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族文化

尋甸歷史回眸

發佈時間:2009-03-02 08:33:02

尋甸是滇東北要衝,漢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稱牧靡,屬益州郡。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尋甸軍民府。明成化十二年(1476)“改土歸流”。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東兵備道,後又改為迤東兵備道兼水利道,道臺駐尋甸縣城,管轄13府。民國元年(1912)改稱尋甸縣。1956年,成立尋甸回族自治縣。1958年嵩明、尋甸兩縣合併,1961年又恢復為嵩明、尋甸兩縣建制。19791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19791220召開慶祝大會,正式成立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自治縣成立以後,著手制定《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自治條例》,1989年經縣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報省人大常委會審批,19898月正式批准。這個條例對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平等、團結、進步政策,發展經濟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尋甸每年在財政收支、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享有國家特殊照顧,加速了尋甸脫貧致富的步伐。

政府在紅軍長征駐紮過的柯渡丹桂村建成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以保存革命文物和對人民群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在紀念館裏還增設歷史文化陳列室,陳列各類古代文物百餘件。至今尚存的易隆古驛道遺址、文廟、古城、古寺、文筆塔等古跡遺址近20多處。距縣城東南20多公里的關索嶺,傳説是諸葛亮南征駐紮的大本營,曾立過“會盟碑”。相隔不遠處的鐘靈山有西南八大名寺之一的鐘靈大寺遺址,密林中尚存30余座和尚陵塔,數量之多居全國第四位,鐘靈山已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保護開發。這裡既是旅遊點,又可提供研究佛教歷史、佛教建築的實物資料,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城西14公里有清水海,是避暑遊覽勝地。位於縣境東部的白石岩溶洞群,又稱“撒米落溶洞群”,神奇壯觀。據前來考察的國內外專家評價,認為其科學價值超過旅遊觀光價值,可以開展科學考察與探險。可對洞穴的形成及活動斷裂、洞內恒溫、恒濕等環境品質進行研究,開展特种醫療服務。

境內歷代突出的人物、事跡均載入史冊,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明正德七年(1512)“立法陳紀,化夷變俗,拓土城以防寇,建學校以育士”,創養正書院。明嘉靖二十年(1541),“除姦革弊,疾惡任能,設館牌以均徭役,立哨戎以防寇盜”。輕康熙二十九年(1690)綠化荒山,改造“火龍山”為“青龍山”。雍正二年(1724),改建塘子牛欄江大橋,增修各處水利;在城東南麥場後修渠引水排澇。民國24年(19354月和25年(19364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過尋甸。毛澤東和朱德、周恩來、賀龍、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尋甸留下光輝的足跡,中央軍委在七星魯口哨發佈搶渡金沙江的命令,紅二方面軍在六甲激戰,擊退國民黨滇軍的圍追堵截,一批各族兒女踴躍參加紅軍北上抗日。民國27年(1938)拆除城隍廟的菩薩,創辦尋甸縣立初級中學。民國38年(19495月,滇、桂、黔邊區縱隊副司令員朱家璧與雲南省主席盧漢的代表龍澤匯在果馬磨盤寺舉行談判,對爭取雲南和平解放具有重要意義。滇桂黔邊區縱隊領導組建尋祿新區人民政府、尋甸遊擊大隊、尋祿會巧山區支隊、果馬遊擊大隊進行艱苦鬥爭,為推翻舊制度,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雲南旅遊資訊港)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