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風景名勝

羅坊會議紀念館

發佈時間:2010-05-04 13:25:05

    羅坊會議紀念館簡介:羅坊會議紀念館位於渝水區羅坊鎮,距新餘市區20公里。該館建於1973年,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該館集革命歷史教育及旅遊為一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館舍在一片桔林綠樹環抱之中,環境幽雅,四時青翠掩映,鳥語花香,風景十分優美。館內陳列《羅坊會議》、《興國調查》和《新餘革命鬥爭史》三個展室,通過許多珍貴的革命文物和歷史照片,實物文獻資料以及繪畫、雕塑、圖表等多種藝術形式,採取聲、光、電現代化手段,介紹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于19306月至9月,率領紅軍轉戰閩、贛、湘、鄂邊境的革命風雲和10月下旬11月初,在羅坊的革命實踐和羅坊會議的偉大功績,以及毛澤東作興國調查的實踐活動,著重宣傳了中國共産黨關於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光輝思想和羅坊會議所體現的團結統一、顧全大局;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繫群眾,深入調查研究;艱苦創業,英勇奮鬥;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歌頌了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系統反映了1926年至1949年,新餘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創建黨的組織,開展武裝鬥爭,進行政權、經濟、文化建設的艱苦業績,謳歌了革命先烈敢於鬥爭、敢於勝利和矢志不渝、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館內展出的主要文物有:當年羅坊會議的決議,毛澤東、朱德同志在羅坊頒發的命令,有羅坊會議用過的桌子,紅軍戰士和蘇維埃工作人員及赤衛隊員使用過的馬燈、文件箱、印鑒、武器、袖章及紅軍家屬證、互濟會員證等革命文物100余件。紀念館附近還有羅坊會議舊址和毛澤東舊居,興國調查會舊址,紅一方面軍總司令舊址和朱德舊居,毛澤東訪貧問苦舊址陳家鬧樟樹下,紅軍第一座工兵橋;紅軍練兵場,毛澤東、朱德召開工農群眾大會舊址等。羅坊會議紀念館及革命舊址,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也是人們吸取知識,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的好地方。
  
  羅坊會議簡介:19301025日至30日,毛澤東同志在新餘陳家鬧主持召開了紅一方面軍總前委與江西行委的聯席會議,史稱羅坊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紅一方面軍總前委書記毛澤東、總司令朱德、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江西行委書記李文林、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曾山、江西省行委宣傳部長陳正人、中共中央長江局代表周以栗、紅三軍團政委滕代遠、紅一方面軍總參謀長朱雲卿、總政治部主任楊岳彬、總前委秘書長古柏、紅三軍軍長黃公略、政委蔡會文、紅四軍軍長林彪、政委羅榮桓、紅八軍軍長何長工、紅十二軍軍長羅炳輝、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等十余人。會議的前一段集中討論了紅軍的行動方向,和一方面軍及江西黨的任務問題,于26日通過了《目前政治形勢與一方面軍及江西黨的任務 》的決議,後一階段集中討論了如何粉碎敵人進攻的戰略方針問題,于30確定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羅坊會議是在我們黨走向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而遭到了傾冒險主義嚴重干擾的情況下,為抵制傾錯誤,堅持正確道路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它及時糾正了紅軍和江西黨內的傾錯誤,統一了紅一方面軍和江西黨的思想,使紅軍從理論和實踐上擺脫了傾錯誤,停止了進攻南昌、九江等中心城市的軍事冒險行動。誘敵深入戰略方針的制定,並在實踐中運用成功,不僅使紅軍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而且還為第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中共蘇區的建立創造了極好的條件,使紅軍的戰略戰術原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此,紅軍開始由遊擊隊向運動戰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羅坊會議對於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及紅軍戰略戰術原則的形成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興國調查簡介:19309月,紅軍第一方面軍從打長沙回到江西,10月初打開吉安,進到袁水流域,興國送了許多農民來當紅軍。10月底,毛澤東在新餘羅坊彭家洲找了傅濟庭、李昌英、溫奉章、陳偵山、鐘得五、黃大春、陳北平、雷漢香八個人開了一星期的調查會,爾後寫下了《興國調查》這篇光輝著作。詳細調查記錄了大革命前後興國永豐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各階級階層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土地革命鬥爭,八個家庭的情況等,全文四萬餘字。分為:八個家庭的觀察;舊有土地關係;鬥爭中的各階級;現有土地分配狀況;土地稅;蘇維埃;農村軍事化等七章三十六節,內容豐富,史料翔實,為全黨理論聯繫實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作出了表率。樹立了調查研究的光輝典範。毛澤東通過興國調查,為紅軍誘敵深入,粉碎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圍剿戰略行動作了準備;通過調查,進一步加深了解了農村的基礎概念;解決了土地革命時期農村各階級的政治思想工作路線,明確了革命的依靠、團結、孤立、打擊對象,得出了正確的階級估量,使黨在土地革命中制定正確的路線有了科學的依據,印證了他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主張和科學論斷。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