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族文化

牟定民族文化

發佈時間:2009-04-15 08:38:34

 

 

 

 

牟定的彝族主要屬於倮倮、俚頗、羅武三個支系。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保留著獨特的生活習俗,風情殊異,是極有開發價值的民俗旅遊資源。

1、婚俗

1)姑娘房

彝族青年男女的婚姻是自由的,每月的初一、十五、二十三彝族青年男女常按習慣到約定地點跳腳、對歌、談情説愛。有的彝寨至今仍保留著"姑娘房"。姑娘房又名"閒房""公房",一村有一至幾處不等,姑娘們各有1床,白天在各自家勞動,晚上在姑娘房住宿,熱情地接待男青年來訪,在月琴伴奏下跳左腳舞,對唱情歌,交流感情。

2)青棚宴

子女嫁娶雙方都在場院內用青松枝葉搭建青棚,青棚下鋪青松毛拜飯待客。夜晚,在青棚中央燃篝火,青親朋圍火跳歌起舞。

彝族在盛大節日也興搭青棚宴佳賓,是一種莊重熱情的禮儀。源於對青松的崇拜,象徵著熱情好客。還象徵愛情忠貞,婚禮前要祭"青棚神",喜事辦完要舉行送"青棚神"儀式。

3)哭嫁

新娘出嫁時一般都要哭一番,表示對父母、姐妹的留戀,有的要哭三次。哭時,在眾女伴陪同下圍成一圈,邊哭邊唱"哭嫁歌""哭嫁歌"。的內容,均以動植物為喻,訴説父母養育之恩,抱怨父母將女兒外嫁,咒罵媒人,訴説自己對娘家的依戀。歌聲哀怨,其情真意切,聲淚俱下,感人至深

4)背新娘

新娘出嫁,離開家門時,一般由新娘的兄弟把她背至門外、村外交給男方接親的人,如果上無兄長、弟弟年幼,則由弟弟牽手送出大門。

5)抹黑臉

結婚儀式上各支系都有給媒人、接親人的臉上抹黑的習俗,用鍋灰把客人臉抹黑。彝族崇尚黑色,黑色表示吉祥,有時歡迎尊貴客人,也用過灰抹黑臉,以祝福吉祥平安。

2、服飾、歌舞

1)服飾

牟定服飾多姿多彩,尤其是彝族婦女服飾獨具特色。上衣多用白色或青色布料,在衣襟、衣領、衣袖鑲有數道花邊;著圍腰繫腰帶,圍腰多用青布鑲素雅花邊,繡紅山茶、馬纓花、十姊妹花圖案;喜用青布、黑色包頭,纏成判狀,姑娘喜用絲絨做成絨球花,彝語"維魯",花圓形大似乒乓球,紅綠顏色,插在包頭上,未婚女子插三朵,端莊美麗。褲用青布鑲花邊。男裝日趨時裝化。

2)歌舞

牟定歌舞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左腳舞"十彝族最廣泛最具有代表性的群眾性歌舞,因先起左腳而得名。曲調有幾百種,以絲胡、月琴伴奏領跳,忽而娓婉纏綿,忽而鏗鏘激越,非常感人,有"狗攆羊""穿花舞""趕街舞""合心調"等。

跳腳,又叫打跳、打歌、跳歌,是彝族俚頗的主要民間舞蹈。跳腳時眾人手拉手圍成大圈,拉四三胡,吹胡蘆笙、竹笛、嗩吶的人在中間以音樂伴奏和指揮,比左腳舞粗獷豪放,並模擬動物動作,"斑鳩吃食""蒼蠅磋腳""老牛檫背""老洗澡"等,大眾化跳法主要是"三步合腳"、即起兩步跺一腳或踢一腳;"雙跳腳",即雙腳同時前跳一下,後腳一下,在踢一腳,跳時不吼不唱。

3、節日

1)三月會

農曆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是牟定一年一度的三月會,源於古代帝王封泰山為東嶽,每年三月二十八日為祭祀日,牟定也建有東嶽廟,自古三月二十八日趕廟會,三月會即由此延續演變而成一年一度民族盛會。既是民族貿易盛會,又是歌舞狂歡的節日,以彝族為主體的"左腳舞"通宵達旦。

2)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又名"星回節",這天要殺雞、羊祭祀祖先,置佳肴宴請賓客,家庭主婦要為全家人"叫魂"。晚上點燃火把,從家到田間通撒一遍,以除""驅蟲,然後把五月端午節係在手腕上的香索剪下在火把上燃燒。入夜相聚廣場、山坡燃篝火圍跳左腳舞和跳腳。是彝族傳統節日。

3)趕朝山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化佛山周圍彝族,趕羊上山"給羊過年",給領頭羊戴鮮花,採集"豬黑老"樹給羊吃。趕羊上山的青年男女帶有酒、菜、飯,聚會野餐,手拉手圍圈跳舞。

4)插花節

每年農曆二月八,蟠貓鄉一帶彝族在大古岩趕會,在家中和天地間插馬纓花,祝福節日。既是歌舞狂歡,又吸引外地客商擺攤設點,進行集市貿易,物資交流。

5)六月六

每年農曆六月六,牟定、祿豐各族青年到江坡櫃子山趕會,祭祀一位送蕎籽給人間的仙女,主要是山歌對唱,彈琴跳舞,交友擇偶。

6)趕秋街

又叫趕秋會。立秋日,鳳屯周圍各族青年男女帶上糕點、水酒,聚集在化佛山頂,唱調子、對山歌、彈絲弦、吹竹踏歌而起舞。

 

民風·民俗

牟定以彝族為主的風情習俗頗具特色:串"姑娘房"、吃"松毛酒"、説"悄悄話"、背新娘"哭嫁""踩青棚""爬油桿"……令你留連忘返。民族服飾中:羊皮褂、花圍腰、千層底、尖頭鞋、頭飾、兜肚……令人目不暇接,一層彝家姑娘小夥的風采。民族飲食習慣中的:大碗酒、坨坨肉、肝生、湯圓煮米酒、攔門酒……彝山風情惹人醉,彝山處處把你留。

 

左腳歡歌

高山頭上茶花開,阿哥阿妹跳腳來。

阿哥跳穿千層底,阿妹跳破繡花鞋。

這是對牟定左腳舞的真實寫照。左腳舞,又稱:"打跳""跳歌""跳腳""迭腳""跳左腳",廣泛盛行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區,雖然叫法各異,跳法各具特色,但形式基本相同。牟定境內的左腳舞,主要以彝族倮倮頗、列頗兩大支系的跳法為代表,俗稱"跳左腳""跳腳",但凡彝家喜慶婚娶,吉事禮俗、傳統節日、農閒時節,人們便會自發地少則幾人數十人,多則百人上千人,圍著篝火或是圍起圓圈,跳起左腳舞,小夥子們粗獷地彈起龍頭四弦,姑娘們則放聲高唱左腳調,盡情歡跳,通宵達旦。縣境內規模較大的跳腳活動首推一年一度的傳統三月會,距今已有近400多年曆史。清康熙《定遠縣誌》載,三月二十八日,城外南郊東嶽宮(廟)四萬遠近商賈漢彝買賣衣具貨物,至四月初三方散。至晚,男女百餘人,吹葫蘆笙、彈月琴、吹口弦、唱彝曲,環圍跺左腳,至更余方散。即可見一斑。除縣城三月會外,地區性民族節日如:正月初一化佛山"趕朝山"、正月十五"趕貓街"、正月十六"天臺會",二月八彝族"插花節""二月九""三月三""六月六江坡"櫃山會"、立秋日的"立秋會"……都是漢、彝、苗青年男女跳左腳、唱情歌、對調子的主要場所。

關於左腳舞的由來,比較集中的傳説是很久很久以前,牟定壩子中有一條惡龍興風作浪,造成洪水危害。彝族小夥阿裏和彝族姑娘阿羅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人,他倆目睹惡龍給眾鄉親帶來的苦難,決心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前去為民除害。於是他倆勇敢地站出來,前去制服惡龍。眾鄉親在這對青年男女勇敢無畏的精神感召下,一齊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趕緊逃回了龍潭。人們抓住時機,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裏倒,倒滿後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眾鄉親圍著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惡龍終於斃命。為了歡慶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等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阿裏羅"以示對阿裏阿羅這對勇敢的彝家兒女的紀念。為什麼叫"左腳舞"而不叫"右腳舞",傳説彝族人普遍右腳比左腳靈活有力量,惡龍剛死眾鄉親心有餘悸,靈活有力的右腳仍咚咚跺地以防惡龍死而復生,只用左腳前後歡躍舞蹈。為了防止單腳前後擺動跌倒,所有男男女女都手挽著手圍成圈,以達穩定之效果。儘管歲月變遷,如今左腳右腳都在起舞,但"左腳舞"和對應的調子"左腳調"叫法沒變,男男女女手挽著手圍成圈不變。(牟定縣台辦)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