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旅遊線路

撫仙湖遊玩手冊

發佈時間:2008-07-28 15:02:03

    撫仙湖位於澄江縣以南5公里處,距離昆明70多公里,是我國有名的淡水湖,湖面積216.6平方公里,湖容積為206.18億立方米,僅次於滇池和洱海,為雲南省第三大湖,最深處為155米,是雲南省第一深水湖泊。除東北長白山火山口湖——天池外,撫仙湖又是我國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這裡的水質極佳,湖水清澈見底,湖內出産20多种經濟魚類,其中尤以抗浪魚最具盛名,它也是撫仙湖的名貴特産。

    到達方式:到昆明東部客運站乘坐汽車至澄江,到澄江車站後到車站外乘坐面的至祿充或者陽光海岸(撫仙湖)兩大最重要的目的地。汽車價格從昆明至澄江為14元,面的價格從澄江至祿充為5元,至陽光海岸為15元。

  撫仙湖景區主要的旅遊景點有祿充村、界魚石、明星景區、孤山島等。在撫仙湖的南面有海門河連同星雲湖,也值得一遊。

祿充村

  祿充村位於撫仙湖西岸,距離澄江縣城19公里。景區內有一祿充大洞,位於村南,地下泉水水溫常年保持在24℃左右,源源不斷流入撫仙湖。夏秋時節,漁民們用水車車水捕撈成群結隊逆水而上的抗浪魚群,是這裡的一大奇觀。

    祿充村景區內有一筆架山位於村北,三峰鼎立,形如筆架,因而得名。位於筆架山北面的湖水風平浪靜,由此得名波息灣,是游泳和開展水上運動的最佳選擇。

交通:澄江縣每天都有發往祿充村的往返中巴,20分鐘就可以到了,票價3-5元左右。
門票:10元
界魚石

  界魚石位於江川縣海門,海門為星雲湖的出水口,這裡有星雲湖和撫仙湖相通的水道,被稱為隔河,長2公里,河中有一堵伸到水面的嶙峋石壁,據説星雲湖的大頭魚和撫仙湖的抗浪魚,以石為界,到此便各自調頭而返,因此被稱為界魚石。
  交通:從昆明東站乘開往江川的客車,票價17元左右,到江城下車,約92公里,行車2.5小時,再從江城乘開往明星、澄江的客車,約19公里,到界魚石下車,票價2元。
  門票:2元
明星景區
  明星景區位於撫仙湖的西岸,江川縣與澄江縣的交界處,距離祿充12公里。在澄江至江川公路西側百米處有座碧雲山,山上有碧雲寺,寺內大多是道教倣古建築。每到農曆三月初三,是碧雲寺的廟會日。
  碧雲山下往北1.5公里,有一個明星魚洞,每年3-9月,是捕撈抗浪魚的主要季節,可品嘗到銅鑼煮鮮魚的風味小吃。
  交通:從昆明東站乘開往江川的客車,票價17.5元,行車2.5小時,到江城下車,在轉乘開往澄江的客車,到明星下車,票價3元。
  門票:明星景區內碧雲寺門票2元
孤山島
  孤山島是撫仙湖惟一的島嶼,位於江川縣境內撫仙湖南部,面積約6萬平方米,孤山南面與海門公園相隔,北面與碧雲寺上的蓮花峰相望。每到農曆六月初六,當地人便前往孤山做廟會。
  交通:以前遊客可在江川碼頭乘快艇上孤山島,自2004年8月起,為維護撫仙湖水體品質,所有機動船禁止運營。這樣一來,遊客去孤山島的路途就有些艱難了,據説現在撫仙湖上流行一種水上單車(20元/小時),價格低廉又環保,但它的缺點是騎行距離不能太長。如果人多,可以選擇皮划艇,4人的那種兩小時大概80塊左右。兩個小時已經足夠你沿著中心孤島劃一圈了。
  門票:15元
    

     撫仙湖魚味因而鮮美。到明星魚洞吃魚是旅遊日程的一部份。明星魚洞緊靠水邊,一溜飯館排開,清一色的菜式——銅鍋魚,洋芋燜飯。魚多是從湖裏打上來的,很新鮮,客人自選魚過秤後,飯館用銅鍋放入清水清煮魚,魚肉鮮嫩,沒有絲毫魚腥昧。洋芋燜飯也是用銅鍋在火上慢慢烤出的,就著農家的各式鹹菜味道也不錯。

  明星魚洞的菜式除了銅鍋魚、洋芋燜飯再無一樣更多的花樣,仍固守著當地漁家傳統的飲食。飯菜的價格並不便宜,魚依品種不同價格也不同,當地土産的青魚比較貴一些,是40元一公斤;洋芋燜飯是按人頭算,每人10元,小孩的收費視具體情況而定。這樣,10來個人一餐要三、四百元才能搞定。建議先講好價再就餐,特別是洋芋燜飯要人數打折。
     路上司機也會向你推薦自己熟悉的客店,並且價格也不貴,可以參考。一般在非黃金時段,客店一間套房的價格在每天35元。可以在這裡完全享受放鬆的心情,打打麻將、小牌什麼的。早上的撫仙湖十分漂亮,公雞也早早催你起床了。要是願意,你也可以潛水探探湖底千萬年那不為人知的秘密。不過,推薦你去附近的山上爬山。這裡的山一點也不陡,而且由於小鎮的環境保護得力,周圍的空氣絕對一流。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欣賞著山邊野花的婀娜,遠眺湖泊美景會給你帶來人生與生活別樣的感悟。早餐就在路邊攤吃吧,這裡有很多當地特色的小吃,便宜味道好,會讓你回味無窮的。夜晚的海灘多了幾分寧靜,天空也很藍,星星也不少,好好在這裡回味童年數星星的日子吧。要是喜歡美食,就千萬別錯過這裡的燒烤。這裡燒烤種類很多,但是卻不見尋常的豬牛肉,多的是當地自産的湖魚以及可口的蔬菜,十分清爽,價格也很便宜。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