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晚報)如今的紅樓修葺一新,靜靜佇立於首義廣場,那抹紅色更加鮮亮奪目,辛亥遺跡星羅棋佈,環繞紅樓周邊。如今車水馬龍的喧囂無法淹沒百年前的風起雲湧。佇立於此,武昌首義前後的波瀾壯闊猶在眼前。
1908年,湖北咨議局落成,也就是如今的【紅樓】,外觀倣照西方國家的議會大廈,採用歐洲古典風格。
萬耀煌單騎追上黎元洪
在這裡,民間收藏家、辛亥志士萬耀煌的後人萬學工,講起萬氏家族與紅樓的故事,原來萬耀煌家族四代人的命運,都與這座紅樓緊密相連。萬耀煌的舅父夏壽康當時擔任湖北咨議局副議長,與議長湯化龍和70余位議員一起辦公。
議員們在這裡辦公不到一年時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經過一夜激戰,次日起義軍領導人在這裡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革命政權。
“軍政府建立後,頒發的第一條佈告就是宣佈廢除清朝宣統年號,並通電號召各省響應,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萬學工説。年方弱冠的萬耀煌正聽聞家鄉發生起義,立刻取道上海回鄂。他回到武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紅樓晤見都督黎元洪,要求參加陽夏保衛戰。
紅樓的主樓經重新布展,還原了當年湖北軍政府裏的各種機構,如軍令部、軍務部、外交部、教育部等。鄂軍都督府雖然是一個地區性的革命政府,但在1911年11月20日被各省革命代表共認為代行中央政務的機關,成為辛亥革命的全國中樞。在這裡,宋教仁主持起草了《鄂州約法》,將共和憲政綱領昭示天下,成為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的藍本。
萬學工透露,“陽夏保衛戰”時,紅樓曾被炮彈擊中而失火。樓西側被清軍的炮火擊中起火,黎元洪倉皇逃出城去。萬耀煌騎快馬出城,單騎去追上黎元洪。
為迎接辛亥百年紀念日的到來,紅樓被修葺一新。目前,紅樓還處在試開放階段,將於10月7日完全對外開放,觀眾可在此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一夜之間攻克總督署
離開首義廣場,在紫陽湖東側的省總工會院內,【工程營舊址】隱匿於此,這是辛亥武昌首義發難處。1911年10月10日晚8時許,工程營起義士兵打響了武昌首義的第一槍,拉開辛亥革命的序幕。
為紀念這歷史性的一刻,1987年10月10日,武漢市政府在原工程八營駐地立碑紀念。碑後十余米,是紫藤環繞的“發難處”紀念亭,亭中石碑上,刻著馮天瑜教授撰寫的《辛亥武昌首義發難處紀念亭記》。
起義官兵向【楚望臺軍械庫】進發,佔領軍械庫和中和門。在楚望臺軍械庫,起義官兵獲得大批武器彈藥,並在此設立臨時指揮部,由吳兆麟任總指揮,架炮轟擊總督署,指揮起義軍連夜將其攻克。百年後,這裡硝煙散去,楚望臺原址建成楚望臺遺址公園,站在這裡,一百年前的槍林彈雨、隆隆炮聲似乎仍隱隱回蕩于耳畔。楚望臺軍械庫旁邊增設【辛亥革命碑林】,展示了一百年來各界名人評價辛亥革命的手跡,如孫中山的“共和”,宋教仁的“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極具歷史文化價值。
沿著山坡向下走,可以看到鑲嵌著“起義門”三個金色大字的城樓。首義當晚,起義官兵佔領軍械庫和中和門後,打開城門迎接南湖炮隊進城,得以架炮轟擊總督署,使得起義勢如破竹,一夜激戰而取得勝利。起義勝利後,中和門改為“起義門”。
現在,【起義門】的城樓和城墻已被修葺一新,城樓灰瓦紅墻,四角翹起,外觀雄偉壯麗。城墻由灰色倣古磚建成,以起義門為中心向兩側延伸出二三百米,側城墻上有4個圓拱門洞供車輛通行,東側城墻連接楚望臺遺址公園。
授黃興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
武昌起義後,清廷調集海、陸兵力,鎮壓革命,陽夏保衛戰打響。黃興由上海趕至武昌,湖北軍政府在紅樓前搭臺舉行拜將儀式,由鄂軍都督黎元洪登臺授黃興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職。黃興就任後即赴漢陽指揮陽夏保衛戰。陽夏保衛戰打得十分慘烈,歷時四十余天,死傷甚重。
1948年辛亥首義同志會在原址建紀念碑。【拜將臺紀念碑】外形呈一把巨大的利劍,刺向長空。站在這裡,仰望紀念碑,腦海中可以想像出當年辛亥志士從這裡出發、慷慨赴死以保衛共和的壯烈一幕。
在首義廣場的正南方,與紅樓遙遙相對的是新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外形象徵“破土而出”,以楚國紅為主色調。在3層的室內展廳內,將按照晚清中國、革命原起、武昌首義、走向共和、辛亥百年5大展區,用現代手法,結合聲光電技術,帶觀眾體驗百年曆史風雲,其中文物500余件,照片近700張。這一國內最大規模辛亥革命專題展覽將於10月6日正式開展。
武漢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