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過橋米線起源於建水縣東城外鎖龍橋西側的雞市街頭處,有建水的特産草芽、地椒作配料,風味獨特而遠近聞名。
清朝道光年間,建水東城外太史巷有個叫劉家慶的廚師在雞市街頭處開了一個名叫“寶興樓”的米線館。咸豐甲寅年(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個舉止文雅、穿著講究的人來到他的館中吃米線。他叫劉家慶照他介紹的方法做出湯來配米線吃。方法是:取一塊生豬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後盛于一個大碗中,舀上一調羹熟豬油淋于豬脊肉薄片上並蓋上數片地椒葉子,然後再舀一大勺滾燙的草芽鮮肉湯氽入碗中,另用一個碗盛米線。店主人照此做好後,這顧客先用筷子在湯中攪拌片刻,再將米線挑入湯碗中吃起來。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橋街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進士,多年來在外省做官,回鄉後他倣照外省人“涮鍋子”的吃法,試用小粉水揉捏過的措脊肉薄片氽湯食用,其味異常鮮美。
劉家慶對他的這種吃法感到很好奇,問道:“大新爺(舊時建水人對當地的舉人,進士的尊稱),你的這種吃法叫什麼?”李景椿回答説:“我從橋東(鎖龍橋)來到橋西吃米線,人過橋,米線也過橋,我是吃過橋的米線。”
隨後,劉家慶採用李景椿介紹的方法烹制氽肉湯配米線賣,並以李景椿説的“過橋”來命名,“過橋米線”之名由此而來。劉氏經營過橋米線傳至劉世清沿襲了四代人,一直使用“過橋”之名。之後,在建水經營“過橋米線”的人多起來,主要有兩种經營方式:一種是湯和米線統一由經營者配製,備兩個碗,一個盛湯,一個盛米線,顧客買好後,用筷子先攪一攪氽肉湯再放片刻,將米線挑入湯碗中涮著吃。另一種是館子設在榨米線作坊的附近,館子專賣氽肉湯,顧客將湯買好後,抬到餐桌上,又到廚桌上取一把小筲箕去米線作坊的石缸處買米線,賣者將米線從石缸中抓入小筲箕內,顧客將米線控幹水後,把米線抬到桌前扒于湯碗中涮湯吃起來。這种經營形式較為常見,幾乎城內外榨米線的作坊附近都有專賣氽肉湯的館子或攤點。
從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以來,過橋米線湯的名目也多起來了,叫法也各有不同。主要有“鷺鷥抬魚”,即用草芽烹制的豬、雞、鴨肉湯氽用小粉水揉捏過的生豬脊肉薄片。漂在湯上的草芽喻為“鷺鷥”,落于湯下的肉片喻為“魚”;“象牙扒豬腳,”即用草芽烹制的豬、雞、鴨肉湯氽加工過的扒豬腳瘦肉條。“象牙”即草芽,萆芽有“象牙菜”的美稱;“雙鳳爭窩”,即用雞、鴨兩種肉烹制出來的高溫肉湯氽用小粉水揉捏過的生豬脊肉薄片。雞鴨被喻為“雙鳳”,肉湯喻為“窩”;“巧鳳戲豚”,也叫“巧鳳伴豚”,即用豬和雞肉烹制出來的湯氽肉、豬脊肉片。豚泛指豬。“雞肉”喻為“巧鳳”;“獅子滾繡球”,在碗中的豬脊肉薄片上放上數枚如桂圓大的酥肉團,再舀高溫肉湯氽入碗中,酥肉團在湯中滾動,“繡球”,酥肉團也;“四季長青”,先在湯碗中放入烹制熟的豬、雞、鴨、魚(剔除骨刺)四種肉塊或片,在肉上面放適量韭菜或豌豆菜嫩尖,再舀滾燙的高溫肉湯氽入碗中,漂在湯麵上的韭菜或豌豆菜一片青綠,象徵“常青”,四種肉象徵“四季”;“美鳳歸巢”,在上述的肉湯中放適量的汽鍋雞肉及湯,汽鍋雞喻為“美鳳”,碗中肉湯喻為“美鳳”回歸的“巢”;“烏龍奔大海”,又叫“烏龍鑽蚱草”,即用豬、雞、鴨肉湯汆烏魚薄片,為過橋米線湯之上品。“烏龍”即烏魚,“大海”即肉湯,“蚱草”即薄荷、地椒等配料;“黃龍戲珍珠”,即用鱔魚片、青豌豆為主要原料烹制出來的過橋米線湯;“白頭翁”,即用冬瓜、大豆芽、豆腐皮、油炸或煎的豆腐片或絲,以香油為主要原料烹制出來的過橋米線湯,這是佛教信徒的素食佳品。這種湯只有在戒屠期間,如求雨,縣上辦大型的宗教活動時才賣。
從光緒年間以來,建水還出現過烹制菜肴配過橋米線賣的館子。有趣的是,秋、冬、春有藕的時節配一盤油煎熟藕蘸佐料吃過橋米線稱為吃“過十七孔橋米線”;配著一盤油煎荷包雞蛋吃叫“喜迎財”過橋米線,把蛋白喻為“銀”,把蛋黃喻為“金”,多是春節後離家到外地做生意或到個舊幹礦的人買食。數人吃過橋米線可叫廚師定制一個油炸鯉魚,配著吃叫“鯉魚跳龍門”過橋米線,“跳”是“挑”的諧音,嘴喻為“龍門”,送子女外出讀書或任職多用之,有“望子成龍”之意。餐桌正中擺放著一具火鍋(建水人叫吃炊)供一桌(8人)配過橋米線吃為“八仙過海”。上述所舉都沿襲到建水解放初期。
光緒年間,建水的過橋米線傳到個舊等地。民國初年,一個落戶于建水的名叫鄧恩德的玉溪人(其妻是建水人)帶著家室到昆明羊市口處開“德鑫園”過橋米線館,建水過橋米線傳到了昆明。從此,在昆明經營過橋米線的餐館逐漸多起來,發展到全省,過橋米線便成了雲南省的一大名特風味食品。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