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政策法規

新餘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2006——2010年)

發佈時間:2010-05-05 14:11:47

    “十一五”期間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時期,合理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全面提高我市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産業化縱深發展,穩定糧食生産,大幅度提高農業生態效益和農民收入將是農業發展的方向。為了早日實現“江西崛起、新餘率先”的宏偉目標,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繁榮農村經濟,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特擬訂本規劃。

    一、“十一五”農業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宏觀背景

    “十五”期間,我市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科技為支撐,以體制創新為動力,糧棉油豬等傳統産業穩步發展,苧麻、果蔬、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等特色産業迅速興起,農業經濟有序地向廣度和深度拓寬,農業生産向高産、優質、高效、安全方向邁進。2004年全市農業總産值29.7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425元;主要農産品糧食49.9萬噸、油料1.4萬噸、棉花8842噸、苧麻2551噸、水果2.5萬噸、生豬出欄61.6萬頭、肉類總産6.2萬噸、水産品2.9萬噸。預計2005年全市農業總産值達34.1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3767元,分別比2001年增長53.2%和44.9%,全面完成了“十五”時期農業的各項發展目標。新餘轄區面積小,但“十五”期間發揮了農業政策落實到位快、財政支農資金足等優勢,堅持“小中有特”、“小中見大”,自我加壓,多項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一是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居全省第一。2004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高於全省平均2936元的489元;二是棉麻生産在全省頗具影響。渝水區已成為江西省棉花生産的主産縣之一。分宜縣苧麻夏布産業不斷壯大,日益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夏布之鄉”;三是地産果業新餘蜜桔是繼南豐蜜桔、贛南臍橙之後全省主推的柑桔品種;四是以丹桂、茶花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建設異軍突起。正在建設中的萬畝丹桂基地正朝全國最大的丹桂生産基地邁進;五是肉奶牛胚胎移植工程的實施,開創了全省牛改工作的先河;六是網箱養魚在全省處於領先水準;七是畜牧生態養殖小區建設為全省樹立了樣板;八是率先在全省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步伐加快;九是農業和農村網路資訊化走在全省前列。

    在總結“十五”期間所取得成績的同時,還必須以戰略的眼光認真分析目前所面臨的機遇和各種挑戰。“十五”期末,隨著國家農業發展的宏觀政策的相繼出臺,農村稅費體制改革、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以及水利設施項目建設等逐步深入農村,為我市農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機遇,對提高我市農民生産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的整體素質、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全市農業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市農業仍處於爬坡和攻堅的歷史階段,“十一五”時期將面臨較多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民增收任務十分艱巨。“十五”期內農産品價格回升、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但進入“十一五”時期稅費改革效應高峰期已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難度加大,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氣候多變,以及動植物疫病威脅仍然很大,妨礙農民增收的消極因素不可低估,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遠沒有建立起來;二是農産品國內外競爭與挑戰更加嚴峻。入世的過渡期即將結束,我國農産品的市場開放並會進一步提高,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將面對更加嚴峻的挑戰,擴大農産品出口的難度很大;三是農業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受制于經費、體制等方面的原因,從總體上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十分薄弱,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不強,與發展市場農業的要求不相適應;四是農民素質還不高。農民文化水準偏低,從業能力不強,就業觀念陳舊,與我市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産業化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這些問題都有待於在“十一五”期間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的總體戰略

    (一)指導思想

    適應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圍繞省委、省政府“三個基地,一個後花園”的戰略決策和市委、市政府“以城市化改造農村、優化農業、轉移農民”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山上辦綠色銀行、山下建優質糧倉、水面興特色養殖”,精心做好“希望在山、潛力在水、重點在田、後勁在畜、出路在工”五篇文章,按照“特色農業、綠色産品、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的工作要求,做大基地、做優産品、做強龍頭、做響品牌,穩定糧食生産,實現農産品競爭力增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我市在2013年前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優勢區域佈局原則。優化農業區域佈局是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一個重要內容。本規劃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競爭優勢等進行特色化佈局,促進特色農産品生産向優勢産區集中,不斷形成優勢産區,以提高我市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增強農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2、産業化經營原則。力求每個主導産業,都有龍頭企業作為依託,主導産品有明顯的供給區域和消費層次定位,産業發展有加工、經營和技術網路的支撐,使整個規劃納入産業化經營的軌道。

    3、市場化運作原則。通過採取政策引導、法律規範、市場運作等手段,加強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包括開發東部沿海産品銷售市場和建立農産品産地批發市場,培育完善農業生産要素市場,搞活土地、果園、水面等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打破所有制界限,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

    4、標準化建設原則。按照農業部、江西省主要優質農産品品質標準體系,逐步與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國際市場接軌,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

    5、依靠科技進步原則。針對區域特色,全面實施良種良法配套工程,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三)奮鬥目標

    1、建設八大優質農産品基地。通過整合資源,加快建設以綠色大米為主的優質稻生産基地、以優質棉麻為主的紡織原料生産基地、以新餘蜜桔為主的優質水果生産基地、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蔬菜生産基地、以丹桂為主的花卉苗木基地、以“雙低”油菜為主的優質油脂生産基地、以草食動物為主的畜禽生産基地、以仙女湖為主的優質水産品生産基地等我市資源和生産條件較好、商品量大、市場前景廣闊、有市場競爭優勢的八大優質農産品基地,實現基地農産品總量佔全市農産品總量的75%以上。

    2、做強五大優勢産業。從政策、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培育壯大百樂公司、衛崗公司、福潤公司、恩達公司和姍娜公司等一批農業産業化龍頭,加速我市優質稻、生豬、奶業、苧麻和蜜桔等五大優勢特色産業鏈條延伸,實現優勢産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60%以上。

    3、完成兩個增加。一是農業總産值增加,按可比價年增幅8.2%計算,到2010年實現全市總産值58億元,比“十五”期末(預計)34.1億元增加23.9億元;二是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按年增幅10.1%計算,到2010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6091元,比“十五”期末(預計)3767元增加2324元。

    4、實現三個優化。一是農業産業結構更加優化,努力實現高效經濟作物産值佔種植業産值比例達70%以上,養殖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比例達70%以上。二是品種品質更優化,努力實現種植業品種優質率達90%以上,養殖品種優質率達80%以上。三是産品品質更安全,大力推行農業無公害標準化生産,到2010年主要農産品無公害標準化率達80%以上。

    三、“十一五”農業産業發展目標與佈局

    (一)鞏固提高糧油傳統産業

    按照穩定面積、提高單産、提高品質、增加效益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山下建優質糧倉”,實現糧油穩定增産。(1)糧食: 2005年預計140萬畝,總 50.4萬噸。計劃2006年140萬畝,總産51.1萬噸;到2010年面積140萬畝,總産53.9萬噸。(2)油料: 2005年預計21萬畝,總産1.16萬噸。計劃2006年面積23萬畝,總産1.29萬噸;到2010年面積達30萬畝,總産1.95萬噸。

    重點推廣以稻鴨共棲模式為主的綠色大米生産,2005年預計10萬畝,計劃2006年10萬畝,2010年達20萬畝,主要規劃在生態環境優良的鈐山、九龍、河下、東坑、良山等我市南部丘陵山區鄉鎮。推廣以“雙低”品種為主的優質油菜,主要規劃在中部袁河兩岸和北部丘陵地區。

   (二)適度發展棉麻紡織原料産業

    依託資源優勢和發展基礎,合理佈局、突出特色,提升品質、增加效益,適度發展棉花、苧麻生産。(1)棉花:2005年預計10萬畝,總産1萬噸。計劃2006年棉花面積10.5萬畝,到2010年達13萬畝;2006年總産1.05萬噸,到2010年總産達1.4萬噸。(2)苧麻: 2005年預計3.5萬畝,總産0.35萬噸。計劃2006年苧麻面積4.0萬畝,總産0.4萬噸;到2010年達6萬畝,總産0.6萬畝。

   在佈局上,棉花為避免出現低産棉區、“上山站崗棉”、“下灘洗澡棉”及“樹下躲蔭棉”等現象,要按因地制宜、旱澇保收的原則優化佈局,全市以渝水區下村、水北、鵠山、人和、羅坊、姚圩、觀巢、界水、珠珊等鄉(鎮)及仙女湖區河下鎮、高新區水西鎮為主要産區。苧麻為避免低産麻區的出現,要按因地制宜、適地適種的原則搞好生産佈局,全市以分宜縣的雙林、洞村、高嵐、操場、楊橋、洋江等鄉(鎮)為主要産區。

    (三)大力發展以新餘蜜桔為主的優質水果業

    通過新栽和高接換種兩條途徑,重點發展新餘蜜桔,積極發展早熟梨、楊梅、葡萄、冬棗等多種水果,大力推進“山上辦綠色銀行”。2005年預計全市水果面積15.6萬畝,其中新餘蜜桔3萬畝。計劃2006年水果總面積16.8萬畝,總産量2.8萬噸。2010年水果總面積22萬畝,總産量6萬噸,其中新餘蜜桔10萬畝,佔45.5%;早熟梨4.0萬畝,佔18.2%,板栗3.5萬畝,佔15.91%;楊梅1.0萬畝,佔4.5%;冬棗1萬畝,佔4.5%.

    在佈局上,強化“渝桔鈐栗”、“渝梨鈐梅”的果業格局。新餘蜜桔重點規劃在蒙山果業帶(水北、下村、洞村等鄉鎮)、一字嶺果業帶(水西、馬洪、羅坊等鄉鎮)、七里山果業帶(東邊、南安、姚圩等鄉鎮);早熟梨主要規劃在水西、羅坊、東邊、南安、人和等鄉鎮;板栗主要規劃在鳳陽、楊橋、高嵐、操場、九龍等鄉鎮;楊梅主要規劃在鈐山、分宜鎮等鄉鎮;冬棗主要規劃在河下、水西、羅坊、姚圩、新溪等袁河一帶。

    (四)做優做強蔬菜産業。

    大力發展優質、高産、高效的無公害蔬菜,進一步增強蔬菜産品的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蔬菜産業的整體效益。(1)新增商品蔬菜10000畝,每年建設2000畝,分5年實施。全部按無公害高標準建設。(2)2005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26萬畝,為社會提供商品蔬菜31萬噸,按當年價格計算,實現總産值4.5億元。(3)2010年,全市蔬菜生産播種面積30萬畝,為社會提供商品蔬菜35萬噸,産值5億元。

    在佈局上,(1)新增商品蔬菜生産基地:主要佈局在水西、河下、珠珊、觀巢、分宜鎮、羅坊等鄉(鎮)。(2)新旺菜場、渝水區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為無公害蔬菜示範點。(3)大力發展特色蔬菜基地:蓮藕主要分佈在羅坊、姚圩兩鎮;觀巢的早黃瓜、早茄子;大蒜主要分佈在鵠山、觀巢等鄉(鎮);筍竹主要分佈在分宜鎮、鈐山鎮;食用菌主要分佈在歐裏、鈐山、水北鄉(鎮);早玉米主要分佈在河下、水西等鄉(鎮);晚辣椒主要分佈在界水、水西等鄉(鎮)。

    (五)強化畜牧業發展後勁

    按照立足市場,調整結構的要求,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大力開拓畜産品深加工,狠抓生態畜牧小區建設,狠抓畜産品品質安全,激發畜牧業發展後勁,實現畜牧業跨越式發展。(1)肉類總産量年均遞增7.98%。 2005預計年達7.1萬噸,計劃2006年達7.6萬噸,2010年達10.5萬噸;(2)蛋類總産量年均遞增6.96%。2005年達1.0萬噸,2006年1.1萬噸,2010年達1.4萬噸;(3)奶類總産量年均遞增12.9%。預計2005年達0.22萬噸,計劃2006年達0.23萬噸,2010年達0.40萬噸。

    生豬預計2005年出欄69.9萬頭,計劃2006年出欄74萬頭,年均遞增7.42%,到2010年達100萬頭;肉牛預計2005年出欄8.5萬頭,計劃2006年出欄10萬頭,年均遞增14.87%,到2010年達17萬頭,羊預計2005年出欄2.5萬頭,計劃2006年出欄3萬頭,年均遞增14.9%,到2010年達5萬頭;家禽預計2005年出籠555萬羽,計劃2006年出籠585萬羽,年均遞增4.75%,到2010年達700萬羽。

    三元雜交豬比例預計2005年佔生豬總數57.5%,計劃2006年佔生豬總數的60%,年均遞增4.0%,到2010年達70%;牛改冷配預計2005年1.5萬頭,計劃2006年1.8萬頭,年均遞增14.35%,到2010年達3萬頭。生態畜牧小區預計2005年23個,計劃2006年80個,到2010年達200個。

    在佈局上,逐步形式以“福潤”為龍頭,以市縣區種豬場為骨幹,以羅坊、水西、觀巢、分宜鎮、鈐山等鄉鎮為基地的純三元瘦肉型豬的産業帶,以上基地鄉鎮要達到年出欄純三元豬50萬頭以上,佔全市三元豬年出欄80%以上。逐步形成以“衛崗為龍頭,以鈐陽管理處、界水、河下、姚圩等鄉鎮為基地的奶牛産業帶,以上基地鄉鎮存欄奶牛要達到500頭以上。逐步開成以水西、羅坊、觀巢、南安等鄉鎮為基地的肉牛産業帶,以上基地鄉鎮年出欄肉牛達到1萬頭以上;逐步形成以高嵐、操場、鈐山等鄉鎮為基地的肉牛業帶,以上基地鄉鎮年出欄肉牛要達到2萬頭以上;鞏固提高以高嵐、楊橋、洋江等鄉鎮為主的蛋鴨基地。

   (六)深挖水産業發展潛力

    充分利用我市的水面資源,堅持大水面和小水面開發一起抓,堅持科學養殖,使水産業成為我市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2005年預計水産品總量2.96萬噸,計劃2006年水産品總量3.0萬噸,其中特種水産品總量0.7萬噸,年均遞增5.4%,到2010年水産品總量3.85萬噸,其中特種水産達1.1萬噸。

    在佈局上,要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以及市場定位和形成産業化的要求,調整養殖佈局結構,一個縣抓1至2個品種,儘快形成規模、形成特色。力爭每個縣(區)都能夠搞一個一地一品,規模養殖的名優新水産商品示範基地,以推動養殖結構的不斷優化。到2010年計劃抓好鱖魚、彭澤鯽以及本地特色品種等特種水産、尤其是以仙女湖為主導的網箱養殖鱖魚的産業化發展。

  (七)逐步做大花卉苗木産業

    適應城市發展需求,突出發展優勢、有特色、高效益的丹桂、木瓜、茶花等産業。以建設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萬畝丹桂園,全國最大的木瓜、茶花基地為契機,引導我市花卉苗木業走出新餘,走向全國。2005年預計花卉苗木栽培面積2.8萬畝,計劃2006年面積3.2萬畝,每年以16.5%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達6萬畝。

    在佈局上, 丹桂生産基地:以景笙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萬畝丹桂基地為中心;香樟生産基地:以分宜鎮、湖澤鎮、良山鎮為主;木瓜、山茶花生産基地:以福建雨林公司和亞熱帶林業中心為主;枸骨、木瓜生産基地:以仁和鄉為主;盆景生産基地:以近郊花卉生産基地和新鋼、鐵路、華源等廠礦苗圃為主。

    (八)穩步推進農村能源建設

    為建立生態農業,改善生態環境,引導農民開發無公害農産品,提高市場競爭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和生活水準,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搞好沼氣綜合利用。

    按照平均每年新建3000戶的速度,到2010年,新建戶用沼氣池1.5萬戶,全市沼氣池總量達到2萬戶,確保10%以上的農戶用上沼氣。同時,在城市郊區和污染嚴重的畜禽場建設各類大中型沼氣工程,按每年新建6處速度,到2010年全市新建畜禽場沼氣工程30處。容積0.3萬立方米。搞好沼氣綜合利用,重點抓好沼液浸種、沼渣營養缽育苗、沼肥種果、種菜及葉面施肥、沼液喂豬、養魚等綜合利用,建立沼氣生態農業示範鄉2個,示範村10個,示範戶1000戶。

    (九)加快在全省基本實現農業機械步伐。

    堅持以人為本、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優化結構、協調發展的方針,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産品區域佈局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積極推進主體産業機械化,加快特色農業機械化,不斷提高農業裝備水準和農機作業水準,在全省率先實現農業機械化。

    2005年預計農機總動力達50.73千瓦,計劃2006年農機總動力達62.1萬千瓦,到2010年農機總動力達到90.92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作業水準達到70%以上,其中,機耕水準達到82%、機拋(插)水準達到55%、機收水準達到65%。

    四、“十一五”農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切實加強耕地品質保護和品質建設,大力提高農業持續發展的基礎能力。

    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最根本的是要把保護和提高耕地品質放在首位。一是依法管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品質不下降,深入貫徹《土地管理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把耕地的保護落到實處,確保基本農田保有率鞏固在86%以上的水準。二是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耕地品質建設為中心,以農田基礎建設、地力培肥為重點,通過完善田間灌排設施、農田整治等工程措施與地力培肥措施,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力爭2010年達到40萬畝。加大力度改造中低産田,建立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的農田,力爭全市每年改造2.5萬畝。三是抓好工程項目,努力培肥地力。擴大“沃土工程”和優質糧食産業工程項目,積極利用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抓好耕地地力監測,開展地力調查與品質評價,並通過採用農藝、生物和農業化學等綜合措施,提高耕地品質。引導農民珍惜和保護耕地,多施農家肥和綠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耕地地力和肥料利用率。

    (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提高農業結構優化和産業升級能力。

    調整農業結構,是一項促進農業全面發展長期而又緊迫的任務,是提升農業産業升級的關鍵措施,是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基礎。一是提高優勢産業的集聚效應,不斷形成農業的塊狀經濟。糧食産業重點發展優質稻,逐步形成優勢産業帶。經濟作物以發展優質特色為抓手,以提升産業發展內涵為主線,內外銷並舉,力求做到特色推進、帶狀發展。畜牧業,以建設200個生態小區為重點,把後勁夯實。水産業擴大養殖面積,把潛力挖足。二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水準。突出抓好以沼氣為主的各種模式生態農業,整合項目資源,擴大農村沼氣規模,以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升農民生活品質。三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不斷拓展農民的就業渠道。加強農民主體的培訓,提高農民技術和技能,不斷推進農村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繼續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率為目標,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的組織實施,廣泛開展對農民工的引導性培訓。每年力爭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1.4萬人。

    (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提升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應用,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根本途徑,是新時期農業發展最具決定性的關鍵措施。一是加緊實施“科技入戶工程”。以科技示範戶能力建設為核心,以優勢農産品和優勢産區為重點,以推廣品種、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以整合資源與創新農技推廣和服務機制為突破口通過政府推動,市場引導,項目帶動,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每年重點抓好250個科技示範戶、養殖示範小區和家庭農場,輻射帶動5000戶農戶。二是加大科技推廣力度。堅持多元化、産業化、專業化、網路化的發展方向,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改革力度,著力構建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鼓勵農技人員深入生産第一線,廣泛開展技術指導、技術示範、技術推廣、技術諮詢和服務。三是大力組織良種繁育、無公害生産、防災減災、動植物病害防治等方面技術攻關。圍繞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和配合,著力研究破解制約當前農業發展的瓶頸環節,推廣一批有突破性的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提升科技含量。

    (四)提高農業現代化物質裝備水準,大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機推動能力。

    農業機械作為現代化生産工具,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正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是以“興機富民”行動為主題,認真落實《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加大對農民購置大型農機具的補貼力度,調動農民加快發展農機化的積極性,力爭每年農機總動力增長20%。二是完善農機服務機制,組織好農機跨區作業,擴大跨區機收面積。紮實推進農機科技興糧,組織糧食生産機械化關鍵技術研發和整合示範。以節本增效為中心,以跨區作業和提高作業水準為重點,切實抓好重要季節、主要作物、關鍵環節和重點區域的機械化生産。到2010年力爭實現農機作業收入4.3億元。三是抓好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現代化農機裝備項目實施工作,充分發揮農機在農田基本建設、區域化種植、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以及抗災救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提高農業增效和農民進入市場的體制創新能力。

    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必然選擇,牢固樹立“支援農業産業化就是支援農業,支援龍頭企業就是支援農民”的理念,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的發展。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在現有81家農業産業化企業中篩選25—30家評定為市級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健全龍頭企業運作監測機制,對省、市級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積極探索靈活高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優化配置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仲介組織、農戶家庭經營三大要素,實現“三贏”的局面。二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大力培育一批農業市場競爭主體,重點扶持一批主導産業有特色、農民有積極性、帶動能力強、當地政府支援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三是加快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圍繞主導産業和重點産品,依託農産品專業化、規模化生産區域,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重點扶持建設一批農産品加工一體化示範項目,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準的農産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農産品加工的上游和下游産業,特別是發展農産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延伸産業鏈條,形成産業集群,增強産業的整體素質、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四是進一步搞活流通。繼續做好鮮活農産品“綠色通道”管理工作,降低運輸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鼓勵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鼓勵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商資本加快流向農業開發和農産品加工流通領域。進一步加快農業資訊網站建設,完善農業數據庫,提高農業資訊服務水準。五是加強農業標準化。按照“借鑒、結合、創新、發展”的原則,採用國際和國內外先進標準,制修訂一批農業品質標準。加大標準的宣傳、示範、推廣力度,擴大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區範圍,引導農業企業和農民按照品質標準化組織生産,特別是優勢農産品要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産,實現從生産、加工、銷售的全程品質監控,增強農産品市場競爭力。加強無公害農産品認證工作,力爭每年認定4—5個無公害農産品産地,認證3—4個無公害農産品。

    五、“十一五”期間農業重大項目

    增加資金投入是實現“十一五”各項指標和落實各項措施的關鍵,要通過建立財政“扶”、銀行“貸”、招商“引”、民間“投”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狠抓一批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培育特色支柱産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逐步構建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

    1、優良種豬繁育中心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807萬元。項目建設以市農科所整體搬遷為基礎,引進國外原種豬100頭,新增基礎母豬500頭,建設欄舍22棟及飼料加工、防疫、環保、管理等設施設備。達到年存欄基礎母豬700頭,生産優質種豬1600頭、商品豬15000頭。

    效益評價:本項目從解決我市生豬良種繁育入手,以提高種豬品質、豬肉品質和安全性為目的,是實施新餘市生豬良種化工程最基礎、最核心的重要環節。項目實施後,正常年份每年可獲利潤總額385萬元,並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275萬畝優質糧食産業工程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1150萬元。建設優質稻良種引進示範基地50畝,優質稻良種提純繁殖基地4000畝,優質稻大田生産基地75萬畝。建立優質稻加工基地和16個鄉鎮的農技服務體系。

    效益評價:項目建成後,項目區優質稻比例由原來80%左右提高到93.3%以上,水稻單産提高到405公斤,水稻總産提高到30噸;項目區增加收入8702萬元,農民人平增收220元。

    3新餘蜜桔開發及産業化

    規劃目標:總投資3600萬元。建設10萬畝新餘蜜桔基地建設、400畝無病毒苗基地建設和低溫氣調保加工設備添置及廠房擴建。

    效益評價:到2009年實現總面積10萬畝,總産4萬噸。按12年效益分析累計可實現銷售收入12247萬元,實現凈利潤4677萬元,繳稅總額3273萬元。每年為項目區農民增加收入人平1500元以上。

    4種草養畜基地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765萬元。種植牧草2萬畝,重點建設40個畜牧小區,年出欄優質肉牛4000頭,年産鮮奶4200噸,年出欄優質肉羊5000頭。

    效益評價:項目建成後,畜牧養殖小區可為龍頭企業提供無公害肉牛屠宰4000頭,加工牛肉300噸,牛皮4000張;年提供鮮奶4200噸,産奶犢牛500頭;年提供“綠色”肉羊5000頭,加工羊肉875噸,山羊皮5000張,合計年可獲盈利1200萬元。

    5、優質肉牛産業化工程

    規劃目標:總投資4800萬元。擴建10個1000頭規模的育肥場;改良並收購農戶散養肉牛4萬頭;新建年屠宰肉牛3萬頭的屠宰分割廠;新建年産3800噸牛肉製品廠;新建年産3萬張牛皮的牛皮加工廠。

    效益評價:項目投産後,年産值1.3億元,年利潤3800萬元,稅金860萬元。可充分利用我市天然草山草坡、農作物秸稈等大量資源,實現畜牧業結構調整,從而極大地推動了新餘市畜牧業産業化、規模化的迅速發展,以至於輻射範圍及帶動江西省畜牧業産業化發展。

    6大水面養殖業開發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1630萬元。開發萬畝水面從事水産養殖、珍珠養殖、網箱養魚及特種水産養殖;建設準化生産加工廠房;購置生産加工生産線及水産品檢測儀器等國內先進設備;

    效益評價:年銷售收入9000萬元,稅後利潤1705.6萬元。

    7、植物染料印染布技術擴大苧麻製品出口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1443萬元,其中新增固定資産投資1065萬元。在夏布産區新增夏布織機1000台,在恩達公司擴建夏布印染和床上用品生産線,形成年産60萬匹印染夏布和10萬套夏布床上用品的生産能力。

    效益評價:項目投産後,年新增染色夏布30萬匹,夏布床上用品10萬套;年新增銷售收入8540萬元,稅後利潤737萬元,上交稅金835萬元;為當地農民年每人平均增收300多元,夏布加工農戶每人平均年增收1300多元。

    8農産品品質安全檢測中心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316萬元。項目建設包括大樓實驗室改造、儀器設備購置、設備安裝和技術培訓。

    效益評價:中心建成後,按照國家標準和省級標準,將在強化生産基地建設、凈化産地環境、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産等方面提供基礎保障和技術依託,對建立農産品品質安全例行檢測制度、推廣速測技術、創建無公害農産品專銷市場發揮巨大作用。通過及時為社會提供檢測服務和技術諮詢,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而且能有效地防止不安全農産品進入市場,把好農産品安全品質關。

    9種子品質監督檢測分中心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300萬元。建設種子檢測綜合樓,購置檢測儀器設備。

    效益評價:項目建成後,每年可開展委託檢測和仲裁檢測樣品5000份,年創收15萬元。對農作物種子樣品檢測能力可達7500份,對全市種子進行全面品質監督檢查,産品覆蓋率80%以上;種子品質和農作物種植産量提高10%;經濟效益提高15%。從而有效提高農業生産能力,保障農業生産安全。

    10農産品批發交易市場

    規劃目標:總投資1710萬元,佔地面積100畝,項目建設期2年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徵地、兩層樓店面房、産品儲存庫、農藥殘留檢驗檢測設備、電子結算系統、資訊發佈及管理系統、場地硬化及排水溝、水電氣系統、消防綠化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辦公樓。

    效益評價:年總收入可達7893.4萬元。通過商業化運作,形成新餘農副産品批發中心的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該項目的建設可以填補贛西區域尚未有大型農副産品批發中心的市場空白,具備較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11農業資訊網路體系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120萬元。新建專用機房和多媒體會議室,與縣區農業局及鄉鎮資訊實行雙向傳輸,完善新餘農業資訊網站平臺和市局局域網,建設3個縣級農業資訊平臺和32個鄉鎮農業資訊工作站。

    效益評價:本項目建設是一項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提高農業部門的服務效率和水準,減少農産品交易成本。

    12、畜牧業防疫與監督設施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280萬元。續建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添置監督執法和疫病診斷儀器設備,改善市縣獸醫衛生監督執法手段,提高檢疫檢測能力;新建動物疫病診斷系統:對現有獸醫診斷室進行改造完善、充實儀器設備,逐步建成市縣鄉三級獸醫診斷的有機系統;新建動物疫情測報系統:建立連接國家、省級動物疫情測報中心的1個市級、2個縣級動物疫病診斷控制中心和32個動物疫情測報站組成的動物疫情測報體系;完善畜産品安全監測體系:完善畜禽産品品質監督檢測、獸藥殘留、獸藥飼料安全評價。

    效益評價:項目的實施,可大大改善全市畜牧系統基礎設施和工作生活條件,增強畜牧業生産後勁,提高動物疫病控制和獸藥、飼料監測檢驗能力,增強畜牧獸醫執法手段,促進畜牧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13、新餘蜜桔新品種開發及配套栽培技術應用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491萬元。建立2個1650畝的豐産、標準化示範園(渝水區)和160畝的苗木繁育基地,300畝的母本園;在全省浙贛沿線開展區域示範,示範面積960畝;開展低溫氣調庫貯藏保鮮試驗和少核無核、早熟選育試驗。

    效益評價:到2008年實現全市總面積10萬畝,總産4萬噸。按效益分析期限12年分析,累計可實現銷售收入12247萬元,實現凈利潤4677萬元,繳稅總額3273萬元。每年為項目區農民增加收入人平1500元以上。

    14、生態養豬示範園區建設項目

    規劃目標:總投資770萬元。新建100個生態養豬小區,發展500戶養豬專業戶,年出欄純三元生豬50萬頭以上。新建大約克良種豬擴繁場1個,基礎母豬存欄600頭,年供長大一代母豬6000頭;新建生豬人工授精站一個,種公豬存欄50頭,年配種3萬頭次以上;配套建設糞污處理的沼氣工程500個。

    效益評價:項目建成後,年出欄生豬50萬頭,年産值3.5億元,年獲利5000萬元。

    新餘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一)

新餘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2006——2010年)

    新餘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二)

新餘市“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2006——2010年)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