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週知,嵩山是三教的策源地,對三教的形成和傳播都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嵩山是三教合一體現最為完美的地方。
1、佛教
東漢初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首先在東漢都城洛陽和地處京畿的中嶽嵩山落跡,並且開始由洛陽、嵩山地區向全國傳播。永平十四年(西元71年),明帝下令,在風景如畫、清靜幽雅的嵩山玉柱峰下,為迦葉摩騰、竺法蘭建造大法王寺。“此為佛教傳入中國後專為佛教建寺之始。”��同時,明帝劉莊為了使佛教在中國得以傳播,特許陽城候(今登封告成)劉峻落髮出家。劉峻出家是“ 嵩山度僧之始也”,從而為佛教在嵩山乃至全國的傳播與發展拉開了帷幕。
嵩山地區繼法王寺創建後,興起了建造佛寺的高潮。北魏太和八年(西元484年),大德沙門生禪師,隱顯無方,沉浮嵩嶺,創建嵩陽寺。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天竺高僧跋陀建少林寺于少室山陰。永平年間,北魏宣武帝元恪詔令馮亮、僧暹與河南府尹甄琛視嵩嶽形勝之處興建佛寺,遂監造了嵩高道場寺。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520年),又將建於永平二年(西元509年)的宣武帝靈臺行宮改建為閒居寺(隋仁壽元年改名嵩嶽寺)。正光二年,為安置明練公主創建了明練寺,後因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出家於此改名永泰寺。北魏滅亡後,孝文帝在嵩山積翠峰下的離宮也成了澄覺禪師的精舍,隋開皇五年被賜名會善寺。
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禪學重心在嵩山,少林寺的興建加速了嵩山為中國禪法重心的形成。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和二祖慧可在嵩山傳承大乘禪法影響很大。達摩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五乳峰上的山洞裏面壁九年,後來將衣體傳付二祖慧可。這其中傳説的成分較多,史實是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526年),達摩為了弘揚大乘佛法,不辭艱險,航海來到中國,先到了廣州,次年到金陵,與梁武帝蕭衍論佛法所談不契,於是渡過長江北行,輾轉來到了嵩山少林寺。達摩倡導的是一种經過革新的獨具特色的禪法,以“壁觀”法門為中心,以壁觀教人 “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現在嵩山少林寺外的“面壁洞”、“卓錫井”、 “煉魔臺”、和寺院內的“立雪亭”,就是菩提達摩和他的嫡傳弟子慧可傳承大乘禪法的遺跡。��
北魏末年天下大亂,禪宗二祖慧可離開少林寺,我國北方禪法重心由嵩山向外地轉移,嵩山佛教開始走入低谷。直到隋朝嵩山佛教才又出現新的轉機。同時,楊堅“選沙門中德業灼然(著)者,置菩薩僧一百二十人”,少林寺慧遠法師、洪遵律師皆在其列。隋煬帝大業年間,群雄紛爭,歷史把嵩山少林寺僧推向了以武參政的道路。在唐、鄭兩軍決定勝負的柏谷莊大會戰中,少林寺僧志操、惠陽、曇宗等,“率眾以拒偽(鄭)師,抗表以明大順,執(王世)充侄仁則以歸”,使唐軍轉敗為勝,為大唐帝國的建立和鞏固立了大功。唐太宗李世民“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尉”,對參戰有功的十三名武僧各有封賜,其中曇宗和尚受封“大將軍僧”。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當政期間,大多高僧雲集嵩山,中國禪宗五祖弘忍的兩個大弟子道安國師、禪宗“定門之首”法如禪師相繼歸山,大力傳播菩提達摩的大乘禪法。後來,中國佛教禪宗南北分爭,北宗大通神秀的嫡傳法嗣普寂和南宗大鑒慧能的嫡傳法嗣凈藏,都相繼來到嵩山會善寺,各傳其法,於是嵩山少林寺、會善寺成了中國禪宗南北分爭的重要場所之一。
義凈法師少時仰慕高僧法顯、玄奘等西天取經的高風,也歷時二十四個春秋到西天求法。回國後到嵩山作了少林寺主,並於長安四年(西元704年)在嵩山少林寺建造戒壇。時隔十多年後,唐開元五年(西元717年),一行禪師和元同律師,在嵩山會善寺共同建造五佛正思惟戒壇。
宋哲宗元元年(西元1086年),在北宋王朝的支援下,首次把曹洞禪法傳入嵩山。報恩禪師融會三教,又借助北宋權貴的支援,在少林寺傳法數年,使曹洞宗風在嵩山各寺院大行其道。金末元初,我國北方曹洞禪法大宗師萬松行秀和他的弟子們,使得曹洞禪法在嵩山弘揚光大。元世祖忽必烈于西元1245年欽依雪庭福裕住持嵩山少林寺。雪庭福裕從萬松行秀參禪十年,住持少林寺時,大大振興了嵩山佛教。他還在太原、西安、和林、燕京、薊縣另外建造了五座少林寺,並排定了少林曹洞弟子的七十個輩號。嵩山廣大僧眾稱讚他“曠復嵩山,如祖師再出世”,故稱之為中興之祖,認為其功可比開山祖師。雪庭福裕住持少林,開闢了嵩山地區佛教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
明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為諸王(子)選僧師,宗泐薦嵩山法王寺僧道衍為燕王朱棣師。建文元年(西元1399年),僧道衍積極策動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師”。朱棣即帝位,論功行賞,道衍居首。嵩山佛教在明代始終保持穩定興盛的原因,除此原因外,還有後來一些高僧能夠應天順民有直接關係。小山宗書、幻休常潤、無言正道和寒灰慧喜,還有月空、邊澄等參與戍邊平倭的少林武僧,他們都“以武參政,強兵護國”,從而得到明王朝的支援,明朝對少林寺住持的人選和任用也非常慎重。嘉靖三十二年(西元1498 年),倭寇大舉進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朝廷徵調少林寺僧兵參加平倭戰爭。時隔四年之後,嘉靖皇帝欽依釋儒兼備的小山宗書為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代方丈。他在少林寺大開法席,四方學徒蜂涌而至,聽其講經説法的擠滿了法堂,嗣其法不計其數。後來無言正道禪師住持少林,共住持少林三十一年,被稱為“僧中之傑”,不僅名動京闕,還成為北方禪宗的首領。正是因為這些名僧在嵩山地區講經説法,有明一代,佛教才在嵩山地區持續繁榮。��
清朝時,少林寺在政治上失去了最高統治者的支援。永熙五年(西元1666年),少林寺第二十八代方丈彼岸寬禪師圓寂,繼任者也未得到清廷的任職文牒,少林歷史上傳承了數百年的“欽命住持”制度至終止。雍正十三年(西元1735年),清廷撥款重修了嵩山少林寺。乾隆之後,少林寺的衰落更加明顯,往日統領天下禪宗的“天下第一名剎”的地位也不斷下降,唇亡齒寒,嵩山其他寺院也繁華不再。
2、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嵩山也有很大關係。在道教形成以前,嵩山地區就有很多神仙活動。嵩山東部的浮戲山有個山洞,叫神仙洞,古代稱為“崆山洞”,相傳是神仙廣成子居住之處,軒轅黃帝曾來此向廣成子問道。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不滿父親的政策,居別宮修道,後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後在嵩山北麓緱山駕鶴升仙。秦代宮女毛女得道,往來于嵩華之間,常棲于嵩山。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始祖張道陵在嵩山修煉“黃帝九鼎,太清丹經”,後來才入蜀創立五斗米道,從一定意義上説,嵩山也是道教的發祥地。
二千年來,嵩山地區是道教傳播的重鎮。嵩山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屬山脈緱山是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七十福地。歷史上大多著名道士都曾在嵩山修煉,浮丘公、王子晉、李八百、張道陵、成公興、寇謙之、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吳筠、劉道合、邱處機、王常月等,有的長期在嵩山修道,有的先在嵩山修道後成就了一番道業。北魏時,嵩山道士寇天師自稱太上老君親授他天師之位,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於是他改革了五斗米道,增加了一些新科儀,稱為“新天師道”。隋唐時,道教上清道茅山宗移居嵩山傳道,其第十代傳人潘師正還多次受到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召見。金朝時,王重陽的弟子邱處機來到嵩山傳道,當時道徒朝拜者絡繹不絕,邱處機開創了道教叢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區佔據了統治地位。清代嵩山道士王常月在全真教門日衰的情況下,重振教門雄風,成為全真教創教以來公開傳教的第一人,被後世道徒譽為全真道“中興之主”。道教在嵩山的重要道場有中嶽廟、老君洞、崇唐觀、三官廟、峻極宮、九龍聖母廟等。
漢魏兩晉時期,嵩山道教有兩支,即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傳説二張都是輔佐漢高祖劉邦開創漢業立有汗馬功勞張良的後世子孫。張道陵的天師道,源於嵩山,創于巴蜀,後又在嵩山得到傳播和發展。張角初信黃老,熹平年間創立太平道,徒眾達數十萬人,後來發動了黃巾起義。嵩山地區的潁川是黃巾起義的發源地之一,黃巾起義失敗後,嵩山道教徒涉嫌慘遭迫害,劉根被殺害,左慈被追殺得脫後逃往東吳,在天柱山省悟道妙,傳道于葛玄,葛玄傳道于鄭隱,鄭隱又傳道于葛洪。西晉時,著名道士鮑靚曾官至南海太守,晉惠帝永康中在嵩山石室中修道,後在石壁在發現天文大字,此文後為《太上洞神經》所本。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西元440-450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共同支援下,自稱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為法”,制訂樂章誦誡新法,“專以禮度為首”,佐國扶命,代張陵為天師,被稱為北天師道。這些改革使官方道教從形式到內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實。
隋唐之時,嵩山成為道教的中心。茅山派第十代宗師王遠知對其弟子潘師正説:“嵩山乃汝修真之地,當亟還也。”於是潘師正就在嵩山逍遙谷隱居傳道。潘師正清靜寡欲,隱居嵩山逍遙谷修道二十餘年。上元三年(676年),唐高宗幸東都,禮嵩嶽,召見了潘師正。調露二年(680年)高宗又幸逍遙谷潘師正居所,敕於此建隆唐觀。永淳元年(682年),潘師正羽化于嵩山隆唐觀,時年九十八歲,“高宗及天后追思不已,贈太中大夫,謚體元先生。”唐聖歷二年(696年),由司功王適撰寫,司馬承禎書丹和《唐默仙中嶽體元先生太中大夫潘尊師碣》刻立在嵩嶽逍遙谷隆唐觀中,此碣文石刻至今尚存。潘師正有弟子18人,司馬承禎和吳筠皆開元名道。與潘師正同時隱居嵩嶽的還有著名道士劉道合。唐高宗聞其名,敕令于其隱所置太乙觀以居之,並召入宮中,以禮尊之。
宋代時,嵩山道教持續發展,雖比唐代較為遜色,但也是歷史上的興盛時期。宋太祖乾德元年(西元963年),趙匡胤為中嶽神製作衣、冠、劍、履,中嶽神著衣戴冠的風俗一直相沿至今。開寶六年(西元973年),宋太祖敕修中嶽廟,還下詔讓縣令兼任廟丞,政教合一,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嵩山道教的發展。太平興國八年(西元983年),宋太宗趙光義贈五嶽奉號,名中嶽之神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並按時派遣官員致祭。經過唐宋兩代的大加修整,中嶽神規模宏大,曾有“飛甍映日,傑閣聯雲”之稱。中嶽廟和供奉真宗禦容像的崇福宮遂成為宋代嵩山地區道教的兩大重鎮。
南宋與金對峙時期,道教內部宗派紛起,金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王重陽創立了以道教為主、兼融儒釋的全真道。金末元初,全真道傳入嵩山地區。王重陽的弟子、嵩陽世族丘處機曾在嵩山地區傳教,崇福宮有通碑刻記錄了他在嵩山傳教的史實。元代時,丘長春的弟子尹志平和李志常,順應時勢,派遣著名道士喬志嵩到中嶽嵩山,以應蒙古利用宗教教化中原漢民之意。喬志嵩來到嵩山,入居邱祖曾修道過的崇福宮,他一邊修道傳教,一邊重建崇福宮。於是全真道風大盛,有徒眾數百,嵩山大崇福宮恢復成了名副其實的道教叢林。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國家加強了對宗教的管理,設道會司于崇福宮,管理嵩山道教事務。成化八年(1437年),道會司改設在中嶽廟,這時僅嵩山南麓就有道徒近千人。清代統治者重視佛教,對道教採取了抑制政策。嵩山道教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受到了極大冷落。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主張崇尚自然和清靜無為的哲學。道教設定的人生終極目標是修仙飛升。貴己重生,澄心寡欲,服食金丹,性命雙修,成仙證真,成了道教徒的日常生活。
3、儒學
儒學是以孔子為宗師,以四書五經為經典,以仁義禮智信為基本思想的學術體系。春秋戰國時,嵩山地區盛行的主要是法家文化。登封人管仲,是法家學説的先聲人物。管仲的思想也為儒家所稱道。他和鮑叔牙的交誼被稱為“管鮑之交”,被後世儒家當作“義”的典範。實際上,嵩山地區早就醞釀發酵了儒學思想。在儒學産生之前,堯、舜、禹、湯、周公等先賢在嵩山地區有大量敬天保民的活動,而這些人物正是儒學推崇的“道統”聖人。春秋初期,鄭國潁谷封人、潁考叔被稱為“純孝伯”,一直被後世儒家所推崇,現在登封境內還有很多考叔廟、考叔祠。
儒學在嵩山地區取得真正的正統地位是在宋代,宋代極力想恢復儒學的權威地位,以儒家的倫理綱常為核心內容,為封建統治服務。宋明理學自稱是孔孟後學,但在其哲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不僅有儒學的正統思想,而且也有佛道思想的痕跡;韓愈的道統説、李翱的復性説是理學的重要思想來源。
宋代嵩山地區儒學傳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書院教學。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特有的重要教育形式,它是以私人創辦為主,教學、研究、藏書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真正具有聚徒講學性質的書院至五代末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發展為較為完備的書院制度,成為中國傳統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嵩山地區從書院一興起,就創立了嵩陽書院。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首,始建於五代後唐時期,當時進士龐式在這裡聚徒講學,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賜額太室書院並頒賜九經書疏,自此大大顯揚于天下。後來,理學家程灝、程頤在此講學,使嵩陽書院成為理學尤其是洛學的重要傳播基地。北宋時,嵩陽書院的名師,除二程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司馬光、范仲淹、王曾、韓維、呂誨、范純仁、李綱、朱熹等大儒,他們的講學活動,使儒學尤其是宋代理學在嵩山地區更為廣泛傳播。
明清時,程朱理學在嵩山地區仍佔據統治地位。明朝中葉,登封縣令侯泰重修嵩陽書院,並建二程祠。至此,嵩陽書院完全官學化,每月初一,縣官親臨考試學生,對成績差的學生實行體罰。省按察司還不定期到書院巡視,發現學生成績過差,還要分別降低縣官和教官的薪俸。由於有這樣嚴的制度,書院諸生學習經史、六藝的風氣大振。明末嵩陽書院學生焦子春、崔應科、劉景耀、常克念等中進士後,分別任少卿、部政、督堂、推官。清初,“崇儒重道”的思想文化政策使理學迴光返照,出現了孫奇逢、湯斌等大儒。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登封知縣葉封重修明末毀於兵火的嵩陽書院,在明代書院故基東南,重建學堂三楹,不久葉封調任京職。康熙十六年(1677年),當代名儒、少詹事、登封籍人士耿介無意官場,遂回故里重修嵩陽書院。他還將田産200畝捐給書院,又墾荒130畝作為校産,以其收入作為辦學經費。在他的帶動下,省學道吳子云、林曉英等也競相捐獻田地達1570畝。耿介先生主持嵩陽書院教學三十餘年,並在嵩陽書院建先賢祠,祭祀二程和朱熹,後又建麗澤堂、觀善堂、博約齋、敬義齋、仁智亭、川上亭等,大大改變了嵩陽書院的面貌。嵩陽書院至此又得以復興,耿介親自執教,傳經授業,人稱“嵩陽先生”,他還聘請中州名儒竇克勤、李來章、冉覲祖、張沐、湯斌、張度正、孫淦、焦賁亨等來嵩陽書院授學。從此,嵩陽書院文風大振。康熙辛卯年,河南省在開封開科選拔舉人,按錄取名額,一縣不足一人,而嵩陽書院就中了五人。有清一代,嵩陽書院又成了傳播程朱理學的重要基地。
五千年中國文化,儒學思想前後統治中國思想界兩千多年,它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以孔孟為代表的前期儒學和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後期儒學。理學的産生和發展把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而以嵩陽書院為中心的嵩山地區是理學傳播的重要基地,在理學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過程中功不可沒。
嵩山文化中的武術文化、醫學文化為大家耳熟能詳,黃帝文化、河洛文化等也是嵩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嵩山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也獨具特色,這裡不再贅述。嵩山天下奧,奧在文化的古老和厚重。有專家説過,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誠哉斯言。嵩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是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 發動機和孵化器,這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嵩山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無愧於“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等一連串美譽。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