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製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戰略性産業。高度發達的裝備製造業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基礎條件,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技術水準的集中體現。
先進裝備製造業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是裝備製造業的高端部分,是産業鏈中的核心環節。加快培育和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對我省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本規劃期限重點是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發展現狀
(一)産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1、産業規模快速增長
“十一五”以來,我省裝備製造業快速發展,年增幅保持30%以上,從業人員達4186萬人,2009年主營業務收入295694億元,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93678億元、佔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20%。目前,裝備産業規模總量位居我省工業之首,居全國第15位,中部地區第三位。
2、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現有裝備製造高新技術企業346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3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省級技術中心52家。核心企業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5%以上,全行業新産品産值率高出全國平均水準近20個百分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中小型航空動力等行業技術水準躍居國內前列。一批重點産品,如六軸大功率貨運機車、1000KV特高壓電抗器、220噸電動輪自卸車、電控燃油噴射系統、1000噸履帶起重機及240噸超大型塔機、72米混凝土泵車、360m2大型燒結機、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等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準。
3、核心企業迅速壯大
中聯重科和三一集團兩家企業2009年産銷均超過300億元,産業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前三位,世界工程機械企業前15位;株洲電力機車2009年産銷過百億,企業規模和綜合競爭力排全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第一。湘電集團産銷過50億元,其2MW及以上風電整機産量位居全國第一;衡陽特變電工産銷過40億元,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的綜合競爭力在國內居前三位;南方公司産銷過20億,在中小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綜合競爭力居於國內首位。
4、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十一五”期間,産業基地建設和産業集群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産業集聚效應逐步顯現。長株潭地區工程機械産業規模達到全國的20%以上;株洲、湘潭地區的軌道交通裝備産業規模,達到全國的20%以上。長沙工程機械和株洲軌道交通裝備已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成為了國家工程機械和軌道交通裝備的重要産業集聚區。株洲航空産業園、長沙航太科技園在中小型航空發動機、飛機起飛著陸系統、慣性技術等領域呈現出産業集聚的比較優勢。
5、國際化步伐加快
為積極利用境外資源和市場,搶奪國際競爭制高點,我省裝備製造企業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始兼併重組境外企業和研發機構,如:中聯收購義大利CIFA公司、三一在德國建設研發製造基地、在印度建設製造工廠、“三一國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湘電集團收購荷蘭達爾文公司,南車時代收購英國的Dynex公司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先進裝備製造業雖然取得了快速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1、總量規模偏小,大型設備製造能力不強。除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比較優勢明顯的領域外,其他領域普遍存在規模小、競爭力弱,特別是缺乏大型火電成套設備、大型石化設備、大型冶金成套設備的設計製造能力,制約了裝備産業地位快速提升。
2、自主核心技術不多,産業整體技術水準不高。先進裝備領域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模倣設計製造的産品居多,真正通過原始創新、整合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産品偏少。産業內産-學-研-用聯合創新體系和技術平臺建設滯後,具有國內一流創新能力的企業科研機構數量少,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低於2%,科技創新驅動力小,國際市場競爭力弱,影響了先進裝備産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3、基礎部件薄弱,本地配套率低。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發動機等高端産品的關鍵基礎零部件,諸如高檔液壓元器件、低速大扭矩發動機、控制元器件、數控系統、高強度鋼板、高壓開關、航空高端材料等長期依賴進口或由外省配套,省內自主配套率不足20%。基礎零部件薄弱的問題,已成為我省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瓶頸。
4、人才資源匱乏,供需矛盾突出。由於體制、機制性障礙和受經濟發展整體水準的制約,省內高端人才的引進、技術人才的培養及已有人才的留用十分困難,高速發展的先進裝備産業對智力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加大。
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全球經濟進入結構性調整階段。
(一)發展趨勢
一是裝備製造業成為製造業的核心競爭領域。以美、日、德、英、法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始終把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作為發展和支撐本國經濟的支柱産業,並形成了一定的産業分工。重點選擇2-3個關鍵領域,集中優勢資源,形成核心平臺技術,依託全球化的生産體系、國際化的配套協作和行銷服務,形成了技術、産品、市場、價格的相對壟斷。如美國製造業以機械、運輸和電氣設備為主導,日本以汽車、運輸設備為主導。
二是技術的高端化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技術總體發展趨勢是精密化、自動化、資訊化、柔性化、整合化和智慧化。首先,産品技術由單一技術向系統整合技術、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化;産品規格由中小型向小型或超大型化延伸。其次,大量採用智慧製造、整合製造、精密製造、虛擬製造、敏捷製造、綠色製造等先進技術,電腦輔助工藝(CAPP)、電腦輔助製造(CAM)、電腦輔助測試(CAT)、工廠自動化系統(FAS)等資訊化製造體系得到普及應用。
三是産品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多變和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正引導裝備製造企業創新生産經營模式。要求製造企業提高“市場響應能力”,實現多品種小批量柔性式生産;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從提供單臺套設備到能夠提供成套設備,進而發展成為能夠為用戶提供設計方案、佈置工藝流程、選定生産線設備配置、完成設備製造、安裝調試、直到生産出合格産品等一條龍式的用戶服務供應商。
四是産業的服務化發展。在一些重大系統工程建設項目中,供求關係將逐步由簡單的貿易方式向系統方案解決方式轉換。實力強大的裝備製造集團將根據用戶最終的産品需求,轉變角色,成為項目的運營服務商,將賣設備轉為賣服務。如,風電裝備製造商將承擔起從風場選址考察、風場設計、風電設備選型、設計製造、安裝調試到電能輸送的整個系統運營管理;美國工程機械巨頭卡特比勒公司,年營業收入300億美元中,服務性收入超過50%。
五是人才的戰略化發展。裝備産業未來的競爭將最終落實到人才的競爭。為此,世界裝備製造強國紛紛出臺招攬人才優惠政策,千方百計招募各國頂級人才,或直接收購國外研發機構,或提供高薪和優越工作條件,或鼓勵技術移民,或放開留學政策,培養實用性人才隊伍,為實體經濟注入活力。
(二)發展機遇
一是國內市場迅速擴張。我國正處於擴大內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先進裝備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一批在建或新建重大工程項目,將有效拉動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另外,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升級,國內對航空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低空領域開放將促使國內通用航空出現快速發展,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商業化應用也將使國內航太服務産業出現較快增長。
二是國際市場格局面臨重大調整。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西方發達國家裝備製造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性調整和收縮,這為我國先進裝備製造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國內裝備製造企業可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來實現先進裝備製造業的快速振興。
三是技術和人才的國際流動加快。國際金融危機向全球實體經濟蔓延,一些掌握裝備製造尖端技術和核心技術的國外企業受明顯衝擊,國際先進技術和高級人才加快向新興經濟體流動。國內裝備企業可加大投資收購力度,加強技術和人才引進,為我國提升裝備製造技術水準,進入先進裝備製造的尖端技術和核心技術領域,在國際産業分工中搶佔競爭制高點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三、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産業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強化自主創新、加快技術改造、培育核心企業、打造知名品牌為重點,夯實産業基礎,強化服務增值,積極培育市場,快速提升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將湖南建設成為先進裝備産業重要基地。
(二)基本原則
1、合理佈局,集聚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以長株潭城市群建設為契機,引導産業集聚,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佈局合理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2、高端切入,創新發展。堅持高起點進入、高標準培育、高效能發展,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建立核心技術平臺;不斷完善産、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立起支撐産業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
3、兩化融合,協調發展。堅持用資訊技術提升先進裝備性能、品質和附加值,促進先進裝備製造柔性化、精益化、智慧化;堅持軍民産業技術的深度融合,促進先進裝備産業在産品研究開發、零部件供應配套、國內外市場拓展等方面的軍民技術合作。
4、內引外聯,開放發展。堅持以國際化的視野面對國際化的市場,積極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內外産業分工、合作與競爭,促進先進裝備製造業的開放式發展。
(三)主要目標
1産業持續快速發展。到2015年,先進裝備製造産業預計增加值12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3%左右。裝備製造産業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萬億元,全國排名前移2-3位,裝備製造規模工業增加值佔全省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25%以上。
到2020年,先進裝備産業增加值預計達到2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左右;裝備製造業全行業主營收入預計達到24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2%以上。
2核心企業做強做大。到2015年,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成為進入世界500強的國際化大型企業集團,湘電集團、南車株機、南車時代進入中國裝備製造企業100強。
3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到2015年,行業內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至30家以上;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增至100家以上,建設面向全行業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50個;行業內重點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10%,年專利申請量在5000件以上。
4重點技術取得突破。掌握智慧化工程機械、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模組化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通用飛機及關鍵分系統、新能源汽車、高檔數控機床、高端遊艇、大型礦山特種運輸設備等産品的核心技術和系統整合技術,産品研發和製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四、重點領域
裝備製造業涉及的領域較多,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研究和我省的實際,提出重點發展以下8大領域。
(一)中、高端工程機械裝備
我省在工程機械裝備領域的後發優勢明顯,總量規模和技術創新能力巳位列國內之首,具備高速發展的基礎和實力。“十二五”重點發展4個板塊 13類裝備産品:一是現代工程機械裝備板塊:包括混凝土機械裝備、壓實與路面機械裝備、工程與建築起重機械裝備、樁工機械裝備、土方工程機械裝備、機動工業車輛、盾構裝備等;二是新能源工程機械裝備板塊:包括混合動力和純電動工程機械裝備;三是現代港口工程機械裝備板塊;四是市政公共裝備板塊:包括消防救護公共裝備、災害應急公共裝備、園林作業裝備等;重點發展4類關鍵部件:高端液壓元器件、大馬力發動機、變速箱和重型車橋等。
重點支援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慧、江麓機電以及上下游專業化配套企業發展,引導企業發揮各自優勢、細分市場、錯位發展;深度融合資訊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技術等高新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實現工程機械成套裝備的智慧化、輕量化、高端化,提高工程機械裝備的可靠性、經濟性。力爭到2015年,實現産銷規模達到2000億元以上,混凝土機械裝備、路面施工成套裝備、工程起重機械裝備産品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把長沙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工程機械産業化基地。
(二)高端電力牽引軌道交通裝備
我省的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在國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大功率交傳機車、城軌車輛、高速客運機車、城際動車組、機車電傳動和控制系統、大功率牽引變流系統、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等領域居國內領先水準。“十二五”重點發展2個板塊8類産品:一是機車板塊,包括新型重載貨運機車、高速客運機車;二是城軌車輛,包括城際客運動車組、城軌車輛、低地板輕軌車、新型儲能式城軌交通車輛、新型軌道工程車輛、中低速城際磁懸浮列車等。重點研製開發10類關鍵部件:大功率牽引變流系統、各種制式牽引電機、牽引變壓器、牽引變電站成套設備、制動系統、列車控制網路系統、信號與通信系統、高性能轉向架、輕量化新材料車體和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
重點支援南車株機、南車時代、湘電集團等企業以國家大力發展大功率交傳機車、高鐵設備、城際軌道交通設備和城市地鐵設備為契機,依託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變流技術國家工程中心和國防科大磁懸浮研究中心,在引進消化吸收世界一流技術的基礎上,加快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能力建設,實現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的自主化和本地化。“十二五”期間,爭取在長株潭地區建設一條中低速城際磁懸浮列車應用示範線,以培育我省特有的新型城際交通産業體系。力爭到2015年,高端軌道交通裝備産業産銷規模突破1000億元,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整體設計製造水準居國際領先,産業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
(三)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新品種
我省新能源汽車研發起步早,在汽車電池、混合動力大巴整車設計與製造、電控系統、混合動力發動機控制技術、車用永磁電機、動力模組等方面居國內先進水準。“十二五”重點發展4個板塊11類整車産品:一是混合動力汽車板塊,包括混合動力大巴、混合動力轎車、混合動力越野車、混合動力工程車輛;二是純電動汽車板塊,包括純電動工程車輛、純電動大巴、純電動轎車;三是汽車新品種板塊,包括重型卡車、中高端越野車、節能型轎車;四是研製開發燃料電池汽車;重點發展7類關鍵部件:混合動力系統總成、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高性能動力電池、動力總成模組、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燃油噴射系統、汽車自動變速器總成等。
重點支援南車時代、長沙比亞迪、北汽控股株洲公司等企業,以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試點示範”工程和標準化電池充電站建設為契機,加快研製開發純電動大巴、混合動力轎車,加大混合動力大巴推廣應用力度,形成以電動汽車整車為主導、以驅動電機和高性能動力電池為基礎、以匹配合理的動力系統總成為支撐的新能源汽車産業格局。到2015年,形成電動轎車50000輛、電動客車10000輛的産銷能力。
重點支援廣汽長豐集團、廣汽菲亞特、北汽福田、吉利汽車等企業,積極發展中高端和節能型汽車新品種,到2015年實現汽車整車100萬輛的産銷能力。
重點支援神舟科技、科力遠、湘電集團、奔騰動力、江麓容大、亞新科等關鍵部件製造企業做強做大,形成高水準的零部件配套體系。
力爭到2015年,實現汽車産業1500億元産銷規模,把長株潭地區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産業製造基地。
(四)高檔數控裝備
我省數控裝備産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高效磨削加工技術和超硬、超精密加工技術研發方面居國內領先水準。“十二五”重點發展7類産品:數控高速精密磨削裝備、高檔數控磨齒機、高精度數控曲軸、凸輪軸磨床、超精密高檔數控機床、數控雙端面磨床、高檔數控系統。
重點支援中大創遠、湖大海捷、宇環同心等企業依託湖南大學高效磨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防科大精密、超精密製造實驗室,以國家大力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和實施重大專項為契機,打造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太零部件、軌道交通裝備和船舶工業大型零部件以及工模具等高檔數控加工成套裝備的生産基地。力爭到2015年,實現産銷100億元,成為我國高效磨削和超精密加工數控裝備研發和生産基地。
(五)大型冶金、礦山設備
我省在大型礦山特種運輸設備研發方面居國內領先水準,大型礦山採掘和場地轉運設備研發具有一定比較優勢。“十二五”重點發展7類産品:220t及以上電動輪自卸車、大型鬥輪堆取料機、23m3及以上大型正鏟式挖掘機、大型露天礦用銑掘關鍵設備、大型帶式運輸機、360m2及以上大型燒結機、大型液密封環冷機等。
重點支援湘電重裝、中聯物料、中鋼衡重、中冶長天、中科電器、衡陽運輸機、平安電氣等企業建立礦山綜採設備産業技術聯盟,以國家大中型露天礦工程建設為依託,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通過技術整合和再創新,形成中部大型礦用裝備研製開發生産基地。做大做強重型礦山設備製造業,力爭到2015年,實現産銷300億元。
(六)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
我省在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尚處於發展初期,但在中高檔遊艇産銷規模居全國前列。“十二五”重點發展9類産品:大型海上樁基設備、大型海上吊裝設備、海上鑽探系統、航道疏浚裝備、船舶動力、海上石油鑽井電機、豪華遊艇、新型複合材料大型遊艇、特種內河船舶等。
重點支援三一重工、山河智慧、有色重機、湘電集團、湖南太陽鳥、益陽中海等加大研發新産品的力度,加速推進科技成果産業化和市場化。力爭到2015年,實現産銷200億元。
(七)航空裝備
我省在中小型航空動力、直升機減速傳動系統、飛機起飛著陸系統和航空材料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十二五”重點發展3個板塊6類産品:一是飛機整機,包括通用飛機、直升機、小型無人機等;二是關鍵分系統,包括航空發動機及飛機輔助動力系統、直升機減速傳動系統、飛機起落架及機輪剎車系統等;三是航空維修,提升現有飛機和發動機維修能力。
重點支援南方公司、中國航空動力機械研究所、中航起落架、長沙鑫航機輪剎車、山河科技、五七一二公司、中南傳動機械廠等企業,搶抓國家實施大型客機重大專項和國內低空開放的重大發展機遇,加快技術創新和系統整合能力的提升,力爭到2015年,實現産銷400億元。將湖南建設成國內知名的通用飛機和關鍵分系統研製、生産基地。
(八)航太裝備
我省在慣性技術産品、近空間飛行器、衛星地面裝備及應用、航太特種材料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十二五”重點發展3個板塊6類産品:一是航太總體型號,包括微小型衛星、近空間飛行器、軍貿産品等;二是航太分系統,包括慣性器件、導航系統、遙測遙感系統等;三是航太服務業,加快航太技術在氣象、交通、通信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
重點支援航太068基地、中科北斗、創越電子、神舟航電、華天光電等企業,抓住航太産業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結合探月工程、對地觀測等國家重大專項,帶動電子元器件、新型材料、微電子等産業快速發展。力爭到2015年,將湖南打造成為國內知名的近空間飛行器、衛星地面裝備和應用裝備研發和生産基地,實現産銷100億元。
五、主要任務
(一)堅持技術進步,完善技術進步體系
以技術創新為突破口,以技術改造為重點,全面提升裝備産業的整體素質和技術水準。
一是新建10家先進裝備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建設10家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撐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形成多層次、多目標的複合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混合動力大巴動力系統、重載貨運軌道交通裝備、城軌車輛、智慧型工程起重機系列、混凝土成套設備、先進航空動力系統、大型飛機起落架等10類核心平臺技術和標準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二是加快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步伐,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産業技術水準,推動企業內涵式發展。進一步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支援100項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
(二)堅持政府引導,打造現代製造體系
一是鼓勵和引導省內具有經濟和技術優勢的龍頭企業通過“核聚合”方式實施跨國界、跨行業的兼併重組,延伸産業價值鏈,加快培育10傢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整合、國際競爭和融資能力的千億或過百億的服務供應商。
二是鼓勵核心企業依託主導産品和核心技術,通過“核裂變”方式精幹主業,並向上下延伸産品供應鏈、産業價值鏈,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和專業化分工合作,形成“專、精、特、新”的專業化零部件供應體系,打造以價值鏈為紐帶的高端工程機械裝備、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新能源裝備、大型礦山成套設備、先進航空航太裝備等10個産業集群或專業園區。
三是通過規劃引導和佈局調整,建立先進鑄造、表面處理、零部件熱處理、機械精加工、再製造等配套協作服務中心、零部件外協加工中心,提高專業化水準和社會化服務能力。
(三)堅持市場主導,積極發展相關生産性服務業
一是積極引導重點企業成功實現轉型。即從單臺産品供應商向整合系統和成套設備供應商轉型,從設備供應商向運營服務商轉型,實現産品高端化、産業結構高度化和利潤最大化。
二是積極拓展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積極扶持企業拓展産業鏈兩端的研究開發、工業設計、市場行銷、品牌運作、金融保險、現代物流、管理諮詢、資訊化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建立和完善一批開放式新型科研、行銷服務、品牌設計和營運、管理諮詢服務、國際交流和會展等中心,打造轉型升級的優良社會化服務環境。
(四)堅持兩個市場,加速推進國際化
一是通過建立國際化融資平臺,引導核心企業到國外兼併重組産業戰略資源;通過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産品技術水準和企業管理水準;通過賣方信貸和國際工程投標,加速國際市場的開拓,擴大先進裝備和服務的出口;通過建立國際行銷網路,創新國際經營模式,實現産品國際化發展。
二是積極組織國際技術交流,引導企業到境外參加國際博覽會或國際巡展,研究境外市場準入條件,幫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我省産品和企業的國際知名度,培育世界知名企業和品牌。
三是積極發展會展經濟,吸納國際知名裝備企業和品牌來湘交流,開展國際合作,以市場和主機配套為動力吸引國外知名品牌零部件供應商來湘辦企業。定期舉辦中部地區先進裝備産品博覽會,促進創新成果國內外交流。
(五)堅持人才優先,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鼓勵和引導各級、各類大專院校整合教育資源,改革教學計劃和培養內容,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高技術人才;積極開發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為發展現代裝備産業體系提供人才智力支撐;積極籌建戰略性新興産業國際化管理人才培訓基地,為新興産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充分發揮職業技術教育的資源優勢,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通過教學體制改革、實訓基地完善、在校頂崗實習和廠校聯合培養等多種方式培養具有專門技能的創新型技術工人隊伍。
三是建立吸引國際化高端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的政策體系和保障機制。通過持股、技術入股、提高薪酬等措施,吸引國內外高水準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建立有利於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盡其才的保障機制。
六、政策措施
(一)完善政策體系, 強化政策支援
全面落實國家關於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規定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扶持先進裝備製造業的措施意見,引導企業用足、用好、用活已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確保落實到位。
(二)加強財政資金引導,加大技術進步支援力度
設立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專項資金,逐年以一定比例遞增。重點支援開展前瞻性、原創性科研開發和重點産品的研發及産業化技術改造;支援平臺建設和關鍵共性技術的開發研究;支援重點龍頭企業國際化發展、産業鏈培育和産業集聚區建設等。對列入省先進裝備製造業重點産品、重點技術改造、重點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等目錄的産品和項目進行支援。
(三)拓寬融資渠道,創造良好金融支撐環境
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支援企業通過境外上市、發行公司債券、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方式拓寬資金渠道,省扶持上市專項引導資金優先支援先進裝備製造企業,力爭5年新增10家上市企業。建立省先進裝備風險投資、先進裝備創業投資基金和軍民融合創業投資基金,加快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提高處於初創期、成長期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融資擔保能力,各類擔保機構風險補償資金對先進裝備製造企業予以重點安排。加強信貸支援,引導和協調各級金融機構積極開展企業股權質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供應鏈融資、票據融資等貸款品種,積極發展信託融資、租賃融資和有特色的金融理財産品。
(四)加快産業集群發展,促進産業集聚區和産業基地建設
研究制定引導先進裝備製造企業向開發區、工業園區集中、提高産業集聚度的相關政策。緊緊圍繞7大重點領域,依託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等地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産業關聯度大的産業集群。堅持以産業鏈為紐帶,完善區域配套服務體系,提升園區、基地的整體競爭優勢。相關園區要完善支援先進裝備製造業發展的土地等要素保障措施,規劃和國土部門要加大對先進裝備製造業集群發展和特色産業功能區建設的支援力度,優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用地。電力、城建等部門根據發展需要,優先保障水、電等生産要素的供給。
(五)拓展裝備市場,促進先進裝備優先發展
制定省鼓勵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和應用示範管理辦法;鼓勵和引導本省企業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和整合創新,對列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製專項的項目,給予研發投入10%的資助;鼓勵和引導本省用戶積極推進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使用示範,對本省用戶給予首臺(套)設備售價10%的補助;鼓勵金融保險機構開展對首臺(套)設備的産品品質保險,建立製造商、用戶、保險機構三位一體的品質保險責任機制。
制定省新能源汽車推廣實施辦法,將符合標準的新能源汽車納入政府採購範圍,對購買省産新能源汽車的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省裏在中央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再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在長株潭地區先行布點建設標準化充電站,逐步推廣到全省,完善新能源汽車消費和使用環境。
(六)建立協調機制,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政府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協調領導小組,構建高效合理的政府調控體系。按照責任分工,加大産業組織協調力度,加強指導和監督檢查,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充分發揮省機械工業協會及各專業協會、學會的橋梁作用,建立行業預警和定期發佈制度,及時發佈行業動態、市場供求、技術經濟指標等資訊,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政策建議,協調解決企業問題,引導行業健康發展。
湖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