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嵩山文化

歷史文化

發佈時間:2011-12-08 09:31:23

    遠古時代,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女媧補天、伏羲畫八卦、二郎擔山趕太陽等眾多

    神話傳説,在嵩山地區都留下了迴響的遺跡。距今9000年到7000年的裴李崗文化在嵩山地區有43處遺址,數量之多,分佈之密為全國之冠。距今4500年到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在嵩山地區更是星羅棋佈,王城崗、八方遺址、潁陽遺址、楊村遺址、君召南洼遺址分別是全國和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時期,人文始祖黃帝誕生於嵩山余脈鳳後嶺下的軒轅丘,戰勝蚩尤建功立業,一統華夏后定都于嵩山腳下。唐堯、虞舜的重大政治活動在嵩山地區的也很多,堯晚年數次到登封箕山拜訪許由,留下了箕山、潁水、洗耳泉、飲牛坑、許由冢等文化遺存,後來帝堯巡狩陽城,並以百歲之高齡駕崩于嵩山腳下的登封陽城。舜帝傳説曾到登封負黍城經商和到嵩山訪賢大禹。

  大禹身為崇伯鯀之子,繼承父親未竟的治水大業。十三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為把嵩山南麓的洪水疏導入黃河,他即化為力大無比的黃熊開鑿軒轅關,並和妻子約定聞鼓餉夫。一次涂山嬌發現大禹身化黃熊的秘密,遂化為巨石,並石破北方而生啟。現仍屹立在登封市區周圍的啟母石、漢三闕正是這一歷史事件的明證,而嵩山主體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兩個妻子涂山嬌、涂山姚分別居住其下而得名。

  距今4000年到3000年,嵩山地區是夏商週三代立國的中心,禹都陽城,啟都陽翟、斟尋、湯都西亳、商都鄭州、東都洛邑環嵩山而立,一舉奠定了嵩山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可取代的中心地位。周武王滅紂後,在太室山祭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封禪活動。歷代帝王不斷遊歷嵩山,留下了不少佳話。西元前110年,漢武帝禮登嵩山,拜謁啟母石後,率眾自東邊登上一座山峰,聽到大呼萬歲之聲時,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語,有大臣就獻媚恭維説:這是中嶽山神在迎接您。漢武帝當下龍心大悅,於是就命名這座山峰為萬歲峰,並在峰上建萬歲亭,在峰下建萬歲觀。同時,命令祠官大規模增建祭祀中嶽山神的太室祠,並劃山下三百戶居民設立崇高縣,免除一切賦稅、徭役,專門奉命祭祀岳神。從此,山呼萬歲就成為一個成語沿用了幾千年。北魏太和十八年(495),孝文帝巡幸嵩山,親作《祭嵩高文》,致祭中嶽。

  唐高宗一生和嵩山關係密切,在皇后武則天的陪同下曾三來嵩山。永隆元年(680)唐高宗第一次遊歷嵩山,他親謁少姨廟、嵩陽觀、啟母廟,拜訪了著名道士潘師正,併為其建隆唐觀、精思觀、尋真門、仙遊門。永淳二年(683),唐高宗和武則天再次光臨嵩山,他們遊幸奉天宮、少林寺,派人祭祀嵩嶽、少室、箕山、具茨山等。弘道元年七月,唐高宗下詔當年十一月封禪嵩嶽,並在嵩山極頂峻極峰上修建了圓徑五丈、高九尺的登封壇,在城西少室山下萬羊崗上修建了封祀壇。不久唐高宗車駕幸臨嵩山奉天宮,準備來年封禪中嶽,但不久就因身體不豫而下令罷封。大周女皇武則天對嵩山情有獨鍾,一後曾八次遊歷嵩山,前三次都是陪同唐高宗而來。西元696年,當她第四次駕臨嵩山時,她登封中嶽的大願終於得償。一向把嵩山作為精神寄託的武則天,在這裡向世人展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概。聖歷二年(699)春,武則天第五次動身駕幸嵩山,這次她撰文並行書了大周升仙太子碑。聖歷三年四月,武則天再幸嵩山三陽宮避暑,五月癸醜,因武則天疾病康復,遂宣佈大赦天下,並改元久視,大宴群臣于石淙河,並命隨從的太子李顯、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內史狄仁傑等16名隨臣各賦應制遊石淙詩一首。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遊幸嵩山,並夜宿少林寺方丈室,當天晚上寫下一首詩作:明日瞻中嶽,今宵宿少林,心有六禪靜,寺據萬山深,樹古風留籟,地靈夕作陰,應教半岩雨,發我夜窗吟。然後,他又遊歷了會善寺、嵩陽書院、中嶽廟、峻極峰,臨走時,乾隆還將越南貢品9只玉如意賜于中嶽廟道士收藏保存,作為震山之國寶,專供每年祭祀之用。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