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聰
清順治三年(1646)冬,國姓爺鄭成功(1624─1662),為抗清復明,率所善90余人,從福建安平港駛兩艘戰艦,來閩粵交界南澳島招兵舉義,得數千人,越春移軍鼓浪嶼。
在南澳期間有一天,他率領數船到北側20多公里遠的饒平縣沿海視察,兼徵糧草。船進柘林灣大門,見西北面有一小島,經打聽才知叫“碧洲”。再進,見西北面又有一個稍大的約一平方公里的小島,再打聽,知它名叫澳頭(民國時改稱“大澳”至今)。
一位澳頭人的士兵説:“國姓爺,我們澳頭村,約住千人,鄭氏是大姓,建有鄭氏家廟。”
鄭成功接上去説:“大家上島,去鄭氏家廟祭拜同宗先祖!”
他帶10多位親兵登島,走至虎頭山下,進入鄭氏家廟,燒香拜鄭氏先賢神位。那鄭氏家廟(今倖存),是創自明成化十三年(1477),兩進,建築400多平方米,內奉敬來此開基祖鄭隱翁(1218─1299)等先祖神位。當時在鄭氏之前,島上有周、徐氏居住,但遲到的鄭氏反而變成主姓。
當時,澳頭島村民,不知來舟是國姓船,也不知其頭目是國姓爺,故當他們上島時村民皆躲避之。待到進家廟燒香時,在場族長悄悄問其親兵,方知是鄭國姓光臨。
鄭成功見島上鄭氏族親分外親切熱情,遂留下一些士兵,在家廟旁搭寮住下一段日子,接受遠近支援軍糧和報名參軍。
臨走,鄭成功對送到岸邊的鄭族長等人説:“你們這澳頭島,為防清兵、強盜登岸,應在東港海灘塗上和靠岸處插上石釘,作為暗礁,俺熟賊不熟,可防賊船靠岸。同時,澳頭島前約5公里遠的碧洲小島,是大澳的前哨,你們鄭氏5個房頭,應各派人移居碧洲,不讓清軍和海賊佔住。”
鄭族長聽後,激動地説:“國姓爺,你高瞻遠矚,面授機宜,所言極是。我們將按你的吩咐,儘快行動,豎立石釘,移民碧洲,抗清禦賊,請國姓爺放心!”
鄭成功滿意地笑了,作揖道:“多謝族長,多謝眾宗親,同抗清虜,救國復明,我們回南澳島去了!”然後登船返航。
在鄭成功走後,鄭族長率領族親們,擊石釘豎于進港灘塗,各1米多高,漲潮時看不見,外來船不易回避而易於觸礁。同時,又在5個房頭中各抽派1位宗親移居碧洲島,出資為他們建房、購漁農生産工具。因大房、二房人口多而各多派2人,故5個房頭共派出9人,稱“九股開碧洲”。
如今,原與黃岡鎮南門相距4公里多遠的大澳島,位於大澳之東約5公里海途之碧洲島,皆在1958年築成海堤而與大陸相連了,今又皆辟為水泥公路並各成為村級行政單位;前者1.4萬人口中絕大多數姓鄭,後者5000人口中皆姓鄭,至今流傳著國姓爺來拜家廟和獻策之故事。2011年11月9日汕頭電視臺“今日視線”還播映這段傳聞。
余作<<鄭成功到大澳拜鄭氏家廟>>七律雲“
國姓拜祠上澳頭,同仇敵愾競風流。
授謀豎石防洋寇,遵囑移民守碧洲。
舉義宗親糧草援,誓師獵嶼韃胡憂。
饒平豪傑驅彪豹,協力復臺譽九州。
(據2011年11月5日,饒平縣黃岡鎮碧洲人鄭光聲、大澳人鄭國洵、鄭臣如等講述,13日核準)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