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文化名人

明代著名科學家宋應星 《天工開物》

發佈時間:2010-04-29 16:11:12

個人介紹

  宋應星(1587- 1661),漢族,字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朝科學家。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他28歲,他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説:為方萬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産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紈绔子弟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説: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的教官)。在這個時期,他把他長期積累的生産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約在清順治年間(西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一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産的態度。他對勞動人民懷有深刻的同情,對官府壓榨人民深為不滿。

  宋應星除著《天工開物》外,還有《卮言十種》、《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傳。近年來,在江西省發現了宋應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議》、《論氣》、《談天》和《思憐詩》。《野議》是一部議論時局的政論著作,對明末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揭露和批判,並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思憐詩》包括思美詩十首,憐愚詩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憤世憂民的感情。《論氣》和《談天》是關於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從這兩篇的標題來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種》中的部分篇章。

  《天工開物》的書名取自《易·係辭》中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天工開物這4 個字, 是用巧奪天工開物成務兩句古成語合併而成的.前一成語的意思是説, 人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 可以生産出勝過天然形成的精美物品;後一成語的意思是説, 如果掌握了事物的規律, 就能辦成事情.那麼, 這兩句話合併後, 總的精神又是什麼呢? 它就是: 只要豐富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 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 辛勤勞動, 就能生産製造出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 其精美的程度勝過天然. 作者説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卷)。全書按貴五穀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粒》(穀物)、《乃服》(紡織)、《彰施》(染色)、《粹精》(穀物加工)、《作鹹》(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鍛》、《播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共18卷。包括當時許多,工藝部門世代相傳的各種技術,並附有大量插圖,註明工藝關鍵,具體描述生産中各種實際數據(如重量準確到錢,長度準確到寸)。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工業原料的種類、産地、生産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産組織經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又細分做十八卷。上卷記載了穀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製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採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採和冶煉,兵器的製造,顏料、酒曲的生産,以及珠玉的採集加工等。

  我國古代物理知識大部分分散體現在各種技術過程的書籍中,《天工開物》中也是如此。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此外,在《論氣》中,宋應星深刻闡述了發聲原因及波,他還指出太陽也在不斷變化,"以今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談天》)。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如在五金卷中,宋應星是世界上第一個科學地論述鋅和銅鋅合金(黃銅)的科學家。他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並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這是我國古代金屬冶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大規模煉鋅的國家。宋應星記載的用金屬鋅代替鋅化合物(爐甘石)煉製黃銅的方法,是人類歷史上用銅和鋅兩種金屬直接熔融而得黃銅的最早記錄。

  特別是,宋應星注意從一般現象中發現本質,在自然科學理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學方面,他在《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説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把我國古代科學家關於生態變異的認識推進了一步,為人工培育新品種提出了理論根據。

  在物理學方面,新發現的佚著《論氣·氣聲》篇是論述聲學的傑出篇章。宋應星通過對各種音響的具體分析,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規律,並提出了聲是氣波的概念。

生平

  童年時的宋應星與其兄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先師于族叔宋國祚,後學于新建舉人鄧良知。[1]明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二十九歲的宋應星與兄長一同參加江西省鄉試,二人同時中舉,時人稱為奉新二宋。後來他前後六次應試不第,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旅遊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採珠、和闐採玉。崇禎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諭(縣學教師),開始編著《天工開物》,崇禎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伯聚發行。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的百科全書

  崇禎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亳州就任知州,州內因戰亂破壞,官員大多出走,百廢待舉。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建立書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軍包圍,宋應星棄官回鄉。明朝覆滅,在南明任過職,清兵南下,大哥宋應升服毒殉國,後隱居不仕。大約是康熙初年去世。著述多佚,1977年,大陸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四部著作。

著作

  宋應星著作等身,其中以《天工開物》最出名。他流傳的著作有:

  《野議》

  《論氣》

  《談天》

  《思憐詩》

  以下是失傳的著作:

  《畫音歸正》

  《厄言十種》

  《美利箋》

  《樂律》

  《雜色文》

  《原耗》

  大陸發現的應該為76年或更早一點,因為大陸出書《野義 談天 論氣 思憐詩》(明 宋應星 上海人民出版社)是7611印。(觀點僅供參考)

  天工開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

題解

  宋應星原是一介考生,六試不第,後感於士子埋首四書五經,飽食終日卻不知糧米如何而來;身著絲衣,卻不解蠶絲如何飼育織造,遂不再應試,曾旅遊大江南北,行跡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新疆等地,實地考察,注重實學,從東北捕貂到南海採珠、和闐採玉。宋應星在任分宜縣教諭期間,將他平時所調查研究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技術整理成書,在崇禎十年,由其朋友涂紹煃資助出版。

  因為中國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強烈的華夷之辯意識,滿族入關後,為鞏固作為異族的統治,消滅漢族主體意識,對中國古籍進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檢查、修改和銷毀,即是通稱的對四庫全書的整理。其中凡被認為對滿清不利的,進行修改或毀滅。《天工開物》因被認為存在反滿思想而被銷毀。後來《天工開物》由藏于日本的明朝原版重印刊行中國。──《天工開物》在<<古今圖書整合>>略有摘取,在修訂《四庫全書》由於發現反清思想被壓制國內失傳。

體例

  《天工開物》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並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産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上篇:

  乃粒:關於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

  乃服:衣服原料的來源及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穀物的加工過程

  作鹹:介紹六種食鹽的生産方法。

  甘嗜:種植甘蔗、制糖、養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磚、瓦、陶瓷的製作

  冶鑄:金屬用品的鑄造及加工

  舟車:船舶、車輛的結構、型式及製作

  錘鍛:用錘鍛方法製作鐵器和銅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的燒制技術。

  膏液:十六種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殺青:造紙的五個程式: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烘乾。

  下篇:

  五金:金屬的開採和冶煉

  佳兵:弓箭、弩、乾等冷兵器,以及火藥、火炮、地雷、水雷、鳥銃和萬人敵(旋轉型火箭彈)等武器的製造方法。

  丹青:墨和顏料的製作,對油煙、松煙、銀硃(硫化汞)有詳細的描述。

  麹蘗: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寶玉石的來源,如:南海採珠,和闐採玉。

流傳

  除了明末的第一版,迄今為止《天工開物》還出版過十幾個比較重要的版本。

  《天工開物》出版後,很快便在福建由書商楊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

  西元1725年,進士陳夢雷受命組織編撰,蔣廷錫等人續編的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圖書整合》在食貨、考工等典中有很多地方取自《天工開物》,在引用時對《天工開物》中的北虜等反清字樣改為北邊

  西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廷玉(1672─1755)任總裁的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開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18世紀後半葉,乾隆設四庫館修《四庫全書》時,在江西進獻書籍中,發現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方玉堂全集》、宋應星友人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庫全書》沒有收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乾隆以後,也再沒有人刊刻此書,因此《天工開物》在清代沒有進一步流通。

  西元1840年,著名學者吳其浚(jùn)在《滇南礦廠圖略》關於採礦冶金方面的敘述中,參考了《天工開物》。西元1848年,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穀類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開物》的《乃粒》章。

  西元1870年,劉岳雲(1849─1919)的《格物中法》中,幾乎把《天工開物》中的所有主要內容都逐條摘出,還進行了評論和註釋,他是中國第一個用近代科學眼光研究《天工開物》的人。

  西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雲南通志》的食貨礦政部分也詳細引用了《天工開物?五金》章關於銅、銀等金屬冶煉技術的敘述。

  西元1899年,直隸候補道衛傑寫的《蠶桑萃編》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天工開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西元17世紀末,《天工開物》傳入日本。

  西元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和西元1704年成書的《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西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即菅王堂主人,發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是《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也是第一個外國刻本。從此,《天工開物》成為日本江戶時代(1608─1868)各界廣為重視的讀物,刺激了18世紀時日本哲學界和經濟界,興起了開物之學

  西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史研究班的學者們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現代日本語,並加譯注、校注及標點,至今暢銷。

  18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朝鮮。

  《天工開物》中的腰機圖

  《天工開物》中的腰機圖

  1783年,朝鮮李朝(1392─1910)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樸趾源(1737─1805)完成的遊記《熱河日記》中向朝鮮讀者推薦了《天工開物》。

  1830年,法國著名漢學教授儒蓮(1797─1873)首次把《天工開物.丹青》章關於銀硃的部分譯成法文,題為《論中國的銀硃》。譯自中文並摘自名為的技術百科全書,發表于《新亞洲報》第5卷中。

  1832年,儒蓮的法文譯本又轉譯為英文,刊發于《孟加拉亞洲文會報》卷一中。1847年,儒蓮的另一篇法文譯文《銅合金.白銅.鑼鉦》(譯自《天工開物.五金》章),在譯成英文後又被譯成德文刊于德國《應用化學雜誌》卷411837─1840年,儒蓮在《桑蠶輯要》一書中引用的《天工開物》論桑蠶部分被摘譯為意、德、英、俄等歐洲語。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後,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達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1868)卷一談到養蠶時寫道:關於中國古代養蠶的情況,見於儒蓮的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1869年,儒蓮和法國化學家商畢昂把《天工開物》有關工業各章的法文摘譯,集中收入在《中華帝國工業之今昔》一書中,在巴黎出版。

  1964年,德國學者蒂路,把《天工開物》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譯成德文並加了註釋,題目是:《宋應星著前四章》。

  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任以都博士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了英文,並加了譯注,題為《宋應星著,17世紀中國的技術書》,在倫敦和賓夕法尼亞兩地同時出版。這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歐洲文全譯本。

  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並受到高度評價。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為中國的阿格裏科拉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