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戰的歷史意義
(一)滇西戰場是中國抗戰的三大基本戰場之一
長期以來,抗戰研究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即中國抗戰是由敵後和正面兩個戰場組成的。從政治上講,這種劃分反映了國共兩黨抗戰分工的情況,也符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抗戰軍事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抗戰的軍事格局乙太平洋戰爭爆發為界,發生了全局性的重大變化,籠統堅持兩個戰場的觀點,已不能反映變化後的新的軍事態勢。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並進功緬甸,在中國西南的滇緬方向製造了一個新的戰場。中國被迫在已有的敵後和東戰場(即抗戰以來形成的既有戰場)之外,向新的西南戰場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應對危局,從而形成了敵後戰場、東戰場和西南戰場三個基本的作戰區域,或者説是三個基本的戰略方向。之所以這樣認定,是出於新的西南戰場具有一個獨立的戰略方向應該具有的所有特徵。在空間上,西南戰場與此前已經存在的兩個戰場相互懸隔,保持著相對獨立性;在敵軍構成上,東部兩個戰場抗擊著日軍的中國派遣軍,而西南戰場面對的是日軍南方總軍所屬的緬甸方面軍;在面臨威脅的程度上,由於日軍駐兵怒江,中國大後方面臨著比來自東戰場更為直接和嚴重的威脅,西南方向已經成為中國最感痛苦和威脅最大的方向;在戰略任務區分上,敵後戰場擔負著擾亂日軍戰略後方,抑留和牽制日軍的任務,東戰場承擔著阻止日軍西進,從東正面保護大後方的任務,而西南戰場承擔的是保持和貫通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通道,從西南方向直接拱衛大後方的戰略任務。
(二)滇西是保持西南國際大動脈的必爭之地
眾所週知,日軍速戰速決的圖謀破産後,即將戰略方針改為持久圍困,其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切斷中國的國際通道,構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以便逐步扼殺中國抗戰。為此,日軍從1938年起,先後攻佔了廣州、汕頭、海南島,並進軍印度支那,封閉了中國除滇緬公路之外的所有對外通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保持滇緬通道成為中國軍隊最重要的戰略任務,中國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但遺憾的是,1942年5月,日軍終於進佔緬甸、陳兵滇西,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最終完成了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由於滇緬公路的喪失,來自北美、經大西洋和印度洋輾轉而來的大量授華物資滯留印度,無法發揮為中國抗戰輸血的作用。為了解決中國抗戰的燃眉之急,盟國只好開通駝峰航線運輸物資。併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毫無疑問,中國抗戰被隔絕,西南國際通道被封閉的狀況必須要打破。正是由於這種戰略上的極端重要性,中美等盟國自滇緬公路被切斷之日起,就重新貫通中國的西南大動脈提到了議事日程之上,中國也才為此進行了最大的戰爭投入,中國兩次組建的遠征軍和最精銳的美械新軍均投放於此,後期中國抗戰資源的使用首先滿足的是這一戰爭的需要,中國戰略反攻的矛頭也首先指向這裡。凡此種種,都充分説明,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確為中國抗戰的必爭之地。
(三)滇緬反攻是中國正面戰場戰略反攻的開始
中國抗戰有無戰略反攻,是史學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問題。它不僅事關戰略反攻問題本身,而且涉及對中國抗戰的地位作用的認識和評價。滇西抗戰的地位、作用也與此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肯定滇西抗戰存在反攻,而且是影響抗戰全局的戰略性反攻,那麼,滇西抗戰的歷史地位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1943年,亞太對日戰爭出現了有利的形勢。美軍在太平洋上轉入了全面反攻,日軍顧此失彼,節節敗退。為策應太平洋方向對日進攻,位於大陸的中國也在積極部署反攻,並將西南戰場列為反攻的首選地區。之所以如此選擇,一是要打破日軍的戰略包圍,貫通對外通道並獲取大量的援華物資,為最後階段的對日作戰準備物質力量;二是想借助此次反攻,根本解除中國大後方面臨的直接威脅,為下一步騰出手來,集中力量于東戰場的作戰創造條件;三是從當時的態勢看,東戰場日軍派遣軍兵力強大,距離日軍戰略後方較近,容易得到關東軍和日本本土的支援。若中國軍隊在西南戰場的側背威脅未解除之前,貿然把反攻矛頭指向東戰場,失敗的風險極大。而西南戰場位於亞洲大陸戰場的最西端,距離日軍戰略後方十分遙遠。日軍的戰略機動力量難於投入,物資補給等也十分困難,而且該戰場日軍的兵力亦相對有限,還要分別應對印度、緬北、滇西幾個方向。因此,中國軍隊在該戰場反攻的勝算把握較大。正是基於以上考慮,中國與美英盟國決定,先由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繼而中國遠征軍西出滇西,貫通中印大動脈,隨後與盟軍一道收復緬甸全境。為此,中國將最精銳的部隊集中用於西南戰場的反攻作戰。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率先由印度進入緬北,次年5月,中國遠征軍橫渡怒江。兩路中國大軍相對攻擊,對盤踞在緬北、滇西的日軍展開猛烈攻擊。至1944年9月,中國的反攻大軍攻克了孟拱、密支那、騰衝、松山等日軍要點,奠定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勝局。此後,兩路大軍東西對進,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了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八莫、南坎等地,並於1945年1月會師中緬邊境的芒友。
在中國戰場首次大規模反攻中,中國共投入21個美械師的兵力(其中駐印軍5個師,遠征軍16個師),連續進攻15個月,挺進2400余公里,徹底打垮了當面的日軍第33集團軍,全殲了日軍第18、第56師團,消滅了日軍第53師團和第2師團主力及第49師團一部,將盤踞滇西、緬北兩年多的日軍蕩滌盡凈,贏得了西南戰場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滇西、緬北反攻勝利對抗戰全局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軍隊在滇西、緬北的勝利,不僅達成了直接的戰略目的,而且對抗戰全局産生極為深遠的影響。首先,滇緬反攻之前,整個中國均處於被日軍圍困的狀態,但經過此一戰,整個態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不僅長期封閉的局面被扭轉,大後方的側背威脅被解除,而且國民黨作戰區域兩面受敵的情況也不復存在,原來的必須分兵應對的西南戰場和東南戰場減少了一個,從而使得中國可以將原用於西南戰場的生力軍移師東向。這種戰線縮短,兵力集中的結果對1945年轉向東戰場的反攻無疑是非常有利的。第二,中國反攻的實力因此而大大加強。據資料,滇緬反攻勝利之前的1943、1944兩年間,經由駝峰空運的援華物資總共只有31.68萬噸。中印公路貫通後,僅7個月就輸入戰略物資50萬噸平均每月7萬餘噸。援華物資的大量涌入促進了中國新銳兵團的組建,再加上從西南戰場回國的幾十萬勝利之師,中國軍隊的作戰實力有了質的飛躍。正是由於以上原因,中國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計劃,開始將反攻矛頭指向長期被動的東戰場。1945年4月,日軍以5個師團的兵力冒進芷江。已經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中國軍隊,在得到美械新裝備的補充,以及從西南戰場回國參戰部隊的參與下,從5月上旬開始大舉反攻,全線擊潰了日軍,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大捷。日軍驚呼:中國軍隊已面貌一新。迫於中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東戰場的日軍中國派遣軍被迫轉入戰略收縮。中國軍隊則乘機展開追擊作戰,連續收復了南寧、柳州、桂林,並進軍中越邊境,切斷了侵華日軍與其南方軍的聯繫。總之,進入1945年,長期沉悶的中國戰場一變而活躍起來,戰爭主動權開始向中國傾斜,而所有這一切無不源於西南戰場的勝利。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戰場,猶如圍棋盤上的要點,一步不利全局被動,一點走活全盤受益。這就是我對包括滇西在內的西南抗戰地位作用的認識。
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山各族人民同仇敵愾,傾其所有,配合軍隊內懲漢奸、外禦強敵,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據統計,在兩年零八個月的崢嶸歲月裏,保山先後慘死平民9萬餘人;民工犧牲2.46萬人;房屋被毀2.8萬間;遭受日機轟炸520架次——僅“五四被炸”這一天,整個保山城除了東北一角外,所有繁華街道、居民區、機關、學校公共場所均遭日機狂轟濫炸而化為一片廢墟,當場遇難10134人,3267間房屋被毀,千年古城頓時屍山血海,陰風慘烈。此後,瘟疫蔓延,又奪去了6萬餘人的生命(據考,此係喪心病狂的日寇投放細菌彈所犯罪行)……然而,大劫之後,保山人民依然咬緊鋼牙,參軍的參軍,支前的支前,勞軍的勞軍,直至贏得最後的勝利。
雲南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