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貢,因彝語“柴谷”(意為盛産稻米的海灣壩子)而得名,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30000年前,在呈貢大漁龍潭山一帶就有“昆明人”生活著,進入氏族公社階段,為“晚期智人”。
約4000—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在今烏龍一帶建屋定居,從事農耕、漁獵等生産活動,為本地文明社會的發端。
約2800年前,已在今小古城天子廟一帶建成奴隸制地方侯王城邦,農業、商業、紡織、制陶等初具規模,社會生産較為發達,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開始萌芽。
元代至元十一年至十二年(西元1274—1275年),大理勸農使張立道發昆明、晉寧、昆陽、海口等地丁夫2000余人治理注海口。平章政事賽典赤督修馬料、寶象、海源等六河諸閘,灌溉昆明、呈貢等地農田萬頃。1979年,從小松山、七步場等地漢墓中出土了完整的陶制水田、陂池模型,成為雲南水利設施最早的實物佐證。
1949年4月,滇中地委決定建立中共呈貢縣工作委員會;7月,建立中共呈貢縣委員會;12月29日,呈貢縣護鄉團、“邊縱”二支隊進駐呈貢縣城;31日,成立呈貢縣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國民黨呈貢縣政權。
1950年1月12日,呈貢縣人民政府成立。(雲南旅遊資訊港)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