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地方特産

夏布

發佈時間:2010-05-04 13:11:38

    夏布--用苧麻以純手工紡織而成的平紋布。 

  苧麻是製作夏布的主要原料。

  苧麻是我國特産,産量佔世界總産量的百分之九十。苧麻纖維中間有溝狀空腔,管壁多孔隙,因而透氣性比棉纖維高三倍左右,同時苧麻纖維含有叮嚀、嘧啶、嘌呤等元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適宜紡織各類衛生保健用品,被公認為“天然纖維之王”。 

  江西是中國苧麻四大主要産區之一,苧麻種植加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古越族先民就已經開始從事苧麻耕種和使用手工織布。 

  夏布的歷史淵源

  《詩經》:“東門之地,可以漚苧。”説明周代已經以自然發酵方法加工麻料。《周禮地官司徒下篇》:“凡葛徵徽草貢之材于澤農,以當邦賦之政令”。鄭玄注:“草貢山澤頃之屬可緝績者。”苧麻列于被徵之例。《史記.越世家》:越王勾踐為雪會稽之恥, “身自耕作,夫人自織”, 《越強書》:“葛麻山者,勾踐點,種葛麻” “葛麻山之首無草木”,“種麻以為弓弦”。 越女織葛麻布“弱于羅兮輕霏霏” 獻吳王。《淮南子.原道訓》:“於越生葛桸、紵麻”。《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不需每年重新栽種。三國已經認識了苧麻特性,有了種麻經驗。陶淵明《雜詩》:“禦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冬天粗夏布衣服可以禦寒,夏天細夏布衣服可以散熱。南北朝“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説明當時的手工麻紡織業較為發達,技術也較為先進。唐代時,夏布既剛又柔、色澤誘人,“嫩白勻凈,通行四方,商賈幅輳”。被列為貢品。北宋《元豐九域志》也記載有進貢朝廷的精品苧布。宋代黃庭堅《上大蒙籠》詩:“清風源裏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 “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太祖實錄》:“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清代黃原裕《種苧麻法》:“豫章織績苧布工細甲天下”。 據史載“古者先布以苧始,棉花至無始入中國,古者無是也。所為布,皆是苧,上自端冕,下訖草服。”説明苧麻自古以來就是廣大人民主要衣著原料。

  三國時吳國陸機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書中記苧麻“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不歲種也,是説苧麻的是多年生草木植物,不需要每年重新栽種。這時苧麻的特性就已為人們所認識,積累了種麻經驗。

  東晉偉大詩人陶淵明《雜詩》雲:“禦冬足大布,粗細以應陽。”意思是冬天有粗布衣服禦寒就滿足了,夏天有粗布衣就可以遮遮太陽。可見早在東晉就有夏布生産。

  南北朝的南朝,江西的手工業取得更大的進步,桑麻紡織業得發展。麻紡織技術也很先進,“亦有夜浣紗而且成布者,俗呼為雞鳴布。”

   宋代文學家黃庭堅《上大蒙籠》詩云:“清風源裏有人家,牛羊在山亦桑麻。”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苧 麻)“無土不生,其種植有撒子、分頭兩法,色有青黃兩樣。”明清時期,苧麻的種植已遍及江西各府縣廣大農村,夏布産量增多,品質精良,産品遠銷國內外。

  苧麻耕作簡便、産量高、效益好。每年于五、七、十月收剝三次。五月收的春麻品質最佳,可織精細嫩白夏布。十月收的秋麻品質較差,只能織粗夏布。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有司親臨督勸,惰不如令者罰。”(《明太祖實錄》)不種的每年要罰交麻布一匹。

  苧麻是一種優質高産的纖維作物,它的纖維長度為棉花的6-10倍,拉比棉花大六到七倍。且吸水塊幹、易散熱,製成麻布,易洗易幹,透氣通風,穿著涼爽舒適。同時又適宜與羊毛、棉花、化纖混紡,製成麻滌綸、麻睛綸等,美觀耐用,即是理想的夏秋季衣料,又是工業的重要原料。麻混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很走俏,享有獨特的地位。在歐美各國,麻製品衣料是高檔商品。在日本,麻紡織品比棉紡織品價格高好幾倍。 

    夏布的歷史價值

  中國古代夏布的粗細規格以“升”表示,即在規定的布幅(約1.5市尺)內每80根紗稱為1升,約為每毫米1.6根紗。在周代還規定了各種粗細夏布的不同用途:7~9升的粗苧布供奴隸、罪犯穿用,也可作包裝布用;10~14升為一般平民穿用,是大眾化的衣料;15升以上細如絲綢,為高貴品種,僅供貴族享用;最精細者達30升,供王公、貴族制帽用。這種帽稱麻冕。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夏布為21~23升,經測定經密37.1根/釐米、緯密43.6根/釐米,平紋組織,布幅20釐米,重量僅43克/米2。夏布依其粗細程度曾有各種不同名稱,其中最細者可與絲綢媲美。江西貴溪龍虎山崖墓中發掘的大批殉葬出土文物中,其中N1N11墓中發掘的苧麻印花布,屬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是目前我國出土文物中最早的苧麻印花布,其精細如絲綢。由於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産,所以,這種傳統的手工技藝被國家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名錄。

  夏布的經濟價值

  夏布有"天然纖維之王"“中國草”的美稱。夏布用途廣泛,可作高檔的服裝、床上用品、褥墊、墻布、門簾、工藝美術品布料。夏布之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夏布所具有清汗離體、透氣散熱、挺爽涼快、天然抗菌的優越性、自然獨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風格特徵是別的纖維無法比擬的。夏布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審美觀的改變,崇尚綠色自然、反璞歸真意識提高,已經被海內外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由於苧麻纖維與棉花纖維相比較無法用現代化紡織機械加工,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産,生産力低下,所以,夏布生産到今天為止,其精細程度只能達到一般細布水準。

  夏布的文化價值

  20世紀以來,在工業紡織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夏布這種有著千百年曆史的傳統手工技藝正瀕臨失傳。1999年1月29日下午2時30分,溫家寶總理一行考察了傳統産品夏布生産全部織造流程,他被古老的傳統工藝深深吸引,他説:“夏布是粗放型經濟,向南韓、日本、墨西哥提供原料,出口依賴性太強,市場太小,難以承受市場風波的衝擊。只有依靠科技,進行深加工,使其增值。同時要擴大出口市場和國內市場,夏布要走出單一的,依賴性的,粗放型盲區,重視夏布昔日輝煌”。

  今天,紡織業雖已高度發達,但夏布作為蚊帳布、托肩布、漁業工業用布等,仍然具有廣泛的用途。
江西恩達家紡有限公司是由新餘市新達麻業有限公司1998年引進南韓客商合作成立的一家中外合作企業,主要從事苧麻、苧麻紗、苧麻夏布、夏布印染和夏布床上用品的生産、經營、國內外銷售。

  主要産品為染色夏布,夏布床上用品,麻類、棉類家用紡織品,大部分産品出口南韓、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預計達到3億元人民幣,出中創匯2000萬美元。

  幾年來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公司董事會決定在“中國夏布城”廠區內新建年産三萬噸苧麻微生物脫膠精幹麻生産線,該項目技術是公司引進購買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專利技術,公司通過幾年來的引進與提升特別是公司自己研發的國家專利的脫膠設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産品通過檢驗檢測和使用證明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水準,該項目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火炬計劃,並得到了國家的資金大力支援。

  2003年公司通過了IS09001-2000國際品質體系認證,並通過努力獲得了一系列榮譽,“恩達家紡”牌染色夏布和家用紡織品均被江西省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評為“江西省名牌産品”;系列夏布床上用品被江西省經貿委評為“江西省優秀新産品”和江西省優秀新産品一等獎;被江西省科技廳命名為“江西省先進民營科技企業”“江西省一級誠信企業”;多年來被市政府評為“新餘市納稅大戶”;2002年和2005年均被江西省農業産業化經營工作領導小組評為“江西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005年獲得國家科技部頒發的“國家星火外向型企業”;2008年被國家農部等八部委評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