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本打開的書”。一座城市,總以一種特有的語言,在向我們展現和表述著它獨有的特徵。我也習慣用瞬間印象去閱讀一座城市的人文景觀,於是,懷著一顆敬仰的心,走進了麗江,試圖去觸摸她跳動的脈搏。
麗江古城是世界上惟一一座沒有城墻和城門的小城,兩個巨大的轉動的水輪算是城池的起點標誌。玉龍雪山賓士而下的清泉,在水輪下汩汩流淌,將一大一小的兩個水輪衝撞得如日月一樣不停地轉動。它似乎在向人們昭示,水是古城的動力,是古城的血液和靈魂,沒有水,古城就失去了活力,就缺少生命的靈氣。
是的,麗江是水築的古城。“城依水存,水隨城至”。從城頭出發的水,明淌暗流都潛入城池,形成縱橫交錯的水網。聰明的納西人,沿水造屋,逢河架橋,水邊鋪起石板路,沿路擺開店市。河邊路旁,遍植柳樹,柳絲輕擺,遮屋拂水,把水與屋牽到一起。水傍街,街依水,家家流泉,戶戶垂柳,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建築架構,故有“高原姑蘇”的美稱。穿流於古樸輕盈的木屋之間的水,無拘無束,活蹦亂跳,輕歌曼舞。清澈見底的活水把條條水草梳洗得如剛洗過的秀髮般蓬蓬鬆松,清清爽爽,成為水中的一道風景。臨街上橋,與流水對視,心頭猶如清泉流淌,古樂吟唱,久久不想離去。
古城的水是流動的,然它似乎是有形的。四方街是古城街巷的心臟,它成矩形,並不四方,卻通向八方。四大主街和兩條側街均從它的四角和腰部左右輻射開去。每條主街又分出諸多小街窄巷,形成逐層外擴的格局。順著這個格局,散佈全城的河、渠、井、塘的水,也就有長,有圓,有方。四方街地勢稍高,從這裡放閘流出的水,漫坡過市,像一潑漲潮的先行水波一樣,卷走污塵棄物,使玉花石條鋪就的古城街巷光滑潔凈,光亮如初。人們可以從那凹凸斑駁的石板上讀出這條滇藏茶馬古道的歷史滄桑,讀出古城的文明習俗。
有水必有橋。橋是麗江古城的腰脊,連接著四通八達的小巷,牽動著小城交流的腳步,擎起馬幫車轍的聲響。廊橋、木板橋、石板橋、石拱橋,樣式多彩不一,而大石橋在三百多座石橋中脫穎而出,成為眾橋之首,那橋下玉龍雪山的倒影,清晰可鑒,便有“映雪橋”之別稱。雙石橋,則成為城內橋之鼻祖,擔負起四條主要街道匯聚與分支的重要任務,那幾百年不彎的脊梁,馱起古城昨天的喧囂與今天的文明。旁邊的水車,被風雨剝蝕的斑駁面孔,如同一雙含情脈脈的眸子,注視並記錄著古城的故事。歷經多少年的滄桑歲月,她仍在忠貞不渝地守護著雙石橋,與如梭的日月一同不知疲倦地轉動著。那揚起的水聲,似歌,似樂,似天籟之音,余韻嫋嫋。那小橋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絕代名姝,洗盡鉛華,那般風情,令人難以抵擋。
古城瓦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充分體現出納西文化的特色。親近小屋,凝視那琉璃彩瓦,仿佛走進了歷史的迷宮。只有細細品味與構思,方可想像出昨日的風華正茂。那早已飄搖的鏤花古窗,仿佛一雙深邃的眼睛,向人們傳訴著這屋內屋外曾經的喜怒哀樂,曾經的時尚與年輕。撫摸著早已褪色的門楣,模糊的畫筆,粗樸的質感,是曾經的精緻。推開門的吱呀聲,仿佛蒼涼的記憶從沉睡中醒來,慵懶地打了個哈欠。邁進去,如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那一腳踏空的暈眩,悄然若失而不知今夕何年。穿過窄窄的小石弄,順木製的臺階拾級而上,一望無際的脊形屋瓦中木府巍巍,鶴立雞群,氣勢恢弘,如同到了“紫禁城”。難怪徐霞客雲:“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成為當代的創世史詩。民宅建築群體均為“走馬轉角樓”式,外拙內秀、玲瓏輕巧,不愧為“民居博物館”。還有那院落,皆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加之南國各類翠竹及四時花木點綴期間,形成人與自然的美好和諧。屋檐上的不會飄搖的茸茸鮮蘚,依椽而附,那是一位有生命的老者,是百看不厭的竹箋,是朝代更替的印記,仿佛越是蒼老,越發厚重,越顯生機。而屋頂的片片灰瓦,則接受著幾百年的日月精華,鐫刻著風描雨繪的流年。
這裡的人們尊重知識,石坊古門上的“天雨流芳”,譯成漢語是“去讀書吧”!你不得不佩服這裡的人們崇尚生活的雅興,那“含煙翠莜共詩瘦,啄麥雞黃佐酒肥”的詩句,就是最好的見證。你也不能不被“有九座大樓房,可是夜眠不過一張床”的諺語所折服。平和的心態讓他們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所以才有這裡的男人一生只有七事可為:“琴、棋、書、畫、詩、酒、茶”。
古城的東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惟一的活的象形文字,這1400個單字及豐富的詞語,不僅存于2000多冊的經文裏,涉含了哲學、歷史、天文、宗教、巫醫、民俗、文學藝術的各方面,還體現在手工作坊的藝術裝飾上。
商家的店門敞開著,濃濃的藝術味道在古城的上空蔓延。玉器銀器精巧別致;各色圖案的羊毛披肩高貴典雅;蠟染扎染的壁畫盡展民族風情,木刻木雕渾樸蒼健,小手工藝品新穎獨特。各種式樣的木鈴銅鈴叮叮咚咚的脆響,就連百歲的老太也坐在小板凳上擺出了自製的土煙、香包等一些小物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物件上都或雕或刻,或織或繡的嵌著東巴象形文字,平添了許多風趣。
觸摸麗江的脈搏,她在溫溫地跳動著。
來源:雲網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