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地方特産

江西恩達夏繡(贛繡)

發佈時間:2012-02-17 13:46:47
    夏繡是在夏布上做文章,將名山名水名畫名字通過七彩繡線在夏布上繪形繪色體現出來。夏繡發源於江西分宜,夏繡發達于江西恩達,夏繡是有六千多年夏布編織歷史的分宜,在唐宋時期開始産生,在明代一度發達,源遠流長延續至今。

    恩達夏繡是江西恩達傾情打造的産物,是江西的特色産物,也名贛繡!

    江西分宜,自明朝中後期在民間就有零星夏布繡品出現,如吉祥圖案,福祿壽喜,花卉造型,門神圖,佛像等在民間流傳,但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見於歷史記載也鮮見,只有極少數老人還依然有刺繡技巧。

    根據分宜自古民間就有夏布繡品,如傳統的吉祥圖案,龍鳳呈祥,福祿壽喜,傳統花卉造型,門神圖,佛像等,但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的情況,2000年以來,江西恩達家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邱新海,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深入到全國各刺繡之地進行考察,挖掘民間技藝,決心完善和挽救夏布刺繡這種古老而快要失傳的民間藝術。

    2000年,恩達家紡總公司在市委宣傳部周文、單巍全的精心策劃下精心制做了40幅夏布繡品,被市領導作為對外交流的禮品帶到了日本等國,受到了人們的的喜愛。

    2003年春,為了慶祝新餘市復市20週年,又精心製作了400多副夏繡作品,作為紀念禮品,帶給人們新的視覺享受和驚喜。

    恩達家紡總公司在堅持發展家紡産品的同時,陸陸續續的堅持打造夏繡産品。2008年開始,成立了我們江西恩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傾情大力打造中國夏布第一繡-----夏繡。

    恩達夏繡主要利用具有中國草之稱的苧麻夏布為底布,夏布紗支高達150支,挺括,風格粗獷古樸,以極細的七彩絲線在粗獷的夏布上來回穿梭,通過不同的針法刻畫出各种經典的造型,有直繡、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繡、施針、輔助針、亂針繡、變體繡等各種針法,經過民間巧手手工刺繡出來的夏繡産品,手法細膩,圖案逼真,色彩亮麗,物體鮮活、立體感強,自然細膩,別具風格 ,人物形象楚楚動人,花鳥山水, 栩栩如生  ,是世界刺繡園林中的奇葩,深受國內外人士的青睞,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和很高的收藏價值。

    恩達夏繡主要繡制內容以中國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等名人名作,仙女湖風光系列,《天工開物》系列還有中國古代傳世名畫,山水、花鳥、人物、篆刻、書法等為題材突出體現中國文化,還有民間吉祥喜慶圖案,福祿壽喜等,也有佛教文化,近年來加入了現代工藝,如人像、風景攝影等,使夏繡繡制的內容和對象越來越多,夏繡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廣闊!

    恩達夏繡在技藝上,大力培養自己的繡娘,公司有專職繡娘12名,有長期合作的繡娘近200名,堅持生産精品的原則,形成了自己夏繡産品的鮮明特色。

    伴隨著江西恩達家紡有限公司的不斷發展,恩達夏繡也在不斷的發展,並取得可喜的成績。目前,恩達贛繡産品走悄國內外市場,成為單位和家庭使用的首選産品,普遍用於會議,開業剪綵,饋送親朋好友和用於家庭室內張挂。公司年産夏繡産品2萬餘件,年産值達500萬元,年銷售收入達200萬元。

    2007年,我們成功註冊中國商標“夏繡”,為進一步傾情打造“中國夏布第一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9年10月,我們的刺繡作品<春江水暖鴨先知> ,被最美中國工藝精品徵集組委會評為“建國60週年中國工藝精品最佳人氣獎”。                 

    2010年5月,我們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引人駐目。

    2010年6月,我們參加中國首屆農民藝術節,在這次盛會上,我公司選送的夏布刺繡項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文化部、文聯評為全國“一村一品”優秀項目。同時,我們向中國農業博物館鄭重捐贈了夏秀精品《觀山圖》。

    2010年12月,我們成功註冊了中國9個産品專利和包裝專利,同時,又成功註冊了中國“贛繡”和“抱石軒”兩大國內商標。

    2011年2月,我們被新餘市旅遊産業發展領導工作小組評為“2010度旅遊商品生産企業先進單位”。

    2011年3月,我們被新餘市消費者協會評為“誠信承諾先進單位”。

    打造夏繡精品,精繡精繪精營,

    綻放史海文明;文化文氣文心;

    繡心繡美繡文化,儀態萬千,

    賞花賞鳥賞生活,美輪美奐;

    花間語,娓娓道來見精神,

    夏布緣,款款情深名天下:

    我們致力打造嶄新的繡品文化,

    我們決心用十年二十年的功夫,

    我們期待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我們的目標是----使夏布文化繁花似景,成為中國第五大繡種,讓它源遠流長,傳承萬代!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