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絲綢之路而聞名於世的新疆,很早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今總人口1600多萬,包括47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是主體民族;而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12個民族在新疆也有較長的居住歷史。此外,東鄉、壯、撒拉、藏、苗、彝、布依、朝鮮等34個民族8萬多人,則是50年代前後從中國內地及其他邊陲地區遷徙而來。 千百年來,新疆主要的13個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伴隨這新疆獨特自然環境的滄桑變化,在不斷的東遷西移、南北轉換中又受到不同宗教思想的浸染,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反映在服飾、飲食、人生禮儀、婚姻喪葬、宗教信仰、喜好禁忌和文化藝術等等諸多方面。凡是到過新疆的遊客都有這樣的感受:只要一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就會立即被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所吸引。 新疆的少數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姿總是那麼奔放矯健、節奏鮮明、風格粗獷標悍;而女性的舞蹈則姿態柔軟舒展,或者輕快活潑,妙不可言,他們的民歌含蓄深沉、悠揚而抒情,在新疆趕上任何年節、喜慶和娛樂活動,都能欣賞到各個民族獨具風采的音樂和舞蹈。 新疆的少數民族都是熱情好客的民族。茫茫的大漠與挺拔的蒼山峻嶺所組成的生存空間,加上長期的遊牧生活,養成了他們粗獷豪爽的性格。特別是在鄉村,外來的客人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會得到最好的招待。 新疆是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主要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道教、薩滿教等,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東鄉、撒拉和保安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亦稱喇嘛教,信徒為蒙古族、藏族,還有漢、滿、錫伯等民族中的部份人;而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主要為少部份漢族人;信奉東正教的是俄羅斯人;而祆教、摩尼教已基本絕跡,信奉薩滿教的人也很少見了。 新疆維吾爾族人口達720多萬,遍佈全疆。以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阿克蘇等地為最多。維吾爾意為「團結」或者「聯合」,其族源可以追溯到西元前3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的「丁零」人。 維吾爾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藝術,流傳極廣的《阿凡提的故事》語言幽默含蓄且寓意深刻;《十二木卡姆》則是著名的民族音樂舞蹈史詩。民族工藝品有圖案豐富的地毯、挂毯、絲綢衣料、刺繡、花帽和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婦女多愛在連衣裙上套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喜歡戴小花帽。他們的特色食品有食馕、奶茶、抓飯、拉麵、烤羊肉。 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人的節日,除了肉孜節和古爾邦節之外,還有「冒德路節」、「都瓦節」、「撒拉哈特曼節〕「巴拉特節」等,節日裏不但唱歌跳舞,還經常舉行叼羊、摔跤、滑雪、滑冰等娛樂活動。 新疆漢族人口約為570萬,散居在全疆。雖然他們自身的生活習慣基本與內地漢人相同,但一般都很熟悉西域各民族的風俗民情,許多人還能講多種民族語言,所以長期以來能與各個民族和睦相處。 哈薩克族 新疆110多萬哈薩克族人主要分在傍依天山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絕大多數過著逐水草而居、按季節轉移牧場的遊牧生活,並因此而養成性情直爽、熱情好客的習慣,對前來的拜訪者,不論認不認識,都會熱情招待。 哈薩克男子披羊皮大氅,穿統靴,顯得英俊彪悍;女子愛穿紅色連衣裙,尤喜銀制飾物,走路時叮噹作響。他們以奶製品和肉類為主食,奶皮子、奶疙瘩、手抓羊肉、熏制牛羊肉和馬肉臘腸為特色風味食品。春夏秋三季都住在易拆卸可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季才搬到「冬窩子」(平頂土房和木房)裏居住。
哈薩克人信仰伊斯蘭教,除伊斯蘭教信徒共有的節日外,本族獨有的節日為「那吾魯孜」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這一天家家都要做「那吾魯孜」飯,以辭舊迎新、預祝來年豐收。 新疆回族主要分佈在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以及烏魯木齊、伊寧、吐魯番等地,人口大約68萬。散居在城鎮的回族人,穿戴基本漢化,只有回族聚集的鄉村,才保持著傳統服飾:男子戴小白帽,穿白布襯衫、黑坎肩;婦女喜歡顏色鮮艷的服裝,並有戴項鍊、耳環、戒指的習慣。食物以麵食為主,「羊肉粉湯」獨具風味,他們忌食豬、狗、馬和兇猛禽獸及未經宰殺而死亡的牲畜。 新疆回族人把肉孜節當做大節,把古爾邦節稱作小節,還特別看重過紀念穆罕默德誕生的「耶誕節」,也稱「紀聖節」 新疆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部份為古代準噶爾部落後代,其餘則是川世紀從伏爾加河地區和內蒙古遷來;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人口約14萬。 蒙古族人主要吃奶制食品、牛羊肉和麵食,他們熱情好客,待人誠實,特別尊重長輩。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有的樂器馬頭琴相當出名。主要節日是春節,最大型的娛樂活動為「那達慕大會〕,不僅要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活動,也是一年一度的物資交流大會。逢年過節,蒙古族人的民族服飾就充份展示出來:男子穿藍、綠、黑顏色的袍子,彩色綢緞腰帶上挂著帶鞘的刀子和褡漣,頭戴禮帽和纏布;女子穿鮮艷的袍子,留髮辮,用紅藍布纏頭、男女都穿皮靴和氈靴,顯得十分粗獷豪勇。 柯爾克孜族大部份聚居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而在烏什、阿克蘇等地也有小部份,總人口14萬左右。 柯爾克孜人以從事畜牧業為主,大約在18世紀前半期開始信奉伊斯蘭教,柯爾克孜人的典型服裝形式是:男子上身穿白色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袍「袷袢」,繫腰帶,腳穿高筒靴;婦女喜好紅色衣裙、紅綠頭巾,她們的高筒靴上繡有花紋,常戴的裝飾物有銀質手鐲、耳環、項鍊、戒指和圓銀片胸飾。以米、麵食和牛、羊、馬及駱駝肉為食物,蔬菜根少。 柯爾克孜人十分有禮貌且好客,任何客人到府都要拿出家中最好的東西來招待。除了過伊斯蘭教規定的節日外,本民族特有的節日有「諾芬孜節〕和「聖希曼節」,前者有如漢族的春節,後者則在秋收時舉行。每逢節日來臨,柯爾克孜人男女老少一齊出動,彈唱民族樂器「考姆茲」,舉辦叼羊、賽馬、摔跤、競賽槍法等娛樂活動。 新疆錫伯族共有33000多人,大部份居住在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及附近的霍城、鞏留等縣。他們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抽調原居中國東北的錫伯族兵丁及家屬共4,000人,到伊犁駐防後定居而發展起來的。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日的「西遷節」,是錫伯族最為隆重的節日,所有的人都穿上民族盛裝,聚在一起縱情歌舞。 錫伯族人以農業為主,又是一個文化層次較高的民族,有不少知識分子精通幾種民族語言,從事教育、翻譯及出版工作。錫伯族人善於騎馬、摔跤;而射箭更是他們的特長,不少高手曾代表中國國家隊角逐世界射箭賽場。錫伯族的飲食服飾習慣則是滿漢傳統與西域風格相結合,既吃米麵,也飲奶茶酥油。穿著是旗袍、對襟短衫與西裝制服並舉。 塔吉克族 現有33500多人的塔吉克族,60%聚居在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其餘分佈在莎車、澤普、葉城等縣。許多世紀以來,塔吉克人在海拔3,OOO米左右的山谷裏過著半遊牧半定居的農牧生活。他們喜食酥油、乳製品和肉類。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寒冷時加羊毛大氅、戴圓筒羊皮高帽;女子穿連衣裙。他們的長統野羊皮軟靴特別適於攀山。塔吉克族人熱情好客,講究禮節。 塔吉克人崇尚山鷹,主要的舞蹈是模倣鷹的動作,連跳舞伴奏的短笛也是用山鷹骨製成的,叫「納衣〕,音律效果非常好。他們信仰伊斯蘭教,除了伊斯蘭規定的節日外,本民族獨特的節日有:以打掃房屋、場院、撒麵粉祝賀吉祥等為特徵的春節「祈脫齊地爾〕節;家家屋頂插火把、人們通宵玩樂的「巴肉提〕節;還有播種節(「臺哈莫孜瓦斯特」)和引水節(「孜瓦爾」) 新疆烏孜別克族人口只有15000左右,散居在天山南北的許多縣市,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生的。 新疆的滿族約有18,000多人,他們是300年前清朝政府從東北地區發往西域屯田戍邊的滿族八旗兵丁的後代,現在以從事農業生産為主。 由於長期的交往融合,新疆滿族除了忌吃狗肉、忌戴狗皮帽、逢節日婦女穿旗袍之外,其餘生活風俗習慣、衣食住行和漢族已基本相同。 新疆達斡爾族人口很少,只有5,800多人,大都居於伊犁、塔城等地區。他們的祖居地在東北地區,也是清朝時被調遣至西,達斡爾人本説蒙古話,在新疆長期與哈薩克族雜居,人人都會講哈薩克語,孩子們又多進漢語學校,所以,他們被稱為天生的翻譯。 新疆達斡爾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以面、肉、乳為主食,「手抓羊肉〕是他們最好的食物,在宴席上以請客人吃羊腿肉表示最為尊敬之意。節日基本與漢族相同。 塔塔爾族只有5,000人左右,主要居住在伊寧、塔城和烏魯木齊市,一般使用維吾爾和哈薩克語言,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文化教育事業具優良傳統,知識份子較多,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民族音樂以豪放的草原情調為特色。 塔塔爾族最愛清潔,住房總是收拾得乾凈整齊,周圍還栽滿各種樹木,環境很幽雅,特別是飯堂和廚房,經常保持得一塵不染。 新疆俄羅斯族只有8000多人,是18世紀以後陸續從沙皇俄國遷來的,現在散居在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信仰東正教。住在農村的俄羅斯人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而居住在城鎮的俄羅斯人則主要從事修理業、運輸業、手工業和園林藝術等。俄羅斯人和各民族通婚,一般都能講好幾種民族語言。 新疆民族介紹(二) 新疆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墻上挂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馕。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麵、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兇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繡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鍊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裏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繡、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幹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麵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馕、"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裏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製,名曰"夏裏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繡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製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裏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繫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卷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産,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幹、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奶酪、奶油,各種面制乾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裏,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裏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麵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繡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鍊、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週築有圍墻。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蔔、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閒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紮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曆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繡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繡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繫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繡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繡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剋婦女善於刺繡,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佈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裏,每年春天播種青棵、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穫、過冬,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繫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繡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禦風雪,已婚女子係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繡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係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係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莊裏,大都是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的房屋,墻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屋頂架樹枝,抹上拌有麥草秸的泥土。門向東開,一般都靠近墻角。頂部中央開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嬰兒的出生是件大喜事,親友聞訊前來祝福。在嬰兒身上灑麵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禮節,熱情好客,誰拿走客人一件東西,意味著懇請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腳踩食鹽或食物,忌騎馬穿過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腳踢羊,這會被認為是大不敬。吃飯時忌將飯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食具才能離席,交談時忌脫帽。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的飲食,種類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湯飯,克孜杜爾瑪(一種烤制的食物)、沙裏瑪阿西(一種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製成),各種油煎餅、烤餅、煎蒸包子、餅乾、醬汁、釀製飲料以及各種炒菜等。 塔塔爾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磚塊、石塊、木材等材料建築。有土、木房之分,房門一般朝陰面開。塔塔爾族多住套間,房外都建有圍墻,自成院落,廚房內還有爐灶,馕坑。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塔塔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子一般穿繡花白襯衣,外加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和黑褲,喜戴黑、白兩色繡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褶邊的長裙。年長者多穿帶領、左衽的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坎肩兒。一般情況下,多係布腰帶,冬秋兩季,戴皮帽,穿各式長短大衣、短襖,年長者外加套鞋。現在,塔塔爾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裝和時裝。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飲食主要以麵粉、大米及牛羊馬豬肉、家禽肉蛋為主。在新疆因長期與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豬肉雖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與東北地區達斡爾族大相徑庭。花樣品種有米飯、拉麵、湯麵、烤馕等,基本上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涼麵,臘月八日吃臘八飯。 達斡爾人的庭院為方形或長方形。門朝南開,一般不能與院大門相對。住室以西屋為貴,西屋又以南炕為貴。達斡爾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優良傳統。老年人在社會上威信很高,在各種場合都受到晚輩尊重,人們不論彼此是否認識,都有互相幫助的義務,對於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難,也樂於款待。 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達斡爾族請安禮的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別。 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回族過肉孜節較隆重,維、哈等民族過古爾邦節比較隆重。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同漢族一樣過春節。 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人死後一般都實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給死者擦澡,然後以白布裹屍,用移屍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時不許婦女和不信伊斯蘭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後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週年均要舉行悼念活動,請阿匐唸經,請親友吃飯,此項儀式叫"乃孜爾"。 |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