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交流交往

昔日絲綢古路 今日友誼之橋 ------記台灣中南部教師參訪團新疆兵團之行

發佈時間:2008-08-22 14:24:00

 

 

 

2008年8月,全國人民喜迎北京奧運,中華大地,人心凝聚,八月的新疆,秋風送爽,瓜果飄香,在這最美好的季節裏,我們迎來了以台灣逢甲大學講師宋懷德先生為團長的台灣中南部教師參訪團一行45人,這支參訪團由來自台灣台中、屏東、桃園縣等地19所學校的教師組成,他們之中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來新疆,有的甚至是第一次來祖國大陸,帶著對美麗新疆的憧憬嚮往,帶著對神秘兵團的尋訪探究,帶著對為師之道的感悟心得,從8月5日開始,在新疆兵團進行了為期10天的認識之旅、感動之旅、交流之旅。

                 認識之旅

參訪團抵達之初,對新疆絢爛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民俗風情都充滿了神往好奇,我們參觀的第一站便來到了新疆博物館。一進入這座佔地面積7800余平方米、具有濃郁的維吾爾建築風格、內部設施完全現代化的宏大建築,參訪團的教師們不由得發出一陣驚嘆。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新疆,這片地處古絲綢之路中段,集中華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印度文明、波斯-阿拉伯文明這人類四大文明交匯之地的神奇土地,從上溯新石器時代起,至西元前60年漢朝設置西域都護府,新疆正式成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雄雞一唱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新疆和平解放,古老的西域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的歷程一幕幕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使人處處感悟到歷史的滄桑、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和遐想。

在這裡,既有小河墓地沉睡了3800年的古歐羅巴人的孤獨亡靈,也有張騫出使西域,“鑿空”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更有新疆47個各民族人民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和睦相處、並肩戰鬥、開拓創業,共同創造出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特色濃郁的民族民俗風情景觀,所有這些都顯示了新疆這片古老土地的博大精深和西域文化的輝煌燦爛,顯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和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氣度。

參訪團的教師們個個屏聲靜氣,認真地看,仔細地記,參觀結束後,仍然意猶未盡、讚嘆不已,紛紛表示回去後要做新疆與台灣的文化使者,把新疆絢爛的歷史文化介紹給更多的台灣學生。

在接下來的行程裏,我們循著古絲綢之路的遺跡,踏訪了古絲綢之路重鎮吐魯番,參觀了與我國橫亙東西的萬里長城、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兒井;體驗了《西遊記》裏記載的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地氣蒸騰、焰雲繚繞的火焰山熱浪;走在保存了兩千多年,我國最完整的都市遺跡—交河故城遺址,看著眼前寂靜的殘垣斷壁,仿佛又回到了金戈鐵馬,人聲鼎沸的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令人感慨何時是秦朝的明月,漢時的烽煙¨¨¨

短短幾天時間裏,參訪團不但欣賞到了風光優美的天池和南山牧場,還體驗到在烈日炎炎下騎著駱駝漫步在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奇妙旅行,更徜徉漫步在水天一色迷人的博斯騰湖湖畔,新疆神奇的自然人文景觀和純樸的民俗風情都給參訪團教師們留下深刻記憶,手中的相機也不知定格了多少永恒的畫面,他們感嘆到“新疆太神奇了,在這裡每一天都是不可磨滅的回憶”,“新疆雖然感覺遙遠,但她卻令人印象深刻,好似近在心裏,近在腦海中,我愛上這裡了!”

                 感動之旅

參訪團對新疆兵團的了解和感悟,要從“戈壁明珠”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的美説起。初到石河子市,參訪團的教師們無不為這裡優美的環境、獨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深深打動,綠樹成蔭、花果成林的城市綠化、安詳優雅的廣場白鴿、雄渾古樸的人物雕像,充滿現代氣息的街道建築,這一切都令台灣教師們感到驚訝。在石河子市的遊憩廣場,台中縣龍泉國小的石淑慧教師托起一隻白鴿情不自禁地説“這裡太美了,綠化這麼好,像歐洲城市,沒想到新疆有這樣的地方。”台中市忠孝國小的段淑如教師也感慨道“剛到這裡確實感到有些訝異,這裡比我18年前去過的內地城市都進步不少”。當他們得知石河子市曾榮膺聯合國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是全國著名的園林城市、生態城市,已被載入聯合國人類防止地球沙漠化的史冊時,都不禁由衷稱讚。

我們不失時機,向大家介紹了這石河子的發展歷史,講述了1950年,王震將軍率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石河子,拉動了“軍墾第一犁”,來自五湖四海的60萬兵團各族人民經歷半個世紀,在茫茫戈壁上創造出“人進沙退”的世界奇跡,建成了今天獨具軍墾文化、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石河子新城的故事,教師們紛紛來到王震將軍的塑像前合影留念,連稱“這位將軍真是了不起!”。

在接下來參觀的新疆軍墾博物館裏,台灣教師們了解到兵團人屯墾戍邊、艱苦創業,使荒原巨變、創韆鞦偉業的光榮歷史,也了解到兵團在國家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奮起二次創業,再造兵團輝煌的歷程,對“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兵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第一代軍墾人穿過的綴有上百塊補丁的破舊棉大衣前,參訪團教師們唏噓不已,感動非常,台中市西屯國小的嚴家芳教師在留言中寫道,“這次參訪,讓我見識了兵團精神,對兵團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以及兵團所帶給新疆人民的偉大貢獻”。

在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兵團台資企業新疆旺旺集團,我們見到了公司總理—台商林國棟先生,久未曾見到家鄉人的林先生非常激動,禁不住用家鄉話與教師們拉起了家常,有教師問,這麼大一家企業,為什麼就您一位台灣管理人員?林先生回答到:以前從台灣來的主管還有優勢,但現在已不一定有優勢了,因為國際化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越來越小,而且旺旺發展了十幾年,已為本地培養了不少人才,大家溝通配合得很默契。還有教師問林先生,當初為什麼來新疆?林先生一句“因為這裡牛多啊”引得在場一片歡笑聲。

經過一個小時的空中旅行,盡情欣賞了新疆“沙漠與綠洲為鄰,冰峰與火洲相伴”的廣袤大地,我們來到了位於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兵團農二師師部所在地庫爾勒市。如果與石河子厚重的軍墾文化相比,這座以庫爾勒香犁聞名遐邇的城市則顯得更加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美麗的孔雀河和妙曼的饅頭柳給這裡增添了幾分南國的雋秀,當地人民的熱情接待更讓教師們領略了兵團人的熱忱和豪邁。

在羅布人村賽的蒙古包裏,台灣教師們和我們一起手牽手,不分你我、載歌載舞,盡情歌唱《阿里山的姑娘》和《美麗的草原 我的家》,在抒情的歌聲中,當地人民為遠道而來的台灣教師們獻上了潔白的哈達,表達了對參訪團教師的敬意和情誼,教師們的感動之情溢於言表,台灣僑光技術學院的張廖萬家講師更是動情的唱出了《龍的傳人》這首歌,將聯誼活動推向了高潮。

交流之旅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次來新疆兵團的台灣中南部教育參訪團,分別由來自台灣中南部7個縣市的1所大學、1所中學、17所小學的教授、教師組成。全團以小學教師為主包括音樂、美術、級任教師(教授國文、數學和社會學的教師),級任教師居多,其中不乏當地名師。一路上,參訪團的教師們對祖國大陸的簡體漢字、語言文化、新疆少數民族教育情況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對兵團教育事業的發展也相當關注,對此,我們特意安排了參訪團與兵團農二師華山中學的交流座談活動。

華山中學是兵團重點高級中學和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承辦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文明辦、教育部設在兵團兩個高中“宏志班”之一。學校佔地面積245畝,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和圖書館,建有充滿人文關懷的學生公寓樓、醫務室和配餐中心,校園內還有標準的塑膠運動場和體育館。在 “開放式辦學,制度化管理,分層次發展”的辦學特色下,資訊技術的軟硬體水準一直處於新疆的領先地位,外語教學水準可與內地名校相抗衡,已成為農二師和新疆巴州地區學子嚮往的學校。

正值暑假期間,華山中學的邱正國校長早早等候在學校,表達了對台灣寶島同仁的歡迎。邱校長向參訪團的教師們介紹了華山中學自1960年創建以來的發展軌跡,帶領參訪團參觀了圖書館、國際部班、中心機房等教學場所,台灣教師們都對華山中學現代化的教學設施,開放式的教學氛圍、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學理念所嘆服,台中市西屯國小的劉銀美教師多次升出大姆指誇讚道“兵團真是了不起,有遠見!”。在學校特設的“心理社團”教室,台灣逢甲大學的張利華講師在留言墻上寫到“華山中學的學生太幸運了,珍惜那麼好的環境,祝福各位學業順利”。

在華山中學的會議室裏,參訪團的教師們與華山中學的同仁們面對面,一起分享了對教育的感悟和從師的經驗,有台灣教師問:在現如今大陸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情況下,學校如何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邱校長面帶微笑回答到:學校教育是文化傳承和人格塑造的主陣地,華山中學非常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倡導學校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大德育觀,平時入細節入手,組織學生軍訓、下團場勞動,進行學風考核,還完全由學生自己組織藝術節、體育節、社團節等活動,為學生發展個性,展示才華提供廣闊的空間。

在交談中,土生土長的兵團人邱正國校長以他博學多才、謙和孺雅、風趣幽默的人格魅力和高視角的辦學理念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們參訪團教師,他的一句“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被教育的對象更幸福的生活”心得感悟更讓台灣教師們感同身受,深表贊同。而台灣教師在培養存在自然障礙學生的特殊教育方面,也有許多經驗和做法非常值得華山中學學習和借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大家都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也對兩岸教育交流的目的和意義有了新的認識和昇華。

此次參訪活動,正逢北京奧運開幕之際,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主線的開幕式錶演氣勢恢弘,給參訪團教師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也增強了他們的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比賽期間,海峽兩岸的運動健兒們同臺競技,共同走向領獎臺,而兵臺兩地的辛勤園丁們,也為了中華民族的莘莘學子,跨越萬水千山、絲綢古路,手攜手共同唱響了一首永恒的友誼之歌。

 

兵團台辦  張媛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