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紙原産地涇縣的獨特自然條件
宣紙的優良特性、高貴品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這些皆與涇縣獨特的自然條件息息相關。
涇縣的地構造位置,處於揚子準地台下揚子臺坳內次級單元沿江拱斷褶帶和皖南陷褶斷帶的過渡地帶。在地質變化過程中,形成了河流沖積和冰川沖積的河谷平原:主要由砂礫岩、礫石、砂礫石、細粉砂、中細砂、泥礫、粘土、砂質粘土、淤泥質淤泥等。厚度一般為100-150米。這是宣紙原材料中沙田稻草的原料土壤基礎。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以丘陵低山為主,平原所佔面積極少。自古稱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稱謂,地貌呈“二起一伏”的特徵。即東西兩部山地丘陵,中有一條河谷平原。山地、丘陵,主要是侵蝕剝蝕丘陵和喀斯特丘陵。而山地和丘陵為宣紙重要的原材料青檀樹的理想種植地。青檀屬榆科,是一種石灰岩指示性喬木,在喀斯特山地丘陵生長後具有纖維細密、均勻、造紙成漿率高的特點。而宣紙的另一道重要工序--自然漂白必須依助於喀斯特山地的石灘,在石灘上攤曬原料經日曬雨淋完成原料的日光漂白工序。
在涇縣的二山之中鑲嵌一條帶狀河谷平原,地貌組合包括河漫灘和河流低階地,組成物下部為礫石層,上部為亞砂土、亞粘土。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糧倉。它提供了宣紙生産所必不可少的沙田稻草。這種土地上生産的優質沙田稻草較之普通稻草造紙的成漿率高、纖維韌性強、不易腐爛,提煉白度易(指日光漂白)。
涇縣地處中緯度南部,屬北亞熱帶、副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全縣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分明,有春來遲秋來早.冬夏兩季長的特點,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且有山地.丘陵,形成溪壑縱橫,構成大小河流 146條,全長約695.5公里,江河面積22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1.07%,為宣紙生産提供了豐富的水源。年無霜期有250天左右,為宣紙的製造提供充沛陽光,更使宣紙原料又不至於在曝曬.曝雨.曝凍中風化或腐爛.而"紅星牌"宣紙的生産地--縣東烏溪。東面受鄰縣原始森林亞熱帶雨林氣候的影響,南面又受黃山低溫氣候牽制,使此地氣溫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和地區差異。正所謂“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後兩重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頂桃花始盛開”的特徵。而水源則更是造紙的天造地設。烏溪河水與本地河水一致為弱酸性,而撈紙的水,則取自後山之山腰泉水,卻呈弱鹼性,這一酸一鹼為“紅星牌”宣紙的生産的不同工序所運用,造就了“紅星牌”宣紙自問世以來一直不同凡響,蜚聲中外,成為宣紙中的極品。
紙簾是撈紙的重要工具,而撈紙是紙漿經抄造成為紙的極關鍵的工序。紙簾的製作工藝直接影響宣紙的産成品品質。紙簾的製作原料也與涇縣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涇縣及周邊一些地區産一種苦竹,長者可達二丈有餘,這種苦竹,筍苦澀不能食用,但是竹紋的紋理直,骨節長,質地疏鬆,易於剖成竹篾。用此竹涂土漆製成的竹簾是撈紙的必備工具--紙簾。它不易腐爛.不吃水,且價格低廉.撈紙用簾的編織好壞能決定宣紙品質的優劣,而一些特色品種首先從編簾就開始了:如羅紋.龜紋.單絲路.雙絲路以及浮水印紙。
宣城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