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民俗民風

南臺臥佛山文化旅遊産業園

發佈時間:2012-09-03 10:41:41

  

    坐落于粵、贛、閩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平遠縣境內,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總投資20億元,依託“世界第一天然大佛”獨特的自然景觀,開發建設集“祈福觀光、休閒度假、運動養生、生態保護”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遊産業園。整個旅遊産業園由生態觀光旅遊區、祈福養生區、客家文化商旅風情區、休閒運動度假區四大部分組成,主要包括南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程旼公園、石龍寨、大河背、溫泉度假村、商旅風情景區和中醫藥文化養生基地等。其中南臺山國家森林公園、程旼公園、石龍寨景區、溫泉度假村、中醫藥文化養生基地已初具規模。廣東平遠南臺臥佛山文化旅遊産業園是“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的主要景區,是梅州市人民政府與廣東省旅遊局簽訂了共建“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的重點建設項目,是廣東省發改委確定的2011年省重點建設項目,是梅州市旅遊産業建設的重點工程,是平遠縣人民政府2011年10大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神仙挑來南臺山

  

玉皇天帝在仙宮,雲遊四海五湖中,

  冷惜人間欲賜福,奈何大肚一場空。

  話説很久很久以前,石窟這塊地方,人煙稀少,雜草叢生,是飛禽走獸出沒的場所。其時,北方戰亂,有一部分難民攜男帶女,離鄉背井,遠離家園,曆盡艱辛,輾轉來到石窟這片荒涼之地,開始了拓荒生涯。子民百姓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個個辛勤勞作,風裏來雨裏去,披荊斬棘,滿懷信心,充滿希望。可是,當時由於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耕作技術落後,百姓水土不服,疾病頻生,日子難熬。剛擺脫戰亂苛政及遷徙之苦的老百姓,又遭天災人禍的威逼,生活不堪負重,只好望天保祐,紛紛焚香哭禱:“蒼天在上,慈悲為懷,消我災難,佑我安康。”

  一日,清風拂拂,晴空萬里,氣候宜人。玉皇太帝與眾神仙騰雲駕霧,雲遊四方,思念人間禍福,抒美好生活施捨人間,眾神仙遊興正濃,突然間發現下面有一塊四面山環水繞,中間地勢十分寬闊的地方,那定是個好地方。眾神仙稟奏玉帝,請示下凡察看,玉帝準奏,瞬間,眾仙徐徐下凡,剛到人間稍一定神即聽得哭叫、呻吟之聲比比皆是,子民百姓,衣不蔽體,食不裹腹,滿目淒涼,慘不忍睹。此時,玉帝頓起憐憫之心,當即傳令眾仙回宮商議濟貧解困之事。

  香煙繚繞,金鼓咚咚,仙樂悠揚,響徹天摩,金鑾殿上,銀臺玉椅,燈光映照,金碧輝煌,真是天上神仙之府。玉帝升殿,眾仙朝拜,拜畢玉帝當即降旨,命黃巾力士,前往石窟地方新立兩座大山,一座南臺山放置東面,鎮守水口驅邪懲惡,阻止財富外流;一座葡羅寨放置於北面裝點石窟之美景,黃巾力士領旨而去。

  一天,黃巾力士用一根芒稈挑著兩座大山,穿雲駕霧,旋風似地飄過眾多群山險峰,來到石窟上空,降落雲頭。此時,眾百姓忽見天上烏雲翻滾,劃出道道白光,霎時間,天旋地轉,一團烏雲,遮天蔽日,天空一片昏暗,電閃雷鳴,真是有翻江倒海之勢。眾人惶恐不安,個個面面相覷,人人都在想,不知有什麼災難臨頭。眾百姓 正在祈求上天保祐之時,忽聽得天邊一聲“轟”鳴。瞬間,天上煙消雲散,天空一片晴朗,風和日麗。黃巾力士化作二位白髮銀鬚的長者,來到石窟坪湖三圳上(地名)。眾人看見一長者用芒稈挑著兩座大山,個個都看得目瞪口呆,驚恐萬狀。黃巾力士一邊走一邊察看地形,找尋安放位置。正在尋覓之際,恰遇一孕婦。孕婦見狀,大聲驚呼:“長者何以能用一根芒稈挑起兩座大山,奇哉怪也?”長者聽了,無可奈何止了步,正猶豫間為了避免絆倒孕婦,一轉肩,芒稈折斷,兩山墜地,結果兩山倒置,葡羅寨墜在東面,南臺山墜在北面,並隨手將折斷的芒稈往西邊一扔,便成了“擔桿寨”。長者喃喃自語:“天意註定,不可強也!”話畢,迎著清風,飄飄然化作一縷青煙回天庭復命去了。此乃“神仙挑來南臺山”之傳説,時至今日還在石正廣為流傳。

  東晉之時,兵連禍接,中原百姓,紛紛南遷,於是始有客家,其中有一支輾轉來到粵東。其時,粵東人煙稀少,荒蕪而又潮濕,客人不習水土,身體虛弱者,往往染疾而亡。初時幸有中原所帶杜康,足於禦病,既而杜康用盡,而本地所釀之酒酸澀不能飲,中原又遠隔千山萬水,遠水不解近渴。於是瘴癘盛行,死者日眾。嘆我客家,剛擺脫戰亂、苛政之苦,又遭此天災,眼見又得再受遷徙之苦。百姓紛紛焚香痛哭禱告:“王母在上,慈悲為懷,消我災難,遺我樂土!”

  恰逢大力神誇娥氏之次子下凡巡遊,聞此悲啼,見此慘狀,憐憫之情油然而生,便騰雲駕霧,直奔天庭。時值王母娘娘設蟠桃盛宴,款待前來祝壽的各路神仙。福壽筵上,珍果閃爍,滿眼珠光寶氣;絲竹裏,仙釀飄香,未飲心已先醇。小誇娥行過禮,未及喘息,便急急稟告王母娘娘:“粵東客家,備嘗輾轉遷徙之苦,今因水土不習,瘴癘纏身,哀鴻遍野,亟需杜康解厄,故而日夜焚香禱告。望娘娘賜以仙釀,永保客家無虞,以宣娘娘慈悲之懷,憐民之情。”

  王母娘娘其時接受眾仙朝拜,垂聽恭維之聲,興致正濃,不料競有人私闖壽宴,説出“瘴癘纏身”之類不吉利的話來,便正顏厲色道:“大膽狂徒,何出此言!天庭之珍,豈是彼等賤民能夠消受!擾我壽宴,敗我逸興,本該嚴懲,姑念你兄弟二人曾為玉帝移太行、王屋二山,饒你一命。想來你是嘴饞而至,那好吧,賜一樽酒,速速離此,再莫多事!”

  小誇娥未想到下界百姓們頂禮膜拜的王母娘娘竟是如此一副尊容,便高聲據理力爭:“百姓有難,豈可見死不救,貪一樽之飲,而聽憑生靈涂炭,豈是大丈夫所為?”

  王母娘娘從未有人敢如此頂撞,頓覺失了體面,於是惱羞成怒,聲嘶力竭地吼道:“拉出去,斬了!”眾神仙也附和著,發出一片呵斥之聲。吼聲轟響,整個天庭似乎顫抖不已,眼見得苦諫無用,小誇娥一不做、二不休,抓起兩甕仙酒便跑。未出天門,天兵天將四面圍來,殺聲震天。小誇娥不願棄酒而逃,又要抵擋天兵的砍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牙一咬,心裏尋思,先把仙酒飲下,到時寧可剖腹獻酒,為百姓消災解厄。主意既定,一聲怒吼,竟將兩大甕酒一氣飲盡,天兵天將看得目瞪口呆。剛飲下便覺周身血涌。轉瞬成了力大無窮的巨人。三拳兩腳擊退天兵。正欲奪路而去,無奈飲酒過量,酒力發作,天旋地轉,邁步艱難。眾天兵乘機峰擁而上,將其推出天門。

  昏昏沉沉中,巨人一頭栽下人寰,砰然倒在粵東山區一片丘陵之間。剎那間,地動山搖,聲震千里之外。著地之時,折斷了右手五指,卻未傷及要害,巨人躺下了,酒氣摻和著仙氣從其口中呼出,化作滿天祥雲,祥雲化雨,灑遍粵東大地。從此,粵東風調雨順,林茂糧豐,客家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瘴癘大地”成了“人間樂土”。

  如今,從平遠縣城南望,可見一座石山,形如巨人,即此粵東名勝南臺山——傳説它就是因搶仙酒給人間而沉醉千年的巨人。此山挺拔峻峭,風景別致,重陽登高,遊人如雲。巨人的右腳邊,有一處石林,是巨人落地時蹬動石塊堆成的,也是個極佳去處。巨人睡得這般安詳,隨著其均勻的呼吸,仙酒從嘴角汩汩流出,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巨人不知要沉醉到何時,就讓他長醉不醒吧!有仙酒,有佳境,以仙釀助遊興,不是更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醉美嗎?   

  至於巨人折斷的五指,它飛到了平遠北部粵閩贛交界處的青山綠水之間。五指奇峰,直插雲霄。此情此景,是抗議王母娘娘的淫威,還是召喚四方賓客來此一遊?

  

白雲寺的傳説

  在南臺山山腹,半山腰上有一座白雲寺。這寺廟修建在一個酷似田螺形的石岩下,造形奇特,引入注目。説起這白雲寺,曾有過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聞在很久以前,石窟(即今天石正)這地方妖魔鬼怪橫行,豺狼虎豹出沒,人們苦不堪言。玉帝為了拯救這裡的百姓,派神仙挑來南臺山鎮邪驅魔。那一日,神仙挑著山自北而南迤邐而來。途經東海邊,忽見海水滔滔,波浪滾滾,不覺放慢了腳步。就在這時,波濤中蹦出一個小動物,神不知鬼不覺地附著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長日久化作一個田螺形的巨石,一動不動地匍匐在那裏。原來,海中蹦出來的,本是東海龍宮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觸犯 了宮規,龍顏震怒,派出兵將要捉拿其治罪。這田螺女聞訊後,疾忙逃出龍宮,直竄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過此地,便一蹦落在這山中。待那追趕而來的眾兵將躍出海面時,早已不見蹤影。那些蝦兵蟹將左尋右看,毫無發現,只好回海復命去了。

  這海裏發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眾海神呼啦啦地涌出海面,不一會又齊刷刷地沒入海中,還以為他們是在操練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復平靜,他猛覺得自己任務還未完成,於是匆匆往南趕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臺山,便上天復命去了。

  再説那田螺女,從海面上慌亂中蹦跳到這山中,剛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塊平地上,因害怕被發現,不敢動彈,只是微張開嘴輕輕地喘氣。不料時間一長,那張開的嘴再也合不攏,田螺姑娘無法變回原形,從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

  也不知蹲了多少年代,這田螺石受了南臺山的靈氣慢慢地又成了精。起初她憑藉山中的雨霧慢慢地翕動。後來有了生氣,便又化作人形。迷惑了好些上山砍柴的青年。消息傳開,人們一時不敢登山。忽一日,有個遊方的和尚來到此地,聽到這樣的傳聞,半信半疑,爬到山腰,在田螺石前佇立良久後,返身下山匏來一些觀音、神佛諸像,安放在田螺石岩中,點上香紙衣燭,供奉起來。田螺精口中被佛鎮住,j變化不得,只能微微喘氣。那呼出的氣跟點燃的香煙混合在一起,像白雲般一縷縷從岩中飄出,與天空中飄浮著的雲朵融聚在一塊,化作淡青的雲層,繼而化作雨霧,滋潤著這一帶的土地,使石正這一帶成了一塊福地,白雲寺由此而得名。

  據説,清末名士淩螺洲在這山中隱居讀書時,常常見到螺石吐白雲這一奇觀,頓悟出是田螺精在為民造福。於是恭敬地步至寺前,揮筆寫下一副對聯: “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雲出石青雲。”從此,白雲寺香火更盛,故事一直傳續下來,對聯亦至今貼在這寺門前,供人憑吊,引人遐想。

  

 

  

螺洲洞軼事奇聞

  南臺山上螺洲洞,兩塊巨石夾一縫。東西兩邊皆洞口,中間狹徑一線通。攀上神奇螺洲洞,只覺靈氣隨風送。只要洞內走一遭,即使愚人也變聰。

  常聽人説,登越南臺山,若沒去螺洲洞,實在是一大憾事。螺洲洞,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它是白雲寺背面那座孤峰下的一個岩縫。這岩縫因清末名士淩螺洲曾在此讀過書而得名和得寵。

  淩螺洲,家居南臺山10多裏遠的松柏塘,幼時聰慧伶俐,勤奮好學。青少年時期喜歡吟詩作畫,酷愛山水風光,常邀上三五友朋結伴登山賞景,樂不知疲。一日,與幾個同伴相約登上南臺山,一下便被山中瑰麗風光迷住,流連忘返。特別是帶著好奇心,斬荊穿蓬進入那白雲寺後面的岩縫時,頓覺它清爽幽靜,實在是讀書作文的好地方,競呆在那裏久久不肯離去,幸得幾個同伴連拖帶拽,才把他拉下山。淩螺洲回轉家中,一連幾天嚷著要到南臺山住上十年八載,專心讀書。家裏人見勸阻不了,只好收拾一些衣食用具,依他願,送他上山面壁攻讀,期望其光耀門庭。

  螺洲來到山中,就在那岩縫東邊洞口寬敞處棲身,打疊鋪蓋住下。從此專心致志,靜心研讀,不問世事,一副儼然與世隔絕的樣子。有一年端午節,家裏託人捎來一大串粽子給他吃。來人把粽子和糖碗給他擺好後,轉身到洞口看風景。而螺洲則一邊看書,一邊把剝好的粽子胡亂蘸蘸就往口裏送,連著吃了好幾個。待來人轉回身,只見到螺洲嘴唇上沾滿了濃黑的墨汁,提醒他時,這才發覺錯把硯盤當糖碗蘸了,不禁相視大笑。

  螺洲隱居在石岩中讀書,有時也會到山中各處觀風賞景,自覺得無處不令人神往,自覺住在岩洞中不僅不感到寂寞,反倒像神仙一般快活。為了生活上的方便,他還在西邊洞口砌了-個爐灶,並在洞前濕潤的石壁上鑿了幾個小石穴儲水食用。一年夏天,久旱不雨,異常悶熱,連住在清爽石縫中的螺洲也感到有點不適,不覺放下書本,倚在洞中歇息。就在這時,他無意中發現,對面白雲寺縫裏噴吐出一縷縷似霧的白氣,徐徐飄上天空,凝聚成淡青色的雲層。一連幾天,這雲層越積越厚,不久就下起雨來。後來每逢久旱不雨,都能看到這一奇觀,螺洲甚感驚異。田螺精的傳説,他雖聽人説過,但只是當作神話故事未曾放在心上。如今,創建白雲寺的老和尚早己逝去,寺中雖每日有遊人點燭燃香,冉冉不絕。但裏面點燃的香煙不可能這等濃重。這使他想到,許是田螺姑娘受了神佛感化,願為民造福,碰上久旱不雨時,便一翕一吐,噴出白氣,化作雲霧,佈施甘霖。想到此,他頗有感觸,遂前往寺門揮筆寫下一副對聯:“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雲出石青雲。”

  螺洲在山洞中一住就是幾年,學業大有長進。20歲那年離開南臺山,奉父母之命參加歲考,以優異的成績被選錄為貢生。此時,他見朝廷腐敗,官場黑暗,堅持不肯再去追求功名利祿。後在家鄉開設蒙館,傳播文化,教誨學生,培養了不少人才。

  後人為了褒揚淩螺洲隱居南臺山刻苦讀書的精神,遂把他居住過的岩縫稱為“螺洲洞”。(平遠台辦丘志嵩)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郵箱:gdtb2020@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