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崗山必武功山支脈,由宜春逶邐而來,地勢而西向東傾斜。江西大崗山林業 科學試驗局(機關設分宜縣城),是我國南方亞熱帶林業科研實驗中心,也是我國 以中間實驗為主的林業綜合性科研實驗基地。現全民職工一千多人。其經營方針是 :以林業科研為主,科研與生産相結合,走林、工、商相結合的道路,逐步開展林 副産品的生産、加工、運銷一體化的綜合經營。通過基地的科學實驗,為我國南方 林區大幅度提高以杉、松、毛竹、油茶為主的用材林、經濟林的生長量、産油量, 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建議林業資源合理經營的科學體系,為促進我國南主林業發 展作出示範。 實驗局的林業實驗基地都在大崗山(在分宜界水山塘下,還設有面積三千多畝 的“樹木園”,引種培植亞熱帶優良樹種,為發展林業生産提供科學依據,是實驗 局重點科研基地),分年珠、長埠、上村、江下、山下五個實驗林場,山林面積十 三萬五千多畝。它西鄰宜春,南接安福,東連分宜的松山、大崗山,北瀕江口水庫 ,成一個蛾眉月形。
年珠實驗林場山林面積一萬六千多畝。大崗山的主峰即二峰(所以稱二仰峰者 ,強能是它毗鄰宜春洪江鄉的仰山,其峰高一千三百多米,因它比仰山低些,故稱 二仰),海拔一千0九二一點八米,就在這裡。觀音岩就在這峰東向的山腰,海拔 七百多米。觀音岩至二仰峰之間,有一片一千二百多畝的天然森林,珍禽異獸逡巡 出沒其間,那就是實驗局的自然保護區。
據《分宜縣誌》載,在觀音岩下數十米與自然保護區之間的一方空曠地那裏, 唐朝尚雅禪師(亦説西晉伏虎禪師)騎虎至此,開始建有廣慶寺,康熙四十二年還 修葺過,現只剩些許個“點晴”之説,也多少説明瞭觀音岩那裏的景物風光是夠美 的。舊時名人、墨客到那裏遊觀寫下的詩文,也是這麼説的。
明初大臣黃子澄的《 大崗山記》寫道: 鈐陽之南距城七十里許(指分宜老縣城,在今江口水庫的鈐陽湖中),有大岡 山。層巒峻嶺,累接四郡(指安城、袁州、吉州、臨江四郡)。登陟遠眺,則袁、 吉諸邑,鹹在顧盼間,山之崔巍高出,群峰縈迥,而穴辟于中,僅十余丈,累聚了 多方,難以枚舉。其端拱于前者,則觀音坐蓮也,而齋盤山、挂壁洞、,磊落出奇 ;環聚于後者,則涼傘峰也,而石牛嶺、瀑布泉,崢嶸秀麗。徐徐而下,象公潭為 之積其流,獅子岩為之鎮其口,石筍竟天,橫松俯地,相傳謂之擎天柱,抱石鬆勝 概不減天竺。西晉時有伏虎禪師者,飛錫于茲,而建為寺,名曰廣慶。去今千餘年 ,古跡邱墟《傳燈錄》載北岡之跡。雖袁秀所鍾,未始非翼軫分也。余生也晚,不 得際禪慧法化。猶幸相去裏許,時得鑒其勝,溯其源流,紀其遺事,不嫌郫而為之 記。倘數傳而後,亦有鷺跡西晉,卓行如伏虎,宣法禪教,繼往招來,則此事之傳 ,方與大岡並留不息雲。 《記》中所説的觀音坐蓮、齋盤山、挂壁洞、獅子岩、瀑布泉、石筍、岩穴諸 勝景俱在,因星移物換,有的只是換了名謂,同時也增加了一些新的遊觀點。為便 于觀賞觀音坐蓮懸岩和四週勝景,在岩上兩石之間,人工建有拱形的、玉帶橋式的 石砌天橋。《大崗山記》以後也成了觀音岩前的一個景點,好事者將它全文鐫刻在 一萬高一點六五米、寬零點七四米的青石板上,同時附上觀音岩詩:“觀音儼似坐 蓮臺,為問幾時手自栽?坐上千花千世界,缽本一時一如來。”石碑刻尚存,豎在 天橋的南端,招徠醉臥風雲客。天橋從1981年開始頹毀,現只剩半截,如廬山 錦繡谷的天橋然,只是規模小些罷了。 循觀音岩而下,有“仙岩土地官”,尚存刻有“大士丹池”等字的碑刻,再下 ,又有一泓清澈照人、終年不涸的泉流,上邊立有“在泉池”,“九天洞府”石刻 ,都是光緒年間建立的。再往下走近二十米,就是廣慶寺了。
寺的廢墟近畝把,可見當年規模可觀。在寺的後山有好多和尚塔。在清光緒 九年重修的兩座墓塔石碑上頭刻有“臨濟派”和“臨濟正宗”等幾個大字。在靠近 寺後的一個規模較大的墓塔上,還嵌有刻著《西遊記》中唐僧取經故事的兩塊浮雕 ,其中的唐僧、沙和尚、豬八戒、孫大聖,及其陪襯草木,都形象、古樸,生氣盎 然。這墓塔可能是廣慶寺開山祖尚雅禪師或伏虎禪師的歸葬處,其墓塔雖已頹毀, 但兩塊浮雕尚在。 從上可以看出,廣慶寺禪林是屬於南五宗的臨濟派的。從“丹池”、“土地官 ”等建築物來看,該地又是佛、道二教合一的。 至於那裏遠近朝夕的林海雲煙,詩情畫意,曾辭臥在廣太寺 裏的分宜人袁人 價作有《雨後同二人登二仰峰》一詩,對它作了較好的描繪: 昨夜西風吹作雨,枕邊淅瀝增淒楚。 晨起開門不見人,濛濛霧氣塞入戶。 頃刻霧散青天出,整頓遊興同起舞。 寺後況有二仰峰,何必仙人九節拄。 狂風吹衣勢欲飛,寒氣逼人噤不話; 崩雲猛若挾山奔,雨後螺髻清可數; 七峰羅列如戟張,鈐山蹲踞甘俯首; 袁江邐逶玉帶橫,樹村歷落炊煙吐; 北望天外萬重山,多少畫意將詩補; 歸路高歌白雲散,漏出斜陽知何處。 這儼然是神話裏説的神人所居之地,難怪在那裏及其附近出現好些離奇迷惘的 神話傳説。距觀音岩西南數裏、今長埠林場南端的白石岩那裏有個童子見仙女的傳説是這樣説的白石岩小石林立,上伏一巨石,瑩滑方平、古篆十余行,不能辯識。 相傳明朝時有童子採樵其間,恍惚見樓臺數重。一婢女炊篌廊下,見童子予以食。 後導入小園,有奇花高丈許,朵大如盂,數美人著華服宴飲花間。婢呼童跪拜。眾 美人凝視,喜上眉梢,欲言未語,嫣然一笑。復引出。童子歸而告家人,往視,僅 見平蕪綠野,山石林立,山鳥啼飛而已。(風《分宜縣誌》)因此元朝史學家歐陽玄寫有一首道家神奇色彩的《白石岩》詩:“道人獨坐白岩阿,岩下皚皚白石多; 曾到普陀南海岸,白花無數擁盤陀。” 要觀賞觀音岩那裏勝景,現在有比過去優越千萬倍的條件,有公路和通到岩下 ,有年珠林場可供住宿。如果你捨不得離開觀音岩,那也好辦,在那裏,還有下海 拔三百米、五百米,上九百米的綠林裏,林場都沒有科學試驗站,每站都有專人在 那裏留守,可以餐,可以住。如果你往在海拔九百米來自然保護區的那個實驗站裏 ,還有可能享受到象四川峨眉山椿樹坪玩猴的樂趣。據林場領導同志介紹,在那裏 ,實驗站人員稍一不留神,工具撂在室外,就要被猴子猴孫們視為好玩藝搬去。前年,不慎放槍打死一隻猩猩,也就在那裏。
黃子澄故里.李憲葛大崗山風景好,佳氣多,歷史上出過名人,僑居我人也愛長眠在好裏。《大崗山記》的作者黃子澄便出生在這山麓(距年珠上十里的大坑村,現性大崗山鄉管轄 )。我們來時路過那裏,下車作了點了解。現那裏有個叫“黃子澄”(原稱澧源) 的自然村,據村長周福行介紹,那村子前有大崗山作屏障,後有九龍山結屋場,左 有獅象(山名)堵水口(澧源水),右有七星(七個涌泉口)傍月(池塘似月)水 泱泱,是個出宰相的地方,所以黃子澄就出生在那裏。據《大崗山記》,黃家與觀 音岩只“相去裏許”,“黃子澄”村可能是他家的遷居地。黃子澄離開家鄉,最後 雖然做了封建帝王內部傾軋的犧牲品,但他如觀音岩那種堅硬性格,富貴不屈,卻 贏得人們長時間的欽佩,分宜副貢彭錫珩《過明太常故居》詩就是一例: 人物鄉那只此會,先朝殞節見孤忠。 可憐十族無遺類,且喜韆鞦有烈風。 古樹蒼蒼留月照,荒村漠漠帶煙籠。 故居猶在人何在,浩氣於今貫白虹。 黃子澄在故居曾建有“勤齋”在那裏發憤讀書。他的好友、也當過他的老師的 歐陽貞在《勤齋(竹字頭加鹹)》中説:“......人生在勤,勤乃日新。......我 友黃(三點水加是),勤齋是建,朝茲夕茲,何厭何倦.孝子愛日,聖人惜陰,豈 役于體,獨勞於心;累土起山,積石填海,堯舜禹湯,一心千載;......”一再稱 譽黃子澄的勤學苦讀精神。 江下實驗林場的紅花仰(峰),海拔九百多料,與宜春毗鄰,唐朝李憲(76 2-829)墓在那裏。李憲,字章武,臨潭(今甘肅臨潭)人,西平王李晟的第 十個兒子,唐長慶、寶歷年間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太和二年(西元828年 )遷嶺南節度使,三年卒于嶺南官所。基從性“明恕”,精於律學,所到之處,以 能吏著稱,普治獄,“活無罪數百人”。追封定國功臣、隴西郡公。其長子李遊, 唐中和年間任袁州刺吏,與其弟李繩家宜春,將李憲歸葬今分宜紅花仰野猿攀果形 。葬那麼偏僻而又地勢高的地方,是取那裏山水之勝,還是以示心有高於人呢?可 能兩方面的因素都有。後一點,又是與家教有關係。 李晟(727-793),史稱他性疾惡,臨下明,人有小善,必記姓名。尤 其痛恨朋比結黨。治家注重一個嚴字,子侄非晨昏不得見,見而有所談論,不及公 事,免得搬異是非。官至太尉中書令,封西平郡王,謚忠武。李憲的吏能,及其後 裔的恭已恤民,好家風相傳,多少有些影響。 李遊,字觀業,長慶四年進士。《宜春縣誌》載:他在袁州任刺吏有惠政(實 則反動,因他主要是鎮壓王仙芝農民起義有功。這是他的歷史局限性),被封為宜 春侯;死後,在宜春台下立有祠,歲時祭享不絕。該祠尚在,在今宜春城沙子巷( 又稱榮封巷)。 《高安縣誌》載:西平王李晟的裔孫李衢,字叔達,宋朝大中祥符元年(西元 1008年)登第,官至電田員外郎。後來筠州任副職,寬慈不擾民。有次,一民 婦輸納官絹,將兩匹殘絹縫合一起上交,被吏胥發覺,扭送李衢處請嚴辦。李問民 婦:何故作此勾當?婦人言:丈夫外出謀生,家中數口全賴婦維持,今官府催輸緊 迫,貧無所出,乃出此歪主意。李衢聽罷,惻然良久,平安無事遺婦人歸家。按當 明官場惡習。小民犯禁,不暗中賄賂,難以脫身,而李衢卻惻然不問。故筠州人為 之歌曰:“偷租犯禁不使錢,賴有李屯田。”以後李外出,行跡所至,筠人一見, 則呼曰:“李佛子來矣!”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