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陶瓷文化

景德鎮茭草行-“白圍裙”故事

發佈時間:2011-05-26 15:08:16

    白圍裙  “白圍裙”是流傳于景德鎮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它發生在嘉靖年間(西元1796—1820年)。

    在景德鎮的陶瓷行業中,有個茭草行,即現在的包裝行業。那時,包瓷器用稻草,靠人工把它紮緊,要茭(用稻草卷扎)一層到二層,勞動強度很大。工人有定額,完不成要加班加點,幹活非常勞累。所以原來有個規矩: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飯,每逢陰曆初一、十五,“一條凳”(五個人)每人一斤豬肉。可是到了嘉慶年間,老闆為了更多地壓榨工人血汗,在封建衙門的支援下,把白米飯改成礱米(糙米),有時還摻入沙子。豬肉也取消了。工人們一天累到晚,連飯都吃不飽,怎能幹得動力氣活?為了求得基本生存的條件,以鄭子木為首的全鎮茭草工人舉行大罷工。

    鄭子木,原籍祁門,年約三十余歲,  自幼學藝包瓷,是個技術嫺熟的老師傅。他平時雖沉默寡言,但生性急公好義,見老闆對工人如此狠心,便邀集了十幾個中老年師傅,議定條件,發動全鎮茭草工人罷工,得到了各行業工人的支援。可是老闆們早已報告官府,地方統治者蠻橫地把鄭子木等十幾個為首的工人抓了起來,浮梁知縣一再出告示,通令復工。資方老闆也與官府勾結起來,對工人進行威脅利誘,但並沒有動搖工人們的鬥爭意志。最後由於瓷器無人包裝,不能運出,運輸船停岸待貨,昌江河上死氣沉沉,外地瓷商和本地瓷行老闆焦急萬分,只好要求茭草行與工人代表談判。經過協商,訂出復工條件:第一、茭草行由老闆向官府呈報,立即釋放鄭子木等十幾個領頭人,恢復吃白米飯和每條凳每人一斤肉的慣例。第二、由饒州、南昌、撫州、徽州四府的茭草工人派出代表監督老闆執行規約,倘有人違犯,在蘇湖會館“罰戲”三晚。第三、實行一、二條後,茭草工人全體復工。工人的鬥爭表面看起來是勝利了,也全體復了工。

    可是,反動統治者不久就撕毀了規約。這更加激起工人義憤,重新舉行罷工,氣勢更為洶湧。舊衙門則以維持秩序為由,連夜逮捕了鄭子木等人。知縣在縣衙堂上擺了兩大火盆,上面分別煨燒著一頂鐵帽和一雙鐵靴。縣官圓瞪雙目恫嚇説:“兩條路由你選,一條是如要答應爾等條件,你可穿上靴帽;一條是無條件復工,何去何從,你自選擇!”鄭子木心知已到了最後時刻,便大聲回答:“為了大眾,我願選擇頭一條!”鄭子木終於被燒紅的鐵靴、鐵帽酷刑殺害了。罷工暫時受到了挫折。但是鄭子木的浩然正氣激勵著瓷業工人繼續鬥爭。

    慘案發生後,為了紀念這位為大眾利益而寧死不屈的勇士,茭草工人就每人都繫上一條白圍裙,世代相傳。

主辦單位:景德鎮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