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交流交往

台灣紀行九篇

發佈時間:2009-06-30 08:03:29

作者:新疆農墾科學院退休幹部    歐陽進生

一、桃 

二、大 

三、山 

四、古 

五、四學士

六、赤 

七、看 

八、團 

九、窩 

 

                                 進生

                             2007.8—2009.3

作者在台灣

 

一、桃 

桃園市早上6點鐘,天已大亮,拉開窗簾,藍天如洗,淡淡的白雲似潤過淡淡的桃花胭脂水,在我心頭鋪開一片驛動後的異樣的寧靜。這就是我夢魂縈繞了幾十年的寶島台灣嗎?

昨天早上6點半,我們趕赴烏魯木齊柴窩鋪飛機場,夜晚1055分,我們經香港平安抵達台灣桃園飛機場。兩地行程曲折相距近萬里,卻也一日到達,心中蕩滿驚喜。

我靜立窗前,縱目四望,忽聞幾聲雞啼幾聲犬吠。側耳細聽,是雞犬之聲。循聲俯視,樓窗下左側百餘米處,一片小小田園。叢叢綠樹芭蕉,幾排牽草竹籬,環繞三幢白墻黃瓦舊平屋和兩幢紅墻黃瓦新平屋。舊屋前,幾簇黃花明麗,幾畦菜苗碧綠。小園寂靜,不見人影,方才幾聲雞啼犬吠,亮出生機。

漫觀小小田園,我禁不住微笑。我記起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千餘年來,傳説如桃花落英繽紛:湖南常德有桃花源,湖北襄樊有桃花源,貴州惠水有桃花源,江西廬山有桃花源,而寶島台灣也有個美麗的桃園市,祖國處處江山信美。

自然也記起老子的話:“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我微笑著,吟咏幾遍,不禁笑出聲來。這句話的前一半我此際正身臨其境;後一半,卻早非事實。祖國海峽兩岸,近在咫尺,雞犬之聲從未曾斷聞,兩岸往來,在暫停了三十餘年後,早已日見頻繁。我們這個二十人的文化考察觀光團,不是從新疆天山來到台灣桃園嗎?我們不是第一批,在我們之後,更有無數接踵者。海水漣漣,海浪翩翩,流過來,蕩過去,無止無歇,迴環往復,而生活在海峽兩岸的炎黃子孫,日日相聞夜夜相應的又豈只是雞犬之聲!

早餐時,我把在室內窗前所見所聞告訴同伴,好幾個都説,聽到了聽到了,跟我們石河子的一樣嘛,怪好聽的。

昨天夜裏,在機場大廳裏舉行過熱烈簡短的歡迎儀式,我們由台灣民間文化教育交流團陳女士陪同,進入桃園市區已過了十二點。陳女士領我們在街頭小食店晚餐,豆漿、油條、小包子,樣樣慣見,可口有味。店員服務熱情週到,大家邊品嘗邊説笑,溫馨歡喜,仿佛就在烏魯木齊街頭小店。

用過早餐,我們按原定計劃,依次沿寶島西岸、南岸、東岸、北岸,環島考察觀光。九天裏,我們考察參觀了幾所大學,飽覽了寶島美景。我們在桃園機場進入台灣,從桃園機場別離台灣。桃園是我們台灣之行的始點和終站。桃園機場燈火璀燦的夜景和陽光明麗的白天,疊印腦海。

桃園機場一壁,鑲一幅長長的彩畫:數只大雁在山海雲空間結隊飛翔,一行大字橫貫雲水——“舞動翅膀,飛到你思念的地方”。我從畫前經過,駐足凝望,壯懷逸興,幽思悠情,寥廓綿長,心遠神馳,旅途勞困頓刻消盡。我們思念台灣,舞動翅膀,就飛到了台灣。我們思念天山,舞動翅膀,便飛回天山。我們降落桃園機場時,驚喜卻溫馨,飛離桃園機場時,依戀有輕惆。沒到台灣想台灣,告別台灣想再遊台灣。台灣好多地方還沒去呢!


 

二、大 

作者在台灣

我沒進過科班大學,故對所有科班大學素懷敬意,對名牌大學尤有神秘感。我遊覽過北京清華園。當步入台灣清華,格外生一份新奇。我曾騎自行車在北京清華園四處遊串,好久沒量出校園究竟有多遼闊。台灣清華的規模小多了,校園有一片湖水,綠柳環合,比北京大學的未名湖小得多。整個校園卻不失寬暢寧靜優雅美麗,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葉副校長和蔣教授熱情接待我們,介紹學校概況。座談中,葉副校長説,座落在新竹市的清華是台灣名校,她在台灣的聲譽相當於北京清華園之於大陸。他介紹,學校有一半學生住在校外,其中存在管理問題,也由於學校基本建設未跟上,準備明年增蓋學生公寓樓。台灣有160余所大學,學生入學機會多,因此有少數學生不夠勤奮,需要加強思想教育。我們大陸的一些學校,也不同程度存在類似問題。

考察團周愛鳴團長説,海峽兩岸同根同源,我們又是同行,自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值得相互交流借鑒。葉副校長已多次走訪北京清華園,過幾天又要去北京。座談中,雙方答者亦問,問者亦答,氣氛熱烈。石河子大學和塔裏木大學的教授們問得專業深透。

台南市的台南科技大學,為私立大學,1964年建校。這所大學至今只收女生,明年始招男生。陳校長介紹,其創校宗旨是“發揚我國倫理道德,發展女子教育,增進就業技能,改善家庭生活,健全社會組織。”校訓是“學思相長”,理念秉“生活即教育”,努力增養學生“畢業便就業,出校就上班”,倡導與社會實踐密切結合。

大學一生傾心教育事業的董事長劉應老先生捐資扶持最著,今年90歲高齡。他欣聞大陸客人來訪,特意會見我們,殷切交談,令人感動。陳校長陪我們參觀辦公室、刺繡館、音樂館和圖書館。校園裏往來多女性,好一個亦秀亦豪的“女兒國”。

離別科技大時,我們被校園大門正中一座玉石浮雕吸引:五條藍魚與五隻白鳥群集,魚鳥結伴,魚向下游,鳥向上飛。南臺一位老師説明喻意:學生象魚一樣進入學校,在知識海洋深處潛心學習。畢業後,象鳥兒一樣飛向社會的遼闊天空。實為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拓展,有新創意,十分有趣。

台灣文化大學在台北市近郊青山密林中。校方陪我們參觀了歐豪年畫展、溥心畬家族弟子畫展、數位地理研究中心和室內體育館,讓我們感到濃厚的傳統文化和鮮明的現代科技的結合。

在台灣的幾所大學,沒見到成群奔走的學生,校園比較空寂,聽説近幾日各校在準備考試。

走訪大學,頭一天,我們都著正裝,女士好打扮,男士一律西裝領帶。台灣七月,赤日炎炎,熱不可擋。越到後來越見對方衣著簡潔,也有不扎領帶的。我們索性解去領帶,以短袖雪衫留精神了。本來嘛,大陸和台灣一家人,整潔大方,是禮儀也是本色。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