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無窮的新疆,最令人著迷的是那充滿奇幻色彩的西域風情,而維吾爾族更是西域各族的佼佼者。維吾爾族是新疆的主體民族,擁有700多萬人,佔了全新疆總人口的近一半。只要你旅行在新疆的"絲綢之路"上,就會感受到這個民族無所不在:在吐魯番的葡萄架下熱烈歌舞;在火焰山下駕著小驢車賓士;在塔克拉瑪乾大漠的綠洲田園中耕作;在庫車熙熙攘攘的大巴扎(集市)吆喝買賣;在喀什大清真寺廣場上萬眾一心地禮拜......,由五彩繽紛的方楞小花帽和條紋衣裙與熱情奔放的俊朗面孔組成的漫長風情畫卷,讓人眼花繚亂......。
族源"丁零"、"回鶻"、"高車"人
維吾爾人的奇異色彩,早在古代絲綢之路昌盛的時代,就被中原人傳説,並稱之為"胡人"。雖然,當年的胡人並不專指一個種族,而是泛指西域人,但它與維吾爾人的演變形成有看密切的關係。維吾爾人的族源,可遠溯至西元前3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方的"丁零"人,他們後來還被稱為"鐵勒"、"赤勒"等;由於這個民族所乘駕車子的車輪特別高大,又被稱為"高車"人。7世紀時,"鐵勒"諸部以鄂爾渾河為中心,建立了遊牧的"回紇"封建汗國,並接受唐王朝的冊封,曾兩度出兵援助唐朝朝廷平定"安史之亂"。"回紇"後來又稱"回紇"。在9世紀中葉,回紇人從漠北草原西遷至高昌(今吐魯番一帶)、焉耆、龜茲(今庫車一帶)、于田等地後,逐漸與信仰佛教的當地其他民族融合,演化為維吾爾入。維吾爾人的祖先回紇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信奉佛教,直到17世紀初,伊斯蘭教用武力征服哈密地區最後一批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和維吾爾人之後,伊斯蘭便成為維吾爾人信仰的宗教,風俗習慣亦隨之大變。也許,正是這一改變,使得維吾爾人更加增添了異乎尋常的色彩。
家家住在花果園姑娘辮子數不清
現在的維吾爾人,百分之八十聚居在新疆天山以南,翻過南天山,越過草原森林牧場,進入一馬平川的塔裏木盆地,在浩瀚大漠的邊緣,那些星羅棋佈的綠洲,就是維吾爾人的家園。維吾爾人是以農耕為主、牧業為輔、善於營商的民族,盆地中的綠洲氣候溫和,日照長、積溫高,適合農作物生長,為維吾爾人提供了生息環境。維吾爾人以靈活而獨特的風格,把家園經營得獨具特色。維吾爾族的房屋多呈方形,組成院落,大門忌朝西開。住房的屋頂平坦,開有天窗,有較深的前廊。室內砌土炕,墻上挂美麗的壁毯;有的墻上還開壁籠,籠上裝飾了各種花紋圖案;地毯、箱櫃等都是彩色繽紛,使整間屋裏充滿生氣。維吾爾人家的庭院多數種值了花卉、果樹、葡萄,叫人分不清是花園還是果園。生活在這花樣境界的人們,自己也穿戴得漂亮大方。維吾爾的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穿齊膝的"袷袢"(長袍),內穿繡有花邊的短衫。女性的衣著自然更加漂亮,多穿彩色綢子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嵌花紋的對襟背心;耳環、手鐲、戒指、項鍊都是少不了的飾物。最特別的是,維吾爾姑娘頭上的辮子,都精心梳成許多條,搖頭回首一笑時,辮子飛揚起來,煞是好看。她們喜歡用烏斯蔓(一種草)把本來就濃黑的眉毛染得又黑又長,更顯得眉清目秀。
熱情好禮見面就説"薩拉木裏坤"
當你頭一回接觸維吾爾族人時,不但會被他(她)們的外表打動,而且也一定會被維吾爾族的好客有禮以至獨特的禮儀吸引住,他們的儀俗既感人又饒有趣味。最常用的首先是見面禮。維吾爾人不興握手禮,而是將右手捫在左胸,點頭鞠躬,並説:"薩拉木裏坤"(意思是"祝福)。如果同時碰到許多熟人,那就要連續向各人致同樣的禮,做足全套不能偷懶;若見面的是貴客和長輩,則要雙手交叉在胸前,點頭鞠躬説:"薩拉木裏坤",以表尊重。婦女問見面時則不施這種禮,而是互相擁抱,互相貼一下右臉,並説:"薩拉木"("祝福"的意思)到了現在,城裏人巳接受了握手禮,互相問好可説"亞克西木塞斯"(您好)了。同維吾爾族人交往,最好也學上幾句常用的禮貌話。對男性一般可稱"阿卡",就是大哥、大叔的意思;不過,不能這樣稱呼女性。對女性,尊稱為"阿恰"或"阿依拉",意思是大姐、大嬸。如果稱呼對方的名字,要用全稱,只用其中一節簡稱是不禮貌的,但對很熟悉的人,簡稱也無妨。維吾爾人的名字自有一套規律:由本名加父名而成,沒有姓氏這一説。人到中年,特別是老年,則除了本名和父名外,常附加一些稱謂以表示其地位、職位。由於人群中名字常常出現重復,所以在正規場合和文書中,就要加上父名,甚至祖父名、曾祖父名以及出生地名來作區分。這樣一來,一個人的名字全稱就有一大串,見面時,當然不必如此費神地念個沒完。
逛巴扎如風土人情大演變
有人説,到維吾爾族地區,如果不逛巴扎,就算是枉來一場。此話不假。維吾爾語"巴扎"就是集市的意思,每逢巴扎日,就是風土人情大匯聚的時候。維吾爾人從四面八方駕著驢車雲集而來,一時間,巴扎上萬頭攢動,各種土特産滿目琳瑯,叫賣聲此起彼伏,漂亮的衣冠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爭麗鬥艷......,熱鬧得無法形容。巴扎一般有固定的地點和開集日期,而最有名規模最大的巴扎,要數喀什和庫車的大巴扎。各地的巴扎一般以經營農副産品和日用品為主,在巴扎上,你可以用很實惠的價錢買到漂亮的維吾爾小花帽、造型獨特富伊斯蘭風格的銅器、精美鋒利的維吾爾小刀、珠光寶氣的首飾、質優柔軟的皮毛、上好的織錦地毯......,也有你買不動拿不走的馬、牛、羊......。趁此機會,一定要嘗一嘗地道的維吾爾風味食品:各式各樣香脆的燒餅--馕、又酸又甜的酸奶、火辣辣香噴噴的烤羊肉串......,還有新疆最有名的瓜果:阿圖什無花果、庫爾勒香梨、葉城石榴、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巴旦杏......,只要每樣嘗一點就可以吃個飽。
肉孜節告別齋月迎新月
在維吾爾人的生活中,最熱烈最精彩的,要數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了。肉孜節又叫"開齋節"。伊斯蘭教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是教徒齋戒月,稱為"齋月"。齋月的最後一天尋看新月,見到月牙的次日(即伊斯蘭教歷10月1日)即行開齋,這就是開齋節。如果未見新月,則繼續齋戒,但開齋節延期不超過3天。到了肉孜節這天,家家戶戶早已把房屋打掃乾凈,宰殺牲口,準備好節日的食品。一大早,男人們便沐浴凈身,身穿盛裝,聚集到清真寺舉行會禮。會禮結束後,由阿訇率領集體遊位掃墓,各家各戶也各自掃墓。然後(多從第二天起),分頭走家串戶向親友拜節,或者舉行各種娛樂聚會。許多青年就在這佳節期間舉行婚禮,一派喜氣洋洋。
10萬穆斯林跪拜在艾提尕大清冥寺
在許多地方,古爾邦節比肉孜節過得還要熱鬧。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這是源自伊斯蘭教的一個傳説:先知易卜拉欣受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心。當易卜拉欣尊命執行時,安拉遣天使送來一隻羊,替換了易卜拉欣的兒子。從此,這一日被定為宰牲節,穆斯林們在這天都要宰牲慶祝一番。這個節日與肉孜節一樣,是全伊斯蘭教的節日。各族的節日的儀俗大同小異又各有特色,在新疆,節日活動最盛大的是維吾爾族,而在維吾爾族地區中,隆重熱烈的程度都比不過喀什。古爾邦節那天,黎明時分,喀什的維吾爾男人們就開始成群結隊涌向艾提尕大清真寺的廣場。這一天,喀什城數以百計的中小清真寺都不分散作禮拜,而是由各寺的阿訇分別率領自己管轄的穆斯林,來到艾提尕大清真寺,舉行全喀什的集體大禮拜。從黎明到中午,人潮不斷湧來。每個隊伍都由頭纏"色拉"、身著袷袢的阿訇們領頭,走一段路就要停步誦一段經文,途中必須念7次經。全城的商店都不開門,各行各業也休息了,街道上只聽見穆斯林的腳步聲和誦經聲。到了下午之時,拜倒在艾提尕大清真寺內外的穆斯林已達10萬之眾,禮拜正式開始了。這時,主持人高聲誦經,清真寺裏和廣場上10萬穆斯林同聲和鳴。他們面對麥加方向,舉起雙手撫弄雙耳,以表達虔誠敬主之心;接著,又再誦唸經文,鞠躬感謝安拉,然後跪下叩頭;這樣反覆多次。10萬教徒虔誠禮拜的浩大場面,莊嚴肅穆,氣氛感人。禮拜結束,穆斯林們互相問好祝願,然後又象潮水般涌出大寺和廣場。這時,大寺的樓頂上鼓樂齊鳴,節日的慶典活動開始了。
替罪羊與薩滿舞
古爾邦節狂歡三日痛快淋漓盛大的會禮之後,男人們回到家裏,家家戶戶就開始宰牲-"替罪羊",準備豐盛的節日大餐。與此同時,艾提尕廣場上鼓樂不斷,穿著節日盛裝的男女老少,匯集在廣場上,跳起熱情奔放的"薩滿舞"。這種歡樂的歌舞集會,維吾爾族人叫做"麥西來甫"。維吾爾族人生性豪放,能歌善舞,一到節日和喜慶時候,就會情不自禁聚集在一起,歡歌狂舞。而在古爾邦節如此盛大的節日時,麥西來甫的規模和花樣姿採更是超過平時,除了自己盡情歌舞之外,還增加各種集體遊戲和精彩的表演:彪悍的漢子頭頂盤子杯子瓶子跳舞和雜耍、姑娘在高高的桌子上輕捷地旋舞、大夥兒一起玩刺激的空轉机輪"沙哈爾地"......。
最扣人心弦的,還數驚險的高空走繩"達瓦孜"了
"達瓦孜"是維吾爾族民間的古典技藝,這高難的絕技可不是輕易能看到的,所以每當有這種表演,觀眾一定是人山人海。只見在寬大場地上高高豎起幾根木桿,最高的有30多米,從地面到每根木桿的頂端,都用粗繩聯繫著。隨著哨吶鼓樂聲起,但見表演者雙手橫握一根橫桿,光著腳踏上繩子,敏捷地向豎桿的頂端走去,一邊走還一邊做出坐、臥、單腳立等各種姿勢,忽然又猛一"失足"墜下,會場觀眾"啊"地一片驚呼,接著便發現表演者巳穩穩地騎在繩上。場上頓時響起熱烈的歡呼聲。接著,他還在繩上蒙眼走繩、倒立走繩、飛身跳繩、踏碟走繩......,把觀眾的心弦拉得緊緊的。萬眾歌舞、鼓樂喧天的狂歡場面一連持續3天,維吾爾人的熾熱奔放的心胸,也渲泄得格外痛快淋漓。
畫中人,十有八、九是哈薩克人
在新疆北部牧區,時時見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麗"圖景",而那些畫中人,十有八、九是哈薩克人。無論北天山、阿爾泰山、薩吾爾山的森林草原和山前平原,還是準噶爾盆地的荒漠草原,只要有牧草的地方,都能見到自由自在的哈薩克牧人。男女老少,個個駕馭馬匹的身手了得。如果你看見不過六、七歲的孩子竟騎著高頭大馬,賓士驅趕著羊群指揮若定,請不要驚奇,因為他甚至還在娘胎裏就開始騎馬了。逐水草而居,賴畜牧業為生,幾乎一生都在馬背上度過的哈薩克人,是新疆最典型的遊牧民族。
"大流徙",路程往往逾千公里
每當開春解凍,哈薩克人就離開他們的冬宿地,趕著馬、牛、羊,用駱駝載上氈房,到較早現出新綠的春牧場;夏日的陽光把漫山遍野的繁花綠草推向山地高原,牧人的氈房便遷向高處,與高山森林草原作伴;颯颯秋風把山林草場換上金黃色時,哈薩克牧民又向谷地轉移,追逐著草原上逐漸隱褪的綠色,同時尋找市場,一路上便把經過水草肥美的夏牧而養得膘肥毛亮的牲畜變賣;在嚴冬到來之前,又回到通常在河谷平原地帶的冬牧場,儲糧草過冬,這樣,便完成了一年的"大流徙",路程往往逾千公里。
"轉場"時節的"大行動",是最為壯觀的
大群大群的馬、牛、羊,在哈薩克駿騎的驅趕下像潮水般絡繹於途;後面跟著步態蹣跚的駝隊,駝背上坐看的是婦孺、氈房和氈房裏的全部家當。在每天日落之前,哈薩克們都會駐紮在有水源的地方,支起簡易的帳篷,度過一宿。如果你問他們家在何處,他們回答:在駝背上,或是,每天換一個地方。哈薩克的特殊生活方式世代相傳,養成了特殊的民族氣質:勇敢、強悍、尚武--不這樣,怎能戰勝多變的自然環境和野獸,跋涉千里?
憨厚好客的哈薩克
一年到頭遊牧在人煙稀少的遼闊原野,平日只有家人和牲口為伴,所以他們把所有來到他們氈房的人都視為貴客,特別珍重友誼,絕不佔人便宜;酷愛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廣大無比的生活空間,令他們不願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輕視算計和心機,因而心胸坦誠,奔放不羈......"哈薩克"族源來歷不凡,這個族名,其原意也有流徙的成份。根據中國史籍對哈薩克族源的許多記載可知,哈薩克族是由古代多個遊牧的部族逐漸融合而成。遠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代,張騫(?-西元前114年)出使西域的烏孫、月氏時,當地的烏孫人、塞種人、月氐人等,就是哈薩克族的先祖。6世紀中葉,阿爾泰山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國,部份突厥人和烏孫人融合。到了10世紀至13世紀,這部份哈薩克族先民又匯合了陸續遷到天山以北遊牧地區的部份回紇人、葛邏祿人、契丹人和蒙古興起之初的克烈、乃蠻、鐵察以及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形成了明確的哈薩克族。據説,哈薩克的名稱是源自13世紀至13世紀之間,哈薩克的先民曾因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西遷,後來又受烏孜別克汗的逼迫而東走,所以被稱為"哈薩克",意為"避難者"、"脫離者"現在的哈薩克族有110多萬人,是新疆第三大民族(次於維吾爾族和漢族),主要分在新疆北部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州轄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和阿勒泰地區)、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和烏魯木齊、昌吉一帶的天山草原。在許多著名的旅遊點,如烏魯木齊南郊的南山牧場、伊犁的那拉提-鞏乃斯草原、阿爾金山草原、賽裏木湖畔等地,都可以採訪到哈薩克風情。哈薩克式"夜生活"也同遊牧相關,如果深入到哈薩克牧區,成為哈薩克人盛情款待的客人,那濃厚的哈薩克風定會令你回味無窮。
你要經受豐盛酒肉的考驗
哈薩克人把馬肉當成上品,常常宰2歲的馬駒招待尊貴的客人,又或者用全羊宴客。最常的吃法是手抓羊肉:把煮熟燉爛的羊只盛在大盆裏,由一人操刀切碎,大家下手抓著吃。或者用羊肉同麵條、麵片和在一起,稱為"納仁",用手撮食。其他食品如馕、抓飯、"布爾沙克"(油炸果)、"切克蒸克"(油炸餅)等等,也別具風味。奶茶、酸奶更不在話下。不過,對於外鄉客人來説,恐怕最甘拜下風的,是飽食之後還要過吃下一塊肥大的羊尾油這一關。這是專門獻給尊貴客人的呢。至於能否同主人一樣豪飲烈酒同時且歌且舞,就要看各位客官原來的"功底"了。其實,在酒內之餘,也令人體驗到遊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習性,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哈薩克的"夜生活"
因為哈薩克人長期在高寒的環境風餐露宿,不進食高油脂的食物和飲酒,便難以抵禦嚴寒。他們習慣在深夜吃肉喝酒和唱歌,直到淩晨才睡覺,第二天日近中天才起來放牧;這樣,才能在氈房裏度過漫漫寒夜。如此看來,所謂"夜生活"並不是現代城市人所獨有的哩。
作客哈薩克草原隨俗問禁
雖説哈薩克族人豪放熱情,但有幸成為貴客的人還是不可不知"出門問禁,入鄉隨俗"的道理。首先,在來到主人的住地時,不能策馬疾跑到氈房前下馬,而應勒馬慢行,到房後下馬,否則會被視為前來飛報壞消息。也不能當看主人面追打犬只,不可從中穿越羊群而過,不可跨越睡臥的牛羊和拴牲畜的繩索。在進入哈薩克的氈房時,切不可跨越房中間的火塘和餐布,也不要圍著火塘轉行,必須從房左側進,並由並由原位出。在氈房裏不能隨地吐痰、擤鼻涕、打呵欠、放屁,更不能坐或睡在主人的床位上和箱子上:可以盤腿或跪坐在地氈上,不要伸直兩腿而坐,一般是男主人在右,客人在左,老人更要坐上席。見到了主人,不要當面誇讚主人的小孩,特別忌説孩子長得"胖"等言詞。洗手後不能甩手,要用毛巾揩乾。男客不要動手幫忙做飯,也不能隨便揭看煮食的炊具和撥弄食物。吃飯的時候,不能用鼻子去聞食物,不能讓別人吃自己吃剩的食物。掉在地上的食物碎屑一定要撿起,放在餐桌或餐布上。如果主人敬給你食物,即使你不想吃,也必須接過來嘗一嘗,吃剩的可放在自己碗中。主人會頻頻斟茶,客人不要自己動手斟;喝夠了,可用手捂一下碗口示意已夠,如不這樣做,主人會不斷給你滿上。哈薩克人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在吃飯時切忌談豬肉。也就是説,要遵守伊斯蘭教的其他禁忌。例如:千萬不可模倣哈薩克族人做"乃瑪孜"(禮拜)的動作,更不可在他們做乃瑪孜時從他們前面走過,或是跨越做乃瑪孜用的白布單子。
"那吾熱孜"節--走向春牧場的典禮
哈薩克族的吾熱孜節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最大的節日是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開齋節)。此外,還有哈薩克特有的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根據自古相傳的十二生肖紀年法,大約于每年春分時(即西曆3月22日前後)過那吾熱孜節。哈薩克語的"那吾熱孜"含有"送舊迎新"的意義,這時,正是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時節(如果把這節日稱為哈薩克春節也未嘗不可吧),即將離開"冬窩子"的哈薩克族人特別振奮抖擻,互相祝賀新年。在節日裏,每家用大米、麥子、小米、奶疙瘩、牛羊肉等七種食品做成"庫吉"(粥),又成群結降走家串戶吃"那吾熱孜飯",唱"那吾熱孜歌",將冬天宰牲畜時保存下來的頭奉獻給老人。老人便高興地念誦祝詞,預祝新的一年人畜興旺、奶食充盈。
"姑娘追"熱鬧起來了
"姑娘追"鞭下留情給意中郎,與強悍雄剛的叼羊相比,"姑娘追"的妙趣卻在剛柔相間,情意綿綿。"姑娘追",哈薩克語叫做"克孜庫瓦爾"。據説是源自一個傳説故事:一對獵人和天鵝仙子結成的夫妻,在結婚那天,騎著兩匹雪白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翔,互相追逐。他們就是哈薩克人的始祖。後來,哈薩克男女就以馳馬互相追逐的方式來促成愛情的結合。"姑娘追"一般是在夏季繁花似錦的草原上進行。首先,參加"姑娘追"的兩組人中一組選派一名小夥子,一組選派一位姑娘,兩人各騎駿馬並轡而行,向人們目力所及的遠方走去。一路上,小夥子可以任意向姑娘説俏皮話逗趣,甚至表達愛慕之情;姑娘不能生氣,即使羞得滿臉通紅也要默默傾聽。但是,一到終點,往回折返時,小夥子便不敢放肆了,立刻策馬逃跑,姑娘揚鞭緊追,而且一路上可以抽打對方,乘機對過於輕佻的小夥子狠狠報以鞭子,小夥子的狼狽模樣,往往惹得觀眾捧腹大笑。如果哪位姑娘總是鞭下留情,在小夥子頭上虛幌而已,甚至還眉來眼去的,那就有九成可能是姑娘看中這小夥子了。
"叼羊"不是搶羊肉
叼羊是一場力量和智慧的比賽,也是馬上技巧功夫的大比拚。"刁羊"拚搶激烈顯出哈薩克氣概如果你在哈薩克草原遇到這樣的場面,那真是天大的福氣!幸好,這類令人振奮的馬上活動不獨在那吾熱孜節才有,在其他節日、婚禮等喜慶曰子裏,特別是在盛夏,牧場綠草如茵、馬壯羊肥的時節,便會經常舉行。其中特別扣人心弦。比賽開始時,主持者把割掉了頭的一隻山羊投在賽場中,一聲令下,兩組騎手立即躍馬揚鞭衝將過去。最先到達的人俯身拾起羊,把羊壓在大腿下策馬賓士,對方的人馬拚命追趕爭奪,同組的人則衝擠抵擋住,同時像拋籃球般傳來傳去;稍一不慎就被對方奪去,奪得者挾羊飛奔,對手們又策馬狂追;如此爭鬥得難分難解,直到一位強手終於衝出重圍擺脫對手,把羊擲落在指定的地點,才算勝出。
體內水分未沁成汗珠就蒸發了
吐魯番的感覺使我聯想起水分太多的淡墨滴落在宣紙上緩緩化開;便隨著幾乎被曬軟曬熔了的礫石散發出來的乾澀味,漸漸發脹。遊人忘了企盼的好奇,反倒自自然然的歡喜充溢滿懷了。明明知道熱極無汗是因為肌體裏的水分還沒來得及沁成汗珠就已蒸發,也要故作訝異地嚷嚷幾句:呀呀,氣溫有攝氏38度了!不,是40度呢,怎會只覺得悶熱而不出汗?玩玩天真,玩玩旅途氣氛。甚至巴巴地凝著眼珠子盯著氣溫計上的紅線,期望它繼續升高,以便日後能有向人兜炫見聞的驕人話題。
聽、嗅、感"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在城市居住太久,現代文明帶來的塵囂,蝕薄了人的聽覺、嗅覺和感覺。即使知道剛剛烘出來的麵包香中摻有牛奶、忌廉、巧克力、芝士和果醬......各個不同的美味,我們卻沒有時間去分辨,連享受的感覺也忽略。人在旅途,情況便會完全相反。"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異域風情魅力無限。即使是荒漠旅途,遊人的感覺亦變得纖毫明麗;在單調寂寞中捉取發現了的微小趣味已成了本能。好比悠閒的茶客兀對一盞香茶,僅嫋嫋的茶煙氤氳裏頭散出的香味,就能分辨是龍井抑或碧螺春那樣。礫石砂粒被烤出微微的苦、微微的澀、微微的泥腥;彼此摻合,濃淡交迭。當適應了這種味道的嗅覺,忽地聞到沙蒿或者是紅柳、駱駝刺的乾葉味和絲絲潤濕時,真是興奮不已。
最先見到的是泥坯房屋
到吐魯番最先見到的是一簇簇的泥坯房屋。在離開泥坯房的村莊不遠,常常會有幢高高的鏤空泥坯小樓,像獨立亙豎的長方體形花廳;沙山兀立高處,散彌著幽幽誘人的香甜味。汽車例必不會在這種別致的鏤花小樓前停下。晾葡萄乾的地方,當然不可以參觀。新疆一年四季氣候變化頗為懸殊,儘管細菌比南方要少;葡萄乾晾乾就可以吃下肚;當地人仍然不希望今天一堆人、明天一班客地來晾房聖地伸頸東張西望。人説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已有葡萄乾了,只不過沒人知道當時的人,是否也是採用這種通風透氣的晾房,將一串串葡萄挂在特製的木架上,避開陽光風乾的。
淡綠的無核葡萄給人"驚艷"感覺
去吐魯番葡萄溝;馬奶子葡萄、珍珠葡萄、紅葡萄,人説有十多個品種。晾制葡萄乾的則是無核的珍珠葡萄;淡綠色,晾乾了彷似碧玉珠可以串起,予人"驚艷"感覺。第二次去,則見主要的馬路兩邊在豎置葡萄架。沒多久再去,那些高高的葡萄架上已爬滿了藤蔓;天棚一樣地蔭護著馬路上來往的車輛。毛驢車踏踏來去。葡萄串串好像耶誕節特製的燈飾。那次,返回烏魯木齊,我將立在葡萄天棚下的感覺告訴了當地朋友:朋友微微一笑。翌日我拖著旅行箱趕往機場時,這位先生居然提著一隻裝滿珍珠葡萄的柳條籃來為我送行。不用詩句描繪,當我提著這籃葡萄出現在羅湖海關時,惹來不少艷羨的目光;連英氣凜凜的海關檢查員,也耐不住好奇問我這籃葡萄是在哪兒買得的。
葡萄好吃,酒更醇
既然吐魯番的葡萄名氣大味道好,那葡萄酒又如何?吐魯番出産多種果酒:紅葡萄酒、桑葚酒等等。也許是當地人的舌尖被葡萄哈密瓜汁腌久了,他們習慣蜜般的高濃度甜味:釀出來的果酒,多半甜得黏唇。倒是鄯善出産一種白葡萄酒,味道清甜,很得遊人的歡心。
隨意駕馭感覺 海闊天高尋找歡喜
暫離繁忙日子的城市人,出門在外,有的會將書本的文化歷史帶上旅途:乖學生般循著書本的指引去印證文字的記載。更多的則會拋棄壓力負擔,擷取旅途上的點滴樂趣,兀自去享受喜悅。思緒是小鳥。吐魯番的一切遊人或多或少地早已知道自己希望看看遊遊的地方有哪些。火焰山、葡萄酒、千佛洞、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美麗的額敏塔、地下博物館式的阿斯塔那墓地、坎兒井、毛驢車、六弦琴......。早已像象棋盤上的車馬炮卒擺好了陣勢,待人一一履過。愛看電影的人,都不喜歡重看的人在自已耳朵旁邊解畫。我正是像那重新再看電影的人偕沒看過的人坐在一起,卻知趣不對他們闡敘自家刻薄的議論。我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旅伴自有他們的體會和心得。畢竟,吐魯番的妙處就在不論你是誰,來到這裡都可以隨意駕馭感覺海闊天高去尋找你的歡喜。金戈鐵馬在風沙中旋轉,在火焰山下癡癡地等,即使等不來踏踏的小毛驢車,也可以請導遊小姐係起紅頭巾,遠遠地走向鏡頭營造氣氛。逆風站在高昌故城厚實的夯土墻端,或是交河故城凹凹坑坑的街巷盡頭,感覺金戈鐵馬在風沙中旋轉,飄飛來去。或走進阿斯塔那古墓室,用手電筒照看明艷的唐人壁畫;明知乾屍形象並不美好,也想用用卑劣的伎倆,用錢買來一兩個按相機快門的機會......隨你,隨你用哪樣的趣味去充實遊人悠悠的感覺。有人曾將他買來的一疊明信片看了又看,喜孜孜地告訴我:你曉不曉得摩尼教就是明教?你看這張......是摩尼教的壁畫呢。我?我喜歡的東西太多太多,怎説?
坎兒井的沙漠水冰涼
有人説喝了坎兒井的清泉水就喝下了吐魯番的感覺。
傳説好久好久以前,有位美麗的少女,見到故鄉沙漠橫亙,千年孤寂,百草不生,便毅然出門去為族人尋找智慧仙子。她吃盡萬般風沙苦楚,終於找到了仙子。仙子送她一包種籽,要她在通往家鄉的沙漠上撒播。只是,她不能回頭......;少女按仙子吩咐邊走邊撒。忽地想道:種籽會不會被風吹走?'恍惚間,她扭頭回看,背後竟然鳥語花香、泉水溢漫、葡萄瓜果纍纍、綠樹鬱鬱成蔭!再看手上的種籽,她剛想繼續撒播,不意一陣狂風吹來,種籽被刮走,一粒不剩。自此,廣括浩瀚沙海戈壁灘上,只有吐魯番清泉涌出地面成溪流。少女的族人,有的留在這片土地上,有的則去尋找被風吹去沙漠那邊的種籽......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