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曲村的符玉蘭阿婆在製作黎陶。記者 程范淦 攝
8月4日,在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海邊,有個天涯鎮,天涯鎮有個黎族村莊黑土村委會布曲村。世代變遷,但有一項東西卻代代相傳——傳統的黎陶制藝,至今村子裏仍有近百名陶藝老人。
現年64歲的符玉蘭就是一名制陶老人。應記者要求,她欣然拿出家裏墻角放著的已揉搓成粘稠的紅泥土,取出一張凳子,在上面放置一塊平整的木板作為底座,然後開始在木板上把泥土捏成罐狀。罐很快就成形了,再用光滑竹篾刮平,內壁則用貝殼壓平“拋光”。只有十幾分鐘的時間,一個陶罐就初步完成了。
這是一個面向大海、背靠大山的黎族村,全村近2000人。符玉蘭出生於此,後又嫁在村裏。她説,從十歲開始,就跟母親學,幾乎一輩子跟黎陶打交道,都不知道作了多少個。
製作一個還要經過很多工序。幾個小時後,罐子要放在太陽下晾曬2個多小時,完全變幹時,再用稻草完全覆蓋住罐子燒約10分鐘。董長征説,黎陶大部分都賣掉了,經常有鄰縣人來村裏買,每個大概三四十元,一年也能收入二三千元。
村幹部説,村裏人世代都制陶,制陶的土都是在村子附近的山腳下取的。一塊原來平整的土地,已被挖成一個深幾十米的大坑。符玉蘭説,每次就是拿一個小桶挖一點回來,用完再挖。
據了解,布曲村現有近百名老年婦女掌握燒陶技術,她們不但能燒出壇、盆、甑等日常用品,還能製作形象的猴子、烏龜等擺設裝飾品。村民説,凡是60歲以上的婦女大都懂得燒陶技術,但這項技藝只傳女不傳男,年輕女孩都不太想學,認為太麻煩了。
黎陶不僅是黎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裝飾物件和祭祀用品,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記者在村裏看到,家家戶戶都有自製的陶罐。而且,布曲村裏現今還保留著伴隨黎陶製作全過程的“黎陶舞”,這是一種祈求燒陶順利、祈福同族村民的古老舞蹈。
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研究黎族文化多年,他説,黎陶與樹皮布、黎族織錦、黎族文身、黎族醫藥一樣,都是黎族文化的活化石。更有專家表示,黎陶如今的實用價值已經日見式微,但仍有重要的藝術欣賞和學術價值。
記者從天涯鎮政府了解到,鎮政府將建一個黎陶文化園,讓豐富的黎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建成後遊客可以在村中觀看整個制陶過程,黎族婦女在制陶時會翩翩起舞。遊客也可以在村民指導下自己制陶,如果看到自己滿意的黎陶製品,也可以買回家收藏。(記者 吳鐘斌)
中共海南省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海南省台灣事務辦公室)
投搞信箱:swtzbxjc@hai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