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戰歷史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我東北三省。1937年,又製造“盧溝橋事變”,大規模侵略中國。我國同胞毅然奮起抗戰。日軍侵佔我國大部領土及東南亞各國後,斷我海陸交通,阻我戰略物資運輸。為開通陸上國際通道,我國發動滇西百萬民工,修築滇緬公路,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2年春,日軍進犯緬甸。中國政府為保滇緬公路的暢通,應英國政府之請,派遣十萬遠征軍,急馳援緬,重創日軍。4月,戰局逆轉,中國遠征軍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輾轉回國。日軍以第五十六師團六個聯隊及第二師團、第十八師團各一部,進犯我西南國門。5月3日犯畹町,4日佔芒市,陷龍陵,狂炸保山,5日進犯怒江,妄圖佔保山,侵昆明,覬覦重慶。在此危急之際,我惠通橋守軍,毀橋阻敵。第三十六師一零二八團急馳保山,予敵以迎頭痛擊。10日,日軍佔據騰衝。我怒江以西國土,相繼淪陷。邑人云貴監察使李根源,為民請命,急赴保山,鼓動軍民,堅守怒江,遂成敵我隔江對峙之勢。日軍在淪陷區內,燒殺淫掠,平民慘死九萬餘人,房屋被毀28000多間,損失財産合關金幣7394億多元,損失糧食3200余萬公斤。保山地處抗日前沿,先後遭日機520架次狂轟濫炸,人員傷亡,財産損失十分巨大。僅5月4日,即被炸死居民及回國難僑一萬多人,炸毀房屋3267間。炸後,引起霍亂、鼠疫流行,城鄉居民死亡六萬多人。我滇西各族同胞不甘淪亡,毅然奮起,展開遊擊,配合軍隊,內懲漢奸,外禦強敵。
我遠征軍重振旗鼓,新任司令長官衛立煌,率十六萬英勇將士,馳赴保山,在盟國顧問團和陳納德飛虎隊空軍支援下,于1944年5月,策應我駐印軍緬北作戰,兵分兩翼,大舉反攻。右翼二十集團軍,以霍揆彰為總司令,率第五十三軍、第五十四軍及預備二師等部,于5月11日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血戰九日,克燙習山、大塘子、馬面關、南北齋公房,越高黎貢山,向侵華日軍發起攻擊。次攻克飛鳳山、寶峰山、來鳳山後,合圍騰衝城。日軍盤踞該城,密秘守備,溝壕縱橫,堡壘棋佈,憑堅死守,我軍不顧犧牲,前仆後繼,猛烈攻城,經四十余日激戰,于9月14日,全殲頑敵,收復騰衝。左翼十一集團軍,以宋希濂為總司令,率第二軍、第七十一軍及第六軍新編三十九師等部,于5月29日強渡怒江。第七十一軍攻擊臘動、松山,掃蕩大石頭、蕨廠及大水河之敵,向龍陵推進;第二軍攻擊平戛,挺進象達。松山之敵,據險築壘,居高臨下,坑道縱橫,電網交織,異常堅固。我炮兵,空軍輪番轟擊,未能全催。新編二十八師拼死赴難,激烈鏖戰,攻克臘動、竹子坡、陰登山敵陣,傷亡慘重。繼調第八軍接攻松山,次第攻下滾龍坡和大埡口後,暗掘坑道數百米直達敵堡之下,以三噸TNT炸藥將山巔敵堡炸毀,頑敵灰飛煙滅。此役歷時九十余天,余9月7日,收復松山。與此同時,敵我激烈爭奪龍陵,兩進兩齣。繼調第二百師、三十六師馳援,經激烈攻戰,蕩平龍陵週邊諸據點,三面合圍龍陵。11月3日殘敵向芒市狼狽逃竄,龍陵光復。騰龍既復,兩翼並肩西進,相繼剋復芒市、遮放。1945年1月20日,收復畹町。至此,滇西失土全部光復。
滇西戰役,歷時八個月零十六天,共殲日軍二萬二千六百多人,我軍傷亡六萬四千八百六十余人。1943年3月,中國駐印軍六萬將士,一面築路,一面進攻緬北之敵,亦大獲全勝。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盟軍勝利會師于緬境芒友。滇緬、中印公路勝利打通。
滇西抗戰,創全殲日軍之範例,開收複國土之先聲,國人深受鼓舞,盟國為之振奮。滇西人民功不可沒。僅保山地區就出動支前民工二十多萬人,修公路,建機場,築工事,運軍糧、送彈藥、抬擔架,犧牲民工二萬四千六百多名。其中保山縣就補充兵員二萬多名,貢獻民工一千五百四十二萬多工日,死亡民工三千八百五十余人,出動騾馬一百一十九萬多工日,馱牛三十二萬多工日。死亡牛馬五千九百多頭,供應軍糧大米三千五百八十萬公斤,馬料四百四十五萬公斤,豬牛肉二十三萬二千多公斤,其他物資不計其數。
海外僑胞愛國愛鄉,出錢出力,共赴國難。南洋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機工三千多人回國運送抗日軍需,一千多名機工為國捐軀。保山旅緬僑領梁金山,動員華僑,捐資修建惠通橋,捐獻汽車八十輛,搶運抗戰物資。中國軍隊和滇西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不畏強暴,不甘淪亡,為正義獻身,為和平而戰,其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之偉大愛國精神,光照日月,永垂青史。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