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內文物考古材料證明,今文山州境地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繁衍、開拓,盤龍河沿岸發現的石磨工具,青銅器時代的斧、鋤、矛、叉、鑿等與滇文化、夜郎文化有著較強的一致性。西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成為祖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組成部分。西漢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劉徹開發西南邊疆,令馳義侯率兵征討西南夷後置群舸、越寓等郡。胖舸郡轄17縣,其中11縣在今雲南東南部,今文山、硯山、馬關縣屬進桑縣地,西疇、麻栗坡屬都夢縣地,丘北屬鐔封縣地,廣南、富寧屬句町縣地。東漢時期,今文山州仍隸牂牁郡,其中,文山、硯山、馬關、西疇、麻栗坡屬進乘縣地,丘北屬鐔封縣地,廣南、富寧屬句町縣地。
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春,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群舸、永昌4郡後,將4郡改建為建寧、朱提、雲南、永昌、興古、越嶲、牂牁7郡,隸降都督。今文山州8縣分別隸興古郡的進乘·縣地(文山、馬關、西疇、麻栗坡),鐔封縣地(丘北),句町縣地(廣南、富寧)。
西晉泰始六年(270),設寧州領南中7郡。太康三年(282),廢寧州併入益州設南夷校尉。太安二年(303)復置寧州,全國設19州,形成州、郡、縣三級建制。今文山州各縣屬寧州興古郡的進乘縣地(文山、硯山、馬關),都篖縣地(西疇、麻栗坡),鐔封縣地(丘北),句町縣地(廣南、富寧)。
東晉時期將寧州又劃為17郡,今文山州各縣分屬興古郡的句町縣地(廣南、富寧),西安縣地(西疇、麻栗坡),梁水郡的鐔封縣地(丘北),新豐、建安縣地(文山、硯山、馬關)。
自東晉永和三年(347)到北周大定元年(581)的二百餘年間,戰亂頻繁,南中大姓爨氏據地稱雄,郡縣設置經常改變。隋統一全國後,今文山州屬南寧州總管府轄。隋開皇四年(584),取消總管府,改州郡縣制為州縣制,設昆州、恭州、協州,廢興古郡。今文山州屬昆州地。
唐初期,置南寧州都督府(治所曲靖),今文山州分屬嚴州、湯望州、歸武州、奏龍州、英州、聲州、勤州地。唐代後期(南詔)今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丘北為通海都督管轄,廣南、富寧屬嶺南西道(冶所邕州)安南都護府管轄。
宋代,除今廣南、富寧隸屬廣南西路廣源州(治所在今廣西桂林)的特磨道及廣源州的左江道(治所在今廣西南寧)外,其餘6縣屬大理國政權範圍內的最寧鎮部地(丘北)、王弄山部地(文山縣部份地區)、教合三部地(馬關縣八寨、文山縣古木)、矣尼迦部地(馬關、西疇、麻栗坡)。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設雲南行省、政區為路、府、縣。至元十二年(1275)、十四年(1277),設廣南西路宣撫司,治所在今廣南縣。至元十五年(1278)五月改稱廣南西路宣慰司,後改為宣撫司,轄今廣南、富寧。
今文山縣屬教合三部地,馬關、西疇、麻栗坡屬矣尼迦部地,隸寧遠州。元大德四年(1300),今丘北縣隸屬廣西路(治所在今瀘西)維摩州。廣南、富寧仍屬廣南西路宣撫司轄。文山為教合三部地,馬關、西疇、麻栗坡為矣尼迦部,隸寧遠州。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廣南西路宣撫司改為廣南府,轄今廣南、富寧兩縣。臨安路改為臨安府,轄教化長官司(文山、硯山)、八寨長官司(馬關、麻栗坡)。丘北縣屬廣西府維摩州。
清代康熙六年(1667),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與滇南諸土司聯合反清的基礎上,改土歸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長官司地設開化府,轄開化、安南、王弄、逢春、永平、東安、江那、樂龍八里。原廣南府轄廣南、富州(富寧)。丘北仍隸屬廣西府維摩州。康熙八年(1669)裁廣西府之維摩州,將其部分轄地劃入廣南府和開化府。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開化府增設馬白同知及文山縣附郭。開化府轄逢春裏(今文山縣古木鄉、抑井鄉一帶地區)、東安裏(今西疇縣及麻栗坡縣部分地區)、永平裏(今馬關縣八寨鎮及河口市部分地區);文山縣附郭管轄開化裏(今開化鎮、攀枝花鄉、追栗街鄉、平壩鄉及喜古鄉一部)、王弄裏(今文山縣老龍鄉、小街鄉、新街鄉及屏邊縣、金平縣部分地區),樂龍裏(今文山縣德厚鄉、紅甸鄉、秉烈鄉、馬塘鄉及喜古鄉、壩心鄉一部)、安南裏(今文山樂詩衝鄉及蒙自縣老寨一帶)、江那裏(今硯山縣一帶)。清乾隆二年(1737),廣南府添設寶寧縣附郭,治所設今廣南縣城。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化府設安平廳(今馬關),轄逢春、東安、永平3裏。清道光三年(1823),文山縣增設江那(今硯山)縣丞管江那裏。清道光二十年(1840),丘北縣丞升正縣,隸屬廣西州。光緒十三年(1887),設臨安開廣道轄臨安、開化、廣南3府。同年,《中法續議界務專條》規定將今馬關縣都龍、麻栗坡縣南溫河等南山地區歸中國,設歸仁裏隸安平廳。光緒二十一年(1895),今麻栗坡猛硐山及猛硐上中下三村劃歸中國,屬開化府安平廳歸仁裏轄。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設麻栗坡交涉副督辦署及河口(時屬安平廳)交涉副督辦署。
中華民國2年(1913),裁撤開化府,文山縣附郭稱開化縣;丘北縣增設一員五槽縣佐。裁撤廣南府,改稱廣南縣;富州廳改富州縣;安平廳改安平縣。民國3年(1914)復文山縣名,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公署改為麻栗坡對汛特別區督辦公署,直屬雲南省都督府。安平縣改稱馬關縣,原轄地東安裏改設普蘭行政公署,轄西灑、疇陽兩地域,隸馬關縣。民國4年(1915)廣南縣在維摩設縣佐。民國9年(1920)西灑、疇陽由馬關析置設正縣名西疇縣。民國21年(1932),江那、小維摩兩縣佐轄地合併設硯山設治局, 民國24年(1935)改設正縣名硯山縣。民國26年(1937), 富州縣改稱富寧縣。民國31年(1942),文山、硯山、西疇、馬關、屏邊、丘北、廣南、富寧8縣隸屬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所設于文山縣城,稱雲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5年(1946),雲南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稱雲南省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對汛督辦署屬省轄外,轄區未變。民國38年(1949), 國民政府瀕臨滅亡,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先後解放了文山地區,建立人民民主政權。 1949年2月,廣南、西疇、馬關3縣建立縣人民民主政權;3月,成立馬列坡縣人民民主政權;4月,文山、硯山、丘北3縣建立縣人民民主政府;6月,富寧縣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12月,河口縣城解放,成立縣人民民主政府。6月,于西疇縣西灑成立滇東南行政專員公署。
1950年1月7日,文山縣城解放,滇東南行政專員公署進駐文山縣城,3月,改稱文山專區專員公署。1950年3月,將河口縣劃歸蒙自專區,6月將馬列坡縣改稱麻栗坡市;1955年10月,麻栗坡市改為麻栗坡縣。 1958年4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建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文山專區專員公署改稱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西疇、麻栗坡兩縣合併稱西疇縣,治所西疇興街;硯山縣併入文山縣稱文山縣,治所文山城;全州共轄6個縣。1961年9月文山、硯山兩縣分設;西疇、麻栗坡縣兩縣分設,全州仍轄8個縣。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實行軍事管制,州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州人民委員會;8月先後成立縣軍事管制委員會,取代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9月,經雲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各縣也相繼成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11月25日,文山州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根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規定,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革命委員會改為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各縣也先後恢復縣人民政府稱謂)至今。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