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工學院
發佈時間:2011-12-02 14:24:39
一、歷史沿革
株洲工學院前身是1979年建立的株洲大學,1987年劃歸中國包裝總公司領導,在此基礎上籌建中國包裝工程學院,1989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定名株洲工學院,同年招收本科學生。2000年開始,實行中央與省共建、以省為主的新管理體制。
二、發展現狀
我校是全國唯一以包裝高等教育為主的本科院校,1995年通過國家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現設有13個院、係、部,7個研究所,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全日制本科在校學生8274人,面向全國招生與就業。
學院佔地面積1118畝,建築面積26萬M2,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044萬元,圖書館藏書78.44萬冊(含電子圖書33萬冊)。
現有894名教職工(不含後勤社會化剝離職工210人),專職教師650人,其中教授68名,副教授202名,兼職博士、碩士生導師18人,博士42人,博士生73人。外聘兼職人員中,有雙聘院士1名、兼職院士3名、兼職教授24名。
我院與中國地質大學等5所高校聯合培養博士、碩士,與美國Michgan州立大學等4所海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先後聘請美、德、日、澳等10多個國家的學者擔任兼職教授,並與德、美、韓、香港等國家和地區36家包裝、印刷企業開展廠校協作辦學。
三、改革成效
學院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創新辦學理念,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
1、增強了辦學實力
為了加速發展,學院提出了“跳出學校抓學校”的辦學理念,面向市場辦學,走産、學、研相結合的道路,通過與企業的聯合,拓展辦學的融資渠道,通過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場轉化,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大增強了辦學的實力。學院現財政預算、佔地面積、建築面積、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圖書館藏書、固定資産等指標,與1997年相比,分別增長了15倍、2倍、3.3倍、3.4倍、5.1倍、6.6倍。
2、構建了鮮明包裝特色的專業體系
自1985年創辦我國包裝教育第一個專業——包裝設計之後,我校面向包裝産業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優化教學資源配置,相繼開設了包裝工程、印刷工程等本科專業和包裝印刷、包裝機械、包裝過程自動化等專業方向。選送26名教師到國外大學進修包裝專業知識,形成了一支以此為骨幹的包裝專業師資隊伍。建立了8個包裝類實驗室;包裝工程、印刷工程、藝術設計、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自動化、電腦、廣告學7個專業為“國管”專業;包裝工程、印刷工程、藝術設計3個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機械設計及理論為省級重點學科;包裝新材料與新技術實驗室為部級重點實驗室,形成了較完整的包裝專業體系,使我院成為中國包裝高等教育的中心。“全國普通高校包裝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包裝技術協會教育委員會”、“中國包裝技術培訓中心”、“中國包裝設計技術專業中心”、“湖南省包裝經濟研究基地”均設在我院。
3、形成了高素質人才群體,科研力量大大增強
學院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提出以“寬廣的視野”吸納人才,以“寬鬆的環境”留住人才,以“寬大的胸懷”培養人才,以“寬厚的待遇”激勵人才,專門成立“教授博士工作站”為高層次人才服務,使我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並成為教學與科研的中堅力量。
同時,學院實施了“科技創新工程”,科研投入與獎勵力度逐年增大,科研水準顯著提高。近3年來,學院平均每年投入科研經費269.6萬元。1998年以來,我校主持國際性學術會議4次,全校共發表學術論文224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66篇,出版專著、教材共185部,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43項。目前,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75項。
4、探索出了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育人模式
以教學創新提高教學品質,學院教改基金每年以30%幅度遞增,每年出臺3項教改新舉措,每年為教學新辦10件實事;以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的育人模式培養人才,建立9個校內外學生實踐創新基地,其中,與中山張家邊企業集團、中國包裝印刷生産基地等單位共同創建了株洲工學院“中山包裝學院(實踐創新基地)”,實行3年本部理論學習1年基地實踐的教學模式,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我院新的辦學理念和模式,得到教育部、省委省政府肯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00年11月教育部在三峽召開的“全國大學生生産實習與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會議”上,我院作了大會典型發言;2001年7月,省領導率湖南省高校領導120人考察了中山包裝學院並推廣其經驗;2001年10月湖南省教育廳在我校召開了全省高校教學工作現場會;2002年,我院完成的“現代包裝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獲湖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先後有30余所高校的領導、專家來我院考察、交流。《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新聞媒體將我校譽為“中國包裝教育的旗幟”、“中國包裝人才的搖籃”、“中國包裝科研的基地”。
來源:中國高校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