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黃河文化

炎帝介紹

發佈時間:2011-12-07 09:07:05

1

炎帝神農氏【炎帝的傳説】
    炎帝,姓姜。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 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衝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 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 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幹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 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傳説中的上古帝王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稱為炎帝。繼女媧後為天下共主,傳説是農耕和醫藥的發明者,又創造五弦瑟,開始蠟祭和市場。自他以後中國進入農耕社會.據《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載:“神農氏,姜姓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母曰女登,女媧氏之女,�瀋窳�而生,長于姜水,號歷山,又曰烈山氏”。據《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載:“神農炎帝,有媧氏之女安登,為少典妃,�瀋窳�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禪位與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勰疚�耜,揉水為耒,耜耒之利以教天下,故號“神農”。據《司馬負・三皇本紀》載:“太昊伏羲氏,日月象其明,龍河馬圖神其應,��陰陽之秘,奧八卦爻象之先,配干支,作甲子。歷象以興嫁娶,正姓氏而大婚伊始,代結繩(指燧人氏結繩記事,代者接代也,燧人氏四傳無懷、葛天、女媧至伏羲,繼承基業),為禮道重人倫,作二十五�t之瑟,龍師紀官。始庖廚,倡六獸,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諸臣分理于下。嗚呼,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因為當時為禪通紀十九氏時代,故伏羲氏禪位於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開炎帝之盛也”之論。綜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為一個人。據《辭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別名,給以充分認可”。《辭源》又解:《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從此句之意也説明瞭,朱襄氏受伏羲氏禪位而有天下,故記載“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據《古史考》載:“陳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給以明確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陳(指陳州)。又據《寰宇記》載:“柘城為朱襄氏之邑”,給以指明瞭地點,在當時的陳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縣,在縣城東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當時屬陳州轄區,而現在屬商丘,故曰:“炎帝神農氏都于商丘。”據《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歲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蠟合萬國之享民重農功。以其神于農業,故曰神農。神農之教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蠶以為天下先。”據《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載:“味草木之滋作方書以療疾(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辦其君臣佐使之義,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風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於此未嘗敢一日自遺也。後遷于曲阜,卒于茶鄉,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後臨魁六帝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亂,而不能制,有公孫軒轅孰能擒之哉”。炎帝神農氏,儘管後來遷于曲阜,卒于茶鄉,因為他對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而德高望重,卒後人們把他運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後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來,口碑至此,豐碑至此。

    傳説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于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後,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傳説在寶雞民間和官方流傳經久不衰。寶雞市區和南郊常羊山建有炎帝祠、炎帝陵,海內外炎黃子孫每年清明節和農曆七月七舉行盛大祭祀紀念活動。

    姜氏族為西戎族一支,原為遊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陜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説獨苗族),雙方因部落髮展而發生長期衝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説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 (阪泉,今京郊延慶境內的阪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説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所謂涿鹿中原,源出於此。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也是一個部落聯盟,《路史》説70世(一説17世)而有天下,《春秋命歷序》説一共傳8世,520年,或522年,或《易緯稽覽圖》的540年,而8世的名字在由神農開始在《山海經》、《帝王世紀》、《路史》不一致,一般認為最後1世名字是參盧,即帝榆罔,禪位黃帝後被封到潞,參盧之後叫“潞子嬰兒”。這裡在春秋時代是赤狄潞子國。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在越南15世紀《嶺南摭怪》中的《鴻龐傳》,和官方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一》記載,神農的三世孫帝明南遊至無嶺,遇見一位仙女,生子名祿續,封為涇陽王,以治南方,國號赤鬼國(包括現在的越南)。涇陽王和洞庭君的女兒生子名崇攬,封為貉龍君,就是百越的始祖,史稱甌貉國,即越南史上最早的朝代鴻龐朝。

【炎帝的貢獻】
    炎帝對中華民族的生存繁衍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制耒耜,種五穀,奠定了農工基礎。耒耜的使用和種五穀,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遊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二、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據《帝王世紀》載,神農“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為嘗百草,一日之間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與大自然,與疾病作鬥爭中,為後世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立市廛,首辟市場。據《周易?係辭下》載?神農"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我國貨幣,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原始人本無衣裳,僅以樹葉,獸皮遮身,神農教民麻桑為布帛後,人們才有了衣裳,這是人類由朦昧社會向文明社會邁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樂百姓。據《世本?下篇》載,神農發明瞭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後來叫神農琴。神農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這種琴發出的聲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農之和,能使人們娛樂。

    六、削木為弓,以威天下。神農始創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獸的襲擊,有力地打擊了外來部落的侵犯,保衛了人們的生命安全和勞動成果。

    七、製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發明前,人們加工處理食物,只能用火燒烤,有了陶器,人們對食物可以進行蒸煮加工,還可以貯存物品,釀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炎帝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

    炎帝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報,不貪天下之財,而天下共富之。智貴於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義,不賞而民勤,不罰而邪正,不忿爭而財足,無制令而民從,威厲而不殺,法省而不煩,人民無不敬戴。

    炎帝炎帝還是我國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種五穀,教民醫藥,教民制陶、繪畫,教民弓箭、獵獸、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樂、舞蹈,還教民智德。可見,炎帝時期,德、智、體、美得到了全面重視和發展。

    炎帝炎帝對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創業精神,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造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華後裔在與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擺脫愚昧和野蠻,追求先進與文明。這種精神使華夏民族獲得了高度的團結和統一。

    至於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沒有定論,事實上炎帝是一個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遠古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改造自然集體智慧的集中體現。在今天,“炎帝”和“黃帝”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被載入世界文明的史冊,中國人也稱為“炎黃子孫”。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