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産生於清代,始於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産昌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建水陶瓷發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説。
1988年從建水燕子洞古人穴居遺址出土的陶飾、陶墜、陶片和1982年從建水龍岔河西漢古墓出土的陶片,向現代人展示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和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建水境內曾經有過的古老陶藝。
建水古城北郊有一個窯火燒出來的村落——碗窯村。碗窯村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後人只知道這裡世代以陶瓷為業,村落由制陶而生。村子身後的紅土坡由東向西綿亙數裏沉寂著一大片行跡清晰的古窯遺址和堆積如山的陶瓷殘片。在1980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與建水工藝美術陶廠首次對建水古窯遺址和陶瓷殘片進行的叩訪中,他們驚喜地發現了大量的宋代青瓷、元代青花、明代粗陶和清代紫陶的殘片,從此,人們從這種極富靈性的陶瓷語言裏,破譯出了古人無意中傳遞出的歷史與文明。
建水紫陶生産之初,主要生産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産一種用於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即新中國成立後曾大量生産的汽鍋紫陶汽鍋,又稱為“楊捏”,為拳頭産品,特別是30年代建水藝人向逢春製作的陶汽鍋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