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園區介紹

新餘市分宜縣城西工業園區

發佈時間:2010-05-10 16:35:21
    分宜縣工業園區成立於2003年6月,2006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工業園。園區總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一期工程(中心園區)2平方公里開發建設已基本完成。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入3.26億元,完成土石方1200萬立方米,架設高壓線路21公里,自來水管線12公里,新   修園區道路12公里,鋪設排污管道24公里,擴建兩座變電站,園區道路全部實現亮化、綠化。目前入園企業61家,項目計劃總投資34.75元,其中固定資産投資25.3億元,竣工投産企業42家,即將投産的企業4家,正在抓緊建設的有6家,已簽約尚未開工建設的企業9家。2007年完成工業銷售收入2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4900萬元,安排就業人員4200余人。預計2008年工業銷售收入56個億,財政收入1.2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億元。園區發展已初步形成規模,並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逐步建設成分宜的城市新區。

    二、分宜縣工業園區構架背景

    為了承載更多的項目落戶,更好地整合工業資源,做大園區總量,根據分宜縣委、縣政府的要求和安排,努力構建“一園三區”約12平方公里的大工業框架。即西郊路以西2公里,浙贛鐵路以北至北環路的城西工業平臺(中心園區)約4.21平方公里;以縣城東環路以東1.1公里城東工業平臺約4平方公里;以工業大道、電廠、江鋰為依託的城南工業平臺,約4平方公里。

    三、園區項目建設發展條件

    1、土地資源優勢。

    分宜縣工業園“一園三區”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園區地形現狀以丘陵、崗地為主,無山體滑坡、斷層現象,多為未開發的荒山荒坡,其間有少量需更換品種的桔園和經濟作物,已報批面積中非耕地面積佔83。12%。利用這樣優越的土地資源進行綜合性的工業園區開發,必然産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既符合國情省情,又適合縣情,更深得民情。工業園區土地徵用和出讓均由縣國土資源局掛牌運作,依法按程式進行出讓,徵用土地面積為3113.43畝,現土地出讓面積為2246.4畝。             

    2、交通區位優勢。

    交通便捷快速,滬瑞高速、清宜公路、浙贛鐵路、分文鐵路及四條鐵路專用線、交通幹線橫貫而過,緊連京九線、京廣線、贛粵高速、武吉高速,可往返長江三角經濟區、中南三角經濟區。距省會城市南昌190公里、長沙210公里,距“鋼城”新餘30公里,距宜春33公里,位於贛西城市密集區域中心。新餘設有海關,緊連國家4A級重點(旅遊)風景名勝區——仙女湖。工業園與城區一路之隔,為城市規劃拓展區和示範區。

    3、供水、供電、通訊和水資源優勢。

    縣城日供水能力可達5萬噸, 400mm管徑貫通園區。園區西面1.5公里處的袁河是我市境內最大的河流;園區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可為園區發展提供充足的水源。贛西供電局分宜分局專門成立鈐園公司負責園區供電,鈐北變電站(110KV)、肖家變電站(110KV)改造和主輸電網路建設已完成,可為園區企業提供充足、穩定的電力保障。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等通訊設施均已入園,可滿足客商的對外聯繫和外界溝通需要。

    4、工業基礎和産業支援優勢。

    分宜縣現有各類工業企業948個,規模以上企業97個,主要涉及建築建材、機械製造與加工、紡織加工、塑膠加工、電機、電力、礦山開採、金屬冶煉與加工、食品等九大門類。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較有影響的企業:縣驅動橋有限公司是全國生産工程用驅動橋的三大重點企業之一;江西分縣煤礦電機廠是原煤炭部定點生産防爆電機專業生産廠家,江西鍛壓廠是多家汽車集團的專業産品供應商,分宜發電廠擁有我國第一台自主智慧財産權迴圈流化床發電機組。隨著安徽海螺集團、燕京啤酒集團、寧波華翔集團等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的落戶,分宜的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整體競爭力大為增強,為園區企業提供了極強的産業依託和産業配套。

    5、自然資源優勢

    分宜屬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形和亞熱帶季風型濕潤性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600多毫米,全年無霜期270天。全縣森林覆蓋率為60.2%,現有活立木蓄積量243.8萬立方米,植物種類1920種,其中珍貴植物150多種,動物種類200多種。為全國“綠化造林”百佳縣、全國生態建設先進縣。中國林科院亞熱帶研究中心就座落在分宜縣城。境內鈐陽湖已納入省級仙女湖水源涵養及生物多樣性功能保護區,正在申報中國林科院國家植物種質庫項目和部級大崗山原始森林自然保護區項目。礦産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有煤、鐵、鎢、鉬、鉍、石灰石、石英石、花崗石、高嶺土等。現已探明煤炭儲量1.1億噸,是江西省11個重點産煤縣之一;鎢儲量13萬噸,並伴生鉬3.4萬噸、鉍2.1萬噸、鈹0.7萬噸;鐵礦儲量為9084萬噸,其中松山鐵礦區儲量4958萬噸,平均品位為26.1%,目前尚未規模開發利用;石灰石礦儲量9.6億立方米。

    6、人力資源優勢

    眾多的工礦企業造就了一批有經驗的各類技術人員,共有電工、焊工、機械操作工等專業熟練技術工人4090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的450人,普通熟練工3640人,此外,我縣農村剩餘勞動力中外出務工人員達8萬餘人,為園區企業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四、經濟發展目標

    2012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收入500億元,工業增加值15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外貿進出口10億美元以上,建成企業120家,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250億元,園區規劃建成面積達到12平方公里,安排就業人口2.5萬人。電力總裝機容量達420萬千瓦,自來水普及率100%,工業污水100%處理,實現零排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0%,綠化率達40%,擠入全省“綜合經濟十強縣級工業園區”。

    五、産業發展重點及佈局

    1、産業發展重點:以發展新材料、機械鑄造、廢舊金屬加工、夏布麻紡四大支柱産業為重點,全力突出做大做強新材料産業。力爭到2012年,年産能達到電解鎳10萬噸、電解鋅30萬噸、鋰鹽0.8萬噸、硫酸240萬噸規模,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2億元,企業凈利潤59.3億元,上交稅費總額34.9億元。將江鋰公司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利用紅土鎳礦濕法生産線電解鎳企業集團、江南鎳都、電解鋅、鋰鹽規模化産出基地。

    2、産業發展佈局:按照建設新型工業基地,現代物流中心和商貿娛樂中心多元發展的綜合型、現代化的産業發展要求,整個園區産業發展佈局為:工業大道江鋰至電廠城南工業平臺的新材料發展基地;西郊路以西城西工業平臺(中心園區)機械鑄造産業、廢舊金屬加工産業發展基地;縣城東環路以東城東工業平臺的夏布麻紡産業發展基地;西郊路以東,火車站以西為園區配套商業居住區。

    ①新材料産業:以江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企業,總投資150億元,建設年産10萬噸電解鎳、30萬噸電解鋅、240萬噸硫酸、0.8萬噸鋰鹽,達産達標後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3.2億元,上交稅費34.9億元。此外有江西國燕高新科技公司生産高強力復原膠,江西盛隆科技有限公司太陽能單晶矽材料項目等。

    ②機械鑄造業:通過對鄭氏工程、建輝鑄造、洪祥選礦、遠洋機械、江浪精鑄等10多家鑄造企業的做大做強和相互配套,力爭用3至5年的時間把我縣工業園打造成華東第一、全國知名的機器鑄造基地。龍頭企業江西鄭氏工程機械配件有限公司,2005年8月落戶園區,計劃總投資1.2億,到目前已完成固定資産投資9000多萬元,其中廠房4800萬元,設備4500多萬元,佔地9866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8000平方米,其中生産廠房面積51000平方米,現有員工680名,擁有30條生産線,主要生産設備620台套,年生産鑄造件68000多噸,主要産品有灰鑄鐵件、鑄鋼件、球墨鑄鐵件、精密鑄鋼件及機械加工件、各種模具等,覆蓋了汽車工業、農業、礦山、石油、紡織、建築、動力、港口機械等多個行業,其中年銷售量億元以上的客戶有江玲集團、江西銅業、江淮汽車、清華泰豪等國內著名公司。企業達産達標後年銷售收入8億元,年上交稅收5000萬元。同時,力爭引進了3-5家投資過億,産值超10億元的大企業落戶,目前意向性項目有浙江杭叉收購分宜驅動廠,分宜煤炭電機廠改制退城進園等項目,使該産業佔園區比重15%以上。

    ③廢舊金屬加工業:主要是利用廢鐵、廢銅、廢鋼進行回收迴圈利用和精深加工。骨幹企業有江西子龍實業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8億元,2006年7月份投資5000多萬元,日産40噸銅錠生産線建設投産,去年就實現産值1.8億元,利稅1500萬元,2007年又投資6000萬元新建2個銅加工車間,正式投産後企業能達到日生産100噸銅錠、銅棒的規模。年銷售收入10億元,稅收6000萬元以上。該公司同時與台灣客商洽談銅電線電纜生産合資項目,已基本達成協定。計劃首期投資8000萬元,08年年底啟動建設,2009年6月份投入生産,預計年産值達13億元。新餘華峰特鋼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利用廢鐵、廢銅提煉加工特種鋼,已投産6500萬元。一期工程建設投産,全年産值達4億元。隨著二期工程建設投産,年産值有望達10億元以上。同時,通過招商方式盤活新餘華普實業有限公司,促使該企業年産3萬噸銅絲和粗銅錠的項目早日投産。

    ④夏布産業。龍頭企業為江西省農業産業化經營省級龍頭企業江西恩達家紡有限公司。公司主要項目有年産3萬噸苧麻生物脫膠精幹麻項目、60萬匹夏布印染、100萬套家紡夏布産品。2007年完成銷售收入2.4億元,稅利2000萬元,預計2008年完成銷售收入5.2億元,完成稅利4000萬元。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