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族文化

姚安傳統節日

發佈時間:2009-06-12 09:56:34

開街節

    前場“開街節”是彝漢兩族人民進行物資貿易、文化交流的傳統節日。據傳,前場新街沒有集市,僅有距其30公里外的高峰寺有趕廟會的活動。首次在前場關(今新街)趕集的日子是農曆二月初一,因此,當地群眾稱這天為“開街節”。 “開街節”一直延緩到五十年代末,後中斷,于1982年恢復。是日,集市上人山人海,各種百貨商品、農副産品琳瑯滿目。月琴叮咚,笛聲悠揚,左腳舞曲調清脆悅耳,歌山舞海,熱鬧非凡,歡聲笑語不絕於耳。各族人民通霄達旦,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龍華會

    龍華會,起源於宋末元初,因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在光祿龍華山舉行而得名,是姚安境內歷史淵源最長的傳統民間節日。

    宋末,元世祖平雲南,大理國滅。國王段興智奔昆明,相國高泰祥回姚調集三十七部兵力抵抗元兵,被元兵押回大理,斬于五華樓。泰祥親屬子女被迫離散。其女菩提痛國破家亡,兄弟離散,乃出家于臥佛庵(今龍華寺),將出生時印度僧人所贈菩提樹籽種植于寺後,以佔兄弟之聚散,九植皆茁。後兄弟九人皆無恙,于農曆二月初八相聚于光祿。自此,高氏子女團聚之日便成為傳統節日流傳下來,至今已七百餘年。

    清人趙鶴清詩曰:“歲歲早春天,尋春到佛前,二月八日,遊人萬萬千千,喜連連,相約飛鳳山頭見。”可見龍華會規模之盛況。解放前至1984年,中斷了三十年,1985年恢復龍華會。

梅葛文化節

    自古以來,在馬遊、葡萄、三角、黃泥塘以及周邊漁泡江地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彝族梅葛風情帶。“梅葛文化節”源遠流長,民間通俗的説法叫“梅葛會”,也叫“賽歌會”,是姚安馬遊坪一帶彝族地區比較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梅葛會”,來自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身著彝族盛裝歡聚一堂,唱梅葛調,跳葫蘆笙舞,進行物資交流。

    2005年,首屆“梅葛文化節”在馬遊舉辦。今天的“梅葛文化節”,是在“梅葛會”基礎上的繼承和發展,是梅葛文化保護、傳承與發展,是讓梅葛這朵彝族傳統文化奇葩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民族團結日

    從1992年起,每年農曆2月15日,姚安縣新民村與牟定縣臘灣村都要輪流舉辦“民族團結友好交往節日”慶典活動。屆時,兩村群眾身著節日盛裝,翻山越嶺匯集于慶典地點,開展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活動和體育活動,進行物資交流。男女老少皆歡歌笑語,融入團結友愛的氛圍。

    這個約定成俗的節日從未間斷過,它已深入當地群眾的心中,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為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繁榮的歷史見證。

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彝族“星回節”,習稱“火把節”。“火把節”源於對火的崇拜,是縣內各族人民共同的節日。

    “火把節”之名是對節日的形式而言,“星回節”之名是對節日的實質而言。彝族把它叫做“過大年”。是日,彝族村寨各家各戶闔家團圓,夜晚,家家戶戶都點燃火把,以火迎星回,以火把來祈年。除了燃松炬照室及田間地頭焚蟲逐疫外,還舉行祭祀活動和盛大的民族歌舞活動。

葫蘆笙節

    在左門流傳著關於“趕秋節”的傳説,講述了“二十四對彝族青年為了追求婚姻自由,強行擺脫父母包辦的婚姻攜手出逃,最後在美麗空曠的山野中化作二十四座山峰”。為了紀念這二十四對年輕人,當地彝族群眾每年農曆八月初八,都要自發地集會在二十四個山丫口過傳統的“趕秋節”。屆時,來自四面八方的彝族群眾歡聚一起,舉行祭祀活動,吹葫蘆笙跳葫蘆笙舞,進行物資交流。“彝族葫蘆笙節”是傳統的“趕秋節”的繼承和發展。為充分傳承、保護和挖掘民族文化精華,2007年在左門舉辦了首屆“中國·彝族葫蘆笙節”,弘揚葫蘆笙文化。 (姚安縣台辦)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