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黃帝文化

中華民族的根在中原

發佈時間:2011-12-07 09:03:09

  就陜、魯、冀、甘、豫等五地區資料的比較試論黃帝的誕生和建都地

  李學勤《古史、考古學與炎黃二帝》:“黃帝的區域比較清楚,傳説他都于新鄭,這個地點剛好在中央的中央,所以黃帝可以代表中原地區是很清楚的。”

  戴逸《關於河洛文化的幾個問題》:“新鄭是黃帝的出生地,黃陵是黃帝的墓葬,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就是在河洛之東,河洛之西,那麼中間是黃帝活動的地區,這是顯然的。”

  徐旭生《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皇甫謐説少典配附寶生黃帝于壽丘,又説壽丘在魯東門外,實在,魯國本為‘少昊之墟’,是東夷集團的大本營,華夏集團的黃帝絕不能生在那裏。”

  張豈之《黃帝與陜北黃土高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渭水注》條雲:黃帝生於天水。這是一條孤證,遍閱有關文獻,沒有其他材料證實酈道元的天水説。”

  近年來,陜西、山東、河北、甘肅和河南等地,都宣傳他們那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或建都地。因而,他們那裏也就成了中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從廣義上説,凡是遠古先民們在其居住地,創造文明的地方,都應是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從狹義上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誕生和建都之地,應是中華古代文明發祥的核心地區。本文試圖根據各地現有的資料,從古代歷史文獻、黃帝活動遺跡、民間傳説故事、考古資料、自然地理環境、天文資料、地方名物、姓氏起源以及歷史上的認同感等十多個方面,對上述五個地區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以企得出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結論。

  一、陜西北部的黃土高原是軒轅黃帝的墓葬地

  首先看古代歷史文獻,其中包括明、清、民國和當代的《陜西通志》、《中部縣誌》、《黃陵縣誌》等,沒有關於黃帝誕生或建都于陜北黃土高原的記載。陜西有學者①為“黃帝族主要活動於陜北黃土高原”提出三條根據:一是那時“各地”的氣候較現在濕潤;二是這裡有“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存”,“尤其是橋山及其周圍,仰韶文化極為豐富”;三是“少典族原居住在陜甘交界處”等。這三條根據中,前兩條在華北地區普遍存在,不是陜西所獨有,第三條説少典族曾在這裡居住,沒有任何歷史文獻記載和事實根據。其二,陜北黃土高原很少有黃帝活動遺跡。文獻記載,黃帝到過陜西華山。《史記・封禪書》説:“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到過陳倉。《陜西通志》(雍正本):“姚睦雲:‘黃帝都陳倉,非宛丘’”(一説陳倉在河南淮陽縣)。至於黃帝陵,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説:“黃帝崩,葬橋山。”又在《封禪書》中説,黃帝沒有死,升天了,這裡葬的是黃帝的衣冠。關於這一點,清雍正十三年《陜西通志・陵墓》是這樣記述的:“橋山在中部縣東北二里。其山形如橋,沮水環之,即黃帝葬衣冠之所。”清雍正三年蔣廷錫《圖書整合》:“中部縣上古橋陵在城北山上。世傳軒轅黃帝鑄鼎成,乘龍升天,其臣取衣冠葬於此。” 

  民國年間《陜西新省志》也説:“陵曰橋陵,沮水環之,黃帝葬衣冠之所。”其三,關於軒轅黃帝的民間傳説故事,90年代以前陜西出版的《軒轅黃帝傳説故事》②和《黃帝傳》③等,都説黃帝出生於“新鄭的軒轅之丘”。可是,這幾年出版的書都紛紛改為出生(起源)于陜北黃土高原或黃陵縣沮水畔的“降龍峽”了。陜西編寫的民間故事雖多,但很少與歷史記述黃帝在當地的活動遺跡相關聯。其四,從考古資料看,陜西確實有不少仰韶文化遺址。據新編《黃陵縣誌》,黃陵縣有12處仰韶文化遺址,最大面積48萬平方米,最小0.5萬平方米,可惜只是一些零散的陶器等,沒有什麼大規模或高規格的建築。其五,自然地理環境。正如陜西一位研究炎黃文化的學者所説:陜北黃土高原群山連綿,溝壑縱橫,如果在石器時代,陜北高原的自然環境象今天的丘陵溝壑,禿嶺疲僻,風沙出沒,則遠古時期的人,實難生存。其實,可以想像五千多年前,陜北黃土高原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也不會比現在好多少,即是比現在“濕潤”,也決不會産生像黃帝這樣征服萬國部落的強大部族。我們知道,一個強大部族的崛起必須以先進的生産力和雄厚的物質基礎作保障。試想,在一個群山連綿,溝壑縱橫,禿嶺疲僻,風沙出沒,人煙稀少的環境中能夠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嗎?這是決不可能的。近來有人以黃帝土德稱王,説黃帝是因黃土而稱黃帝。陜北是黃土地,因而黃帝族就起源於陜北,孰不知黃河流域的土壤都是黃色,河南黃河岸邊的土色也不比陜西差。其六,古人常以天文劃地域,即天上什麼星座對應地上什麼區域。以“十二次”分野,陜北為“首鶉”星所主。以“五緯”分野,《周禮・春官・大宗伯・疏》説:“五緯,即五星,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大(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鎮星。”漢劉向《説苑物辨》也説西方為“太白(金星)”所主。以“五帝”(星宿)分野,《周禮・天官・大宰・疏》説:“五帝者,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嚇�,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光紀。”《辭海》引緯書説,西方是“白帝名招拒”所主。以“五行”分野,《淮南子・天文訓》説:“東方木也,其帝太�;南方火也,其帝炎帝;中央土也,其帝黃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准此而言,陜北當為“少昊帝”所主。以“三台”分野,《摘輔象》説:“以九州繫於三台。”“上臺”二星主西方,“中臺”二星主中央,“下臺”二星主東方。《唐大衍歷》説:“得四海中丞泰階之政者軒轅也。”又説:“三台分係九州,軒轅星對中臺。”陜北為“上臺”二星所主,與軒轅星無緣。其七,地方名物也是考證黃帝族起源地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古代歷史文獻中,僅有《史記・五帝本紀》中“黃帝崩,葬橋山”的“橋山”和《陜西通志》中:“黃帝都陳倉”(寶雞)的“陳倉”的記述。其他見於史書記載的名物有黃帝陵、黃陵縣(1944年由中部縣改為黃陵縣)、黃帝廟、黃帝手植柏,黃帝的腳印、仙臺等。這些地方名物都與黃帝的出生和建立所謂“橋國”無關。其八,與黃帝族有直接關係的姓氏起源,是考證黃帝是否誕生於此地或在此建都的依據之一。與黃帝族直接有關的姓氏有少、有熊、熊、能、公孫、姬、軒轅、軒等,但是這些姓氏都不起源於陜北黃土高原。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有人據文推尋姬水所在,以為“周代姬姓族長期居住渭水流域,史載甚明。作為姬姓族之祖的黃帝,是否也住在同一地區呢?按族係淵源,應當如此。”進而説“有極大可能,姬水即渭水……”④這種推尋無異於緣木求魚。我們以為要追尋姬水所在,只有採用順藤尋根,追本求源的辦法,縱觀姬姓族史,才不至於因一時一地而障目。即從周代姬姓族向上追朔姬姓族的始祖。姬姓族的始祖所居地,最有可能是姬水所在地。據《史記・周本紀》,周代的開國君是姬發。宋《軒轅黃帝傳》説他是黃帝的十九世孫。姬發的父親是姬昌(即西伯文王),祖父是季歷,曾祖父是古公��父。從古公��父至姬昌四代居住在陜西岐山東北的周源,即今岐山縣北。這是周代姬姓國號起源地。那麼能不能説自古公��父以後這支姬姓族居住在岐山下的渭水流域,這裡就是姬姓族的起源地呢?顯然不能。因為這支姬姓族並非本地所産,而是從異地遷來。因此,還必須向上追朔。古公��父以上,依次為公叔祖類、亞圉、高圉、公非、毀逾、差弗、皇仆、慶節八代,一直居住在豳地,即今陜西旬邑。旬邑不在渭水流域,而是在涇水之北。慶節往上朔,其父公劉、祖父鞠、曾祖不�共三代,居住在弘化縣,即今甘肅慶陽縣。不�的父親是后稷。后稷,名棄,周人姬姓尊他為始祖。其實他並不是真正始祖。他居住在邰地,即今陜西的武功縣一帶,亦在渭水流域。再從后稷上朔,后稷的父親是帝嚳,帝嚳初居於辛,即今河南商丘縣南,後又建都于亳,即今河南偃師。《國語・晉語上》曰:“周人�E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顯然周人姬姓又是以帝嚳為自己始祖的,而帝嚳所居地商丘和偃師縣恰在河南嵩山的一東一西。再上朔,帝嚳的父親是�f極,祖父是玄囂。《路史・疏仡記・黃帝》曰:“玄囂姬姓,降居��水,生帝嚳,是為高辛氏。”��水一説在河北元氏縣,一説即今河南沙河。玄囂的父親是軒轅黃帝,居或者説生於“軒轅之丘”,建都有熊。軒轅丘和有熊具在河南新鄭。《國語・晉語》説:“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史記・索隱》説:“其姬姓青陽當為玄囂,是帝嚳祖本與黃帝同姬姓。”顯然,黃帝才是周人姬姓族的真正始祖。而這個姬姓族始祖既然誕生、成長和建都于有熊,這個姬姓族的族源,自應在有熊,即今河南新鄭,而陜西渭水流域的周人姬姓只不過是黃帝所傳兩支姬姓(一支為黃帝妃所生蒼林,蒼林降居北狄,即今蒙古一帶)中玄囂這一支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而已。因此,在陜北黃土高原尋找姬水,肯定是徒勞的。其九,歷代人對陜北黃土高原的認同感,據陜西提供的資料,漢高祖、漢武帝等曾到陜北中部縣橋山,元朝泰定皇帝曾下令保護黃帝陵,從明代朱元璋下昭“禦制祝文”開始祭黃陵至今,所有祭文、碑刻、詩文、題字等,其中包括陜西新編印的《歷代祭黃帝陵詩詞選》130多首詩(其中漢、唐、南宋八首不是為黃帝陵而寫),只説黃陵縣有黃帝陵、黃帝廟、手植柏、黃帝腳印、沮水和仙臺等,沒有提到黃帝生於或建都于陜北黃土高原。這就是説,歷代人只認同陜北黃土高原是黃帝的墓葬地。

  二、黃帝生於山東壽丘之説缺乏根據

  其一,不少歷史文獻説黃帝生於山東壽丘。最早提出黃帝生於山東壽丘的是皇甫謐。《水經注》卷一十七引皇甫謐雲:“〔黃帝〕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外。”歷代文獻表明,在皇甫謐提出“黃帝生壽丘”500多年之前,史書已經明確記述黃帝是哪人。戰國《竹書紀年》説黃帝“居有熊”,戰國《世本》以及漢代《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都説黃帝“居軒轅之丘”。“有熊”和“軒轅之丘”的所在,歷代史學家都認定是在河南省新鄭縣。自皇甫謐提出山東壽丘説之後,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宋劉恕《通鑒外記》、羅謐《路史》、《軒轅黃帝傳》、《晉書》、清徐文靖《竹書紀年統箋》等,都隨之附和。但是這種記述缺乏根據。《國語・晉語》説:“昔少典娶于有�f氏,生黃帝、炎帝。”漢代焦延壽《焦氏易林》説:“黃帝,有熊國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少典怎麼可能娶了有�f氏女,從有熊國跑幾百公里到海岱地區“太昊族”的居住地生下黃帝呢?正如上古史專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説時代》中所説的那樣:“魯國本為少�之墟,是東夷族的大本營,華夏集團的黃帝絕不能生那裏。在周成王‘殘奄’(魯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勢力沒有到達山東的痕跡。”其實,當皇甫謐提出山東壽丘説之後,當時的史學家王嘉在《拾遺記》中就針鋒相對説:“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清代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引明代太常少卿鄭環説:“黃帝少典之子,生於新鄭之軒轅丘,非生於兗州之壽丘也。”郭袁恒在《歷代帝都考》也説:“黃帝生於壽丘(開封府新鄭)”。其二,史書很少記載黃帝在山東曲阜一帶的活動,只説黃帝統一萬國之後,曾東達于海,到過泰山、東萊等地。其三,山東曲阜很少有黃帝的民間傳説故事。其四,從考古文化看,山東魯地則屬大汶口文化,與黃帝時期的仰韶文化風貌不同。其五,從地理環境看,山東曲阜縣在“第三級臺地”地區,正處於黃河下游平原地帶,在洪水浩蕩的年代裏,下游平原地區根本無法長期定居龐大的部落。其六,依天文而言,以“十二次”分野,山東曲阜一帶則為壽星所主。以“五帝”分野,據《周禮・天宮・大宰》引唐賈公彥疏説,天有五帝,地有五土,山東屬東方,為“蒼帝靈威仰”所主。以“五緯”分野,《史記・天官書》説:“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據漢劉向《説苑物辨》所釋山東當為“歲星”所主。以“五行”分野,《淮南子・天文訓》説:“東方木也,其帝太�”,山東曲阜為“太�帝”所主。以“三台”分野,山東曲阜為“下臺”二星所主。山東曲阜上對星座都與黃帝、軒轅等星座不相干。其七,地方名物方面,據古代歷史文獻和舊《曲阜縣誌》記載,山東曲阜除皇甫謐説“壽丘”外,還有“聖祖軒轅”降生的“延恩殿”和宋、金兩次改廢的“仙源縣”等。其八,姓氏起源方面,與黃帝有直接關係的姓氏,都不起源於山東曲阜縣。其九,在對黃帝的出生地認同感上,不少人依據皇甫謐、張守節等説,認同山東曲阜是黃帝出生地,但認同的詩文、碑刻、祭祖等很少。

  三、河北涿鹿是黃帝戰蚩尤的一個大戰場

  其一,沒有古代歷史文獻記載黃帝出生於河北一帶。但是,近年來少數學者撰文⑤,説黃帝族起源於河北涿鹿一帶。其根據是部落或部落方國,一般都是依高山、大河或都城之名而為其名稱。有熊部落是因地處熊耳山脈周圍而得稱“有熊”,而河北桑幹河流域的陰山余支有熊耳山。這種説法,從古代歷史文獻中找不出任何根據。史書記載,黃帝除在河北涿鹿戰蚩尤和統一萬國之後又北到涿鹿縣西北合符釜山外,沒有關於黃帝族在這裡的熊耳山建立有熊國和誕生在這裡的所謂“軒轅丘”的記載。因河北有個“熊耳山”就引出一個“有熊國”之説,很不可靠,因為熊耳山很多,最有名的莫過於河南盧氏縣的熊耳山,即《尚書・禹貢》所記:“道洛至熊耳。”在河南新鄭一帶不僅有熊耳山(清嘉慶《密縣誌》記述密縣東南有熊耳山),還有熊耳河,都屬古有熊之地。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和台灣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張光遠的《從考古展現黃帝時代的中國文明》、台灣三軍大學出版的《中國歷代戰爭史》等所繪圖都將有熊國標在了河南新鄭名下。這是就文獻講。其二,就黃帝活動遺跡看,據1994年涿鹿縣新編《涿鹿縣誌・黃帝文化》記載,黃帝的遺跡有涿鹿、軒轅城、阪泉、黃帝泉、八卦村、土塔、定車臺和橋山黃帝陵等,沒有遺跡表明黃帝誕生在這裡。這裡的“軒轅城”不過是黃帝戰蚩尤時的一個臨時“城邑”,而不是黃帝即位定都之所。這個問題,在唐代李泰的《括地誌》中説得再明白不過了:“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許多史書記載黃帝沒有在涿鹿定都,《禦批歷代通鑒輯覽》雲:(黃帝)國于有熊即新鄭……誅蚩尤于涿鹿。帝自涿鹿還,諸侯鹹尊帝為天子,以代神農氏,因有土德之瑞,色尚黃,故號曰黃帝。”《綱鑒易知錄》説:“(黃帝)國于有熊(在今河南新鄭)……誅蚩尤于涿鹿。軒轅自涿鹿誅蚩尤還,天下諸侯共尊為天子,以代神農氏治天下。”新出版的《涿鹿縣誌》説,黃帝在涿鹿戰蚩尤時,是以涿鹿為北都,以新鄭為南都,在戰勝蚩尤之後,成“為宗主領袖──中央帝時,他們以新鄭為都。”其三,從民間傳説故事來説,據新編《涿鹿縣誌》,這裡僅有黃帝戰蚩尤的故事,如“黃帝練兵”、“黃帝避難上七旗”、“黃帝巧擺八卦陣”、“黃帝智戰蚩尤”等。其四,從考古文化看,這裡仰韶文化遺址很少,據持河北説的學者介紹,在熊耳山一帶僅有“三關、三營、莊窠、蔣家梁等”遺址,而涿鹿縣只有“下沙河遺址”,面積僅5萬平方米,所説黃帝涿鹿城僅有新石器時代殘陶等,沒有説明是仰韶或是龍山文化。由此看來,五千年前,涿鹿地區很可能處於仰韶文化的邊緣地帶。其五,就自然地理環境來説,遠古時的涿鹿一帶處於張北高原和冀北山區,氣候條件較差,雖有桑幹河等,但與中原相比,仍是一個相當荒漠的地區。從這裡考古發現很少有仰韶文化遺址以及這些遺址內涵貧乏和文化發展水準相對低下就足以説明瞭這一點。其六,從天文方面講,按“十二次”分野,河北涿鹿一帶為“大梁”星所主;以“五帝”分野,則為“北方黑帝汁光紀”所主;以“五緯”分野,則為“辰星”(水星)所主;以“三台”分野,則為“上臺”二星所主;以“五行”分野,“北方水也,其帝顓頊”,為黃帝之孫顓頊所主。其七,從姓氏來説,與黃帝有直接關係的姓氏都不起源於此。其八,從地方名物來説,很少有地名、風物與黃帝有直接關係。如前所述,僅有“黃帝城”(“軒轅城”)、黃帝泉、黃帝廟、八卦村、土塔和橋山的軒轅陵等。其九,從歷史的認同感方面説,古代的詩文、碑刻等,僅只認定黃帝戰蚩尤時曾“邑于涿鹿”,是黃帝戰蚩尤的一個大戰場,也是“黃帝崩,葬橋山”的黃帝陵之一。

  四、黃帝生於甘肅天水説難以成立。

  最早提出黃帝生於甘肅天水的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南安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城東七十里軒轅谷。皇甫謐雲生壽丘,丘在魯東門北,未知孰是。”由此看來,酈道元也不知黃帝生於何處。黃帝是否生於甘肅天水,首要條件看那裏是否有熊氏和少典氏居地,沒有資料表明,這裡是有熊氏和少典氏居地。二是從資料看,黃帝很少在這裡活動。三是這裡沒有黃帝在這裡誕生的民間傳説故事。

  五、河南新鄭是軒轅黃帝誕生和建都立國地

  晚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黃節在他的《黃史・種族書》中説:“吾種族之來,先於黃帝,黃帝生於中州,既欲窮祖國所自出……濟東海,入江內,取緣圖,濟積石。”據此而言,黃帝族當起源於中州。

  首先,看古代歷史文獻記載。歷代史書都説軒轅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生於軒轅之丘”,“都于有熊”。那麼“有熊”和“軒轅之丘”在何處?關於“有熊”之所在,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説:“黃帝有熊國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史記・周本紀・正義》:“《括地誌》雲:‘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帝王世紀》:“(黃帝)授國于有熊。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水經注》:“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其後,唐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李泰的《括地誌》、宋羅泌的《國名記》、劉恕的《通鑒外記》、《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和歷代的《河南通志》、《開封府志》、《新鄭縣誌》以及現代權威性的辭書《辭海》、《辭源》、《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漢語大詞典》等,都記述河南新鄭是古有熊國或有熊之墟。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在始祖山中華聖地建設促進會成立大會上講話》説:“新鄭作為‘有熊氏之墟’和作為‘少典氏之國’,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經《史記》和《史記三家注》等書記載下來,應該説,兩千年左右的時間裏沒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證據來懷疑這一點。”關於軒轅黃帝的誕生地問題,戰國的《世本》(西元前約300年)和西漢的《史記》(西元前約140年)、《大戴禮記》都説黃帝“居軒轅之丘”。與皇甫謐同代的王嘉在《拾遺記》中説:“軒轅黃帝出自有熊國。”宋《太平禦覽》、王欽若《冊府元龜》等也説黃帝居有熊國的軒轅之丘。明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修地方誌以及由皇帝親自“禦批”或“奉敕”之作,都記述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地方誌類有天順五年《大明一統志》,成化和嘉靖年間的《河南總志》、《河南通志》;“奉敕”和“禦批”之作有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的《歷代通鑒纂要》、刑部主事王世貞的《禦批王風洲綱鑒會纂》和《新刊通鑒輯要》,袁了凡的《禦批歷代資治綱鑒》、王鳳洲的《綱鑒合編》、顧錫疇的《綱鑒正史約》和陸應陽的《廣輿記》等等。清代的就更多了,代表清中央和省、府、縣的地方誌有乾隆二十九年和嘉慶重修本《大清一統志》,順治十七年、雍正九年、光緒二十八年的《河南通志》,康熙三十四年《開封府志》,順治十六年、康熙三十二年和乾隆四十一年的《新鄭縣誌》等;奉皇帝昭書之作有乾隆三十三年大學士傅恒、劉統勳、尹繼善,協辦大學士尚書阿裏袞、劉倫,戶部尚書于敏中,刑部尚書舒赫德編纂,供乾隆皇帝禦覽的《禦批歷代通鑒輯覽》、《乾隆禦批綱鑒》、著名史學家吳乘權的編年體通史《綱鑒易知錄》、郭袁恒的《歷代帝都考》、段長基的《歷代統紀表》、陳鐘珂的《歷代紀年》、王在鎬的《帝王甲子紀》、陳逢衡的《竹書紀年集證》、嚴富俊的《易知錄摘要類編》、王儉心的《歷代帝王紀年表》、萬健安的《歷代帝王年表》、蔣廷錫的《(欽定)古今圖書整合》以及蔡方炳的《廣輿記增訂》等等,一致記述黃帝生於河南新鄭的“軒轅之丘”。民國年間有方寶觀、方毅等23名學者編纂的《中國人名大辭典》、徐相任的《中華列聖紀》、臧勵和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方毅和傅運森等78位學者編纂的《辭源正續編合訂本》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具有影響的有《辭源》、《辭海》、慕容翊的《中國古今姓氏辭典》、張習孔的《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楊劍宇的《中國歷代皇帝錄》、王萬邦的《姓氏詞典》、謝鈞祥的《中原尋根》等。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一些史學家大都認定河南新鄭是黃帝的誕生地,如中華文化研究所林尹、高明主編的《中文大辭典》,鄭梁生、吳文星的《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楊湯銘的《最新世界人名大辭典》、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台灣中央大學教授汪清澄《黃帝的貢獻和影響》等。關於黃帝在河南新鄭建都的記載,更完整、更系統。戰國《竹書紀年》説:“黃帝軒轅氏,元年即帝位,居有熊。”晉皇甫謐《帝王世紀》:“(黃帝)有聖德,授國于有熊。鄭也,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西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新鄭縣,古有熊之所都也。”唐李泰《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杜佑的《通典》:“新鄭縣……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以下有宋鄭樵的《通志》、羅謐的《路史》、歐陽�氳摹隊叩毓慵恰貳七韭砉獾摹痘�古錄》,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王欽若的《冊府元龜》,明清的《一統志》和《河南通志》、《河南總志》、《河南新志》以及其他歷史著作,如陳逢衡的《竹書紀年集證》、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徐文靖的《竹書紀年統箋》等等⑥。從歷史文獻記載可以看出,認為新鄭是古有熊國,黃帝誕生於有熊國的軒轅之丘,並在此建都,其資料是豐富的、系統的、完整的。其二,從黃帝族的活動遺跡看,在以新鄭和周邊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它的週邊區,目前所見的史書記載黃帝活動遺跡有40多處:中心地區有有熊(《竹書紀年》)、軒轅之丘(《史記》、《大明一統志》)、軒轅故里(《林則徐日記》)、黃帝故都(《通典》)、黃帝飲馬泉(《古今圖書整合》)、黃帝避暑洞(《通志》)、黃帝城(《新鄭縣誌》)、黃帝登具茨山(《莊子》、《漢書・地理志》)、大隗山(《太平禦覽》)、風後頂(《莊子》)、大鴻山(《欽定)古今圖書整合》)、力牧臺(《河南通志》)、黃帝遊西太山(《玄女兵法》)、《韓非子・十過》)、黃帝拜黃蓋童子處(《漢書・地理志》、《抱朴子》)、黃帝飲馬泉(《名勝志》、《古今圖書整合》)、黃帝口(《新鄭縣誌》)、黃帝禦花園(《河南通志》)、講武山(《密縣誌》)、摩旗山(《密縣誌》)、臥龍臺(《河南通志》)、軒轅門(《密縣誌》)、摩旗穴(《密縣誌》)、雲岩宮(《河南通志》)、崆峒山(《河南總志》、《古今圖書整合》)、太仙山(《河南總志》、《古今圖書整合》)、黃帝三女冢(《徐霞客遊記》)、軒轅宮(《河南通志》)、首山(《史記》)、�a山(即密岵山,《山海經》、《穆天子傳》)、嵩山(《水經注》)、少室山(《史記・封禪書》)、軒轅山(《隋書地理志》、《通典》)、河洛(《河圖挺佐輔》、《竹書紀年》、《尚書・中侯》)、河洛壇(《水經注》)、倉帝城(《禪通記》);新鄭週邊遺跡有荊山(《史記》、《通鑒》)、鑄鼎原(《史記》、《一統志》)、靈寶黃帝陵(《通鑒外記》、《歷代陵寢備考》)、王屋山(《通典》)等⑦。這些遺跡充分表明,黃帝活動的中心地區在中原。其三,新鄭一帶有許多有關黃帝的民間故事,如《黃帝出世》、《三帝下凡》、《修黃城》、《黃帝城》、《雙龍寨》、《黃帝選妻》、《嫘祖養蠶》、《酋長比武》、《風後頂》、《訪賢》、《四十五里軍馬營》、《觀獸臺》、《玄女廟》、《黃帝治國》、《倉頡造字》、《黃帝避暑宮》、《黃帝尋見大隗神》、《黃帝訪道》等等。 

  新鄭的這些民間故事有一個明顯的特點,絕大多數都與黃帝及其臣子活動的遺跡有關。另一個特點是,這些故事已構成一個黃帝傳説集群,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在其他地方則是少有的。其四,關於黃帝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據考古學家許順湛在《文明的曙光》一書表述,在河南僅見於著錄但尚且不完全統計的仰韶文化遺址有260多處。在討論河南新鄭及其周邊地區的仰韶文化之前,首先應該了解一下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因為它是仰韶文化的源頭,或者説是前仰韶文化。裴李崗文化是因其首掘于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村而得名。新鄭及周邊地區有許多裴李崗文化遺址,從發掘情況看,在八九千年前這裡的居民已進入了以原始農業為基礎的文明社會。在新鄭南的賈湖遺址中,已經發現龜甲、獸骨和石器上契刻的符號──原始文字和出土16支七孔骨笛等。這比同時期稍晚陜北的老官臺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和山東的侯李文化要先進得多。河南的仰韶文化,特別是新鄭北的大河村文化遺址不僅出現了排房,分間房子等,它出土的彩陶比其他地區花樣多,繁縟精美,而且還有太陽、月亮、日珥、星座和六角星等。在大河村的附近,已經出現黃帝時期的故城。其城址殘留西墻60多米,北墻殘留230多米,城墻高3米,寬5~6米,折角地方寬8米,用方塊板築法修建而成。這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仰韶故城遺址。在河南濮陽,還出土有蚌殼擺塑龍形和虎形圖案。黃帝統一萬國之後,以“龍”為圖騰在這裡得到印證。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新鄭的唐戶遺址,面積達54萬平方米,已出現高層次的房屋建築,有低級的水泥地面,出土包含有裴李崗、仰韶、龍山、殷商、西周和東週六個時期長達六千年之久的文化層,而且內函極為豐富,實為罕見。其五,從地理環境方面講,河南正處於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過渡地帶。黃河以北有東北──西南的太行山,黃河以南有秦嶺東延部分的小秦嶺、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就新鄭及其周邊地區而言,正處於河南中部、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北靠黃河,南濱潁淮,西依嵩嶽,東臨黃淮大平原,地貌類型齊全,繁雜多變,河流縱橫,資源豐富,氣溫適中,糧豐林茂,是孕育和催生像黃帝族這樣強大部落的理想之所。其六,在天文方面,按“十二次”分野,唐《大衍歷》:“鶉火,大火,豕韋為中州,其神主于嵩丘,填星位焉。”新鄭為鶉火星所主;以“五帝”分野,《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唐賈公彥《疏》:‘中央黃帝含樞紐。’”《辭海》引《晉書・天文志》:“黃帝坐在太微中,含樞紐之神也。”《禮記・月令》:“〔季夏之日〕中央土,其日戊已,其帝黃帝,其神后土。”,由此觀之,黃帝星座是中央之神,是主天下之中──中州的。以“五緯”分野,《周禮・春官・大宗伯》:“《疏》:五緯,即五星……中央鎮星。”《淮南子》:“中央土也,其神為鎮星。”《甘石星經》曰:“鎮星主嵩高山。”《荊州佔》:“鎮星出東方三百三十日,而夕伏西方,三十日而復晨見東方,其行歲填一星,故名填星。”清乾隆年間《新鄭縣誌》:“土曰填星,位於嵩丘,為中州之域。縣在中州嵩山東一百六十里,考五星之分野屬填星。”《月令》曰:“季夏盛德在土,其帝黃帝”。高誘曰:“黃帝以土德王天下,死托祀于中央之地。”由此看,黃帝為土星,又謂鎮星,又謂填星,亦曰地候,是中央之神,是主中州的。而新鄭正位於中州之中。以“五行”分野,《淮南子・天文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五行”中,土為本,居中心地位,神祗為黃帝。新鄭為“天下”之中,自然亦為黃帝所主。以“三台”分野,唐《大衍歷》曰:“三台分係九州,軒轅星對中臺,二星下為有熊墟,縣正有熊氏故都。”又雲:“得四海中丞泰階之政者,軒轅也。故為有熊氏之墟。”後晉劉�d《唐書・天文志》:“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南陽漢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可見軒轅星也是主中州的,下正對有熊之墟新鄭。因此,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星野考》有40多次關於其他行星“犯”、“歷”、“入”、“至”、“見”軒轅星以及由此引起的所謂天象變化或災異的記載。

  其七,地方名物方面,新鄭一帶的地名山川獨具特色,有許多地名和風物都與黃帝和他的臣子相關。僅見於史書記載的有26處,有以黃帝活動遺跡為名的,如有熊之墟、軒轅丘、軒轅故里、黃帝口、黃帝飲馬泉、黃帝禦花園、黃帝避暑洞、軒轅宮、軒轅廟、講武山、摩旗山、摩旗穴、臥龍臺、軒轅門、黃帝宮、大仙山、黃帝城、倉帝城、黃帝三女冢、黃帝陵、鑄鼎原等;有以黃帝及其臣子之名得名的(一説為黃帝及臣子因地名而得名),如軒轅山(軒轅)、大隗山(大隗)、風後頂(風後)、太山(太山稽)、大鴻山(大鴻)、力牧臺(力牧)、常先口(常先)……。其他如少典墳、少典祠、常先口、力牧峰、黃帝女兒梳妝檯、風後城、觀獸臺等等。其八,河南新鄭與黃帝直接有關係的姓氏有公孫、少、有熊、熊、能、姬、軒轅、軒等。公孫姓,據《元和姓纂》和《路史》載,黃帝初為公孫,從其父少典為姓。少典為有熊國君,姓公孫。少姓,出自少典,據《姓解》卷一:“少,古帝少典之後。《禮》:‘有少連,漢有方士少翁。’”有熊姓,據《姓源韻譜》載,有熊在今河南新鄭,為黃帝之都,黃帝號有熊氏。熊姓,據《説古道今話姓名》:“相傳黃帝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縣),又稱有熊氏,後代稱為熊氏。”能姓,據《説古道今話姓名》:“《百家姓》中有姓‘能’的,‘能’的初文就是‘熊’字。”今新鄭有熊姓、能姓。姬姓,據孫作雲《周先祖以熊為圖騰考》:“黃帝族以熊為自己的圖騰。史書載黃帝姓姬也當與熊有關……姬即大跡之義。近人考證,‘大跡’就是熊的足跡。”新鄭古為有熊國,以熊為圖騰,據此姬姓當源於新鄭。又據,古傳新鄭之��水即為姬水,黃帝以姬水改姓姬,姬姓當源於新鄭之姬水。軒轅姓,據《元和姓纂》載,史稱黃帝“生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縣),故曰軒轅氏。”軒姓,據《黃帝本行記》,軒姓源於軒轅氏,為黃帝軒轅氏之後。其九,歷代對黃帝故里的認同,除上述大量歷史文獻記載黃帝誕生於軒轅之丘和建都有熊外,還有歷代政府、仕宦名人和文人墨客等,或建墓祠、或朝拜、或咏記、或碑刻等,認定河南新鄭是黃帝故里、故都。最早是在新鄭東能莊(熊莊)建熊冢(少典墓),其後為西漢在新鄭縣城北關建“軒轅故里祠”,于具茨山建“軒轅廟”,于��水河(古傳為姬水)岸建“少典祠”。唐代前建“雲岩宮”(黃帝宮),明嘉靖五年修“黃帝三女冢”,重建“軒轅宮”……。詩文方面,有寫新鄭為有熊國的,如清劉耀《大隗晴嵐》:“有熊肇域此山隈,間氣嶙峋接上臺。曙色不隨塵世去,晴嵐日日帶雲裁。”有寫黃帝誕生地軒轅丘的,如明柴�睢洞筅笄璣啊罰骸耙荒ㄇ嗌餃牖�屏,軒丘層岫插長空。滿傾玉�懈杞鷴疲�剩有煙雲凈曉風。”有寫黃帝都城的,如清馬平泉《登新鄭鳳凰臺》:“見説鳳凰曾此遊,而今鳳去跡還留。松盤嶺際千重老,山走雲端數點浮。鄭相祠荒生碧草,軒黃城斷牧黃牛……”有寫黃帝在此建宮殿的,如明李攀龍《咏天仙宮白松三首》其一首:“軒轅宮裏試新粧,縹緲連枝入帝鄉。玉骨不緣能化石,冰肌那得更生香……”文章方面,有王士正《蜀道驛程記》:“初六日,晨發禹州,暮抵新鄭……縣,故軒轅有熊氏國,鄭滅鄶,徙居此,曰新鄭。”清《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七年二月二日,戊辰,晴……又二十里新鄭縣,有軒轅故里及歐陽文忠公墓碑……”新鄭有10多種碑刻記述新鄭是有熊國、軒轅丘、黃帝故都及其在新鄭的活動等,這也是全國所獨有的。金人劉文饒《修德觀問道碑記》:“鄭,古有熊之國,黃帝所都。”明正德丁醜年(1517)重修太清觀志:“河南路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清康熙五十四年縣令許朝柱于縣城北關立“軒轅故里”碑,清梁道奐《古槐行》:“軒轅城在茨山麓,故國從來多喬木。”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軒轅故里大殿碑記:“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址,乃當年故址。”道光二年《重修新鄭縣文廟碑記》:“新鄭為軒轅黃帝故都,文明肇啟有自來矣。”清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楊佩璋為其姻弟周莼浦寫的墓誌《清封奉直大夫五品銜候選訓導周君莼浦及德配和宜人墓誌銘》記述:“君諱時照,字春圃,號莼浦,軒轅故里人也……宜人素性好善,于修廟一事,尤極注意。

  以故軒轅故里、茨山書院……無不慷慨捐資助款……居軒轅之故里兮,實無忝于帝鄉……”題詞方面,李學勤題“中華文明,軒轅故都”,中國古都學會名譽會長、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題“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組長黃景略題“黃帝故里,文明起源”,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為河南新鄭題詞“軒轅故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周谷城題寫:“軒轅黃帝故都”,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朱學范題碑“有熊氏之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屈武題“軒轅丘”等等。近年來,有大批海內外炎黃子孫,前往河南新鄭尋根拜祖。

  六、結語

  我們説,對於事物的認識,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是最簡單最科學的方法。同類事物的優與劣,正確與錯誤,只要通過對比分析,就很容易鑒別出來。上述五個地區資料的類比,是縱向的。現在,我們不妨就黃帝的出生地和建都問題來個橫向比較。①關於黃帝的出生地問題,從古代歷史文獻看,陜北黃土高原和河北涿鹿都沒有記載黃帝出生在那裏。甘肅天水説要晚得多,而且是孤資料,多數史家不認可。山東曲阜和河南新鄭,都有大量的古代歷史文獻記載。而這兩地相比,則河南新鄭的資料更豐富、更系統、更完整。從戰國的《竹書紀年》、《世本》至今2000多年,史書一直記述黃帝“居有熊”、“居軒轅之丘”和“誕生於軒轅之丘”。而山東壽丘説,只是到晉代皇甫謐才首次提出。這大約是在西元270多年,要比河南新鄭的有熊和軒轅丘説晚500多年。對於皇甫謐的壽丘説,許多史學家持否定態度。②關於建都地問題,河北涿鹿有黃帝戰蚩尤時的臨時“北都”。河南新鄭,無論是國史,地方誌、野史或其他私人著述,都記述黃帝“都于有熊”。③關於黃帝及其臣子的活動遺跡比較,在陜西文獻只記述黃帝到過甘肅的崆峒山和陜西西部的陳倉(一説陳倉在河南淮陽)。河北涿鹿黃帝活動遺跡,如前所述,有涿鹿城、涿鹿、阪泉、土塔、定車臺、黃泉等。山東曲阜的黃帝活動遺跡史書幾乎沒有什麼記載。而河南新鄭及其周邊地區就不同了,僅見於史書記載的就有40多處。④關於民間故事傳説,陜西整理了不少民間故事傳説,但大多都缺乏歷史依據。河北涿鹿的民間傳説很少。山東曲阜則更少。而河南新鄭則極為豐富,而且從黃帝的出生、建都和活動等,是系統的完整的,絕大多數都是有歷史依據的。⑤關於考古資料的比較,我們不妨看看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可以清楚的看到,仰韶文化的密集區在河南的鄭州(新鄭)至陜西的西安之間的黃河流域,在河南地區,如前所述僅見於著錄的就有260多處,而且就文化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水準的先進而言,都處於領先地位。其中標誌性的進步是在河南“城市”和龍虎圖案的出現。而陜北黃土高原和河北涿鹿的仰韶文化,則處於仰韶文化的邊緣地區,很可能是中原仰韶文化的輻射,或者是中原仰韶文化的子文化。山東曲阜沒有仰韶文化。⑥關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比較,歷史告訴我們,原始社會早期,先民們主要依靠採集、漁獵生活。而河南新鄭的裴李崗文化遺址發掘之後,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在八九千年前,在河南新鄭一帶已率先進入了以原始農業為基礎的農耕時代,而漁獵、採集只是生産的輔助活動。這個時期的自然地理環境對於先民來説,就是看能否提供安居之地和豐富的農業資料,包括土地、土壤、水利和氣候等。農業資源豐富,就能為部族提供豐厚的物質基礎,部族就興旺發達,反之亦然。現在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地形圖》,陜北黃土高原和河北涿鹿,雖也屬於“二級臺梯”,但它仍處於高原山地地區,高山縱橫、土地貧瘠,風沙四起,氣候條件較差,雖可避免洪水襲擊,但是缺乏發展農耕的自然條件。山東曲阜,屬於“三級臺梯”,是大平原,處於黃河下流兩岸,洪水浩蕩,連長期安居都不可能,更不要説發展農業生産力。然則河南新鄭一帶就不同了,正處於“二級臺梯”的第三階臺級,也就是高原地向平原的過渡地帶,背靠伏牛山,左有黃河,右有潁淮,中間河流縱橫,農業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是先民們安居和發展農業生産的理想之所。⑦關於天文方面的比較,以“十二次”、“五帝”、“五緯”、“五行”、“三台”等星座所主區位相比,只有“黃帝”和“軒轅”、“土星”等主中州。中州為“天下之中”,新鄭位於中州之中,難怪古人很早就在新鄭立有“天心石”。⑧關於地方名物的比較,見於史書記載的,陜北僅有黃帝陵、黃陵縣、黃帝廟、黃帝手植柏,沒有黃帝誕生的名物。山東曲阜僅有壽丘。而河南新鄭則很多。⑨以姓氏而言,陜北黃土高原、河北涿鹿、山東曲阜都沒有與黃帝有直接關係的姓氏起源的記載。而與黃帝有直接關係的姓氏,幾乎全部出自河南新鄭。⑩就歷史的認同來説,陜北黃土高原人們只認同那裏有個黃帝陵;河北涿鹿則認同黃帝戰蚩尤時那裏是一個大戰場,黃帝曾臨時在那裏建都;山東曲阜,雖有認同,然可信度很小,只有對河南新鄭的黃帝誕生於“軒轅之丘”和“都于有熊”的認同是系統的、一貫的。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