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族文化

民族節日

發佈時間:2011-03-03 09:55:12

春節

  新疆的春節與漢民族的春節不同。漢民族的春節是在農曆一年的一月一日,而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維吾爾、塔吉克等民族的春節是在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禾草噴綠的時候,時間在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前後春分節開始,到清明節結束,稱為"諾魯若孜"。從時間和景色上看,新疆的春節更貼合"春天的節日"這個名稱。哈密維吾爾農民的祭青苗儀式是發展與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氣息的春節慶典活動。 還在冰天雪地的時候,村裏品德高尚、家景富裕的人家就應村民之請用麥粒育出一盤青苗。在春分節這天,村民們請出這盤青苗,載歌載舞、牽著肥羊在村街上巡遊,慶祝春天的到來。

  青苗傳遞到另一家供養,這一家的主人鄭重地迎接青苗,精心侍養,村裏德高望重者向主人與前來送青苗的村民祝福,大家唱歌跳舞祝賀。 大家圍坐在柳園之中舉行歌舞娛樂活動。春姑娘坐在寓意著四季輪迴的木製大車轱轆上,由四個小夥子抬著,踏著音樂的節拍邊行邊舞,繞場一週,由德高望重者揭去蓋頭,春姑娘走入人群。

  清明節這天,大家選出一位純潔漂亮的小姑娘做春姑娘。大家將柳條抽去枝骨做成柳葉冠戴在春姑娘頭上,同樣戴著葉冠的小男孩抬著春姑娘向人們祝福,人們向春姑娘獻上杏花和桃花。 帶有表演性質的歌舞娛樂開始。桌臺舞是有著悠久歷史的高難度舞蹈,牽馬舞是一種道具舞,通過為新娘牽馬的過程,表現農村中的愛情生活,十分生動形象、風趣幽默。

  歌舞娛樂活動的高潮是大家一起跳起歡快熱烈的麥西熱甫(集體舞)。 在大家熱熱鬧鬧慶祝春天到來的時候,一部分人要到水渠邊,將那盤青苗撒進渠水裏,再來到田邊,象徵性地往田裏撒一些麥種。而一群主婦們則在樹林中架起大鍋為大家煮春節飯。 春節飯是用麥、玉米、青稞等穀物煮成的五穀八寶飯,盛于馕上大家同食,以此祈求和祝願當年五穀豐登、生活美滿。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使用的曆法,分太陽曆和太陰曆,太陽曆用於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西曆基本相同。太陰曆用於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迴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西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肉孜節在齋月結束後的第二天、古爾邦節前七十天。由於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西曆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季節不同,節慶的色彩也不同,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

  臨近古爾邦節的時候,家家戶戶的主婦就忙碌起來了,她們要製作大量的油炸馓子和各種精美點心,為節日期間來家裏賀節的親朋好友和遠方的來客準備好充足的美食。盛大的節日也是主婦們的手藝與持家德行的大展示和大競賽。

  古爾邦為阿拉伯語,意為"犧牲"、"獻牲",故回族學者將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也有譯為"忠孝節"的。該節起源於一個伊斯蘭教故事: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裏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使者用一隻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隻羊,有的還宰牛、駱駝、馬(哈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家裏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隻雞。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古爾邦節期間大家都要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來一盤清燉大塊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飽,也得嘗嘗主人家的羊肉。親朋好友相聚,視歌舞為飯食的新疆各民族人民,就會彈起琴,唱起歌,跳起舞,到處是一派歡樂的景象。大聚禮之後,各家各戶都要到墓地去祈禱並祝福死去的親人。

  古爾邦節這一天清晨的禮拜,是一年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禮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當地的禮拜寺參加聚禮,場面蔚為壯觀。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禮,聚禮之後,樂師們登上艾提尕爾清真大寺的門頂,敲起納格拉(鐵殼鼓),吹起蘇奈依(嗩吶),大寺前廣場上的男子們就跳起了熱情奔放的薩滿舞。

開齋節

  波斯語稱"肉孜節"。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與宰牲節(亦稱古爾邦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伊斯蘭教法規定,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後,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即在齋滿29天的當晚尋看新月,如看到,翌日即為10月1日,即開齋節;否則,繼續封齋一日,開齋節亦順延一天。今世界伊斯蘭教組織機構已精確推算出伊斯蘭教歷每年萊麥丹齋月的封齋和開齋日期,供作世界各地穆斯林參考使用。開齋節的主要禮儀有:(1)忙食一物。穆斯林于該日晨禮後速進少許飲食,以示戒滿開齋向真主感恩之意。〈2〉交納開齋捐。穆斯林按家庭人口計,每人施麥2斤半,可折成現金施貧,或交清真寺做宗教基金。中國部分地區穆斯林稱為"麥子錢",先施捨後參加會禮。此項施捨定制于伊斯蘭教歷二年(623)十月。(3)舉行會禮。是日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裝,心口默頌讚詞,聚集在當地最大的清真寺內舉行規模盛大的會禮儀式。會禮者過多時可移在廣場或郊野舉行。會禮定制于伊斯蘭教歷二年十月。穆斯林會禮畢互相握手,共誦讚聖詞,並互致問候。除以上主要儀式外,穆斯林還要宴會親友賓客,鄰里之間相互饋贈節日食品。有的穆斯林在家誦讀《古蘭經》,感恩真主,祈求賜福和佑護全家平安;有的遊墳誦經悼念亡人。中國通用漢語的穆斯林將開齋節視為盛大節日,稱之為"大爾德"(即大節日)。新疆地區突厥語系及其他語種的各民族穆斯林,稱開齋節為"肉孜節",並稱此節為"小爾德"(即小節目)。除舉行上述一系列儀式外,還歌舞歡慶。開齋節已成為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共同的民族節日。

油燭節

  塔吉克族的皮裏克節是一個十分降隆重的節日。皮裏克直譯成漢文是"燈芯"或"燈",應譯為"燈節"。但是此節所用之燈,並非通常概念中的燈,而是將浸油的棉花纏在乾草棍上做成的油燭;其用途也不是為了照明,而是為了避邪祈福、追祭亡靈,因此意譯為"油燭節"更為合適。塔吉克人在接受伊斯蘭教以前曾長期信仰拜火教。拜火教是一種十分古老的原始宗教,讚美、膜拜火,認為火是有靈魂的,是可以與之購通的,通過某種儀式,火就可以為人驅除災禍、帶來幸福。萬物有靈就是多神論,這是伊斯蘭教所堅決反對的。但是塔吉克人在接受了伊斯蘭教以後,對火的崇拜依舊,只是用伊斯蘭教的祈禱和誦經取代了原來的咒語,祭祀的時間也改成了伊斯蘭教歷。油燭節共過兩天,第一天是"家裏的皮裏克",第二天是"墓地皮裏克",時間在伊斯蘭教歷的八月十四、十五兩天。 

  油燭節到來的第一天晚上,主婦要給家裏人每人做兩個油燭,為第二天到墓地上去準備一支油燭。 夜裏,將做好的油燭插在一隻盛滿沙子的大盆中點燃,家裏人圍坐四週,家長挨個點名,以確保家人都在場;全家人對著油燭潛心祈禱,以求消災降福。祈禱儀式結束後大家分食節日食物。第二天,鄰居新朋互相串門拜節,主人家會以點心招待。

  既然是節日就少不了歌舞娛樂。走馬舞和刁羊是常見的活動。追悼儀式完畢,來同一個墓地上祭祀的人將帶來的食物集中在一起,由德高望重者平均分配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塔吉克人宰羊講究將羊放在屋頂上宰殺,羊血要流在屋墻上。宰羊的時候,把羊血抹在小孩臉上。伊斯蘭教認為血是動物靈魂寄居的地方,但是以動物血來驅邪,卻又是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遺風。 塔吉克人有在重大活動時以灑麵粉避邪祈福的習俗,灑麵粉者為一家中的女性長輩。麵粉灑到屋墻上部,是表示邪禍在這座房屋裏沒有藏身之處;將麵粉灑在人們的肩上,是祝願他事事吉利。 下午日落時,大家聚在墓地上,點燃墓地油燭,一起懷念、讚美和祝福死去的親人,並將食物祭獻給死去的親人。"墓地皮裏克"結束後,家家戶戶屋頂上燃起火把油燭,孩子們在戶外生起篝火盡情嬉戲玩鬧,各家各戶為夜間舉行的"墓地皮裏克"準備食物。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