比,二層樓房除中間鐘樓略有改造外,基本保持原貌。原鐘樓處仍然保留有“圖書館”幾個字的標識,説明歷史上這裡曾經作過學校的圖書館。這棟西式二層樓房今天已顯出破舊,使用功能也由辦公樓變成工人居所,不加修飾的歷史烙印讓它顯出滄桑之美。
老照片中,當年就在操場邊緣的倉埠老城墻今天已經看不見了,而古城垣依舊保留,作為綠化休閒帶,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
最優良環境辦理鄉村教育
根據《紀念特刊》中的詳細記載,我們弄清了新洲二中在1935年以前的創辦歷史。
1931年5月,在國軍上將徐源泉的努力下,正源學校籌備委員會在他的家鄉倉埠(當年叫倉子埠)成立,徐源泉任董事長。6月,成立由11人組成的校舍建築委員會。7月,與漢興昌工廠簽訂建築合同,開始勘測校址。決定用倉埠舊巡檢衙為校址,收買周邊一些田産,完成學校徵地事宜。8月,漢興昌工廠繪圖設計並進建築材料開始施工。由此看出,正源學校創辦初期的運作是非常高效的。
1932年元月,第一批建築告成,為西式樓房一棟,西式平房一列,及運動場、廚房、廁所等處。學校命名為“培源學校”,首任校長熊祖謨。2月,新生考試,錄取小學生180余名。2月18日,學校開始授課。1933年7、8月,校董事會決定開辦中學班,並開始招生,首次錄取中學生40名。1934年3月,學校改名“私立黃岡正源初級中學校”(簡稱正源學校)。在鄂東的倉埠小鎮,從此有了“正源”這個響亮的校名。
正源中學籌備期間,徐源泉捐資現洋11萬餘元,萬耀煌等其他校董也紛紛解囊,使得教學資金充足,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及文體活動場所都按較高的標準建設。1935年初,時任湖北省教育廳廳長的程其保,在參觀正源學校後説:“這樣一座規模宏整、設備完善的學校,建設在這樣的鄉鎮裏面,在我們全國的鄉鎮地方是很不容易看見的。”抗日英雄郝夢齡將軍曾為正源中學題詞“育才樹人”。
為保證學校運作經費,徐源泉把他經營的倉漢、倉興兩條輪船送給學校。據記載,學生慕名而來者頗多,除本縣學生外,還有武漢、黃陂、紅安、麻城等地的學生。在今天的新洲二中,我們看到一份1946年湖北省教育廳對正源中學的視察報告,評價説:“兩層西式樓房,兩大排飯廳及廚房,平房大小共三排……城外八里湖,放眼廣觀,胸襟開闊,實為鄉村辦理高等教育不可易得之最優良環境。”民間讚其“最美鄉村學校”。
本版采寫:韓玉曄 陳勇
供圖:陳勇 張揚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