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斷學業回昆 只為抗日救亡
1937年6月,還是中山大學生物系二年級的李家鼎,參加了中山大學學生抗日救亡協會,多次組織抗日青年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受到了華南工委楊康華的重視,楊康華讓李家鼎回昆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同年8月,李家鼎中斷學業,背著行李回到昆明,滿腔熱血地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
開業餘文娛班 創民眾歌咏隊
李家鼎一邊在昆明求實中學任生物教員,一邊想盡各種方法教抗日青年唱救亡歌曲。他先是悄悄的在昆明基督教青年會開辦了業餘文娛班,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由於參加人數眾多,文娛班後被轉移到文廟省民眾教育館內。當時很多人聽説李家鼎在民眾教育館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紛紛趕來參加,人數最多時達500余人。
李家鼎決定創立歌咏隊。隨後,李家鼎和中共黨內音樂人士組織成立了民眾歌咏隊,由他親任教員和指揮,組織民眾系統地學習抗日救亡歌曲,並四處表演和傳唱。
利用電臺教歌 數千人被吸引
雖然成立了歌咏隊,但李家鼎並不滿足取得的成績,他一直尋思如何更大範圍地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宣傳抗日思想。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家鼎結識了昆明無線電局總工程師兼昆明廣播電臺臺長趙述完。趙述完得知李家鼎一直為無法更大範圍地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而苦惱,便開玩笑地説“要不,你來用我們的電臺試試!”李家鼎便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了電臺,利用電臺開辦了抗日救亡歌曲的教唱節目。本來不抱大多希望,哪想這招效果奇好,短短幾天,就有數千人知道了這個節目,大家爭先恐後地跟著李家鼎學唱抗日救亡歌曲。
搞培訓編歌劇 他被稱為“歌王”
中共黨組織看到情況後很高興,先後成立了婦女歌咏團、兒童歌咏團,還有許多工廠、學校成立了歌咏隊,演唱抗日歌曲,推動抗日救亡運動。而李家鼎也一鼓作氣舉辦了好幾期歌咏幹部培訓班,出版救亡歌曲專刊,編演歌劇。他採取多種形式宣傳革命思想。他堅持“以歌施教,寓教于歌”的方法,利用講解歌詞的方式,向聽眾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傳播聶耳、洗星海等的革命音樂。由於他歌聲宏亮,精力旺盛,隨時出現在歌咏一線上,後被大家贈予“歌王”稱號。
紀念九·一八 指揮萬人歌唱
1939年9月,李家鼎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同年“九·一八”紀念日,黨決定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李家鼎自告奮勇,申請組織一場大型的歌咏會。獲得批准後,李家鼎開始忙碌起來,選擇活動場地,組織各歌咏隊參加,後來選中了光華體育場。“九·一八”這天,昆明光華體育場人頭攢動,上萬名群眾來到了會場,在李家鼎的指揮下,所有人高聲歌唱抗日救亡歌曲,歌咏大會取得了圓滿成功。會後,各中小學、工廠紛紛建立歌咏隊,演唱抗日歌曲,從此,整個昆明響遍了抗日歌聲,掀起了救亡高潮,而李家鼎也因此成為雲南革命歌咏運動的主要開拓者和播種人,歌咏運動在雲南如火如荼開展起來。
同時,李家鼎通過歌咏活動,發展了不少“抗先”隊員,還在青年中秘密組織了讀書會,培養“抗先”、“民先”成員。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大批中共黨員,這些黨員後來大多成了黨的骨幹。
家成為聯絡點 掩護地下黨人
李家鼎當時住在威遠街70號,在他的的帶動啟發下,李家全家老小都成了革命積極分子,而威遠街70號也就成了中共地下組織的秘密活動地點。1940年,中共雲南省工委書記馬子卿由於居住地暴露,為安全起見,馬決定另覓住處。正在馬四處尋找藏身之地時,李家鼎找到他,邀請他搬到家裏住。隨後,馬子卿搬進了威遠街70號。此後,來這裡的地下黨員就更多了,威遠街70號也就慢慢成了中共的秘密活動站。馬子卿在威遠街70號期間,通過地下黨人的安排,將李家鼎安排進某軍官學校昆明第五分校任音樂教官。李家鼎借此機會,向千余名學員教唱了抗日救亡歌曲,時間長達兩年。同時,李家鼎還到空軍軍官學校教唱蘇聯歌曲《飛行員之歌》,鼓舞學員士氣。他還在第五分校校內開辦過歌唱班,作為中共週邊組織,在學員中影響很大,但也引起了國民黨的注意,後來組織上不得不讓他撤出軍校。
和戰友共建立 “一二·一”合唱團
李家鼎撤出軍校後,被組織上安排離昆,先後在重慶、北京等地工作,主要是負責聲樂訓練,並參加歌唱和歌劇演出。直到1982年,李家鼎先生才拖著患病之軀回到昆明,參加第一屆紀念聶耳音樂周。在昆期間,李家鼎積極號召並幫助老戰友們建立了“一二·一”合唱團,使雲南革命歌咏運動的光榮傳統繼續得到發揚光大,直到今天,“一二·一”合唱團仍然活躍在雲南的歌咏舞臺上。
資料連結
李家鼎(1915.10.24—1985.3.13),又名桐蓀、同生,昆明人。
1922至1927年,李家鼎入讀雲南省立師範附屬小學,受到革命思想的啟蒙。1928年至1931年入讀昆明成德中學,與聶耳等一些進步青年交往甚密。1935年考入中山大學生物系,1937至1940年在昆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先後任昆明求實中學生物教員,雲南省歌咏協會主席,雲南青年抗日先鋒隊隊長等職。1941年,任重慶《新華日報》社編輯,1943年加入新四軍,先後任連指導員,師文工團副團長等職。解放後,歷任西南軍區文化部副科長、重慶市音協副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系副主任。生前撰寫有關聲樂理論和演唱評議的10余篇文章。(孟繼良)
生活新報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