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黃帝文化

論新鄭黃帝故里在黃帝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發佈時間:2011-12-07 09:04:04

  各位專家學者,各位領導:

  今天我們舉行的這個會議,中國古都學會也是主辦單位之一。但是我首先還是要代表中國古都學會對新鄭市委、市政府在很短時間內組織全市專家學者及時地彙編了《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這麼一部很豐富的著作,對新鄭市委、市政府在鄭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援下組織了這麼一次會議,而且順利召開,表示深切地感謝!

  我通過參與會議的籌備,也看到了一些文獻,了解到鄭州的情況,特別是來此之前,我和幾位學者在西安參加了黃帝祭祀與中華傳統文化研討會,初步形成了一種看法:新鄭應該是研究黃帝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地區,研究新鄭的黃帝文化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今天上午,中國古都學會名譽會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文彬先生,還有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對這個問題都作了非常充分的明確的回答,這點我就不再多説。但是,我要補充一點,我們現在研究的黃帝文化應該從一些重要的黃帝活動遺跡所在地入手,深入探析黃帝時代的文化內涵、黃帝文化標誌性特徵,因而探尋黃帝重要活動遺跡,研究黃帝文化的各種代表性載體及其內涵,也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從今天上午新鄭市委、市政府領導介紹的情況、所看的紀錄片來説,新鄭地理區位非常好,交通十分方便,而且除黃帝文化內容豐富之外,新鄭又是鄭州地區眾多古都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一些歷史文化內容也非常豐厚,經濟實力雄厚,所以,它既有歷史上賦予它的優厚條件,也有實力擔當起當前深入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任務。如何更好地開展黃帝文化研究,上午,張文彬先生、李學勤先生、羅哲文先生、黃景略先生等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我完全同意他們的看法。我相信在鄭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新鄭市委、市政府的具體運作下,和相鄰的兄弟縣市合作,通過共同努力,聯絡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有組織有計劃地將黃帝文化研究活動開展下去,在推出這次研討會上奉獻出的《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後,還可以不斷推出更具深度與力度的新的研究成果,使黃帝故里新鄭由歷史賦予她的黃帝文化研究重點地區,進展成為研究黃帝文化的重鎮!

  一、黃帝文化研究的重大意義

  黃帝,是4000多年前,率領中華民族由史前蒙昧時期進入文明時期的一位傑出的氏族部落的領袖人物,因而也就成了我們現代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的這一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早在2000多年前就受到普遍認同。所以史學家司馬遷在他撰寫的紀傳體通史《史記》中,第一卷《五帝本紀》開篇第一句就載明“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五帝中其餘四帝,即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以及舜所傳的帝禹,均為黃帝後裔。所乙太史公司馬遷在《五帝本紀》最後又寫道:“學者多稱五帝,尚矣。”還述及他西至崆峒,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可見黃帝在上古時之中華大地上是有口皆碑,備受尊崇。

  近年來,隨著考古的發展與先秦史學研究的深入,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論定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的源頭,如河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順湛教授在本月4日至8日于西安舉行的黃帝祭祀與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三論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源頭》的講演。在同一個會上,馬世之、曹桂岑、韓偉等研究員也闡述了相同的觀點。但在黃帝時代距今年代與考古文化對應的時期上見解不盡相同。許順湛教授認為黃帝時代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大河村類型時代相當;馬世之研究員認為黃帝時代大體上相當於考古學上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與之同時的大汶口文化、紅山文化、良諸文化等,均屬黃帝文化的範疇;曹桂岑、韓偉研究員則認為黃帝始年為距今4702年,即西元前2697年,故而應從龍山文化中尋找黃帝文化。

  綜上而論,黃帝時代已為一批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認定為中華文明的起始時期,黃帝部族(或稱黃帝族團),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地區,並使之融合為一個原始國家。因而以黃帝為首的“五帝時代”是我國5000年文明史的第一個階段。因而研究五帝時代,特別是“五帝”之首的黃帝時代,理當成為當前正開展的國家重大文化建設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內容。

  研究黃帝時代,就應從一些重要的黃帝活動遺跡所在地入手,深入探析黃帝時代之文化內涵,黃帝文化標誌性特徵(或曰中華文明初始期之標誌性特徵)。因而探尋黃帝重要活動遺跡,研究黃帝文化的各種代表性載體及其內涵,也就成為當今學術界熱門課題。

  二、黃帝三處重要活動遺跡的論定

  正如太史公司馬遷在通過實地考察,廣採博錄後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以紀實之筆所載,黃帝曾“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眾多足跡。但其最重要的遺跡,還應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三處,即黃帝曾居軒轅之丘,邑于涿鹿之阿,崩後葬在橋山。

  黃帝所居之軒轅之丘據歷代學者研究,均認為在今河南新鄭市。南朝劉宋人裴�S在其著《史記集解》中載皇甫謐述黃帝“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載:“鄭州新鄭縣本有熊之墟。”近當代許多史學家也都論定軒轅丘在今新鄭。如錢穆先生就斷言:“古代黃帝部落之居地,應在今河南新鄭,斷無疑矣。”①因而今新鄭市作為黃帝所居之故里,已成公認。

  黃帝所邑之涿鹿,東漢班固在其所著之《漢書》中曾多次提到,如在《漢書・地理志》中就在上谷郡下記有涿鹿縣。實際上涿鹿一名在戰國文獻《竹書紀年》中也出現過。南朝梁時人劉昭在《後漢書・郡國志》的上谷郡涿鹿縣下作注,引西晉時人皇甫謐著《帝王世紀》所述,指明涿鹿為“黃帝所都,有蚩尤城、阪泉地、黃帝祠”。以後歷代史籍與地方誌書皆有類似記載。迨到上世紀80年代初,已故之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王北辰教授曾親往考察,在今涿鹿縣城東南20公里處踏勘了這座古城。該城平面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長510米~540米,東西寬450米~500米,南、北、西尚存有斷續之殘墻,高3米~5米,寬約2.5米,底寬約10米,夯層厚10釐米~14釐米。從出土之多種石器及遺存之戰國與漢代文物看,該城在新石器時代就是一個先民聚居地,且一直沿用到漢代。②因而該城應為黃帝為征伐炎帝部落與蚩尤部落而建造的城邑。但也正如《史記正義》所引《輿地誌》雲,此城為黃帝初都,後即遷往有熊。

  黃帝所葬之橋山,因太史公未指明具體所在,後世學者對此都十分關注,做了不少工作。如東漢班固在撰《漢書・地理志》時,根據《史記》之《孝武本紀》與《封禪書》所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時,曾“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的史實,在上郡陽周縣條下載明“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東漢時,因陽周縣被撤除,故《後漢書・郡國志》中未再記橋山與黃帝陵。後至明清時,一些史籍、志書又根據班固與北魏時人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記載,論定西漢陽周故城在今綏德、子長兩縣境內之淮寧河上游,橋山與黃帝陵自當在淮寧河上游南岸③。但還在北齊時,魏收在其撰寫的《魏書》之《地形志》中卻將有橋山與黃帝陵的陽周縣繫於豳州趙興郡下,後到隋改名羅川縣,至唐改為真寧縣,至清改為正寧縣。而唐代成書的《括地誌》,更將黃帝陵定在羅川縣東之子午山上。以至到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唐王朝正式下詔在坊州中部縣,即今黃陵縣置廟,將黃帝列入祀典。儘管在這之後,《大明一統志》在記載了中部縣的黃帝陵外,還記載了慶陽府之子午山與黃帝陵,甚至還提到平谷縣魚子山黃帝陵;清代成書之《日下舊聞考》在卷一四二平谷縣下,又提出了“媯州橋山”之説,等等,但都未動搖今陜西黃陵縣之黃帝陵的地位,自唐之後歷代都是在中部縣黃帝陵祭祀黃帝,迄今已1230餘年。1944年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中部縣改名為黃陵縣,更凸顯了它在眾多黃帝陵冢中的獨尊地位。

  三、新鄭黃帝故里是黃帝文化研究的重點地區

  前節已述及黃帝三處重要活動遺跡的論定情況,現再就這三處重要的黃帝活動遺跡在黃帝文化研究中所處的地位進行比較評述。

  黃帝曾邑的涿鹿城,雖然黃帝曾統率部族在那一帶征討炎黃部族與蚩尤部族,並大獲全勝,完成了統一黃河中下游諸部落氏族的歷史性業績,還合符釜山,被諸侯們尊為天子,這些史實與現仍留存的相關遺址當然是研究黃帝文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涿鹿城遺址離首都北京很近,使它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但正如史籍所載,黃帝在該城駐留時間不長,合符釜山後,不久即遷往有熊,即今之河南新鄭市。同時,自北魏以來,該城已不再是縣級以上行政區劃之治所,降為了普通城鎮,迨至現代,即1982年王北辰教授前往考察時,甚至淪為僅有4戶居民的荒僻村落,因而後世之朝廷,地方官府以至學者士紳很少前往祭祀。上述狀況顯然對其開展黃帝文化研究有一定的限製作用。

  陜西黃陵縣之黃帝陵,儘管現代還有學者著文論及並非西漢時之原初黃帝陵所在④,但究因自唐中期後即已列入朝廷祀典,到了近代,到黃陵縣之黃帝陵進行祭祀,已成為激發中華民族團結奮起的重要活動。現在仍然是政府舉行公祭黃帝的重要場所,可見其地位十分尊崇。因而該處在研究黃帝文化,特別是祭祀文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究因是中古時期論定的,附近區域有關黃帝活動的傳説與遺跡不很豐富,所以在黃帝文化研究方面既有其優勢所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新鄭黃帝故里,既是黃帝長期活動之所在,更是其建邦立國之地,史籍記載延續不斷,斑斑可考;附近地區有關黃帝的活動遺址遺跡眾多,有關黃帝的傳説故事經群眾口耳相傳,世代不絕,與相關遺跡交相映證,更為生動傳神。如再將相鄰的新密市等地的與黃帝相關的古代城址及活動遺跡、傳説故事等多種與黃帝文化有關的累加起來,內容就更為豐富多彩。這一切正反映著新鄭地區黃帝文化底蘊的深厚,因而也就成為當今研究黃帝文化最主要的地區。現正開展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4個重點發掘研究的考古遺址,有3個就分佈在新鄭附近地區,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為了承擔起並完成好深入研究黃帝文化的重任,我認為新鄭市應有開闊的視角與博大的胸懷,與相鄰的兄弟市縣聯繫,通過共同努力,聯絡海內外的專家學者,有組織有計劃地將這項研究活動開展下去。在推出這次研討會上奉獻出的《黃帝故里故都歷代文獻匯典》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後,不斷推出更具深度與力度的新的研究成果,使黃帝故里新鄭由歷史賦予她的黃帝文化研究重點地區,進展成為研究黃帝文化的重鎮!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