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書訊

我們離真正崛起還有多遠?——讀《中國驕傲》後感

發佈時間:2011-07-28 14:39:46

  在行進中回首,中國是喜歡懷舊的;在回首中行進,中國又是喜歡憧憬的。 

  如今中國的崛起令世人震驚,然而當我輕輕合上這本書時,心潮難平。這樣的崛起是全方位的嗎?經濟上的崛起落在紙面上也只是一種數字計算而已。高速發展的經濟既沒有帶來文化的復興,也沒有造就一種新的文化。相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加速度消失。難怪德國特裏爾大學的文學院長、漢學家波爾教授曾經在北京多次鄭重地説過:“你們中國有很好的道德資源,特別是儒家文化中有很多很好的做人的道理,可惜你們放棄了,沒有用這些本土的文化資源教育後代,這是非常遺憾的!” 

  ——事實清醒地告訴我們:沒有文化的崛起,國家的真正崛起就缺失最最寶貴的靈魂。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優良傳統的文明古國,燦爛奪目的文化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階梯。在這樣一個“詩的國度”裏,我們的古人不僅留下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這些極有價值的文化成果,而且還以“四大發明”推進了人類文明的歷程。 

  姑且説一説起源於齊魯大地的儒學。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而且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及整個東亞均産生了重大影響。 

  南韓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南韓的現代化不是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南韓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南韓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四書五經》。南韓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及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説,南韓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 

  南韓成功地將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生活中。新加坡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 

  南韓、新加坡等國家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澱成為其民族的道德規範。 

  隨著“中國文化年”的蓬勃開展,深厚凝重的東方中華文明和浪漫迷人的西方文化一次次熱烈地握手。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國家的興盛與民族文化的復興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文化崛起也是外部世界認同中國的重要因素,其地位並不亞於經濟上的崛起。 

  魯迅先生曾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章太炎説:“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優秀的民族文化是國家的驕傲,是民族的棟樑。正因為如此,優秀的民族文化從來都不應缺少引領時代的先鋒,不應缺少創造歷史的英雄,不應缺少無私奉獻的楷模。經過時代的洗禮和我們“批判著地繼承”,重教、敬業、樂群、和諧、互信、日新、進取的觀念,無疑是經濟起飛的文化資本。 

  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認為:只有當中國實現了經濟、文化和政治上的全面崛起之時,才算真正的崛起。到那時,中國才會成為一個具有軟硬實力的真正的大國。也就是説,那個時候中國才會成為一個具有確定性的大國,成為全球秩序的穩定之源。 

  真正的崛起離我們還有多遠?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