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台灣·湘軍戍臺往事
壹起走台灣·湘軍戍臺往事·昭忠廟
(一):卓蘭軍民廟 祭奉湘軍烈士
// 1884年入臺抗法 長眠三千英靈 // 新修"昭忠廟" 見證湘湖情
【導語】
壹起走台灣。説到湘軍,您或許不知道,曾有壹支湘軍隊伍在台灣寫下了光輝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先是1884年,1萬3千人的湘軍進駐台灣,抗擊入侵的法軍,後在1895年,在台的湘軍組成新楚軍,又奮勇抗擊來犯的日軍。湘軍用生命保衛台灣,留盡了最後壹滴鮮血。我們《都市1時間》駐臺記者今天起將帶您走訪湘軍遺址,回溯這段讓湖湘子弟引以為傲的崢嶸歲月。在台灣苗栗縣卓蘭鎮,有壹座軍民廟,又叫昭忠廟,成為湘臺兩地同胞骨肉情深的歷史見證。軍民廟裏,長眠著無數湘軍烈士的英靈。
【正文】
【配音】
行走在苗栗縣卓蘭鎮,會在馬路邊發現這座被圍墻懷抱的廟宇,上面寫著“軍民廟”。
【現場主持】
駐臺記者:湯國興
在“軍民廟”的後面,我們可以看到排列著許多這樣的墓碑,碑文上寫著楚南或者湖南的字樣。
【配音】
在這裡,大大小小的墓碑有35塊,其中就有28塊刻著湖湘地名。正中間的這塊墓碑上,刻著皇清“武顯將軍”劉少斌的名字,並註明是長沙府益陽縣人。“武顯將軍”是正三品武階官,劉少斌也因為官階最高,成為“軍民廟”的主神。
【同期聲】
苗栗縣卓蘭鎮公所文史課 課長 蔡維忠
這些我們看到的墓碑,就是當時戰爭陣亡的將士,相信還有很多,只是深埋沒有挖出來,我們看到的都是湖南湘軍。
【配音】
那麼,到底是怎樣壹場戰役,讓他們長眠於此?時光追溯到1884年的中法戰爭,法軍從越南北上進攻台灣。清廷命令劉少斌率領湘軍渡海入臺,抵禦外侮。劉少斌在湘西等地招募了12營,從長沙進駐台灣,在苗栗縣卓蘭境內紮營,他們的營地被稱為“湖南營”。湘軍多次浴血奮戰,擊退法國侵略軍。劉少斌和湘軍3千人戰死,大都埋葬在“湖南營”附近的坡地上。
【同期聲】
苗栗縣卓蘭鎮公所文史課 課長 蔡維忠
發現墓碑時,並不是立著的,而是放在棺木上,直接埋在土壤裏面,地方上的開發,而把這些墓碑陸續挖了出來。
【配音】
1959年,卓蘭當地熱心人士收集烈士遺骸與墓碑,就地修建了“軍民廟”。1985年,台灣各界人士舉行湘軍進駐卓蘭100週年紀念大會,台灣前省主席、湖南人黃傑書贈“照忠廟”橫匾,從此“軍民廟”易名為“昭忠廟”。
苗栗的鄉親們祭拜昭忠廟,在當地已經形成了壹種習俗。近些年,當地義士募集兩百多萬元新台幣,在軍民廟旁邊新修“昭忠廟”,目前仍在建設中。
【同期聲】
苗栗縣卓蘭鎮鎮長 詹明光
我上任以來,我準備把昭忠廟周圍作為壹個觀光景點,希望來感謝我們湖南鄉親對地方的支援,也希望中國大陸湖南的鄉親們,能在開放自由行的時候,多到卓蘭來參觀,來給我們祖先祭拜。
【配音】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發現“昭忠廟”的故事後,在2009年11月回衡陽參加“湘臺經貿交流合作會”時,告訴了湖南的父老鄉親。
【同期】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到了台灣中部苗栗的山區的壹個小城,叫做卓蘭,我看到有壹個座昭忠廟,然後看了讓我很驚奇的是,怎麼有這麼多的湖南人葬在這個地方。
【配音】
2010年8月,正在台北出席“台灣湖南周”活動的中共湖南省委副書記梅克保,專程趕赴苗栗卓蘭鎮“昭忠廟”。這是120年來,來自湖南本土的鄉親第壹次祭拜這裡的湘軍英靈。“昭忠廟”由此成為湘臺兩地同胞骨肉情深的歷史見證。
【尾句】
駐臺記者 湯國興 李鵬 報道。
壹起走台灣·湘軍戍臺往事(二)·西仔反:"西仔反"戶外劇 紀念滬尾大捷 // 童謠傳唱民族英雄 "孫九大人坐台灣" // 淡水與基隆湘軍英靈 入祀忠烈祠
【導語】
壹起走台灣。繼續《湘軍戍臺往事》。1884年中法戰爭從越南打到台灣,台灣人把這場戰役稱為“西仔反”。“西仔”是指法蘭西人,反是説挑起戰事反叛。“西仔反”意思就是法蘭西人反了。在“西仔反”戰役中,湘軍將領孫開華將軍率領軍民同仇敵愾,取得了晚清時期,台灣反抗外來侵略的唯壹場大勝戰:滬尾大捷。滬尾就是今天的淡水,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淡水每年都會在農曆八月十四日舉行慶祝表演活動。我們壹時間駐臺記者今天就來到淡水,回首當年的崢嶸歲月。
【正文】
【實況】
報 孫開華將軍指示 西仔來反 大家快將炮臺建好。
【配音】
這是新北市在淡水舉行的壹場大型戶外劇。四個藝術團帶領200多個當地的居民排練了三個月,舉行了這場盛大規模的話劇式演出,再現了當年孫開華將軍率領湘軍和台灣軍民,抗擊法軍入侵的故事。
【實況】
居民跑著喊:孫將軍
孫開華將軍:滬尾港已用大石堵塞,佈置了水雷,法軍艦隊絕無膽量進入港內。
【實況】
打倒法蘭西 誓死不退!
【同期聲】
新北市淡水區公所人文課 課長 黃月香
清軍就是那邊的陣地,法軍是這邊的陣地,兩邊是觀眾,我們在2009年演出2場,2010年演出3場,場場爆滿。那個樣子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深受感動。
【配音】
滬尾港就是今天的淡水港。指揮戰役的守將孫開華,是湖南張家界慈利縣人,時任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被稱為孫九大人,台灣有童謠唱道:“淡水唱、淡水歡,孫九大人坐台灣,法寇見他喪了膽,夾起尾巴壹溜煙,家家挂紅燈、歲歲樂豐年。”
【同期聲】
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許毓良 博士
孫開華將軍本身就是湖南人,他率領的這支部隊在淡水對法軍迎頭痛擊,使法軍沒有登陸成功。如果法軍計劃得逞,法軍就會很輕易地從淡水進攻台北府,也就是今天的台北市,那恐怕中法戰爭的結果會完全改觀。
【配音】
台灣第壹任巡撫劉銘傳為了紀念這場抗法戰爭勝利,在滬尾炮臺外墻上留下“北門鎖鑰”碑文。
湘軍除了在淡水給予侵略者迎頭痛擊,也在基隆港阻擊法軍。
【同期聲】
台灣輔仁大學歷史系許毓良 博士
基隆戰役最重要的將領是福寧鎮總兵曹志忠,本身就是湖南人。
【配音】
這裡就是基隆港後山頂“獅球嶺”,也是當時重要的戰場。當年湘軍在這裡設立的炮臺依然保存完好。炮臺上面的軌道今天依然清晰可見。而這座炮臺的設立,也成功防止了法軍從基隆登陸,迫使法軍改道淡水。
淡水戰役的勝利,保住了近在咫尺的台北免於戰火。2004年台北建城120週年,也是中法戰爭爆發兩甲子,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前往南港軍人公墓主持秋祭,並將中法戰爭期間在淡水和基隆為國捐驅的湘軍烈士英靈入祀忠烈祠。
【尾句】
駐臺記者 湯國興 王飄岩 李鵬 報道。
壹起走台灣·湘軍戍臺往事(三)·八卦山: "新楚軍"浴血抗戰 胡輪壹營將士壯烈犧牲 // 能久親王被擊斃 日污彰化為"惡化" // 建抗日紀念公園 湘籍烈士入祀 // 戰史隧道 講述抗日保臺過往
【導語】
壹起走台灣。繼續《湘軍戍臺往事》。1895年,割讓台灣的消息傳到台灣,台灣民眾悲痛萬分,史學家描寫當時狀況:“人們奔相走告,聚哭于市,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台灣人民組成臨時抗日政權,發佈檄文:“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讓臺”。從北到南的抗日運動風起雲湧。這時候,因為抗法和開山撫番駐守台灣的湘軍組成了“新楚軍”,他們聯合地方義軍和劉永福的黑旗軍,積極投入到抗日保臺戰役中,譜寫壹曲曲氣壯山河的抗日保臺悲歌。那麼,八卦山戰役又是其中的關鍵性戰役。我們駐臺記者湯國興就來到了八卦山,這個100年前的古戰場上。
【正文】
【同期聲】
這裡都是戰場是吧?
對對對
台灣記者:黃崇書
整個八卦山,因為這裡是制高點嘛,所以整個是戰場。
【配音】
八卦山位於彰化縣,由於彰化城小無險可守,旁邊的山卦山可以俯瞰全城,守衛八卦山就是守衛彰化城。當時駐守八卦山的抗日武裝有苗栗客家子弟、義軍統領吳湯興,黑旗軍統領吳彭年,以及新楚軍壹營營官胡輪。4000名勇士直面日軍1萬5千人的兵力,可以想像當時戰爭的慘烈。吳湯興、吳彭年、胡輪全部在這場戰役中殉難。
【現場主持】
壹時間駐臺記者 湯國興
這裡就是八卦山,也是當年台中保衛戰的主戰場,當時平江人胡輪率300個湖湘子弟,死守八卦山,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配音】
1895年的農曆七月,駐守八卦山炮臺的胡輪率部激戰四晝夜,全營以身殉國,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裡的每壹寸土地。
【同期聲】
彰化縣歷史學者 劉忠仁
烈士遺體分佈在八卦山環圍之間,最多的是600具,是在古地名叫“坑子內”,現在就是彰化市公園路,那裏發現的。
【配音】
日軍同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日本精銳的近衛師團被擊斃1000多人。近衛師團中將師團長“能久親王”被抗日勇士的炮火擊斃。能久親王是日本仁孝天皇之子。能久親王之死給日本震撼之大,以至日本不敢公佈死訊。
【同期聲】
彰化縣文化局 諮詢委員 康原
日本人立了壹個碑,在彰化大和鄉那個位置:能久親王紀念碑,我們彰化人很生氣嘛,就把王字挖掉了,所以彰化市被日本人稱為“惡化市”。
【配音】
彰化之戰,是反割臺武裝鬥爭開始以來與日軍進行的最激烈的壹場鏖戰,估計有兩千多人以身殉國。客家義軍將領徐驤突圍後,在嘉義繼續抵抗日軍,巧設地雷陣炸死日軍700余人。1983年彰化縣建立了八卦山抗日烈士紀念碑公園,將烈士遺骸移奉於此,供後人祭祀憑吊。2009年,彰化縣籌建“八卦山抗日保臺史跡館”,目前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同時興建“八卦山戰史隧道”。記者進入尚未俊工的“戰史隧道”進行了壹番體驗。
【同期聲】
彰化縣文化局 諮詢委員 康原
這個是能久親王,被炮臺打死,
這個是紀念碑,後來王字被挖掉。
這是壹些抗日英雄
【配音】
戰史隧道裏已經展出了各種抗日史料,將來市民遊走隧道時,就能了解到先人們以鮮血抗日保臺的悲壯過往。
【尾句】
駐臺記者 湯國興 田傑報道。
壹起走台灣·湘軍戍臺往事(四)·楊載雲:楊統領血灑寶島 七千新楚軍人未還 //日憲賓摧毀統領廟 老百姓祭拜"石爺" // 血濃于水 湘臺情深
【導語】
壹起走台灣,繼續特別報道《湘軍戍臺往事》。1895年,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割讓台灣,日軍近衛師團在能久親王率領下侵入台灣,但是遭遇到台灣軍民的頑強抵抗。以湘軍組建的新楚軍是重要的抵抗力量。新楚軍的統領楊載雲以身報國,載入民族英雄史冊。今天,我們壹時間駐臺記者就來到楊載雲當年殉難的地方:苗栗縣頭份鎮。
【正文】
【字幕】 台灣苗栗縣頭份鎮
楊載雲也作楊再雲
【配音】
台灣苗栗縣頭份鎮路邊的這座廟宇上,寫著“楊統領廟”,當地居民都知道,這是為了紀念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中的抗日民族英雄楊載雲。楊載雲是湖南湘潭人,率領新楚軍士兵和當地客家人徐驤率領的客家義勇軍,以兩千多人兵力對陣日寇壹萬四千多人,在頭份山上頑強抵抗,阻止日軍南下,誓死不退兵。因為兵力懸殊,加上給養難以為繼,楊載雲戰死在頭份山上。當地的鄉親出於對楊統領的欽佩愛戴,冒著危險將他安葬,並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暗中祭祀。
【同期聲】
台灣苗栗縣國學會會長 陳運棟
日本人發現了拜的是楊載雲,賓兵就摧毀了,老百姓還拜,就壹個石頭豎起來,改寫成“石爺”。“石爺”民間知道還是楊大人,明明寫石爺,明明躲日本人耳目。
【配音】
現在的楊統領廟是1979年重建的。楊統領與吳湯興、徐驤、吳彭年等名字壹起,已經成為1895乙未年間台灣抵禦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符號。
【同期聲】
台灣苗栗縣國學會會長 陳運棟
比較有軍事知識的是黑旗軍的吳彭年,再就是楊載雲,其他都是秀才,姜紹祖也是秀才、吳湯興、徐驤都是秀才,文人抗日怎麼領導部隊呢?不可能的事嘛,所以我認為楊載雲將軍受到地方上的人尊敬是有他道理的,尤其是讀書人很尊敬他,認為他是忠義之師。
【配音】
根據台灣史料計載,1895年間,為抵抗日冠侵略而犧牲的將士有14000人,另外有10萬平民被日軍無差別掃蕩屠殺。楊統領和他麾下的新楚軍壹共有7千余將士,為保衛台灣流盡了最後壹滴鮮血。1895年11月1日,台灣全境被日軍攻陷。直到1945年10月25日,台灣及澎湖列島重新回到中國的版圖,只差7天就已整整50年。將軍壹去,大樹飄零,壯士不還,寒風蕭瑟。宋楚瑜先生在接受記者專訪中説,他作為湖南人,可以很自豪地講,湖南人是用生命防衛過台灣。
【同期聲】
親民黨主席 宋楚瑜
我在做台灣省省長期間,我們是用汗(建設) 我們的前輩是用血來守衛台灣,我們這個湖南子弟是用汗來建設台灣。
【尾句】
駐臺記者 湯國興 田傑 台北 報道。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