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湘軍在台灣

晚清軍政重臣、湘軍名帥左宗棠與台灣

發佈時間:2011-12-02 13:49:18

  左宗棠,1818年出生,晚清軍政重臣,湘軍統帥之一,洋務派重要首領。字季高,一字樸存, 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1832年(道光十二年)中舉。1851年(咸豐元年)太平天國起義後, 先後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為抗拒太平軍多所籌劃。1856年,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以奪取被太平軍所佔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1862 年 (同治元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

  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于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1866年上疏奏請設局監造輪船,獲准試行,即于福州馬尾擇址辦船廠,派員出國購買機器、船槽,並創辦求是堂藝局(亦稱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旋改任陜甘總督,推薦原江西巡撫沈葆楨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福州船政局(亦稱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陜甘軍務,率軍入陜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殘酷鎮壓了陜甘回民起義。陜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亦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

  1875年(光緒元年),清政府內部發生”海防”和”塞防”的爭論。時西北邊塞和東南沿海防務均告危急;李鴻章等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左宗棠力表異議,指出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是年5月,奉命督辦新疆軍務。1876年,駐肅州指揮多路軍討伐阿古柏,次年1月佔和闐(今和田),收復除伊犁地區外的新疆全部領土。隨即上疏建議新疆改設行省,以收長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時,抨擊崇厚一任俄國要求,輕率定議約章,喪權失地,主張”先之以議論”,“決之於戰陣”。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肅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條約》簽定,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同年夏,調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 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擊潰福建水師,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佈防,並組成”恪靖援臺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軍營制》(附條規), 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一生關注台灣

  左宗棠為清代四大“中興”名臣之一,他平定天山南北路,力保新疆不失,其赫赫戰績可謂家喻戶曉。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左宗棠一生重視經營台灣,對保衛、開發、建設台灣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任閩浙總督,關心臺政

  左宗棠在閩浙總督三年多的任期內,對轄地台灣十分關心。

  同治2年(1863年)4月,左宗棠在《復陳裁汰閩軍並台灣等處軍情片》中即表示他對台灣的關注。片謂:“台灣一郡為閩省外郛,譬猶鎖鑰,澎湖、廈門為鑰,而鹿耳門、鹿仔港則通鑰之竅也。鹿耳、鹿港兩處無事則有所持,以無恐。”同年7月,台灣彰化發生戴春八卦會暴動,全臺震動。署福建水師提督吳鴻源久不能破,左宗棠乃派福寧鎮總兵林文察率部前往助剿。

  左宗棠又致函福建巡撫徐宗幹指示機宜,後來在台平亂各部軍餉略有不繼,時左宗棠在浙江的部隊亦已數月未發餉,但鋻於台灣孤懸大洋,情形特殊,乃移浙餉濟臺,使台灣平亂工作無兵餉匱乏之虞。

  同治5年(1866年)9月25日,清廷任命左宗棠為陜甘總督。離任前,他選派最得力、最優秀的部屬吳大廷、劉明燈分任台灣道員和台灣鎮總兵。吳大廷“守潔才長、兼通方略”,是一位謙潔而有魄力的人物;劉明燈“謀通兼資,廉幹而善拊循,質樸而通方略,”長期追隨左宗棠作戰,吃苦耐勞,戰功卓著,為一位出色的武將。

  同年10月5日,左宗棠上奏《籌辦台灣吏事請責成新調鎮、道經理折》,這個奏折,全面陳述了當時台灣政治、軍理、吏治等各方面狀況,提出了整治的辦法,為左宗棠整治台灣的綱領文件,主要內容為:

  一“戌防制”名存實亡,為台灣致亂七八糟根由。整治辦法:1、恢復以前內地標營輪流戌臺的舊制,台灣兵力不再依靠當地招募的遊雜分子。2、提高道員的權力,重新設立道標,明確總兵受道員管制的規定。

  二、水師有師無船,修船費照樣報銷為一大漏洞。台灣水師過去設有96條船,現已無一存者,而各水師營官仍然按照以前的定額報銷大修小修之費,絲毫不能少,道員、總兵均不敢抵制。

  整治辦法:下令將修船費移作造新船和招募水兵之用,重建水師,俾名符其實。

  三、各級官吏貪污成風,加劇台灣社會動蕩。由於各級文武官吏貪污成風,對治安敷衍塞責,老百姓安全毫無保證,便紛紛結黨自衛。加上不法之徒的操縱挑撥,常常發動族群械鬥,民間結黨多了,往往演為暴亂,故台灣有“十年一大反,五年一小反”之稱。

  整治辦法:選派廉政精明的總兵、道員前往徹底整頓。道員、總兵以身作則,秉公辦案,愛護老百姓,處處以身作則,工作勤勤懇懇,多體察民情,消除民眾對官府的對立情緒。

  四、政令不能運達番界,生番時出襲擊居民,番地成為罪犯淵藪,為台灣社會的一大隱患。

  整治辦法:左宗棠認為,生番性雖野蠻,但性格單純直爽,如果地方官能以誠相等,保護他們的利益和領地,當可相安無事。此外,關口通商以來,洋人遊歷內山(番地),如果官府不採取積極態度,強化對內山的治理,將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

  五、左宗棠認為:為穩定台灣社會局面,有必要建立官倉義倉,多儲糧食。

  清廷對左宗棠上述整治的方案表示贊同和支援,詔謂:左宗棠所奏各條“均屬因時制宜之策,應予照辦。”左宗棠整治台灣的方案獲得“聖批”後,成為一段時期整治台灣的基本方針。

  是年10月,吳大廷、劉明燈先後赴臺履任,剔陋規,平冤案,肅清菲患,整飭武備,修造兵船,“視事兩月,人心大定”。但由於繼任閩督昊棠極端守舊,他和附和左宗棠在閩改革的反對派,對吳、劉多方掣肘,非難、迫使吳、劉先後辭職,整治台灣諸多舉措中途廢棄,左宗棠整治台灣的一片苦心付之東流。

  西征途中,惦記台灣

  左宗棠接到陜甘總督的調令後,因在閩尚待處理的問題很多,奏準緩期起程,乃定於10月4日起程。他于3日入城辭行,福州士民紳商苦留數日,不得已改為10日起程。

  左宗棠為維持閩省社會安定和海防,所部湘軍大部留閩,只率3000人隨行。此後台灣歷次有警,皆由閩省調湘軍前往增防,湘軍成為台灣防衛力量中主要構成部分,直到台灣被日軍佔領為止。

  光緒2年(1876年)正月,左宗棠奉旨返回北京出任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兼管兵部事務,唸唸不忘東南海疆寶島台灣,茲略述數理為例:

  同治13年(1874年)日軍侵臺,左宗棠分別致函沈葆楨和總理衙門,據陳其抗日方略。

  當年5月,日本以琉球貢船遇風漂至台灣南端,觸礁沉沒,船上人員54人被高士佛、牡丹兩番社人民殺死為藉口,派兵3000余人入侵台灣南部牡丹社區,建營房、修道路,企圖侵佔台灣。清廷派船政大臣沈保楨率大批船艦、兵勇赴臺,授權相機行事。不久,辦理清廷外交的總理衙門將日軍入侵台灣事件通報左宗棠並徵詢意見。左宗棠復函總理衙門,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謂:臺郡地形如梳,延綿千里有餘裏,均須嚴密佈置......幼丹(沈葆楨)急宜增調步隊勁旅......。水師人才須廣為蒐羅,以備緩急.彭玉麟李成謀而外,如楊岳斌之能用楚人,黃聯關之有用粵人,皆其選也.”

  光緒7年(1881年)正月,左宗棠西征結束後,奉旨“以備朝廷顧問”,由新疆哈密返回北京,出任軍機大臣兼管後總事務,成為清廷中樞決策人之一。他在處理繁忙的軍政在計的同時,仍惦念著台灣。2月,他奏請清廷派政聲卓著,勇於任事,敢於革新的劉璈任台灣道,以重新開創台灣的新局面,獲清廷的批准。7月,劉璈率所部岳營赴任。劉璈任台灣道4年多時間,整頓營務,充實兵員,整飭政風,開山撫番,獎勵教育,整理煤務、監務,並源節流,推進各項建設,劃定防區,制訂防禦戰略,使台灣政治、軍事、防務大大前進了一步。

  任兩江總督,力主抗法

  光緒7年(1881年)11月,左宗棠以大學士(宰相)出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左宗棠本著一貫的坐言起行、劍及履及的實幹精神,銳意整頓海防、江防、整治吏治,改善民生,疏竣河道,時時警惕外國列強的侵略,關心台灣的發展和防務。不久,法國佔領越南河內,左宗棠採取一素列戰備措施,精選能將,整飭軍隊,加強操練,重修或加強江防各處炮臺,添船購炮,加強軍隊裝備,親自校閱江蘇的湘淮水陸各軍,研討防守方略。

  中法之戰,出任閩台戰區統師

  光緒10年(1884年)春,中法戰爭逐漸波及閩台地區,閩台地區成為中法之戰的另一重要戰場。

  7月18日。清廷任命大學士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穆圖善、楊昌睿幫辦福建軍務。27日,清廷又令楊昌睿兼任閩浙總督。時在左宗棠已72歲高齡,且因常年征戰,疾病纏身,但他本著一顆愛國之心,爽快地挑起了這項艱巨有任務。時上海出版的《申報》讚揚左宗棠謂“以閩防慷慨請行,所謂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方之古名臣,曾為多讓。”26日,左宗棠入宮向皇上請訓辭行,隨帶親兵數百人冒著驕陽酷署由北京起程南下。

  8月13日,法軍糾集10艘艦分攻基隆和淡水,因劉銘傳撤守基隆、馳援淡水,法軍不戰而據基隆。

  8月23日,清廷任命在湖南乾州原籍養病的前湘軍水師名將、前任陜甘總督楊岳斌幫辦左宗棠軍務,率湘勇12營,由湘赴閩渡臺禦敵。

  9月8日,左宗棠説服曾國荃會銜上奏朝廷,建議由南洋抽調兵輪5艘,北洋抽調兵四、五艘,在上海集中。通知楊岳斌迅速率所部湘軍12營由武漢乘江輪東下,先抵廈門,然後由熟悉水手探明法艦行蹤,直駛台灣偏僻小港乘虛登岸,增強台灣防禦。

  左宗棠此項建議立即獲得清廷批准,但李鴻章以朝鮮發生事端為藉口,未派兵輪南下。又因楊岳斌大隊湘軍不能趕到上海,遂改由吳安康(水師總兵,湖南沅陵人)率南洋兵輪5艘南下。12月7日遂至浙江石浦洋面,遭到9艘法艦的截擊,被擊沉兩艘,余3艘避入港內,法艦則在港週邊困。此次南洋兵輪南下雖然沒有達到援臺的目的,但吸引法艦北上,減輕了台灣我軍的壓力。

  10月27日,左宗棠由南平乘船抵達福州。左宗棠座船行抵福州十余裏的水口登岸,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在其行館大廳上張貼一幅楹聯,聯曰:

  數千里蕩節復臨,水復山重,半壁東南資保障;

  億萬姓軺車爭擁,風清霜肅,十閩上下仰聲威。

  左宗棠抵閩後,一面加強福建的防務,修復和加固閩江口南北岸炮臺;在福州、泉州等沿海州縣組建民眾抗戰武裝——漁團,使閩海防海防務大為改觀;一面組織兵員、餉械源源接濟台灣。首先派其舊部,熟悉臺情的楊在元(湖南寧鄉人,曾兩署台灣鎮總兵)赴廈門協助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徵調民船,摸清敵情,組織兵員赴臺。又檄調其西征舊部青年將領王詩正率恪靖湘軍3000余人,于12月下旬分乘漁船趁夜暗渡,在台灣中部笨港、偏港等處登岸。這支久經戰陣,訓練有素的生力軍抵臺,大大加強了台灣的防禦能力。後來這支湘軍參加翌年正月18-23日的月眉山血戰,給法軍以沉重打擊。

  在左宗棠的週密部署下,各路援軍紛紛抵閩,並相機渡臺,閩台地區大軍雲集,士氣大振,法軍在台北鳥嘴峰、月眉山屢攻受挫,閩省各口岸又壁壘森嚴。由於清廷的腐敗和李鴻章的妥協外交,在中方頗為有利的形勢下,卻簽訂了斷送越南宗主權的屈辱條約。

  台灣的社會進步與發展,使台灣的戰略地位日益提高,台灣的政治機構不足應付非常事變,左宗棠認為台灣有立即建省的必要,以增強台灣的應變能力,以增強中央與台灣的聯繫。光緒11年(1885年)7月,左宗棠上奏清廷,建議台灣建省。當年10月1日,清廷詔令台灣建省,任命劉銘傳為台灣省首任巡撫。

  光緒11年(1885年)7月27日,左宗棠病逝于福州任所,終年73歲。他臨終這前,口授遺疏謂:“此次越南和戰,實中國強弱一大關鍵。臣督師南下,迄未大伸韃伐,張我國威,遺恨平生,不能瞑目。”

  福州“全城百姓一聞宮保噩耗,無不扼腕,皆謂朝廷失一良將,吾閩亦失一長城。”黎培質作輓聯雲:

  生不愧武侯,整師五萬里,電掣雷轟,手挈邊疆歸版籍;

  歿猶思破敵,遺表數百言,風淒雨泣,魂依大海撼波濤。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