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最初是由南詔閣羅鳳于西元765年派其長子鳳伽異建置的,歷經300餘年的苦心經營,到高氏統治時,昆明已建設發展成為繁華富庶的城市,被稱之為大理國的“東京”,大理國的國君也在此營造了宮室,經常還借巡視為由,到昆明享樂。
作為昆明地區新的霸主,高氏一邊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一邊加緊了對昆明地區百姓的盤剝和掠奪,尤其是加強了對滇東烏蠻(彝族)37部的蠶食和鯨吞,他們在攻城掠池後,把被俘的部落百姓淪為自己的奴隸。
烏蒙37部落曾為大理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並在建國之初就受到了段思平的分封,他們不僅對自己的領地及農奴享有所有權,並且在勞役方面也享受著特殊的優待權。
高氏奉行的暴政,激起了烏蠻的義憤與不滿,西元1109年,烏蠻37部落起兵殺向昆明,然而,烏蠻義兵很快就被重兵鎮壓,事隔38年後,滇東37部落東山再起,集合步兵10萬,精銳騎兵萬餘,向昆明一路滾滾殺來。
有了第一次的平叛成功,高氏集團根本就未把這支手持長矛大刀、箭弩的烏合之眾放在眼裏,加之昆明城際滇池,三面臨水,既堅又險,料想短期內結果這班滇東北烏蠻不在話下!然而此次,高氏集團的如意算盤卻打錯了。
烏蒙蠻部歷來是實行軍政合一的地方治理手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的兵民制,把這個滇蠻聚居之地變成了一座巨大的軍營。每年農閒之時,部落民眾都要進行集中的軍事操練,並對每人所持的兵器和軍事裝備進行檢查,如保養不當,就要受到責罰。尤其重要的是,烏蠻青年普遍尚武,加之對於戰爭的迷戀,根本用不著部落首領去動員和強迫。
烏蠻37部落一面將昆明城團團圍住,頻頻發起猛攻,同時分派兵力,堵截從大理方向趕來的援兵,最後,37部落攻破昆明城墻,烏蠻打入昆明城後,見人就殺,見財就掠,一時間,昆明城內血雨腥風,昆明城在建城380年後,首次遭到了戰爭的屠殺及破壞。
西元1205年,成吉思汗統一了南北大漠,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便統一了我國北方和西歐、中歐,宋金對立改變成了宋蒙對立。然而,諾大個南宋和百萬宋軍,蒙軍如想正面打勝,也非易事。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倣照祖父“假道四川,包抄汴京”的滅金戰略,向蒙哥汗提出“先取大理,再抄南宋”的戰略計劃,得到了蒙哥汗的全力支援。
這個戰略的實施對蒙古人産生了三個效應:一,利用西南少數民族軍隊增強抗宋兵力;二,從項背包抄進攻南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從南北兩個方向夾擊南宋使其相顧不暇;第三,在雲南開闢自留地,並可借此培植親軍。
西元1253年12月,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臺率領10萬鐵騎將大理合圍,段家軍背城出戰大敗,段興智棄城逃往南詔的陪都昆明。
第二年秋天,兀良合臺率軍乘勝進攻昆明,昆明城在劫難逃,因為蒙古大軍除了擁有10萬鐵騎之外,還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旋風炮、震天雷、鐵浮砣等長火器,此外,還有一個強大的蒙古帝國後方。兀良合臺在昆明城外用了7天的時間,狂縱鐵騎,猛擂戰鼓,進進退退,乘段家軍迷惑不解之際,派兒子阿術深夜潛師入城,左砍右殺,打開城門,蒙古鐵騎奔騰而入,昆明城落于蒙古軍隊之手。
自杞國,是烏蒙37部落建立起的一個強大的部落王國。西元1147年的昆明之戰以後,自杞國的勢力不僅伸到了昆明,而且包括了現今的玉溪、曲靖、紅河、文山、廣西和貴州的一些地區。早在1244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就曾經派兵10萬進攻大理,當時南宋出兵,和大理共同抵抗蒙古軍隊,致使蒙軍無功而返,但卻也給雲南敲響了警鐘。
具有戰略遠見的自杞國已清醒地認識到與蒙古帝國的戰爭不可避免,並且深知蒙古騎兵最適於在空曠的戈壁、高原、草原作戰,俯衝至地形複雜的中原和平原,就威力銳減,失去優勢。於是,他們用鋼釬、大錘、火藥,把與大理國對壘時期的石堡、城墻、烽火臺連結起來並以加固,在今馬龍、宜良、陸良、石林和彌勒一線,築成了一道跨山越谷、延綿300余裏的滇東長城,作為整個防禦體系的核心依託。這道長城讓蒙古軍隊每前進一步,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然而,烏蒙的自杞國軍隊最終還是以失敗的命運而告終。
自此,雲南歷史上這個惟一的彝族部落王國,在經歷了150多年的發展歷史後,消失于歷史前進、社會變革的塵埃之中。然而,蒙古軍隊的傷亡慘重也是觸目驚心的,僅滇東長城一線,蒙古軍就損失8萬之眾,兀良合臺離開雲南時,僅帶走了不到兩萬的兵力。
破昆明城後,蒙古軍隊一路追段到昆澤(今宜良),活捉段興智,大理國滅亡。西元1276年,元朝在雲南建立了行中書省。從此,雲南第一次作為中央的一個省份納入了中國版圖,其範圍東至貴州省普安縣,西接印度的阿薩密,西南至今天的緬甸八莫附近,南邊聯結泰國北部和寮國境,北至今天的四川涼山地區和西昌地區,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由大理遷到了昆明。
彩雲之南網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