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族文化

思茅地區歷史概況

發佈時間:2009-02-20 08:46:28

    思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遠在3000多年前就有先人生活在思茅這塊熱土上,人們散居在瀾滄江邊。商、週年代,思茅為古原始部落。從秦、西漢至清代行政歸屬一再變更,至1729年雍正七年設思茅通判,1735年改為思茅廳,正式置廳(縣)建制,隸普洱府。1913年廢廳改縣,19492月思茅解放,1958年併入普洱縣,198年恢復思茅縣建制。1993325,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唐、宋、元朝

    貞員十年(794) 南詔政權在銀生城(今景東城)設銀生節度。

  乾符六年(879) 南詔設威遠瞼(賧)(在今景谷),隸屬銀生節度。

  同年,普洱設治,名步日瞼。

宋   朝

  南宋淳祐十年(1250)動卯(今瑞麗市)酋長阿只步率部奪威遠瞼。元朝中統三年(1262)歸附朝廷。  

元   朝

  至元十二年(1275)設開南州(在今景東)和威遠州(在今景谷),隸威楚路。

  至元十九年(1282)中道總兵官萬盧達石八力都不花領軍南下,途經瀾滄江整控渡口時勒石于江西岸的崖壁上,史書《思茅元碑》或《都不花摩崖》。

  至元二十五年(1288)設元江路,統管羅盤、馬籠、步日(今普洱)、思麼(今思茅)、羅醜、羅陀、步藤、步竭、臺威、臺陽、設棲、你陀等十二部。

  至元二十六年(1289)設木連路軍民府(在今孟連境)。同年,罕罷法建孟連城,為孟連第一代土司。

  至元二十九年(1292)威遠州改為威遠蠻柵府,屬元江路。

  至順二年(1331)二月,景東甸土官阿只弄遣子罕旺赴京獻馴象,朝廷將景東升為軍民府,封阿只弄為知府事,賜給金牌、印信等。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明朝大軍進抵楚雄,阿俄陶向明軍獻馬匹、銀兩、馴象,並獻出元朝所賜印信。明朝仍置景東府,封阿俄陶為土知府,賜給文、襲衣.頒發府印,準其世襲。

  同年,在景東境內設板橋驛和景東驛,與楚雄府境內的驛站銜接。

  同年,威遠蠻柵府改為威遠州,屬楚雄府,任刀相為土知州。洪武十七年(1384),升為威遠府,直隸雲南布政使司。

  洪武十六年(1382)今普洱治地改稱普耳。萬曆年間,始稱普洱。 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平緬宣慰使思倫發令召錄刀算黨率部佔領威遠。同年,思倫發率兵10萬攻佔景東,逐土宮阿俄陶至大理。

  洪武二十三年(1390)明軍收復景東。設景東衛指揮使司,領五個千戶所。

  洪武三十一年(1398)刀算黨率兵歸順明朝。

  建文四年〈1402)九月,刀算黨派人到朝廷貢象牙、犀牛角、孔雀尾、西洋布、紅、花、絲幔帳及金銀器。十二月,威遠府改為威遠禦夷州,直隸雲南布政使司,任刀算黨為知州。

  同年十二月,設鎮源州,任刀平為知州。永樂四年(1406〉四月升為鎮源府,命刀平為知府,設經歷、知事各一人,隸雲南布政使司。

  永樂元年(1403)設者樂甸長官司(在今鎮源者東、恩樂),隸雲南都司。

  同年,車裏宣慰司土官刀暹答派兵佔據威遠,擄知州刀算黨,西平侯沐晟率兵撫諭。

  永樂二年(1404)開募乃(今瀾滄募乃)富銀鉛鋅礦煉銀,後關閉。

  永樂三年(1405)他郎寨長官司改稱恭順州,歸屬元江軍民府。嘉靖十年 (1531),州署從今碧朔移至墨江縣城。

    

    雍正二年(1724)威遠土知州刀光煥被革職,威遠"改土歸流",次年設威遠廳撫隸屬鎮源府。

  同年,在鎮源府地方開按板、恩耕鹽井,當年試煎,三年定額起課。光緒十三年(1887)按板鹽井封閉。

  雍正三年(1725)開採磨黑鹽礦和動野鹽井。

  雍正四年(1726)鎮源府"改土歸流",威遠同知劉宏度為鎮源府知府事。

  雍正五年(1727)正月,鎮源、威遠的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在黑老胖和土司刀如珍帶領下舉兵反對"改土歸流",殺死威遠同知署鎮源知府事劉宏度,清軍副將張應宗帶兵鎮壓。

  同年,者樂甸長官司改為恩樂縣,歸鎮源府。

  雍正六年(1728)六月,添設鎮源府經歷一員,恩樂縣典史一員。

  同年,清政府準重開募乃銀廠。嘉慶十五年(1810)封閉。

  雍正七年(1729)七月,置普洱府,以瀾滄江以東之思茅等六版納地改設流宮,設知府、經歷各一員,所屬攸樂地方設同知一員,普洱通判移駐思茅。

  同年,置普洱府訓導,設府學。

  雍正十年(1732)二月,添設景東府動統巡檢一員。

  同年四月,設他郎廳,屬元江府。

  同年五月,茶山土千戶刀興國率拉祜族、傣族、哈尼族在曼壩河蝙蝠洞訂盟起義,反抗總兵李宗膺、知府佟世蔭盤剝。起義隊伍聯合元江少數民族圍攻思茅、普洱,進逼他郎,次年被提督蔡成貴、總兵董芳統兵鎮壓。

  同年,元普沅威鎮改為普洱沅威鎮(普洱鎮),設總兵一員,分中、左、右三營,建總兵官署于普洱府城。

  同年,景東府同知徐樹閎修、儒學教授張問政撰《景東府志》五卷。

  雍正十三年(1735)十月,置寧洱縣,轄圓通、信成、善長、嘉會、義正五里和、 普藤、動旺、整董、動烏、烏得五動地及竜得、等角。

  十月,設思茅廳,轄車裏、六順、倚邦、易武、動臘、動遮、動阿、動籠、橄欖壩九土司及攸樂土目共八動地方。裁思茅通判,攸樂同知移往思茅,改稱思茅同知。

  同年,普洱茶名震京師。清政府題準徵收茶捐,普洱府當年發出"茶引"三千引(3000)

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

  1月,柯樹勳接任思茅廳同知,將十二版納地方改為十一行政區;7月,向雲南省都督府提出《沿邊十一條陳》。

  2月,劉鈞任迤南道道尹。同年,劉鈞兼任海關監督。

  4月,雲南富滇銀行思茅分行成立,民國18年撤銷。

  12月,他郎陳乃佑、景東侯應中、普洱許景明當選雲南省議會第一屆議員。鎮邊刀派永、思茅高致澤分別當選雲南省第五、第六復選區第一屆土司特派員。

  同年,鎮源直隸廳由恩樂遷治于按板井,轄恩樂、新撫兩縣佐。

  同年,以銀元取代銀兩流通。

  民國2(1913)

  1月,在車裏(今景洪)設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柯樹勳為總局長,原思茅廳所屬沿邊各動劃歸行政總局。

  4月,裁普洱府。改思茅廳為思茅縣,他郎廳為他郎縣,威遠廳為威遠縣,鎮源直隸 廳為鎮源縣,景東直隸廳為景東縣,鎮邊直隸廳為鎮邊縣。

  同年,迤南道改為滇南道觀察使。

  同年,寧洱縣改為普洱縣。民國6年復名寧洱縣。

  同年,改動烈彈壓委員為動烈行政委員。

  同年,在磨黑井成立磨黑井區,設鹽務局統管滇南鹽務。民國27年改稱迤南鹽場公署。

  同年,寧洱縣引種賓川、美國棉種,種植2940畝。

  同年,省立第五師範學校在普洱創辦,次年改為省立第四師範學校。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