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餘市5個優勢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為全面貫徹落實《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科技創新“六個一”工程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09〕19號)、《新餘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余府發〔2009〕42號)精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推動我市光伏、節能減排設備、非金屬新材料、金屬新材料、現代農業5個優勢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特製定《新餘市5個優勢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規劃(2010年—2012年)》,內容包括5個優勢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基礎、發展思路、發展任務、發展措施,明確了5個優勢高新技術産業三年的發展方向和目標。該規劃已經市七屆人民政府第86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一、明確職責,為産業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在市“543211”科技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協調下,由市發改委、市工信委、市農業局&&,組織相關部門和企業全力實施我市5個優勢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規劃。
二、加快創新,為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産業發展的提升和帶動作用,積極引導企業、科技工作者和技術仲介機構積極開展技術創新,促進産業、産品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産業發展水準;大力培養、引進相關人才來我市創新創業,為産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援。
三、大力扶持,為産業發展提供最優環境。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和收費項目,簡化審批環節,開展到府服務,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準;對重點項目進行對口幫扶、跟蹤服務,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困難和問題;依法查處影響企業生産經營、加重企業負擔的各類案件,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二○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新餘市光伏産業發展規劃
(2010年–2012年)
為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余府發〔2009〕42號)精神,加快我市光伏産業發展,特製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0年–2012年。
一、發展基礎
目前,我市共有已註冊光伏企業20家,投産企業13家;在建光伏産業項目19個,總投資642億元,已完成投資204億元;已形成硅片2000兆瓦、硅料産能6500噸、單晶矽産能200兆瓦、太陽能電池片500兆瓦的産能。2009年,全市光伏産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增加值分別達到141.7、62.4億元億元,分別增長9.5%、22.0%;新簽約光伏産業項目20多個,計劃總投資150億元以上。預計2010年全市光伏産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200億 元。隨著江西賽維公司生産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市依託硅片資源優勢,先後引進了硅材料提純、太陽能電池製造、太陽能電池組件封裝、太陽能應用産品等一大批光伏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已基本形成了“硅料—硅片—配輔料—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産品”較為完整的光伏産業鏈,國家光伏智慧財産權資訊中心已落戶我市,國家 光伏質檢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中。2009年,科技部批准江西賽維公司組建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目前,江西賽維公司已成功申報專利37項,其中10項已獲授權。江西瑞晶公司等企業也在全力籌建省級技術研發中心。我市已被列入全國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城市,並編制了《新餘市太陽能屋頂計劃實施方案》和《新餘市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城市示範實施方案》。全市已列入“金太陽”工程的光伏發電示範項目6個,總容量11.19兆瓦,獲得專項補助資金5000萬元;啟動了100個 光伏産品應用示範村、城市太陽能屋頂發電計劃等應用示範項目。這為光伏産業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強的薄弱環節,表現在:光伏專業人才缺乏,需求量猛增,存在供需矛盾;光伏企業普遍處於加大投入期,融資壓力較大;光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約企業發展;國內市場開拓不足。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世界光伏技術日趨成熟、光伏産品市場爆發性增長的有利時機,大力實施光伏産業優先發展戰略,牢固樹立“速度領先、技術領先、規模領先”的發展理念,推動光伏産業做大做強。
二基本原則。按照“突破上游、做大中游、集聚下游、擴大應用”的原則,以多晶硅料、多晶硅片生産為龍頭,帶動産業發展,推進産業集聚,全力打造世界著名的光伏産業基地,引領全國乃至全球光伏産業發展。
三規劃目標
1.規模目標。到2012年,全市光伏産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0億元、工業增加值450億元、利稅總額280億元。
2.産能目標。到2012年,全市光伏産業主要産品生産能力為多晶硅料4萬噸、多晶硅片7吉瓦、晶硅電池7吉瓦、組模件5吉瓦。
3.項目目標。2010年—2012年,組織實施光伏産業重點項目20個以上,完成總投資500億元左右;培植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20家以上,其中過五百億元核心企業1家,過百億元企業5家;引進一批光伏産業配套項目。
4.應用目標。建設光伏發電景觀燈示範街、光伏發電示範小區、光伏發電應用主題公園、光伏發電示範廣場、光伏發電企業應用示範點;選擇一批企業建設20~100千瓦光伏發電機組作為補充電源;在城市主要街道設置太陽能信號燈;啟動全市“百個光伏發電屋頂”計劃。
三、發展任務
一發展方向
1.項目帶動。充 分發揮我市的硅料、硅片資源優勢,突出産業招商,打造産業集群,形成比較完善又獨具特色的光伏産業體系。重點引進一批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及終端應用産品生産企業,做大主業;引進一批蓄電池、逆變器、電池線等光伏發電系統配套項目,做強配套産業;引進一批坩鍋、粘合劑、氮化硅、切割漿料等硅片生産耗材生産 企業,做優輔業。
2.科技帶動。高純硅材料生産技術方面,加快消化吸收改良西門子工藝技術,開展物理法高純硅材料生産成套技術産業化研究,加大對單晶矽工藝技術和生産設備的研發力度,努力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先進生産工藝和設備製造技術。硅片加工技術方面,重點發展硅基太陽能薄膜電池,開展降低硅片切割厚度技術攻關,降低材料消耗;努力突破光電轉換效率技術瓶頸,力爭商業化電池板光電轉換效率達到20%。 太陽能電池及組件製造技術方面,進一步提高組件封裝技術水準,密切跟蹤薄膜晶硅電池及組件、非晶硅薄膜電池、染料敏化等前沿技術走勢,加快研發和産業化步伐。關鍵設備和配套産品生産技術方面,依託中材集團、吉陽恒基等企業的技術優勢,重點開展高純硅還原爐系統、氫化系統、尾氣幹法回收系統以及全過程自動化 控制等關鍵技術攻關,開發太陽能組件托架、石英堝、石墨坩堝、專用超強玻璃等配套産品。
3.示範帶動。 在全市範圍內廣泛推廣光伏産品應用,將我市建成國內重要的大範圍應用太陽能産品示範城市。以政府為主導,採取政府適當補貼的辦法,繼續建設一批具有示範意義和科普功效的光伏産品示範應用工程,引導全社會普及應用光伏産品,推動光伏産業發展。
二發展重點
1.切實抓好項目建設。把 加大投入、做大總量作為加快光伏産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千方百計上項目,全力以赴抓項目,以大投入推動大發展。建立健全光伏産業項目定期通報制度和協調例會制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的跟進服務工作,實行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班子、一支隊伍常駐企業,為企業提供 “全天候媽媽式”服務,保證高強度、快節奏推進項目建設。
2.著力打造特色基地。按照 “産業分工、相互配套、協調發展”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建設光伏特色産業基地。重點打造硅材料提純、多晶硅鑄錠和硅片生産、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照明、光伏發電系統、逆變器及氮化硅磨料等特色産業基地,將我市打造成為光伏産業終端應用産品及關聯産業的主要聚集區,提高光伏産業的協作配套 能力和産業集中度,降低光伏企業的生産成本和商務成本。
3.積極培植龍頭企業。大力扶持江西賽維公司、江西瑞晶公司、升陽光電公司、江西中材公司等重點光伏企業做大做強,建立“重點光伏企業綠色通道”,引導各類生産要素向重點光伏企業集聚,促進重點光伏企業加速裂變擴張,推動全市光伏産業整體實力加快提升。
四、發展措施
一設立專項資金。市政府每年從全市光伏企業産生稅收的地方留成部分中集中20%的資金,並廣泛吸收社會其他資金,設立新餘市光伏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項資金實行專項管理、滾動使用,主要用於支援光伏企業的項目建設、人才培訓、關鍵技術攻關、新産品開發等。
二給予政策扶持。一是光伏企業上繳的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按《新餘市加快經濟發展優惠辦法》(余府發〔2008〕31號)67條有關規定獎勵給光伏企業,獎勵資金全部用於光伏企業項目建設(外商投資光伏企業在享受完國家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後,再由收益財政將其上繳的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按50%延長三年獎勵給企業)。二是統籌安排光伏産業發展用地,規劃光伏産業發展預留用地,光伏企業發展用地優先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督促光伏企業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保障光伏企業電力供應,優化電網規劃,加快推進輸變電能力建設。四是配套解決光伏産業發展用水需求,專項建設光伏産業生産生活、消防、常溫迴圈供水設施,積極引導光伏企業引進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科學用水,節約用水。五是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制約我市光伏産業發展的物流運輸瓶頸。
三拓寬融資渠道。通過招商引資大量引進境內外資金,借資借力發展我市光伏産業。篩選一批績優項目,引導信貸資本投入。通過BOT、 項目信託、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實現商業化融資。積極爭取設立以政府資金為引導、民間資本為主的光伏産業風險投資公司和擔保機構,完善光伏産業風險投資和擔保融資機制。大力引進國內外戰略合作夥伴合股、參股光伏企業,支援有條件的光伏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募集建設資金。大力扶持一批光伏産業高新技術項 目,並積極爭取國家、省高新技術專項資金。
四制定産業標準。大 力支援我市重點光伏企業建立國家級光伏産品檢驗檢測中心,鼓勵我市重點光伏企業通過舉辦高規格學術會議、聯合行業內的主要跨國公司、知名企業和學術機構組成標準聯盟,成立光伏産業標準化工作制定小組,主導國家、國際光伏行業相關標準的制定出臺,將我市光伏企業的相關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為我市光 伏産業發展爭取有利的利益分配格局,確立我市光伏産業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領先地位。
新餘市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産業規劃
(2010年-2012年)
為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余府發〔2009〕42號)精神,加快我市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産業發展,特製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0年—2012年。
一、發展基礎
風力發電方面,全球的風力發電産業年均增長率達30%以上,我國連續5年實現100%增長。到2020年,全球和我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2.6億千瓦和1.5億千瓦,約為2009年的7.8倍和6.6倍。風力發電市場巨大,風力發電設備具有廣闊發展空間。我國對風力發電設備産業發展還制定了包括特許權招標、電價分攤、財稅扶持等優惠政策。江西力德公司的兆瓦級永磁風力發電機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取得國家智慧財産權局頒發的發明專利證書和實用新型專利證書,成立了國家稀土永磁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德風電研究所,參與了風力發電機組低速永磁同步發電機的國家標準制定。餘熱發電方面,我國現有約50多萬台工業鍋爐、大量的熱電站和工業窯爐,餘熱資源量大,餘熱發電潛力巨大。螺桿膨脹發電機組突破了低品質熱能無法回收發電的技術瓶頸,據預測,螺桿膨脹發電機組國內市場可投放容量在100萬台套以上,潛在市場規模在1萬億元以上,而國際市場則是國內市場的10倍,市場空間巨大。餘熱發電設備製造産業既節能又減排,屬國家鼓勵發展産業。江西華電公司的螺桿膨脹發電技術達到低品質熱能發電技術的世界領先水準,我市螺桿膨脹動力機高新技術基地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我市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産業具備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技術優勢,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産業規模偏小,企業的數量偏少、規模偏小;産業鏈不完整,核心企業與配套企業對接不夠。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升産業競爭力為核心,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目標,增強創新能力,壯大産業規模,完善産業體系,促進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産業快速發展。
二基本原則。科 學制定産業發展規劃,高起點推動産業合理佈局,重點支援特色産業基地建設,延伸産業鏈條,推動産業集聚,促進集約發展,打造整體優勢。堅持自主創新,提升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加強自主智慧財産權保護,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市場環境,正確引導産業發 展方向。
三規劃目標
1.規模目標。到2012年,風力發電設備産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0億元、工業增加值12億元、利稅8億元;螺桿膨脹發電機産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利稅20億元。
2.結構目標。按照政策引導、企業自願的原則,積極引進和推動整機生産企業與部件生産企業、製造企業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形成專業化基礎上的合理分工。到2012年,培植1個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2-3個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風力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培植1個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2-3個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5-8個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螺桿膨脹發電設備製造企業。
3.産業鏈目標。到2012年,在基本形成兆瓦級永磁風力發電機産能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相對完整的風力發電設備産業鏈,建成國家永磁風力發電機生産基地。快速做大螺桿膨脹發電機整機生産 規模,推動螺桿轉子加工中心、螺桿膨脹動力機本體加工中心、調速裝置、電氣控制、工質換熱系統、冷卻潤滑輔助系統和設計施工安裝等七大配套産業發展,形成比較完善的螺桿膨脹發電機産業鏈,成為全球最大的螺桿膨脹發電機組産業基地、亞洲最大的螺桿加工生産基地。
4.技術目標。力爭到2012年,依託江西華電公司建成“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 “省級螺桿膨脹動力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國家稀土永磁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德風電研究所建成省級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內一流、國際有重要影響的稀土永磁電機研究開發基地、成果轉化基地、品質監督檢測中心、資訊諮詢服務中心和科技人員培訓中心,生産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世界一流風力發電核心設備。
5.應用目標。到2012年,完成産出兆瓦級風力發電機1000臺;完成螺桿膨脹發電機裝機3000臺(套),裝機容量90萬千瓦,年節約用電63億度、節約標煤216萬噸、減少CO2排放510萬噸。
三、發展任務
一發展方向。
1.加快産品研發。積極開展大、中型風力發電機組及其零部件研發,加大對螺桿膨脹發電機整機及其配套的調速裝置、工質換熱系統、水冷系統、油冷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潤滑設備、殼體鑄鍛加工等産品研發力度,不斷提高産品附加值。
2.優化産業佈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速産業裂變擴張,促進全市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産業快速集聚和全面提升,形成功能完善、協調發展的産業佈局。
3.帶動配套産業。按照我市工業發展的總體部署和功能劃區,依託現有産業基礎,以優勢技術研發為支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為主平臺,輻射帶動分宜縣、渝水區相關配套産業發展。
二發展重點。
1.加快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推動龍頭企業擴能增産,力爭到2012年,江西力德風電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億元、工業增加值6億元、利稅4億元;江西華電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0億元、工業增加值9億元、利稅6億元。
2.加快發展本地配套企業。整合市內信達長林、威奧鍛造、鄭氏工程、分宜驅動橋、普田特鋼等節能減排設備製造産業配套産品生産企業資源,實現配套産品生産本土化,帶動本土配套企業加快發展。
3.加快做大産業規模。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一批生産烘箱、定子絕緣能力檢測設備、發電機、減速機、調節閥等重要零部件的産業配套企業,到2012年,力爭全市兆瓦級永磁風力發電機形成年産1000臺的産能,同時,配套形成葉片、塔筒、變流器等主要零部件各1000套的産能;螺桿膨脹發電機産業形成3500臺(套)螺桿膨脹動力發電機整機的産能,配套形成螺桿轉子、機殼體、調速機、調速控制裝置、發電機等主要零部件各3500套的産能,各類鑄鍛加工件35萬噸的産能。
4.加快節能減排設備推廣應用。鼓勵市內企業進行餘熱、余壓發電,並給予資金補助;鼓勵和引導風力發電設備製造企業建設試驗性風力發電場,協助其參與國內外風場建設。同時,以骨幹企業為依託,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整機生産企業與零部件生産企業的分工協作。
四、發展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 大對節能減排設備製造企業申報高新技術産業重大項目的支援力度;將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項目及時納入全市重點項目,優先保障發展要素供給;加快對各類投資主體研發節能減排成套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項目的核備;提高對節能減排設備製造項目及新引進配套項目的財稅獎勵、應用補貼、參展補助標準。
二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爭取金融機構支援、引進戰略合作夥伴、吸收民間資本、推動企業上市、發行信託産品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解決節能減排設備製造企業資金瓶頸。
三強化人才支撐。安排專項資金,幫助節能減排設備製造企業引進和培養一批符合條件的高層次人才;落實再就業配套資金,對節能減排設備製造企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給予補貼;開展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産業技術工人。
新餘市非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規劃
(2010年-2012年)
為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余府發〔2009〕42號)精神,加快我市非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特製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0年—2012年。
一、發展基礎
截止2009年底,全市非金屬新材料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0家,其中,江鋰公司鋰鹽産品産能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江西中材公司生産的石英陶瓷坩堝性能達國際領先水準,並生産出了世界最大的1100型超大尺寸坩堝。2009年,全市鋰鹽産能約1萬多噸,共銷售各類電池級碳酸鋰約1900噸、石英陶瓷坩堝約1萬隻、高性能水泥100萬噸、再生改性橡膠2萬 噸。我市的江鋰公司擁有豐富的礦産資源、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人才優勢;江西中材公司的母公司中材集團是全球知名的高品質非金屬材料供應商、世界一流材料工程系統整合服務商,是我國唯一在非金屬材料行業擁有系列核心技術和完整創新體系的企業集團;江西贛鋒鋰業公司擁有國內外全套先進的生産和檢測設備,産品品質 已通過ISO9001:2000版 品質管理體系認證,並獲得自營進出口權;東鵬化工公司是世界獨家工業化規模生産銣鹽産品的企業,也是中國最大的銫鹽産品生産企業。新餘富邦、新王龍等公司也擁有國內領先技術,産品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世界光伏産業的迅猛發展,為其輔料産業的關鍵配套材料—非金屬新材料提供了旺盛的市場需求;鋰鹽作為我市 非金屬新材料的主要産品之一,其市場需求量以每年15-20%的 速度增長;其他非金屬新材料産品如新型複合材料、改性奈米碳酸鈣、反光材料等,憑藉其極佳的性價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市金屬新材料産業具備一定的産業規模、良好的企業優勢和廣闊的市場前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産業規模仍然偏小,尚未達到與光伏、鋼鐵等産業相匹配的産業規模;根據現有産能規模,按現行可 比數據測算,産業項目資金投入壓力較大;産業層次有待提高,産業鏈仍不完整,精加工企業偏少。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深 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突破工業三千億、建設新型工業城”為契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做強做優為目標,以提高增長品質和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為重點,以項目建設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優化資源配置,推進産業集聚,延伸産業鏈,加速技術創新,提升深加工能力,發展迴圈經濟,著力打造特色鮮 明、結構優化、體系完整的非材料新材料産業集群,大力增強産業核心競爭能力,做大做優做強非金屬新材料産業。
二基本原則。科學整合資源,以發展規模經濟為重點,實現産業優化升級,提高行業經濟效益;堅持自主創新,支援優勢技術、優勢産品和優勢企業發展,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産力的轉化;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合理配置並有效利用現有資源,推動節能減排。
三規劃目標
1.規模目標。到2012年,全市非金屬新材料産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工業增加值30億元、利稅總額20億元。
2.産能目標。到2012年,全市非金屬新材料産業主要産品産能:鋰鹽:2.5萬噸,硫酸60萬噸,石英陶瓷坩堝20萬隻,氮化硅磨料3萬噸,氮化硅涂層粉30噸,原油減阻劑1萬噸,新型複合模板10萬平方米,改性再生橡膠2萬噸,高性能水泥100萬噸。
3.項目目標。2010年—2012年,組織實施非金屬新材料産業重點項目20個以上,完成投資40億元左右。培植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5家以上。
三、發展任務
一發展方向
1.加強技術創新。以江鋰公司、江西中材公司為核心,造就一支高水準的科技研發隊伍,以先進技術引領非金屬新材料産業跨越式發展。
2.延伸産業鏈。引進上下游企業,延伸産業鏈,採用當今先進、適用技術對現有非金屬新材料産品生産工藝、設備進行改造,實現增量、提質、降耗、增效,提高市場佔有率,擴大總産量與銷售額。
3.拓展産業領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拓展我市非金屬新材料産業領域,增加非金屬新材料産品品種,主攻複合材料、白炭黑等新領域。
二發展重點。圍繞打造具有較強實力的非金屬新材料生産基地和完善非金屬新材料産業鏈,大力引進無機非金屬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生産企業,積極扶持生産光伏配套産品、特種水泥、建築材料、能源材料、薄膜材料、粉體材料等産品的企業發展壯大,加快提升非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水準。
四、發展措施
一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大財政投入,2010年起安排産業發展專項資金;鼓勵、支援非金屬新材料企業上市,積極引入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和風險投資基金,力爭到2012年實現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收合作投資和社會投資。
二強化政策保障。統籌安排非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用地,積極向上級爭取相關用地指標單列;切實保障非金屬新材料産業電力供應,提前做好相關的電網和電源點規劃;著力解決我市非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物流瓶頸,加快提升我市鐵路、公路運輸能力。
三加強人才保障。根 據産業需要,圍繞企業需求,大力培養、引進各層次人才;依託市內院校,面向産業一線,培養一大批中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實用性、技能型人才;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激勵機制,為引進的高層次光伏人才及其配偶、子女在住房、醫療、待遇、就業、入學等方面提供最優惠的政策;由財政對用人單位選派高層 次人才到國(境)內外學習、培訓給予補貼。
新餘市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規劃
(2010年—2012年)
為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余府發〔2009〕42號)精神,加快我市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特製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0年—2012年。
一、發展基礎
截止2009年底,全市金屬新材料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35家以上,2009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40億元以上。龍頭企業新鋼公司2007年成功上市,2009年産鋼6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名列“ 2009 中國企業500強”第 193 位、“2009 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第 96 位。依託新鋼公司資源優勢,新華公司、新鋼板材、永盛礦冶等一批鋼鐵加工企業迅速成長為行業骨幹企業。重點企業江鋰公司是我國濕法提鎳技術領先企業,産能規模居國內前三位;贛鋒鋰業是我國金屬鋰行業領軍企業,2010年成功上市。目前,我市金屬新材料産業可生産中厚板、線材、螺紋鋼、電工鋼等多品種、多規格的普鋼和特鋼産品,擁有一批品質好、等級高、附加值高、市場佔有率高的優勢産品,擁有中國名牌産品2個、江西省名牌産品6個。新鋼公司的船板産量和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新華公司的鋁包鋼産品産能居全國第一,鋼絞線産品産能居全國第二;永盛礦冶是全國最大的釩鐵合金生産企業之一。我市金屬新材料企業投資強度也不斷加大,一批技改擴建項目相繼實施,其中新鋼公司總投資126億元的三期技改項目已大部分投産,年新增薄板生産能力300萬噸;江鋰公司正在新上年産3萬噸電解鎳生産項目;贛鋒鋰業充分利用上市融資的有利時機,正在加緊擴大産能。同時,我市共有鋼鐵工人3.5萬 人以上,市內冶金類技術學院及其他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可為金屬新材料行業輸送近萬名技工;江鋰公司已成為我國乃至世界濕法提鎳技術人才聚集地,贛鋒鋰業擁有一批金屬鋰及其製品生産技術的領軍型人才。我市金屬新材料産業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優勢,但在加快産業發展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市物流運輸 水準未達産業發展要求;根據現有産業規模,按照現行可比數據測算,産業項目資金投入壓力較大;産業鏈還不完整,産品附加值不高。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新型工業化道路,以“突破工業三千億、建設新型工業城”為契機,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推動産業優化升級,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深加工能力,做強龍頭,做大板塊,做優品牌,做活輔業,推動金屬新材料産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對産業發展的調節和推動作用,提升産業發展整體水準和競爭實力;堅持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相結合原則,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
三規劃目標
1.規模目標。到2012年,金屬新材料産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工業增加值200億元、利稅總額150億元。
2.産能目標。到2012年,金屬新材料産業主要産品産能:成品鋼材1200萬噸、電解鎳産品3萬噸、金屬鋰1000噸、金屬鎢1000噸。
3.項目目標。組織實施金屬新材料産業重點項目20個以上,固定資産投資約270億元。為延伸産業鏈和加強産業配套,積極引進一批鋼鐵深加工、電解鎳深加工等重點項目。
4.節能減排目標。到2012年,金屬新材料産業噸鋼綜合能耗0.6噸標煤、噸鋼可比能耗0.58噸標煤、噸鋼耗新水6噸以下;萬元産值綜合能耗年均下降5%,達到 1.24噸標煤/萬元以下;餘熱、余氣、余壓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以上,主要企業實現電力50%以上自供;鋼渣、鐵渣、沸騰爐渣、鎳渣等工業固體廢渣綜合利用率達到100%;水迴圈利用率達到90%以上,其中重點企業水迴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組織實施9個以上重點節能減排和迴圈經濟項目,計劃總投資約18億元。
三、發展任務
一發展方向
1.做大做強骨幹企業。努力把新鋼公司建成千萬噸級全國特大型優強鋼鐵企業,把江鋰公司打造成世界領先的濕法提鎳企業,把贛鋒鋰業打造成世界一流、國內第一的金屬鋰生産企業。依託新鋼公司、江鋰公司、贛鋒鋰業等核心企業資源優勢,著力做大新鋼板材、新良特鋼、中冶南方電工鋼等企業,使其發展成為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骨幹企業。同時,支援企業強強聯合,實施戰略重組,組建企業集團或企業聯盟,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2.著力打造産業基地。全力打造船用板、電工鋼、金屬製品三大精品基地、電解鎳生産基地以及金屬鋰生産基地,重點將渝水區良山、袁河工業基地打造成全國系列板管精品基地、華東帶鋼和鋼絲産業基地,把分宜工業園打造成全國電解鎳産業基地,積極引進一批下游産品至終端産品生産企業落戶園區,延伸産業鏈,加快做大做強産業基地。
3.積極開展科技研發。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科技研發水準,大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工藝、技術裝備和産品;積極引進國內外領先的生産工藝,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增産增收;主動跟蹤和開發前沿技術,提高全行業技術裝備的設計、製造水準,增強市場競爭力。
4.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大 力發展迴圈經濟,促進節能、節水、節材,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準,最大限度減少廢物排放,提高能源、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率;積極採用鐵水預處理、活性石灰煉鋼等技術,降低鋼鐵料消耗;推廣高爐余壓發電、煤氣—蒸汽聯合迴圈發電等節能環保新技術;增強企業污水集中處理和迴圈回收利用能力,提高水迴圈利用率。
二發展重點。鋼鐵方面,依託現有中厚板優勢,大力發展管線鋼、高強度船板、歐標容器板、壓力容器板等品種板,提高産品品質,擴大産能規模,提升産品檔次;發揮現有鋼管、卷帶技術優勢,加快開發大口徑、高品質無縫鋼管、400-800毫米中寬頻熱軋、冷軋卷帶和不銹鋼卷帶等産品,佔領高端市場;加快建設冷軋薄板項目, 發展以熱(冷)軋薄板為主要原料的電工硅鋼薄板、涂鍍層鋼板、優質碳素(合金)結構鋼薄板、不銹鋼薄板等深加工産品;圍繞鋁包鋼線、光面預應力鋼絞線兩大優勢産品,進一步擴大鋼絲繩、鋼絞線等産品産能。電解鎳方面,充分發揮我市電解鎳産品資源優勢,積極延伸産業鏈,大力發展不銹鋼及其製品、鎳基合金鋼、高 鎳合金鋼、鎳基合金、鎳鉻合金等高新鎳基材料,加快鎳新材料的産業化進程,重點做大做強下游産業。鎢方面,重點引進鎢精粉、超細鎢粉、碳化鎢粉和硬質合金等鎢材精深加工項目,在調整産品結構的同時,建立健全企業産品品質控制體系,提高産品優良品率,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産品的市場佔有率。
四、發展措施
一強化政策保障。通 過重組、改造等方式開發利用原有土地資源,規劃金屬新材料産業發展用地,注重集約用地,發揮最大效能;大力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率,減少新水消耗,加強污水治理;支援資源經營企業發展,保障生産原料供應;儘快制定科學供用電規劃,加快輸變電管網設施建設,確保電力有效供給;鼓勵企業採用高爐余壓發電,減少電 力外購,爭取國家節能獎勵資金。
二提高物流能力。大力提高鐵路運力,加快暢通公路運輸,積極爭取水運開發,努力建立現代物流體系,扶持重點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建設金屬新材料物流基地。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産業招商力度,積極引進資金和項目;加快企業上市步伐,支援資産優良、成長性好、條件成熟的企業包裝上市;加強政銀企合作,篩選績優項目吸引信貸資本;增強市中小企業擔保中心信用擔保能力,大力發展各類風險投資公司和擔保機構。
四加強行業管理。組 建新餘市金屬新材料行業協會,為企業共商發展方向、開展關聯交易提供平臺;按照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大力發展國家鼓勵類項目,逐步淘汰落後工藝、産品和技術;加強礦山資源開採綜合整治,依法取締無證非法勘查開採行為;強化對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監察,對新上項目進行節能審計和評估;組織開展重點耗能企業和污 染源專項檢查,加大執法處罰力度,確保企業達標排放。
新餘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010年—2012年)
為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543211”科技創新工程的意見》(余府發〔2009〕42號)精神,推動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特製定本規劃。規劃期為2010--2012年。
一、發展基礎
糧食加工穩步做強。目前,我市糧食播面穩定在145—150萬畝之間,總産保持在60萬噸左右,糧食加工形成了百萬噸綜合生産能力。新餘蜜桔獨具特色。目前,我市新餘蜜桔種植面積達8萬畝,僅2009年新餘蜜桔就新增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産量3萬噸。夏布産業發展迅速。分宜縣是中國夏布之鄉,目前全縣苧麻種植面積達6.3萬畝,佔全省苧麻面積的18.2%,夏布産業相關從業人員近10萬人。生豬養殖強力推進。目前,全市規模養豬專業戶出欄生豬佔全市生豬出欄總量的60%以上,30多家規模化豬場通過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和標準化改造,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高,同時有效降低了環境污染。仙女湖魚形成品牌。仙女湖宜漁水面積8萬畝,年産鮮魚400萬斤左右,仙女湖魚已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定,在省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農業産業化基礎較好。截止2009年底,全市20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産總值達到11.2億元,帶動了19.7萬農戶增收2.97億元。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現代農業初具規模和特色,形成了一定的産業優勢,進一步加快産業發展,仍存在一些制約因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技推廣機 制、網路不健全,農技推廣隊伍不夠穩定;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發揮不夠;農産品科技含量不高,農産品品牌不多。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全 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為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産,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準,增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能力,推進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努力將我市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基本原則。推 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民培訓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加強對農業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産體系建設;優先發展具有比較優勢和支撐作用的主導産業和特色農産品,構建科學合理的産業分工和産 業佈局,按産業鏈實施項目和經營項目,延伸産業鏈;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建立現代農業金融制度,完善農業支援保護制度,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通過科技創新帶動,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主要農産品生産能力穩步提高,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市場體系日趨完善,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2.規模目標。到2012年,農業總産值、農業增加值、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達到68億元、35億元、8640元。
3.産能目標。到2012年,糧食總産量達到62萬噸(12.4億斤);各類植物油脂(主要是油茶、油菜、花生、芝麻)總産量達到1.9萬噸;水果總産量達到12萬噸,其中新餘蜜桔8萬噸;蔬菜面積達到23萬畝以上(其中商品蔬菜面積3萬畝以上),總産量達到29.5萬噸;肉類總産量達到8.6萬噸;禽蛋總産量達到1.25萬噸;水産品總産量達到4.55萬噸。
4.環保目標。到2012年,力爭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率達到90%,農藥使用量減少20%,化肥使用量減少30%,集約化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基本控制規劃區內農業面源污染。
三、發展任務
一發展方向
1.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著力穩定糧食面積,確保糧食安全,到201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50萬畝左右、四大油料作物(油茶、油菜、花生、芝麻)種植面積達到45萬畝;切實保障市民“菜籃子”安全,重點提高蔬菜播種面積;大力發展水果種植業,到2012年全市水果面積達到25萬 畝,重點將新餘蜜桔列為全省乃至全國區域特色蜜桔,將葡萄列為全省設施栽培示範基地,力爭列入中國南方早熟葡萄優質、高産、設施栽培示範基地,加快早熟翠冠梨發展,努力建成贛西地區早熟梨産業基地;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優化畜牧業結構,建立畜牧業與種植業有機結合的生態體系,力爭到2012年全市生豬年出欄量85萬頭、牛出欄量6萬頭、家禽出籠量470萬羽。
2.構建現代農業物質裝備體系。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做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強耕地保護和土壤改良,提高稻田的綜合生産能力,適度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增加耕地保有量,確保耕地尤其是稻田面積不減少、等級不降低;實施沃土工程,使有機質含量平均達到並保持在4%左右;大力實施造地增糧富民工程;圍繞增強主要農作物綜合生産能力,全面推進標準糧田建設、農田水利排灌設施、機耕道等基礎設施、園田化整治和地力建設,建設標準雙季稻田60萬畝,建設優質雜交水稻良種繁育基地、農作物新品種展示基地,實施水稻超高産創建工程;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到2012年力爭達到農機總動力129.6萬千瓦,機耕水準達到78.5%,機收水準達到74.5%。
3.構建現代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支援農業科技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技隊伍建設;抓好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按照轄區內農業産業需要,合理設置專業崗位;培訓現代新型農民,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培訓服務體系。
4.構建現代農業組織經營體系。圍繞我市主導産業和優勢特色産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著力提高農民合作組織的農戶覆蓋面、土地覆蓋面和産業覆蓋面,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業,以農業産業化“雙十雙百雙千”工程為平臺,堅持科技引領和項目帶動,重點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到2012年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産值與農業産值比例達到0.75:1,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産值40億元;大力推進現代農産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建立農産品物流體系,加快農産品部級定點市場和2個産地批發市場建設,打造較為完善的農産品批發市場體系;完善市場服務功能,拓展市場經營領域,促進入(超)市農産品品質等級化、包裝規格化;積極推行直銷配送、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農業會展經濟,提高農産品行銷水準。
5.構建現代農業品質安全體系。建設1個市級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中心、2個縣級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站、1個農産品批發市場質檢站,全面提高我市農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機構技術能力,加大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引導農民按標準進行農産品生産,建設無公害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示範面積5萬畝。
二發展重點
1.實施高産創建工程。充分發揮良種、栽培、植保、農機等技術的綜合增産能力,經過實踐應用,優化、簡化為農民能接受、易推廣、效果好的實用生産技術,以萬畝為基本單元進行大面積推廣,到2012年推廣萬畝高産創建示範片12個。
2.實施10萬噸優質糧食增産工程。大力改造基本農田,提高稻田綜合生産能力;適度開發耕地後備資源,增加耕地保有量;積極實施良種工程、高産創建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農機化工程,全面提升糧 食生産整體技術水準、組織水準、效益水準;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田水利保障能力;在糧食主産區及其他地區建立耕地品質、農作物種子、病蟲害、産品品質監測檢測分析體系,科學指導生産;建立農情調查基點網路和糧食專業化作業體系,加強水利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支援稻米加工龍頭企業應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和設 備,提高稻米商品品質;通過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申報登記,重點把“仙女湖”、“百樂”等打造成知名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
3.實施優質蔬菜種植建設工程。建設1個300畝的設施蔬菜標準園、2個1000畝的露地蔬菜標準園;積極擴建市內有機蔬菜基地,選擇一批鄉鎮建設1萬畝無公害設施(大棚、溫室等)蔬菜生産項目、稻菜輪作和冬閒田發展優質錯季蔬菜生産項目;以龍頭企業帶動相關企業改擴建年産6萬噸蔬菜綜合加工項目,在物流大市場改擴建市農産品批發市場,新建蔬菜集約化育苗中心項目。
4.實施新增10萬噸畜禽産品健康養殖工程。推進畜禽良種繁育,建設一批生豬原種場、一級種豬場、種豬擴繁場、區域生豬人工授精站、水禽良種擴繁場、種禽孵化房、牛改良網點;實行畜禽生態養殖,建設一批生豬標準化養殖場、水禽標準化養殖場、牛標準化養殖場、大中型養殖場糞污治理工程;加強動物疫病防控,完善市縣動物疫病防控、鄉鎮畜牧獸醫站基礎設施和動物疫病監測站建設,重點建設1個市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2個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3個動物疫病監測站,重點完善35個基層畜牧獸醫站的標準化改造和防疫檢疫等基礎設施建設。
5.實施新增2萬噸水産品健康養殖工程。實施仙女湖現代漁業綜合開發項目,加快仙女湖大水面水産資源整體開發進程,做大做強“會仙牌”有機魚品牌;實施主要水産養殖品種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新建、改建和擴建水産苗種繁殖場5家,使我市水産苗種繁殖能力達到20億尾的生産規模;實施重大水産養殖動物流行性疫病防治項目,新建1個市級水産養殖動物疫病控制中心、3個水産養殖産量3000噸以上縣級水生動物疫病防治站和50個縣級以下病害監測點;實施五萬畝淡水龍蝦基地建設和加工項目,年産量達3000噸;實施漁業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建立1個仙女湖琉璃蚌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孔目江國家級濕地公園、仙女湖2個增殖放流站。
6.實施10萬畝新餘蜜桔標準化生態果園建設工程。建設哲劃線果業帶,以江西珊娜果業有限公司、新餘市力上實業公司、江西惠民果業有限公司、新餘江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江西萬佳果業有限公司為龍頭,打造兩個集中連片的萬畝新餘蜜桔基地,到2012年新增種植面積1萬畝,總面積達6萬畝;建設蒙山果業帶,以新餘市蒙山實業公司、新餘市方正果業有限公司為龍頭,充分發揮蒙山的氣候優勢,建設生態果園,到2012年新增面積1萬畝,總面積達3萬畝;建設滬瑞高速果業帶,以馬洪果業公司為龍頭,採用高接換種改造現有的溫柑果園,提高果業經濟效益,發揮仙女湖的氣候優勢,建設生態果園,到2012年新增種植面積1萬畝,總面積達3萬畝。三個果業帶輻射15個鄉鎮、2萬戶農戶、12萬畝新餘蜜桔基地,增加就業5萬人,全部豐産可收産量20萬噸、産值5億元。
7.實施10萬畝油茶優質豐産林基地建設工程。按照我市油茶林生産力狀況,努力挖掘現有油茶林資源潛力,大規模進行油茶低産林改造、高産優良無性係油茶林新造,建成一批有特色、品種優、品質高、效益好的優質油茶豐産林基地。到2012年,在全市主要油茶産區建成優質油茶豐産林基地10萬畝,經營期內油茶鮮果産量240萬噸、優良穗條1.1億枝、嫁接苗2500萬株。
8.實施10萬畝苧麻基地建設工程。繼續推進我市10萬 畝苧麻建設工程,發揮國家級龍頭企業江西恩達家紡公司的帶動作用,以瑞星苧麻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平臺,充分發揮分宜夏布傳統品牌優勢,通過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機械的引進,提高産量、品質和種麻效益;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優質高産新品種“中苧一號”覆蓋率,推廣先進種植技術,提高機械化水準;提 高苧麻種植效益,加強麻纖維産品開發利用,提高麻葉、麻骨等副産品利用率;加強苧麻品牌建設,提高苧麻産品的加工深度和精度,提高恩達家紡的品牌知名度,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出口。
9.實施農産品加工轉化工程。大力發展以水稻、薯類、大豆為主的精深加工,開發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發芽糙米、留胚米、蒸谷米、米乳等高附加值産品;開展傳統大米主食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發展米制食品工業化生産;培育1家年加工100萬噸糧食、年産值20億元以上的大型加工企業和5家年加工5萬噸糧食、年産值1億元以上的中型加工企業,重點把百樂大米、谷韻米乳打造成中國名牌,建設2個年産精煉油3萬噸的食用油加工項目。提高果蔬汁加工、果蔬罐頭加工、脫水果蔬加工、果蔬速凍加工、果蔬物流水準,增強果蔬運儲保鮮能力;開展麻綠竹筍、鵠山大蒜、羅坊蓮藕等特色品種開發,建設反季節大棚蔬菜基地及加工生産線,擴建出口蔬菜生産加工線;建設1條年産5萬噸果蔬汁生産線,提高果蔬加工水準和轉化效益;培育2家茶葉深加工技術轉化與資源高效利用企業;依託哲劃線果業帶,興建新餘蜜桔光電選果加工基地。引進先進設備,改進生産工藝,增強肉類製品加工能力,新建1條加工能力達100萬頭的生豬加工生産線、2條加工能力達1000萬羽的水禽屠宰加工生産線、1條加工能力達5萬頭的肉牛屠宰加工生産線、1條加工能力達3萬噸的禽蛋加工生産線,重點支援年産生豬100萬頭的艾格菲現代畜牧産業園建設;開發冷凍調理食品、冷藏保鮮魚製品、即食食品和休閒食品,提高淡水魚類加工能力,新建1個水産品出口加工基地。支援江西恩達家紡公司研發苧麻純紡、混紡高檔紗及系列産品的工藝技術,形成年産500萬米純麻布料、11790噸混紡高檔經濟制裁線産能,年銷售收入4.4億元。
10.實施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工程。努 力把現代農業科技園建設成為我市現代農業展示窗口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成為我市農業資訊發佈交流、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和爭取農業項目的重要平臺,充分發揮技術示範、農業科普、農業休閒等功能。園區分為農産品加工區、農業示範觀賞區、農業商務博覽區三大功能區,重點建設5個項目:一是葡萄酒加工項目。開發南方葡萄酒新品種,研發相應酒種,建成後將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葡萄酒生産基地。二是油茶深加工項目。研髮油茶營養保健油和茶皂素專利生産技術,開發出油茶籽精深加工系列産品,建成符合GMP要求的年加工3000噸營養保健油生産線1條。三是水果深加工項目。依託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內1500畝新餘蜜桔和500畝早熟梨,在園區周圍種植新餘蜜桔3萬畝、早熟梨3000畝,投資建設水果深加工生産線。四是油茶種苗項目。項目包括油茶種苗苗圃、油茶種苗採穗圃、茶花大觀園、油茶品種展示區、油茶文化科技館及油茶産業研發中心6部分,2012年建成後可每年提供高産油茶種苗5000萬株。五是高檔花卉項目。主要開展高檔花卉、鮮切花、有機高檔蔬菜、彩葉容器苗、精品造型苗的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生産。
11.實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加強養豬場標準化建設,推廣幹清糞、雨污分流、節水等技術,改進飼料營養配方,減少污染物産生量;加大農村沼氣工程建設力度,實現污水達標排放及資源化利用,到2012年,農村沼氣工程規劃新建戶用沼氣池(一池三改)總數達到2萬戶,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47.92%,規劃新建大型沼氣工程81處、中小型沼氣工程370處,養殖場沼氣普及率達到100%,沼氣服務網點達到74個,覆蓋80%的沼氣用戶;抓好標準化池塘改造工程建設,建設健康養殖示範基地2萬畝;搞好水産養殖品種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改、擴建有機魚苗良種繁育基地5個;抓好漁業資源保護、增殖放流項目;建立我市農業環境自動化監測網點,建立統一的監測資訊管理平臺,形成市、縣、鄉三級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加大對袁河、孔目江、仙女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重點監控;加 大農業環境執法力度,規範化學投入品使用;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在仙女湖及孔目江流域逐步退出污染嚴重的棉花産業和畜禽養殖業,養殖場進山、進果園,發展 “豬-沼-果”生態養殖模式;禁止仙女湖投餌養魚,減少水體污染。
12.實施休閒觀光農業建設工程。抓好1個全國休閒旅遊農業示範縣、3個省級示範點、2條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精品線路建設,各縣(區)至少抓好1個示範點建設,構建結構合理、特色明顯、服務良好、發展規範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新格局,基本滿足城鄉居民休閒度假和觀光旅遊需求。
四、發展措施
一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積 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加大對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實行專款專用、規範使用;加大現代農業金融扶持力度,增加放貸投向,降低放貸門檻,簡化放貸程式,探索信用擔保新方式;健全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增加有效信貸,化解“三農”信貸風險;構建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利用財政資源鼓勵金融機 構加大對涉農領域的信貸投入;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增強農村金融造血功能;支援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制訂支援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的具體辦法,對短期、小額、高效的貸款項目給予優先、重點信貸扶持。
二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建立土地資訊庫,縣(區)、鄉(鎮)建立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及時發佈土地流轉供求資訊,維護農村土地流轉交易秩序;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加大獎補力度,鼓勵土地流轉。
三扶持合作組織發展。加快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切實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動員種養大戶、返鄉農民、企業能人、基層事業站所、科研部門及農村社區負責人&&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一村一品”建設,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加強業務培訓和示範引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健康發展。
主辦單位:新餘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