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天地之中

八項十一處遺産

發佈時間:2011-12-12 09:17:16

中嶽廟

  中嶽廟即指嵩山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它背倚黃蓋峰,北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紅墻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莊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漢三闕

  即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是一種特殊的石雕藝術。

  太室闕是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東漢時期,闕身四面有人物、動物、建築物等50余幅畫,形態生動,線條流暢。另有隸篆銘文,是研究我國歷史的寶貴資料,也是書法雕刻藝術中的珍品。

  少室闕在登封縣城西6000米處的少室山下,闕上銘文敘述了大禹在古時治理洪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啟母闕在萬歲峰下,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在闕的東北面,聳立著一塊幾丈高的石頭,名為“啟母石”。相傳大禹治水之事感動上蒼,玉皇大帝施展法術,讓禹成為一個開山鑿渠的大力士。

會善寺

  會善寺位於嵩山積翠峰下,山清水秀,林深谷幽,花木蔥郁,正是這樣一個納嵩山之靈氣的勝地,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

  

    為魏孝文帝(471~499年)離宮,正光元年(520年)復建閒居寺。隋開皇五年(585年)改名嵩嶽寺,後隋文帝賜名會善寺。唐武則天巡幸此寺拜道安禪師為國師,賜名安國寺,並置鎮國金鋼佛像于寺內。唐代增建殿宇、戒壇、塔,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如元同、凈藏及天文學家一行等皆出於該寺。五代時于嵩山琉璃戒壇納法,又名“封禪寺”:後梁時廢。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賜名“嵩嶽琉璃戒壇”、“大會善寺”。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5年)又賜名“萬壽禪寺”。

  會善寺造化了一位佛教史上著名的得道壽星──道安禪師。道安禪師俗壽128歲,歷經隋唐兩朝八帝,因比其師五祖弘忍還年長20歲,便贏得了“老安”的美名。道安的長壽是因為他謙讓的美德和寵辱不驚的心態。道安和神秀同拜弘忍為師,弘忍也最看重他們兩位,曾説“學人多矣,唯秀與安……今法要當傳,付此二子,吾無憂哉!”當道安國師察知弘忍祖師有意傳法于他們二人後,就推美于神秀,別的同學勸他時,他卻反過來勸説同學們:“山澗樹下,難可厭舍。豐石足以枕依,香泉足以澡漱,與道而漫,不樂何求。”並乾脆離開祖師而雲遊。道安雲遊至中嶽嵩山後,看到會善寺清幽靜謐,環境幽雅,就高興地説:“是吾終焉之地也。”於是就長住下來。這一住就是45年,其間雖然武則天多次躬親禪窟,徵至輦下,待以師禮,欽重有加,但他道行精深,安之若素,寵辱不驚,傳法不輟,高壽而終。如此德高望重,堅守精進,不愧為佛門巨子。其熠熠星光,光耀韆鞦。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陽,故名,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創建於484年(北魏太和八年),605(年年隋大業年間)更名為嵩陽觀。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5進,廊廡俱全。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西元484年)時,時稱嵩陽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佈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致,大方不俗。嵩陽書院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麓洞書院並稱我國四大書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産大會2010年8月1日審議通過,將中國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建築群包括: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少林寺建築群三處(塔林、初祖庵、常住院),會善寺,嵩陽書院,中嶽廟和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嵩嶽寺塔。嵩陽書院名列其中。

  嵩陽書院環境幽美,為讀書勝地。書院內建築佈局保持著清代前的風格,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共有五進院落組成。首為先師祠,供奉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後為講堂,講堂後為道統祠,最後是藏書樓。兩側配房原為“程朱祠”、書舍、學齋等。院內廊房墻壁上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題字留言,其內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部分建築。嵩陽書院歷朝並置有學田,以充書院費用。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岳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這裡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清雅靜謐,乾隆皇帝遊歷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我國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書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名。山色溪聲留宿雨,菊香竹韻喜新晴。初來豈得無言別,漢柏陰中句偶成。”清高宗弘歷于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十月一日遊嵩陽書院時曾賦詩以讚。

  嵩山地區自古就是儒家學派活動的重要地區,這裡有嵩陽書院、穎書院、少室書院、南城書院、存古書院,其中最顯赫的為嵩陽書院。

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嶽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西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嶽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

  嵩嶽寺始建於北魏永平二年(西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離宮,後改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西元520年)改名閒居寺。隋仁壽二年(西元602年)改名嵩嶽寺。唐武則天和高宗遊嵩山時,曾把嵩嶽寺改作行宮。現在塔前的山門和塔後的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近代改建。

  嵩嶽寺塔塔高37.6米,底層直徑10.16米,內徑5米余,壁體厚2.5米,由基臺、塔身、15層疊澀磚檐和寶剎組成。塔基隨塔身砌作十二邊形,臺高0.85米,寬1.6米。塔前砌長方形月臺,塔後砌磚鋪甬道,與基臺同高。該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兩段塔身,中間砌一週腰檐作為分界。其中下段高3.59米,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較簡單,僅在四正面有門道;上段高3.73米,為全塔最好裝飾,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門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門與下段門道通,券門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門楣,其餘八面各砌出一座單層方塔形壁龕,各轉角處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層密疊的重檐,用磚疊澀砌出,檐寬逐層收分,外輪廓呈拋物線造型,其意匠顯然來自中國的重樓,其內部則是一個磚砌大空筒,有幾層木樓板。最高處有磚砌塔剎,通高4.75米,以石構成,其形式為在簡單臺座上置俯蓮覆缽,束腰及仰蓮,再疊相輪七重與寶珠一枚。該塔塔心室作9層內疊澀磚檐,除底平面為十二邊形外,余皆為八邊形。塔下有地宮。

  嵩嶽寺塔的輪廓線各層重檐均向內按一定的曲率收縮,輪廓線非常柔合豐圓,飽滿韌健,似乎塔內蘊藏著一種勃勃生氣。塔體通刷白色,高高聳出於青瓦紅墻綠樹之上,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燬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除了河南鄭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經考據後證明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位於福建的少林寺,被稱為“南少林”。關於南少林所處地點,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種説法。另有1976年版電影;特別是1982年版李連杰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少林寺塔林

  塔林,位於河南省 登封縣 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佔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230余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後,把他們的骨灰或屍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少林寺塔林現有232座塔,佔地面積l.4萬多平方米。歷經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 建築群。塔的層數不同,一般為一至七級,高度約在l5米以下,造型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有柱體、椎體;有直線形、拋物線形;有瓶體、.喇叭形。種類繁多,形態奇妍,這些塔是各歷史時期的代表作。

  少林寺塔林現存除一個唐朝的普通塔,一個宋朝普通塔和一個年代不詳的普通塔外,其祭的全部都是個人塔。

  其中唐“法玩禪師塔”是塔林中最古老的一座磚塔,坐落在塔林西北部,建於唐貞元七年(791年),係方形單層單檐式磚塔,高8米。除塔門、塔剎和塔銘用青石雕成外,通體皆用水磨磚砌造而成,塔門用高浮雕的手法,裝飾著飛天、嬪伽等古典圖案。

  元“照公和尚塔”在塔林中部,建於元至元五年(1339年)。這是一座單層密檐式磚塔,疊檐五重,造型秀麗,塔背面有石銘一方,銘文為日本國僧人邵元撰文並書丹。

  塔林是一座宏偉的建築群,既是研究我國建築史、藝術史和宗教史的珍貴寶藏,又是國內外參觀旅遊者的遊覽勝地。

初祖庵

  往少林寺西北行2公里,就到了五乳峰下的初祖庵,這是為紀念達摩始祖面壁而修建的,所以又名面壁庵。該庵修建於北宋年間,以豐富多樣的石刻而著稱。初祖庵內有大殿、山門、千佛閣等建築,其中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