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團場,大家見了面,最愛説的就是“吃飯了嗎?去哪?幹啥去?”之類的話。可如今在農七師一二八團,職工見面説的“問候語”大多是新話題,這些問候語句句彰顯了團場的新變化,反映出職工對生活的新追求。
“上網了嗎?”
以前,團場職工只能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取資訊,獲取資訊的渠道不僅單一而且費時,職工在棉花、小麥等作物發生病蟲害、家畜生病時,不是試著自己治療,就是找來技術員或者同行的其他人出謀劃策,由於治療不及時又沒有針對性,給自己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近年來,市場資訊和科學技術越來越受團場職工的青睞。許多職工在渴望了解國家大事、科技資訊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習致富經驗和掌握農産品的市場動態。隨著團場職工群眾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職工群眾生活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錢袋子”鼓起來的職工群眾已不僅僅局限于看電視,讀報刊,大部分職工開始買電腦、裝寬頻,上網已不再是什麼新鮮事物。
該團林業站職工趙淑華一邊瀏覽網頁,一邊不停地記筆記。他説:“過去我憑經驗養殖,養豬效益不高。通過上網,我掌握了不少養殖新技術。”十五連職工王英説:“去年,我承包的棉花受到紅蜘蛛侵害,影響了産量。我剛從網上查到防治紅蜘蛛的方法,今年我要早準備早預防。現在上網查資訊、學技術很方便,有網際網路當助手,我增收的信心更足了。”
據了解,目前,該團近百名職工經紀人、養殖大戶都在網上展示自己的産品,發佈供求資訊,3000多名職工網上“沖浪”,查閱各種農業知識和種植、養殖資訊。
“買樓房了嗎?”
“你搬新樓房了嗎?”這句話現在成了一二八團職工打招呼時常問的一句話。
隨著該團經濟快速發展,職均收入由2000年的6000元增長到2009年的3萬元,2010年有80%的職工收入突破5萬元。腰包逐漸鼓起來的職工開始追求高品質的生活。
為加快團場小城鎮建設步伐,該團借著國家、兵團危房改造及廉租房補貼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支援,著力改善職工住房條件,全面推進廉租房建設。從2000年至今,該團近兩千戶職工在團部買了樓房,有近百戶職工在奎屯、獨山子等地購買了樓房。
該團職工呂月琴剛在奎屯購買了一套樓房,忙著裝修的她高興地説:“還有幾天新樓房就裝修好了,今年我們全家可以在城裏過春節嘍。”
“學駕照了嗎?”
近年來,該團大力推進團場公路建設,實現了19個連隊公路硬質化,嚴格落實“農機補貼”“汽車、摩托車、家電下鄉”等優惠政策,架起了廣大職工創業致富的“金橋”。
農忙期間,麵包車、小轎車、大馬力拖拉機、收割機穿梭于公路田間;逢年過節,計程車司機電話此起彼伏,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如今,機動車在職工群眾的生産生活中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據了解,僅2010年11月、12月這兩個月,該團就新增轎車近200輛。目前,該團家庭小轎車已近1000輛,不少果蔬種植、畜禽養殖專業戶開小車去銷售自己的農副産品,承包土地的職工開小車去接勞務工。
如今,買車、學駕照已成為團場新時尚,這樣既節約成本,方便出行,還可以滿足職工自身生産發展需要。(責任編輯:李雪)(完)
作者:李瑞強 來源:兵團日報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