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北閘口街的前身,據史料記載,1927年,馮玉祥將軍主豫期間,于七八月間,從鄭州西北部開始修建碧沙崗公路,東起京漢鐵路鄭州車站北閘口,西至碧沙崗西南角,長2.5公里,寬9米,路面用石子和三合土混合鋪墊壓平而成。為保護路面,還設置了牛馬車輛在公路兩旁土路上行駛的邊道。這是馮部駐軍在鄭州修建的第一條公路。
之後,碧沙崗公路成了鄭州西部通往火車站的一條平坦大道。從西部到老城區和火車站途經這裡,要穿越京漢鐵路在二道街西口設置的鐵路平交道口,為保證安全,鐵路部門在道口處安裝了欄木,當火車通過時,將欄木放下,關閉道口。舊時,當地市民聯想到水閘、船閘,顧名思義,便把道口稱作閘口,因位於火車站北邊,時間久了,約定俗成地把臨近鐵路道口附近的一大片都叫成北閘口,西邊的叫西閘口(今鐵工裏北口以西),鐵路文化宮道口處稱南閘口,一直沿襲了50多年。
1979年整頓街道時,將位於北閘口的二道街延伸到北站編組站鐵路道口東側(現已封閉不通)。為保留一個帶有鐵路烙印的地名,尊重群眾習慣,故將鐵工裏以西的西閘口延長到京廣北路橋頭,因位於鐵工裏以北,故改叫北閘口街,沿用至今。
現在的北閘口街,路北是金水河濱河公園綠地,南邊建有辦公樓、居民住宅樓、飯店、超市還有寵物商店和寵物醫院。已是一條從西到東下穿京廣、隴海鐵路客運線,連接沿河街,通往銘功路、太康路、解放路、金水路、南陽路的一條交通繁忙通道。
鄭州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