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在熒屏上熱播的電視連續劇《亮劍》,其個性鮮明的主人公“李雲龍”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劇中的故事情節主要取材于農四師六十六團前身部隊的戰鬥事跡,似乎不太為眾人所知。今年1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七師五十團(今農四師六十六團前身)進駐伊犁61週年的日子,謹以此文作為紀念。
電視連續劇《亮劍》第一集開頭就出現字幕:“1940年2月,八路軍一二九師于晉中某地區遭日軍合圍。為掩護師機關及野戰醫院轉移,八路軍三八六旅、決死一縱隊各一部,在蒼雲嶺主陣地的三個山頭上,與日軍3000多人展開激戰。八路軍連續發起了13次攻擊,與日軍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八路軍新一團在團長李雲龍的指揮下,數次率全團向日軍實施反突擊,戰鬥極為慘烈,主峰陣地反覆易手,攻守雙方均傷亡慘重。”
根據《八路軍一二九師征戰實錄》
《陳賡大將》《從冀南到伊犁》和《六十六團志》等書記載,李雲龍率領的“八路軍新一團”就是農四師六十六團的前身部隊。陳賡大將之子陳知建在接受《中國老年》雜誌採訪時説:可以肯定,《亮劍》
故事原型就是陳賡率領的部隊三八六旅新一團(十六團)的戰鬥事跡。
抗日烽火中誕生的新一團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河北省冀南地區的愛國志士紛紛起來,組織民眾,拿起武器,成立了“冀南抗日模範遊擊支隊”等抗日武裝。1938年1月,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副旅長陳再道率七六九團四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及一個騎兵連組成八路軍東進縱隊,來到冀南開展工作。為加強抗日武裝力量,八路軍將“冀南抗日模範遊擊支隊”等幾支抗日遊擊隊改編為東進縱隊三個團。1938年8月1日,在河北省曲周縣趙砦村,由三八六旅政治委員王新亭主持,將“東進支隊”“東縱一團”“東縱二支隊”合編,命名為“新一團”,隸屬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自此,一支英雄的部隊誕生了!
1939年2月7日,新一團第一次跟隨三八六旅旅長陳賡打仗,就創造了平原地區誘伏戰的典型戰例——香城固戰鬥。丁思林團長、程悅長政委(解放後任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帶領新一團,連續襲擊威縣、曲周等縣城,有意激怒日寇,誘敵出城。2月10日,被激怒了的日寇果然中計,抽調第十師團四十聯隊一部,派出汽車9 輛,運載一個加強步兵中隊,尋找八路軍作戰。當日軍9輛汽車全部到達香城固村北街口伏擊圈時,埋伏在東、西、南三面的各參戰部隊一齊開火。日軍一看中了埋伏,馬上掉頭往回跑。北面是伏擊圈的入口,地勢低,既無法在戰前修築工事,也無法在戰前設伏,接受堵擊將“口袋”紮緊任務的正是新一團。眼看日軍就要衝出包圍圈,在這危急時刻,三八六旅副旅長許世友帶領新一團二營迅速衝了上去,向日軍猛烈射擊。在戰鬥中,新一團的戰士子彈打光了,就用手榴彈,就拼刺刀,硬是打退了日軍的4 次衝鋒,讓日軍未能前進一步。滅絕人性的日軍向新一團陣地投毒瓦斯彈,很多人中毒。丁思林團長立即組織戰士們將集束手榴彈投向毒瓦斯,炸散了毒氣,牢牢地守住了陣地。衝鋒號一響,八路軍戰士躍出陣地,端著刺刀,衝向日軍展開肉搏拼殺。到深夜12時,安田中隊和四十聯隊補充大隊被全部殲滅,共殲敵250名,活捉8 名,燒燬汽車9輛,繳獲山炮1門、九二步兵平射炮2門、迫擊炮1門、步槍128支。在這次戰鬥中,新一團打得勇、衝得猛,敢和日本鬼子拼刺刀,被朱德總司令讚譽為“模範青年團”,後被八路軍前方總部正式授予“ 朱德模範青年團”的光榮稱號。日軍在香城固遇伏後,惱羞成怒,集結七八十輛汽車,載著2000多名鬼子兵,在飛機的掩護下,尋找三八六旅,企圖報復,其先頭裝甲汽車上貼有“專打三八六旅”的標語。陳賡旅長率領部隊經過半個月的轉移作戰,甩掉敵人,高歌凱旋進入太行山。
1939年7月初,日寇抽調5萬餘人,對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
為了粉碎敵人的企圖,丁思林團長率新一團開展遊擊戰,連續對太谷縣黃桂鎮、榆社縣雲簇鎮的日軍進行夜襲。7月9日,在山西榆社縣西周村外,丁思林在掩護部隊撤退時被流彈擊中頭部,不幸犧牲。當天夜裏,三八六旅召開了萬餘人參加的追悼丁思林的大會。為表達對丁思林同志的哀思,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寫了《悼丁思林同志》一文(此文收入《鄧小平軍事文選》)。
百團大戰中的十六團1940年5月,新一團在山西沁源縣進行整訓。6月7日,陳賡宣佈師部命令:“新一團命名為三八六旅第十六團”,列為八路軍正式序列。
1940年8月20日,十六團參加百團大戰,攻克正太鐵路上的蘆家莊車站。
9月2日,為掩護北方局、八路軍總部、一二九師師直機關、三八五旅炮兵部隊和後方醫院轉移,十六團受命在昔陽縣卷峪溝阻擊日軍。敵3000多人在兩架飛機的配合下,向我陣地撲來。因敵眾我寡,十六團陣地被突破。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命令:要死守陣地,沒有命令不得撤退!謝家慶團長親率三營冒著敵人的炮火殺上陣地,一營、二營跟上,與鬼子展開白刃格鬥,向日軍發起連續13 次猛攻,終於奪回了三個山頭的陣地。衝鋒與反衝鋒,攻擊與反攻擊,短兵相接,比的不僅是力量,比的更是意志。十六團頂住了日軍多次衝鋒,堅守住了陣地,激戰15個小時,斃敵300多人。待八路軍首腦機關、後方醫院和兄弟部隊安全轉移後,十六團奉命撤出戰鬥。戰後,一二九師表揚卷峪溝參戰部隊“堅決、勇敢、機動、靈活”,北方局書記楊尚昆、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等首長親臨十六團慰問。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亮劍》第一集開始的場景,除了時間不合之外,反映的就是十六團卷峪溝阻擊戰。
經過短暫休整後,十六團接到新任務:攻打榆社縣城。9月23日夜,十六團和兄弟部隊按預定計劃向榆社縣城推進,準備奇襲,為敵人所察覺,於是改為強攻,但激戰一夜未能攻克。24日,部隊重新部署,調整火力,發起第二次攻擊,十六團三營五連一排長連破五道鐵絲網後英勇犧牲。敵人負隅頑抗,釋放毒瓦斯。陳賡為了避免部隊大的傷亡,命令暫停進攻。25日,在第三次攻堅戰中,十六團二營正副營長在衝鋒時壯烈犧牲,八連最後只剩下18個人,仍在堅持戰鬥。25日黃昏,歷時三天的榆社攻堅戰終於勝利結束,我軍拔除了榆遼公路上的全部敵據點,解放了榆社縣城,全殲該城守敵。10月30日,十六團參加了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指揮的關家垴戰役,協同兄弟部隊在武鄉縣關家垴地區將日軍崗崎大隊500余人包圍,血戰兩日,與日軍肉搏拼殺,反覆爭奪陣地,最終殲敵400余人。
開赴延安途中的韓略村伏擊戰1943年,國民黨反動派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部包圍陜甘寧邊區,準備閃擊延安。為保衛延安,中央軍委決定調十六團到延安。
1943年10月,正當十六團準備開赴延安的時候,日軍調集十六個大隊和偽軍一部,對晉冀魯豫邊區太岳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企圖建立“山嶽剿共實驗區”,並從華北各地調集軍官120多人,組成“戰地觀戰團”進行參觀。10月22日,八路軍三八六旅旅長、太岳軍區二分區司令員王近山(《亮劍》主人公李雲龍的原型之一)率十六團突破重圍,進抵臨汾附近,獲悉臨汾日軍可能東進,隨即設伏于臨汾以東韓略村地區。
23日,王近山帶領連以上幹部,詳細察看地形,研究作戰方案。24日晨,日軍“戰地觀戰團”的13輛汽車大搖大擺地在公路上行駛。王近山化裝成農民模樣,挑著兩隻筐子,站在山樑上,眺望公路,看著日軍進入伏擊區。戰鬥信號一響,預伏的十六團突然發起猛烈攻擊,經3 小時激戰,將日軍一個分隊和“觀戰團”共240人全部殲滅。這一戰鬥,擊斃日軍少將旅團長1人、大佐聯隊長6人、少尉以上軍官120多人,迫使日軍慌忙調回進犯太岳抗日根據地的兵力,增援臨汾地區,打亂了敵人的“掃蕩”部署。
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長官岡村寧次聞訊暴跳如雷,馬上調集500 日軍,在6架飛機掩護下,向韓略村追擊十六團。十六團官兵巧妙擺脫了敵人的追擊,在民兵和群眾的支援下,渡過黃河,12月初勝利到達延安。
十六團在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戰鬥、羊馬河戰鬥、蟠龍戰役、沙家店戰役、宜川戰役。
1949年1月,全軍部隊統一整編,十六團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六軍第十七師五十團,參加了解放西安、蘭州的戰役,進軍新疆。1949年12月26日至1950年1月18日,五十團奉命從迪化(今烏魯木齊市)進駐伊犁惠遠城。根據新疆分局指示,劉光漢團長擔任中共伊犁地委第一任書記,率部分黨員幹部到地方開展建黨建政、減租反霸、土地改革工作。1951年11月,為加強空軍建設,抽調五十團300多名幹部戰士前往蘭州組建西北軍區(今蘭州軍區)空軍。1953年,根據中央關於新疆部隊改編屯墾的命令,五十團被改編為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農六師五○農場;1956年,劃歸農四師;1969年,更名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四師六十六團。
有著“ 亮劍”精神的新一團(十六團)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敢打敢拼,能打硬仗,機動靈活,英勇頑強,立下了一個個彪炳軍史的赫赫戰功。
1955年授銜時,從新一團(十六團)走出的王才貴、程悅長、查玉升、雷震、廖冠賢、陳金鈺、張春森、袁學凱均被授予少將軍銜。
61年來,六十六團廣大軍墾戰士發揚“亮劍”精神,屯墾戍邊,艱苦創業,發展生産,建設邊疆,保衛邊疆,至今仍是維護伊犁社會穩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耕夫
來源:兵團 日報
主辦單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