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天地之中

天地之中電視專題片解説詞

發佈時間:2011-12-12 09:14:41

  2010年7月31日北京時間上午7時35分。巴西首都巴西利亞。聯合國第34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會場。 與會世界文化遺産評審委員會委員全員舉手表決,一致通過登封嵩山“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接著境頭轉到登封,早已在各大廣場的翹首等待結果的民眾,聽到勝利的消息後,頓時間,歡聲笑語、彩旗招展、鑼鼓喧天。緊接著畫面快速導出被列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觀星臺、中嶽廟、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嵩嶽寺塔、會善寺、少林寺、初祖庵、塔林等8處11項建築。

  登封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境內的嵩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陸地之一,有36億年的歷史。這裡是華夏祖先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華夏文明根的所在,而在古代則被稱為是地位崇高的──“天地之中”。

  天有心,

  地有膽,

  天心地膽在告縣。

  這是登封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雖然沒有人能説得清它從何時開始傳唱,但問及民謠所説的內容,可能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位於登封東南12公里處的觀星臺,那裏就是天地的中心。

  三千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據地表測日影,求得地中。

  這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通過測量太陽影子的方法,尋找大地的中心,應該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古代人們還沒有認識到地球是圓的之前,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宇宙觀就一直認為,地球直觀上看是一個平面,進而認為平面為方形,而方形必然有一個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則對應著圓形天的中心。

  在遠古時,由於受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的限制,人們認識自然還是有限的,對天地宇宙的認識,往往以自我為參照物,把天地及許多自然現象比擬為人類活動,認為天地的構造與人的構造是一樣的,有五臟六腑,所以那首民謠中説,天有心,地有膽。從天地關係上來説,古人認為,天在上,地在下,並且是平行的,不相交匯,這是古人的“平天説”。對天地的形狀,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在方形的大地中,有一個中心,與天心相對應,這個中心就在登封嵩山地區。“天圓地方”和“天地之中”實際是古代人的一個樸素的宇宙觀。

  古人為何以登封的嵩山地區為“天地之中”呢?

  登封嵩山地區被稱為“天地之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嵩山是遠古人類活動的中心地區。在登封的考古發現,證明這裡有大量史前文明的遺存。目前,共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16處,舊石器點42處,動物化石25處。當歷史進入新石器時代後,登封境內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分佈更是如星羅棋佈,其遺址數量之多、分佈之密居全國之冠。

  以上這些都證明,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登封的嵩山地區就是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核心地。而人類認識世界的方法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我們祖先就把自己生活的土地認為是天地的中心。這就是嵩山地區“天地之中”的啟蒙。

  登封的嵩山地區登封是天地之中,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這裡是中國最早的政治中心。

  嵩山地區是人文始祖黃帝活動的中心,這為嵩山成為政治中心及“天地之中”奠定了基礎。《史記•封禪書》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山為中嶽。”這句話是説,夏商週三代的都城都是建立在嵩山腳下的黃河與洛河之間,故嵩山被稱為中嶽。而大禹的建都於此,為嵩山地區被稱為“天地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嵩山是夏人眼中的祖山。據《爾雅》載,嵩山的太室山和少室山即為大禹所命名。太室山下的啟母石不僅傳説是誕生啟的地方,同時也是夏人崇拜的圖騰。《史記•夏本紀》:“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天下諸候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夏后。”《漢書•地理志》注:“禹都陽城。”古本《竹書紀年》:“禹居陽城。”考古也證明古陽城(今告成)的王城崗就是夏代大禹的都城。而位於嵩山下的二里頭則是夏朝最後一位帝王夏桀的都城。

  中國第二個王朝商朝的都城也是環嵩山而分佈的,位於嵩山東麓的鄭州商城、位於嵩山西麓的偃師的商城是商湯的都城,而嵩山西麓的�J都則是商代中期的都城,商代建都于嵩山地區鞏固了嵩山地區作為“天地之中”的地位。

  周朝同樣建都于嵩山地區。嵩山西麓的洛陽不僅是西周都城之一,也是東周的都城。周人則認為其他是夏族的後人,因而嵩山也是周人的祖山。據《逸周書•夏邑》有“其維以天室”之句,就是説周人統治天下要依據祖山“天室”,即“太室山”。又西周初年鑄造的“天王簋”銘文有“王祀于天室”之句。這裡記載的是周武王滅商後率眾登山太室山頂舉行。封天祭地大奠,乃周朝的開國大典。此足見周人對嵩山的尊崇。周人以嵩山為其政治的核心,使嵩山地區“天地之中”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立,同時也把“天地之中”的地位提高到了無與倫比的地位。

  嵩山地區一次次地作為中國早期的政治中心,使人們對天地之中的認識,已漸漸賦予了濃重的政治色彩,“天地之中”的觀念正一步步從一個自然界的地理位置,向“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這些社會“中心”的觀念邁進。從而使其最終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皇權中心”和正統之尊之地。

  登封作為“天地之中”,開始是我們的祖先對天地宇宙自然屬性的一種認識,僅是一種簡單的自然崇拜。但隨著黃帝、大禹、商湯、周武王等這些帝王們把國都建於此,“天地之中”的內涵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天地之中,不再僅僅是個地理位置,它成為了中國古代統治者權力的象徵。在 “天地之中”建都就意味著帝王是正統,是全地球的核心和主宰,四方偏遠之地就只能是從屬於我,服從於我。這一點後來被儒家思想所吸收,成為了中國傳統主流文化的根。思想家荀子曾在《大略篇》中説:“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這句話就是説,當皇帝,就必須住在天地之中,才能統治天下。天地之中概念被最終政治化、倫理化,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洪洪大流。

  嵩山是天地之中,是遠古代人們認識自然而得出的論斷,它的産生發展與完善,經歷了由探索到正統皇權推崇的過程,最後昇華為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中的重要基因,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中。

  當這個天地之中觀念全面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洪洪大流之後,使它的贏得了崇高的歷史地位。

  嵩山作為天地之中,被視成為華夏子孫心中的聖地,古代統治者更把它看作正統之地、皇權中心,因而成為中國帝王的逐鹿之地。歷史上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説。楚莊王曾問鼎中原,算是開了先河,隨後,中原地區就成為了戰爭的焦土。在“天地之中”發生的這一場場看似攻城略地的戰爭,事實上上演的是一部部歷史的大戲,由於這裡早已不是自然界中用周公的尺子能量出來的“天地之中”,而是否能佔據“天地之中”已成為誰是王是寇、誰是正統和非正統的標誌。

  “天地之中”是中國名字的發源地。中國在英文中為“CHINA”,譯為漢語則為“瓷器”,這是由於中國瓷器在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使外國人的歷史錯覺造成的。而真正的中國名字的意思,就是 “中央之國”、“天地之中”的國家之意。1965年在陜西省寶雞縣賈村垣,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何尊”。這是一名何姓貴族所作的祭器,在這個尊的內底鑄有銘文,其中有“宅茲中國”四個字,這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出現“中國”兩字的文物,也是目前現存最早的“天地之中”的實物例證。

  嵩山位於天地之中,這在我們祖先的心中,更有著一種特別的神奇與崇高。他們把居於“天地之中”嵩山當作自己的祖山,聖地靈境,天地相通之地,大地距離上天最近的地方、神仙居住的地方。

  《周禮》中説:“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就是説“天地之中”是天地相合之地、四時交匯之地、風雨相會之地、陰陽相和之地,是聖山靈境。而陰陽相和之地意義更為深遠。古代以為萬物乃陰陽相和而生,因而 “天地之中”作為陰陽相和之地,也就是天地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之地。

  對“天地之中”的崇拜,伴隨而生就是聖山的崇拜。《山海經•中山經》説:“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具,嬰以吉玉。”這句話是説,嵩山是萬山之祖,祭祀它必須用天子最高的太牢之禮。這成為了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封禪嵩山的依據。

  從古至今,有史可查,從人文初祖黃帝,到英威武的周武王,再到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再到銳意改革的北魏孝文帝,再到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再到創造“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先後共有72位帝王親自或遣使到“天地之中”的嵩山祭祀封禪。他們之所以要到天地之中封禪,主要是為了向世人宣佈,他們統治的權力和正義性來自於上天的賜予,他們正統至尊的地位不可動搖。這種“天人合一、君權神授”思想,成就了數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大一統”社會結構。

  “         天地之中”觀念在不斷的實踐發展中,影響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並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中”文化。“中”成為正統、正宗、之尊地位的象徵,並由此成為了中國文化傳承的核心和血脈。

  “中”由一個漢字發展成為一種文化,與天地之中觀念密不可分。一是中成為了正統,正宗、之尊的象徵,它無形中給一切事物確定了一種秩序和次序,只要一個東西居中了,其他的就只能圍著它,位於附屬的位置。比如我們排坐次,居中即為首就體現了這一點。中有中庸、適中意思,這個觀念在中國人的心中也非常深刻。孔子説“有過之而不及”、“欲速則不大達”都是講的這個,後來發展為儒家的中庸之學,並成為了中國人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中還有中心、集中的意思,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非常重要,中國文化之所以幾千年血脈不斷,就是中國文化有個一切向“中”的向心力,這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思想源泉。

  “          天地之中”的觀念是嵩山地區一切事物的靈魂與精神。各類反映“天地之中”文物古跡見證了嵩山地區作為天地之中的文化形態。天中閣、岳立天中、千古中傳、天中福地等等都是嵩山地區作為天地之中的見證。

  “天地之中”反映中華民族對宇宙真相認識和發展的一個過程。在嵩山,天文科學的發展從上古的夏曆,到周公測日影定地中,到僧一行測量地球子午線的長度,再到郭守敬建立觀星臺,一直綿延不斷。

  “天地之中”觀念被統治階級認同,並帶來皇權中心、正統意識的意義擴展與推崇,這給嵩山的自然屬性上,贈添了政治的、文化的、倫理的社會屬性,使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祖山和聖山。在“天地之中”的文化背景下,嵩山的歷史建築群濃縮了中華建築之精華。登封歷史建築群中的中嶽廟、漢三闕是天地之中禮制文化的代表;觀星臺則是“天地之中”天文文化的代表;嵩嶽寺塔、少林寺、塔林、初祖庵、會善寺則是“天地之中”宗教建築的代表;嵩陽書院則是“天地之中”教育建築的代表。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申遺成功,使“天地之中”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認,“天地之中”的共8處11項歷史建築群,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築史,是中國時代跨度最長、建築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築群,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二、萬山之祖

  嵩山,位於河南省中北部,西懷洛陽,東連開封,南抱許昌,黃河經其北麓流過,省會鄭州臨其東北而坐。東西綿亙百餘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總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嵩山為五嶽之宗,主體分為太室山和少室山兩部分,皆在登封市境內。

  嵩山的名字是黃帝命名的,世人共尊“萬山之祖”。

  堯舜時稱嵩山為“外方”、“中嶽嵩高”,夏商周時稱“崇山”、“泰室”、“黃室”,秦漢隋唐又稱“神岳”、“嵩高山”,宋代至今則一直尊為”中嶽嵩山”。嵩山和隔潁水相望的箕山山脈,共同組成嵩箕山系。

  在中國,為什麼人們共同尊稱它為“萬山之祖”呢?

  由太室登峻極峰的步道旁,巨大的山崖上,書寫著“嵩陽運動“四個大字。邊上立有石碑,記載著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張伯聲先生創名“嵩陽運動“的事跡。

  出生在嵩山北麓的張伯聲教授,1950年春夏之交,應河南省人民政府邀請,參加豫西地質礦産考察團到登封調研。在嵩山嵩陽寺塔旁的小河溝中,發現片麻岩與石英岩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係,立即展開深入研究。第二年,他發表《嵩陽運動和嵩山區地五台係》的著名文章,把嵩山這一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殼運動遺跡,命名為“嵩陽運動”。同時又將“嵩陽運動”界面以下地層,稱為“登封雜岩”;以上地層,又分為“嵩山石英岩”和“五指嶺片岩”。 張伯聲先生這一地學劃時代論斷,贏得世界同行“皆予以肯定。”公認“嵩陽運動”界面,是在中國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層之間的首次發現。

  實際上,嵩山地殼運動遺跡的奧秘,早就吸引了國內外地質專家的關注。20世紀初,已經有人走進嵩山,對它的地質構造進行考察。然而,只有到了張伯聲時代,世人才拿到了開啟嵩山神秘地質構造的金鑰匙。1954年,張爾道教授在嵩山探索考察,把分佈的輕微變質或不變質岩層稱為五佛山系,並把五佛山系與石英岩之間的不整合接觸,命名為“中嶽運動”。 1960年,王曰倫教授發表《嵩山地質觀察》論文,又把五佛山系與寒武係之間的不整合接觸,命名為“少林運動”。不久,在嵩山進行多年調查研究的中國地質大學馬杏垣教授,在五佛山群葡萄嶺組與駱駝畔組之間,發現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觸關係,創立了舉世聞名的重力滑動構造理論。

  1988年,為了探求嵩山形成奧秘,由中、德兩國科學家合作,在嵩山展開大規模聯合科學考察。證實了嵩山的年齡為30億或35億年。前者是實測年齡,後者為推斷年齡,都屬於科學説法,都對。也就是説,嵩山的年齡,基本與地球成陸的起始時間一致,可以稱為地球構造演化的縮影。

  (專訪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環境考古學家 周昆叔):

  我就説,學社會史,你要讀司馬遷的《史記》。你要學地球史,你就得到嵩山來,這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

  (解説)中國地質科學院第五任院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專家組唯一的中國專家趙遜,讚美(字幕)“嵩山與美國的黃石公園、加拿大的蘇必利爾湖、俄羅斯的卡拉半島等相比,科學價值在其之上。”1990年,馬杏垣教授在向國際文化與自然遺址保護委員會推介嵩山地質遺址時説:(字幕)“嵩山地區地質現象中最可貴的是它的重力滑動構造,這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可以説也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前寒武紀重力構造雖然在西南非也有,但不如中國嵩山精彩。從古構造觀念上講,它們是輕沉積物的變形,琳瑯滿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主任伊德博士,考察嵩山後稱讚:(字幕)“嵩山不僅擁有全球罕見的五世同堂地質現象,還融合了地球的歷史和文化,真是太奇妙了,全世界的人都期待來此參觀。”

  地質學家為我們描繪出了嵩山的形成發展史──

  地球的形成約46億年。早期階段,地球表面完全被水包裹著,是個水球。

  從36億年前開始,嵩山地區的海底發生了來自地幔的基性熔漿噴發和酸性岩漿侵入,共同堆積了稱作“登封群”的花崗綠岩係,嵩山古陸地核開始形成。

  距今25億年前後,發生了全球性的地殼運動,這就是張伯聲所稱的“嵩陽運動”。這次運動,使嵩山和箕山地帶的陸殼拔地而起,升出海面,形成高聳的山脈。而這時的中國大部分地區,都還沉浸在浩翰的海洋之中。第一次露出水面的嵩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和地殼下降,漸漸被夷平,淹沒在了海水之中,形成了海濱和淺海環境。這一時期屬於地質史上的元古宙早期,地球上開始有了菌藻類植物等原始生物,接著又出現了原始動物。

  距今18億年前後,又發生了一次全球性地殼運動,這就是被命名的“中嶽運動”。這次運動塑造了嵩山群軸向南北的褶皺構造形態。運動産生的巨大擠壓力,又把變軟的岩層像摺疊“麵片”一樣,擠壓成褶皺山。“中嶽運動”為嵩山奠定了結晶基底的地層構造基礎,並隆起成山,使它第二次屹立於大地之上。歷經數億年後,嵩山再次被風化、剝蝕、夷平、下降,遭海水吞噬,又形成了濱海、淺海、山間盆地等環境。

  在由登封市區通往少林寺大道的郭店橋旁,豎立著一通界碑,上書“一步跨越12億年”。意思是説,橋下的龍潭河東西兩岸,是嵩山“中嶽運動” 和“少林運動”的分界線。河東是距今18億年經過“中嶽運動”,形成的嵩山地貌;河西是距今5.43億年經過“少林運動”,形成的嵩山地貌。兩者的山崖岩石絕然不同,東邊是石英岩發白,西邊是石灰岩泛青。這是為什麼呢?

  距今5.43億年前後,“少林運動”使嵩山一帶大範圍地升出海面,雄姿矗立雲天,形成嵩山系,結束了地球生命大爆發前的元古宙演化歷史。雖然後來發生了古生代廣泛的海浸,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傲視蒼穹,始終未被海水淹沒。而此時,喜馬拉雅山和秦嶺山脈都還在海底下面沉睡。

  説來也很神奇,目前少林寺的位置,正代表著嵩山地質史上的一個轉捩點。寺的前面是元古代地層,寺的後面則是寒武紀地層。中國的先人們,真是太神了,太會看風水了,把少林寺地址選在了“一步跨越12億年”的基點上,難怪少林寺現在旅遊“紅火”的厲害。

  距今2億至6 500萬年之間,地殼爆發的強烈“燕山運動”,使嵩山地區産生了巨大的剪應力。這股力量推動所形成的嵩山唐窯至中嶽廟斷裂帶,和五指嶺斷裂帶,將嵩山山系攔腰截為三截,並使峻極峰和五指嶺依次向北、向西方向推移了3公里和7公里,形成了現在嵩山的大背斜和蓋層褶皺。

  6500萬年後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嵩山進一步隆升並遭受風化剝蝕。歷經滄桑的嵩山,終於顯現出當今的風貌。

  (專訪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院高級工程師 符光宏):

  少室山,向斜褶皺山,同斜倒轉複式向斜褶皺山,這個嵩山主峰峻極峰,它也是褶皺山,它叫同斜倒轉複式背斜褶皺山,到五指嶺還是向斜褶皺山,所以説這三個是世界級的褶皺山,另外,它們三個之間在過渡的部位,是互相連接的,形成的是蘋果褶皺群,一個向斜,向前斜轉化的時候,它像一個大蘋果,這個在型的蘋果褶皺群,也是世界上的,它也是世界級的。

  (解説)嵩山地殼運動,是地球發生整個地殼運動的典型案例。

  地球就像一個人成長那樣,從母親肚子裏生出來的嬰兒時期,就是原始地球從太陽星雲中分化出來的第一階段:46億年前的地球圈層形成時期。

  經過4億年的嬗變,形成了鐵鎳地心地核、地幔和地殼,以及原始的水圈和大氣圈。從此,行星地球在不同圈層之間相互作用,頻繁地發生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地球長到了少年,就叫太古宙、元古宙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陸地和生命的出現,開創了地質歷史新紀元。從大約距今42億年前開始,地球上出現了由火山噴發物質構築的島嶼,成為最早的陸地。據考察發現,目前地球上共有六個地球成陸初期的古陸塊,它們分別出現在太平洋、非洲、南極洲、澳大利亞和歐亞一帶,而嵩山是在東亞最早出現的這六個古陸塊之一。

  (                  專訪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環境考古學家 周昆叔):

  嵩山是崑崙山北的一支,但是它本身要比崑崙山老的多。它資歷老的多,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山體,後來那些山才慢慢升起來,它是老大哥,它是老前輩。

  (                 解説)地球長到了青年,就叫顯生宙時期。從5.43億年至今,是地球上生物發生發展極其繁盛,地質迅速演化的時期。發生的地質體遍佈全球各地,成為當今地質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不可思議的是,截至目前,世界公認的地球上出現大的地殼運動有六次,前三次的典型地點全在嵩山。所以,前三次的名字都以嵩山為代表,分別為“嵩陽運動”、“ 中嶽運動”、“少林運動”。

  嵩山由於歷經地球演變三個階段,成陸久遠,時間連續,成為世界研究地殼演化規律, 追溯地球演化歷史最為的理想場所。由此,嵩山被世人稱為“地球演變的稀世絕版,五世同堂的曠世奇觀”,是一部完整的“地學百科全書”,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然地質博物館”,也是培養地質工程師的搖籃。

  對普通老百姓來説,是嵩山所帶來的豐厚實用價值。歷經全球性三次劇烈造山運動的鍛造,鑄就了嵩山獨立構造的古陸核結晶基底,奠定了嵩山堅硬而穩定的“鋼”性根基。這一“鋼”性根基,使韆鞦萬代的嵩山人,生活在了無水災、少地震、更沒有火山爆發的陸地之上。遍查嵩山地域的史冊文獻,至今還沒有發現有這等災害記錄,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宜居住的風水寶地。

  地質學上稱嵩山為“五世同堂”,指的是,在不到4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嵩山的岩層,連續完整地出露著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序列,和變質岩、岩漿岩、沉積岩三大類岩石群集。

  嵩山(字幕)“在不到20平方公里範圍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5億年、18億年、5.43億年的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所形成的沉積間斷和角度不整合遺跡,是世界前寒武紀構造典型發育區之一,這三次構造運動是嵩山獨一無二的,在我國其他地區在小範圍內沒有,世界上在小範圍內也同樣沒有。”這就是中國地質學界的結論。嵩山地質這種極其獨特的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保護性,使嵩山的每一塊山石,每一片林木,都變成了國寶。造就了種類繁多的地質遺跡;典型的地層層型剖面,絕滅的動植物化石,重岩疊峰的斷塊山體,千尺飛瀉的懸崖瀑布,巧奪天工的地學景觀,形成了獨特的地質奇觀。由此,先後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首批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國家十大森林公園之一、全國44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現代的嵩山人,人人都在精心呵護自己手中的國家級寶貝。2003年,登封市在嵩山腳下創建了嵩山地質博物館。

  第二年的2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嵩山為世界地質公園。這些,不僅吸引了大批中外觀光客的休閒度假,不僅為中外地質學界的專項地質科研,和對廣大群眾進行科普教育,提供了理想場所;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萬山之祖”,嵩山以其獨特古老的地質構造,凝聚的威力無邊的精氣神,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開創了最早生存環境與活動基地。

  在嵩山北麓的王宗店村附近,有一個當地人稱為織機洞的小山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從1990年到2004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會同北京大學文物工作者,在這裡考古發掘,發現了大量古人類生活的痕跡,既有舊石器文化又有新石器文化,堆積層深達24米多厚。2005年10月,中外考古界在嵩山腳下,舉行“織機洞遺址與東亞舊石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結論為,織機洞是中國北方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遺存最豐富的古人類居住的洞穴遺址,文化遺存從10萬至2萬年從沒有中斷過。證實了百萬年以來,中國遠古人類代代繁衍生息,沒有滅絕。即是7萬年左右的大冰期,也沒有發現人類滅絕的現象。由此,嵩山織機洞被譽為“河南第一洞”。

  2          008年1月22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開對外宣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嵩山東麓的許昌靈井鎮,發掘出土了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個頭蓋骨化石,按照慣例被命名為“許昌人”。消息一齣,立即轟動了國內外考古界。

  (專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孫新民):

  (專訪中加頭蓋骨化石等的畫面)

  這個人頭骨經過北京大學的人頭骨測試,可以證實大概離現在10年左右的時間,也是這個發現比較重要,也就是中國南京人發現以來,近十年中國比較重要的考古發現,就被評為2007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因為許昌人的發現,填補了東亞人起源的一個缺口,咱們過去發現的北京人,山頂洞人,這個缺口在逐步縮近,10萬年左右的人類在東亞發現的很少,許昌人的發現填補了這個空白。

  (解説)靈井“許昌人”的面世,不僅彌補了嵩山織機洞遺址沒有發現人類化石的缺憾;更重要的是揭開了東亞古人類演化和中國現代人起源的神秘面紗。近年來,現代人類起源國際學術界一直存在著“非洲起源説”,認為中國的現代人,是在距今10萬至8萬年間,從非洲遷徙過來的,是非洲早期人類的後裔;嵩山靈井“許昌人” 的發現,打破了這一推斷,彌補了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的最重要“缺環”,證實了中國現代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一步步進化而來的,從而更加確立了嵩山在中華民族形成史上的地位。

  在嵩山織機洞和靈井兩個遺址發掘現場,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大量人類食用各類動植物的石頭器具、灰燼和骨骸等化石。説明最早從大海升起的嵩山這塊獨立的陸地上,不但是中國最早的生命起源地,而且還是中國最早孕育人類文明的最佳環境。

  文明之源

  嵩山古老的地質地貌,不但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地球史的一幕,也為古人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與豐富的生活資源。嵩山地區這方沃土,還是中華民族的先民孕育、棲息之地。

  中華文明五千年,其根源就在位於嵩山周圍的中原地區。

  20世紀80年代,鄭州的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嵩山東麓一個叫王宗店的村子北邊的小河旁,發現一個叫“織機洞”的山洞,在洞內發現了大量古人類生活的痕跡。

  此後從1990年到1995年,文物工作者對此洞多次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深達24米的文化堆積層,發現用火痕跡17外,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時代、裴李崗及仰韶時期的文化遺物、動物化石和石製品2萬餘件。經各方面專家確定:距今10萬年左右,早期人類曾長期在這個洞穴內聚居生活,而且從10萬年前至1萬年前,都有先民在織機洞裏活動,甚至到漢代時還有人類活動的痕跡。

  (採訪織機洞的發現者張松林)

  織機洞給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10萬年前的鄭州先民們的生活畫面:他們已經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取暖和驅趕野獸侵襲,使用自己製造的砍砸器來生産出生活所需,打獵和採集是其主要的生存方式,他們已經懂得用獸皮去縫製衣服,也偶爾到河流裏去撈取魚蝦。

  織機洞是中國北方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遺存最豐富的十萬到一萬年間古人類居住的洞穴遺址,被譽為“河南第一洞”。  除織機洞外,文物工作者還在嵩山周圍的登封市君召南洼環豪遺址、鞏義市洪溝遺址、新密市的靈羊洞洞穴遺址和莪溝化石洞遺址等處,都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當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嵩山是中國史前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孕育了著名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嵩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數量之多,分佈之密,為全國之冠,其經濟、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水準也屬於全國最先進的地區。

  1977年,位於嵩山東麓的新鄭傳出喜訊:發現了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文化年代距今9000~7000年。主要分佈在河南中部地帶,以裴李崗出土文化為代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中段以後的文化面貌。裴李崗遺址中有房基、窯穴、墓地等村落遺跡。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帶足磨盤、帶齒石鐮和雙弧刃石鏟。説明當時農業佔有主要地位。飼養業也已出現,有家豬、家狗、家雞甚至家牛。

  從建築遺存、埋葬習俗、農業生産,特別是陶器形制、紋飾等方面考察,它與後來的仰韶文化關係更為密切,一般認為,仰韶文化是對裴李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裴李崗文化作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較早遺存,拉開了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文化的帷幕,孕育了中華八千年的農耕文明。在裴李崗文化中發現的種植稻、龜骨上的契刻符號等一系列前所未見的內容,使學術界不得不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水準作出重新的評估。

  後來,文物工作者又先後在河南中部特別是嵩山周圍,發現了登封雙廟溝遺址、登封朝陽溝遺址、新密峨溝遺址等40多處同時期的聚落遺址,其數量之多,分佈之密為同時期全國之冠,從而確認了在仰韶文化之前,裴李崗文化的先民已經在這裡繁衍生息至少也有2000年之久,並創造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文化。

  採訪許順湛

  河南博物院的許順湛研究員認為,裴李崗文化所處的歷史階段,應歸於前五帝時代,基本與農業社會即神農時代相對應。認為它是神農時代在河南境內的主體文化。因此,裴李崗時代分佈在神州各地的考古學文化,可以統稱為神農時代文化。

  炎帝神農時代的社會已有長足的發展。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個大的部族,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曾是中原地區的部族盟主。

  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因首次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所對應的為炎帝、黃帝時代。

  環嵩山周圍,分佈的重要仰韶文化遺址有滎陽秦王寨遺址、滎陽點軍臺遺址、鄭州大河村遺址、鄭州西山遺址、登封八坊遺址、登封袁村遺址、登封潁陽遺址等。位於嵩山東麓、距嵩山50公里左右的新鄭市,更被稱為黃帝故里。

  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史記•五帝本紀》説:“黃帝者,少典之子也。”《集解》引�S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引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和文物佐證,嵩山腳下的新鄭市是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創業、建都之地。

  新鄭一帶至今還留有20多處黃帝活動的遺跡,關於黃帝的民間傳説和故事更是多得不勝枚舉。距今5000年前後,軒轅黃帝在中原地區一帶修德振兵、撫萬民、度四方、融炎帝一統天下,建都有熊(今新鄭),帶領先民們創文字、織絲帛、定曆律、制舟車、造指南車、撰《內經》等等,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根基,肇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

  黃帝建都嵩山之後,即把嵩山當做祭祀的神山。《史記•封禪書》説“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可以説,從黃帝時期開始,就開創了祭祀嵩山的先例。正由於此,對嵩山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聖山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尤其是彩陶更成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這些實物越來越多地證明了我國古史記載中的真實性。

  仰韶文化的發現,充分説明在黃帝時代,嵩山地區的人類已經進入了文明時代,放射出了中華民族文明之源的燦爛霞光。

  經過幾十年來對大量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仰韶文化的內涵更為豐富多彩。它以黃河中游的嵩山周圍為中心,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湖北的西北部,西到甘肅、青海接壤地帶,東至河南東部,共發現遺址1000余處。

  仰韶文化以其分佈之廣泛,延續之長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原始社會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度從繁榮到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仰韶文化在長達2000年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斷吸收周圍諸文化的因素,又給周圍文化以不同程度的影響,共同為中華民族文化機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採訪許順湛。

  距今4500年~4000年龍山文化時期,中國進入了後五帝時代。而五帝時代的活動區域,也大多在嵩山周圍的中原地區。

  環嵩山分佈的龍山文化遺址有:登封王城崗遺址、登封康村遺址、登封程爻遺址、新密古城寨遺址等。

  嵩山地區分佈著的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新舊石器時代遺址,使嵩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