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早期,江西新淦(今江西新餘)孔氏三兄弟,為孔子四十七世孫。十年間,三兄弟先後及進士第,均以詩名世,被譽稱“清江三孔”。三兄弟有緣池州,長兄兩次泊舟池口,登岸訪勝;老二定居池州,後終老長眠池州;小弟來池州為二哥送老歸山。這三兄弟就是名馳江南的孔文仲,孔武仲和孔平仲。
孔文仲,生於景祐五年(1038),字經父。據《臨江西江孔氏族譜》載:其先祖孔績,孔氏40世孫,唐末任吉州推官。因黃巢起義,任滿不復北歸,遂于文德元年(888)擇西江為居,為西江孔氏第一世。文仲自幼好學,刻苦自勵,學識淵博,但性狷直寡言笑。嘉祐元年(1056)登進士,考官呂夏卿稱其“詩賦贍麗,策論深博,文勢似荀卿、楊雄行”,而擢為丙科第一名。因年齡小,不到做正職官位的年資,調浙江余杭縣尉,兩年後轉台州推官。後召為秘書省校書郎。熙寧元年(1068)朝廷實行改革,翰林學士范鎮舉薦文仲至神宗皇帝趙頊面前對策,對朝綱國策侃侃九千余言,表達對王安石變法中“理財”、“訓兵”之策的不同見解,因而罷官。賦閒中,潛心研究學問和著書立説,並積極參加歐陽修的文學改革運動。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吳充為首相,召孔文仲為國子直講,他以不諳王安石經義,出通判保德軍。哲宗趙煦元祐元年(1086)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復用為起居舍人,不久拜左諫議大夫,升禮部員外郎。旋因直奏“青苗”、“免役”諸法律的利弊,元祐三年升任中書舍人,同知貢舉。同年因勞累卒于汴京(今河南開封),終年五十一歲。葬江州德化(今江西九江縣)開元慶孟家山。文仲大殮時,在朝仕官失聲痛哭,其好友蘇軾撫其棺哀曰:“世方嘉熟軟而惡崢嶸,求勁直吾經父者,今無有矣。”對其剛直不阿,不事權貴的品質作了評價,同時對朝廷用人的弊端進行了抨擊。
孔武仲,生於慶曆二年(1042),字常父,文仲大弟。自幼聰慧好學。嘉祐八年(1063)登進士甲科第六名。初授谷城縣主簿,繼遷齊州儒學教授、國子直講。後歷任江州(今九江)、信州(今上饒)軍事推官、湘潭縣知縣。元祐初(1086)任秘書省正字秘書、著作郎,後任國子監司業、集賢院校理。在集賢院校理任上,上書論王安石新科舉法取士弊病,奏清朝廷改革科舉制度,恢復以詩賦取士,選賢舉職。又詆毀王安石關於改革的學説。因而被保守派重用,進起居郎兼侍講邇英殿,進而又擢升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遷禮部侍郎。元祐六年(10091)七月,以寶文閣待制出任宣州(今安徽宣城)、洪州(今南昌)知州。紹至三年(1096),因朝廷黨派鬥爭激化,坐元祐黨奪職,被貶為管勾洪州玉隆觀,定居池州(今安徽貴池),專事文學研究。紹聖四年(1097)卒于池州,終年五十七歲。葬于池州。
孔平仲,生於慶曆四年(1044),字毅父,文仲、武仲之弟。治平二年(1065)進士,初授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主簿。熙寧三年(1070)後,歷任密州(今河南密縣)教授、秘書省校書郎、衢州軍事推官、秘書省著作郎和虔州(今贛州)騎都尉。元祐二年(1087)戶部侍郎呂公著舉薦升太常博士,後歷任太仆丞校理、江浙提點京西南路刑獄。元祐六年四月充任秘書閣校理、朝奉大夫。紹聖元年(1086),言官參劾他元祐時附和舊黨當權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陽)。又有人彈劾他不推行常倉法,而被徙官韶州(今廣東韶關)。又因他上書辯解,再貶為惠州(今廣東惠陽)別駕,安置編管于英州(今廣東英德)。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七月起用,授朝奉大夫。崇寧元年(1102)十一月任戶部郎中,後改任僉部郎中,提舉永興路(今陜西長安)刑獄、帥鹿延(今陜西鹿縣)、環慶(今延安)等路。大觀元年(1107)黨論再起被罷官,後主管兗州景靈宮(今山東曲阜縣舊縣村北),政和元年(1111)病率,終年六十八歲。
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以文名世,時人稱“清江三孔”。其文學思想與政治主張與歐陽修、蘇軾、黃庭堅一致。詩文注重杜甫、韓愈反映現實的雄健傳統。黃庭堅有五言絕句讚曰:“二蘇上聯壁,三孔立分鼎;夭不墮斯文,俱來集臺省”。就詩歌成就而論,“三孔”遠不如“二蘇”。三孔《宋史》均有傳,三孔文章,後世先後付印286卷,大部分收入《四庫全書》,成為國家珍貴的文化遺産。若分述三孔,孔文仲思想和政治主張是典型的保守派,故他的政治仕途的起落與保守派的起落完全一致。他在文學上的成績是全身心投入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而且為歐陽編修的《新唐書》傾注了不少心血。著有《孔文仲文集》50卷,遺憾的是今已佚。南宋寧宗慶元四年(1198)王蓮編集孔氏兄弟遺文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詩文僅為二卷。孔武仲思想和政治主張與兄文仲基本相同,文學創作屬“臨江派”。他著有《詩説》、《書説》、《論語説》、《金華講義》、《孔氏雜説》等一百多卷。三孔中以武仲著述最富。可惜這百餘卷詩文已佚。南宋王氏收輯的《清江三孔集》,武仲詩文共十七卷,其中詩七卷。孔平仲在三兄弟中文學才能稍勝,長于史學、工詩詞、富於詞藻,對後世影響也大於兩兄。清人吳之振等《宋詩鈔·平仲清江集》序稱孔平仲“工詞藻,故詩尤矢矯流麗,奄有二仲”。也就是説孔平仲的詩歌成就涵蓋了他的兩位哥哥。作為“二蘇”同時代並受其影響的作家,孔平仲的詩歌有一些類似于蘇軾那樣的豪放雄邁之作,但風格主要近於蘇轍尤以流麗清整、通暢明快見長。孔平仲最崇拜的是杜甫,説杜詩“語言閎大復瑰奇”,“不作諸家細碎詩”;並認為杜甫詩在李白、韓愈之上:“吏部徒能嘆光焰,翰林何敢望藩籬”。這種看法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表明從北宋起詩壇已進入崇尚杜甫的時代。他在作品中努力師法杜甫。40卷《清江三孔集》,有孔平仲詩文21卷。
孔氏三兄弟都有緣于池州,文仲兩次來池州,第一次是嘉祐元年(1056)由故鄉乘船順長江轉大運河赴余杭上任時,船泊池州,登岸憑吊杜牧遺跡;第二次是熙寧元年(1068)被罷秘書省校書郎,由汴京(今開封)返回故里時路經池州,又舍船登岸,遊覽清溪、秋浦兩河的名勝古跡。孔武仲于紹聖三年(1096)坐元祐黨奪職,安居池州,直至次年病逝于池州,前後達一年之久。孔平仲也是兩到池州,第一次是紹聖四年(1097)二哥在池州病逝,他趕來辦理喪事,為二哥送老歸山;第二次是大觀元年(1107)貶兗州景靈官,由故里赴任途中路過池州,據野史載,這次在池州住了二十余天。
三兄弟在池州均留下詩作,孔文仲作《玉鏡潭》曰:
清潭自古照懸崖,崖上飛流動地來。
咫尺語音聞不得,夕陽佳景更徘徊。
這首詩不知寫的是清溪河太白釣台下的玉鏡潭,還是秋浦河郎山崖下的玉鏡潭,依照文字描述的景致兩潭都像。文字樸實,直白如話,婦孺皆明,猶如一幅水墨畫圖。
孔武仲作《炭埠港觀螢》詩曰:
九華之南蘆葦長,流螢夕起不計雙。
爛如神光珠玉厥,青羅掩映千明缺。
空流沉沉未見月,迸浦穿林起還滅。
魚遊鳥過自不驚,我知此物太無情。
炭埠港,明朝府志稱在池州城西二十二里,山河異變,今已無處尋覓。這首觀螢詩,作者從各個側面用具體形象的語言和修辭手法,把螢火蟲起飛時間,爛如神光的亮度,青羅掩映或有或缺,無視魚、鳥的自由自在的形態特徵表現得栩栩如生,躍然于紙上,饒有情趣。
孔平仲咏詩數首,這裡擇其兩首,其一是《蕭相樓》,詩曰:
相國當年建此旄,正如今日擁三刀。
規模忽起淩千尺,意氣相期在一陶。
柱礎下連坤軸壯,簷牙斜插鬥杓高。
觀心磊落真人傑,莫向江山賦楚騷。
詩大意是,蕭相國當年建造這座池州標誌性樓房,至今依然雄偉,如同聚集刀筆、刀吏、刀槍三大文武法寶; 樓大樓高,樓內喜氣陶陶;樓基堅固,結構奇巧;見樓如見人,相國磊落真人傑,池州物阜實地靈。一言以蔽之,莫要再繁言。
其二《弄水亭》詩曰
弄水垂吾手,圓波觸石堤。
夜深翻鬥極,秋霽抱虹霓。
鳥幾閒相得,煙生望稍迷。
問源思杖策,人指白雲西。
詩的大意是,俯身垂手戲弄亭旁河水,那圓潤的水波從石堤旁緩緩流去。深夜河流水聲激越,秋雨初霽,小亭仿佛擁抱空中呈現的彩虹。短羽的小鳥悠閒自得地飛進飛出,煙霧生起後亭旁樹梢顯得迷迷離離。思想著這亭是誰為誰修建,人們指著西天白雲邊説:“是京兆杜牧為西川的李白而建”。
清江孔氏三個同胞兄弟,十年內都登進士第,官做中書舍人,朝奉大夫,這在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裏也難找多少家。三兄弟先後遊覽甚至定居終老池州,這説明早在北宋時期池州迷人的自然風光、誘人的人文景觀,就吸引著達觀顯貴,墨客騷人。池州真是神州歷史悠久的風水寶地!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